训诂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291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复习资料.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项选择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武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慎 . 梅膺祚 . 段玉裁 .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 传注 . 章句 . 义疏 .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

2、集解 尔雅分为 .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 许慎 . 段玉裁 . 熙 . 黄侃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3、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翼陔余丛考;家本历代刑法考;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

4、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

5、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

6、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士元俚言解、存绅雅俗稽言、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

7、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兼士、何仲英、树达。 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

8、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

9、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

10、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

11、整理三大领域。名词解释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12、,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

13、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容的学派。主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

14、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

15、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

16、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

17、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诒让墨子间诂。 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善文选注始。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

18、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释名 释名东汉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

19、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

20、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

21、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

22、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23、。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翻译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

24、伤,确实是爱怜她。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过秦论: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

25、高山惊动。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国,这样对您对国都有好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

26、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训诂分析题 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

27、间的关系。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

28、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容。 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之言 “之言

29、”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国语

30、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

31、,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

32、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

33、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贾谊过秦论:然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涉只是个用破瓮作

34、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

35、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国对您秦国有好

36、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国,这样对您对国都有好处。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

37、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

38、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 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

39、,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 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

40、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京赋材料及炎等人的训释,加上 “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的“造”是比次义。论述题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41、。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

42、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训的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