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35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加强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 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 的基础上,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服务,妥善化解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建 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承包经营管理应用平台,持续

2、开展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地押云贷金融试点。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 闲置农房政策,积极稳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 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 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落实一户一宅、户有所居要 求,严禁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城镇户籍居民利用农村宅基地建 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 建房行为。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总结推广余江宅改经验,提升宅基地规 范管理水平,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

3、登记颁证工作,分类规范逐步 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注重稳步有序,不图快,只图稳,既要解 决问题,还不造成社会影响。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 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 抵押、担保、转让、继承等具体办法,探索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级集 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的具体办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扩大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农权贷试点,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增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

4、。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主体和权能。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允许农 村集体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 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 益分配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 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城乡统一 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 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三、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

5、全保障水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 务。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 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 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第一节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一、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定从上到下的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落 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提高粮食 生产考核绩效比重,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 内容,切实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指标权 重,加强对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硬约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 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二、完善

6、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用好稻谷补贴、产粮大县 奖补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扶持 资金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 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规定 开展全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研究推进水稻等收入保险和价格保 险试点。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现代粮食烘干、仓储、物流体 系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优质稻

7、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赣 产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广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优质 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三大优势品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集 成创新,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支持优 质稻、特色稻、再生稻、功能稻等新品种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适度发 展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旱粮作物。第二节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 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 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

8、的 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 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加 强和改进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坚 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检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 督察和执法监督。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 核、统一上图入库原则,优化高标准农田规划布局,优先在粮食生产 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 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 输配电六大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 新

9、建高标准农田任务,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健全高标准 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 度,地方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优先用于支持高标准农 田建设。三、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计划与土壤肥力提 升工程。探索建立耕地养护鼓励机制,促进耕地用养结合,实施保护 性耕作。推进退化耕地治理,严控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 农业外源性污染。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肥应用、增施有 机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和培育 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 机物分解。第三节提高

10、重要农产品供应水平一、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调优农业产业结 构。深挖油菜扩面增产潜力,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扩大蔬菜产业发展 规模,提高蔬菜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蔬菜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我省 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蔬菜供应基地。按照以柑橘 为主,多种特色水果共同发展的一主多特水果产业格局,加快标准化 水果基地建设,做强做优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马家柚、井冈蜜柚、 新余蜜橘等柑橘优势区,提高欷猴桃、火龙果、葡萄、蓝莓等高效设 施特色水果比重。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稳步扩大优势区中药材规模, 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构建特色明显、质量可靠的中药材种 植产业

11、群。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以生态、绿色、有机为方向, 重点建设四绿一红(四绿: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 一红:宁红茶)茶叶优势产区,统筹建设赣州市、宜春市、抚州市、 萍乡市、鹰潭市等茶叶产区,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生 态、绿色、有机茶叶,培育省、市龙头茶企,开创茶叶产业发展新格 局。建立赣菇优势产区,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稳 定棉花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蚕桑、芝麻等其他作物,丰富 种植业品种结构。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稳产提质保供给、融合协调促转型、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思路, 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加快发展牛羊和家禽产业,着力优化畜牧业产业 结构,深入推进

12、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 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落细 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现代化屠宰加工,十四五 期间生猪年出栏稳定在3000万头以上。加快牛羊产业发展,实施牛羊 大县建设战略,打造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和标准化牛羊规模养殖 基地,进一步提高牛羊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家禽产业, 打造优质地方肉鸡、水禽、蛋禽优势产区,加快推进家禽屠宰加工业 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等地方鸡 和特色水禽市场影响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蜂、兔、鹤鹑 等特色畜禽养殖,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

13、增加优质 特色畜产品市场供应。三、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做大 做强养殖业,科学发展生态渔业,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断提升 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稳住水产品基本盘。在稳定现有池塘养 殖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外荒滩、荒水、洼地的综合开发 利用,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工厂化、陆基等设施渔业,大 力推行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充分挖掘低洼田、冷浆田、内涝田等宜渔 稻田潜力,创新集成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按照亩产百斤鱼 (虾、蟹)、千斤粮、万元田的要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湖一策一库一策思路,科学评价大水面水域承载能力

14、,合理确 定养殖容量,有序恢复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第四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南丘陵盆地、赣西丘陵 盆地为重点,加强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动相关资金项目和支持政 策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水稻目标作物种植。加快建设粮 食安全产业带,以产粮大县集中、基地条件良好的区域为重点,加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工产能,完善仓储流通 设施,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7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万亩)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严格落实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油菜籽种植任务。加 强

15、赣北油菜高产区、京九铁路沿线油菜长廊、浙赣铁路沿线油菜长廊 建设。在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基础上, 积极谋划相应的支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目标作物的积极性,充分发 挥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基本盘作用。积极争取和引导国家、省、市 项目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政策,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农业现 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推进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 品牌化建设,提高利用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掘特色资源优质,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加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产品供给。加强赣东、赣西北、赣南生态特色农业带建设, 推动农林复合发展,建设林业、茶叶和果业

16、产业基地,鼓励发展生态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和产品营 销,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 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 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第五节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一、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防 严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制定分区防控预案,推广全程专业化统防统 治模式。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格落实消毒灭源、监测排查、检 疫监督、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入推进分区防控,提升养殖 场生物安全水平和非洲猪瘟防控能力。组织实施春秋两

17、季集中防疫行 动,统筹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兽 医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动物 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基层防疫检疫设施,强化兽医公共服务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好渔业安全生产、防汛防台风 工作。加强生物灾害监测体系、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建设,着力提高 农业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共 建共享共用农业气象灾害大数据平台,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 研判能力。二、增强重要农产品收储能力深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更加有效、 合规的补贴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健全粮食储备体系

18、, 优化地方储备粮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与宏观调 控体系。继续推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仓储设施资源, 提升拓展仓储设施功能,打造绿色智能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提高粮 库智能化应用水平及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大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 品收储调控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军粮供应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 善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完善粮食 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粮食流通秩序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促 进猪肉市场保供稳价。依托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冷链物流企业 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应急收储制度,防 止出现卖难和买难现象。三、深化农业对外

19、合作充分发挥江西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 江西茶叶、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鄱阳湖水产、有机蔬菜、高山油茶 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建设,把江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 带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的重要中心、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 台、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适时组 织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美洲等国家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活 动,深耕非洲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稳妥推进国际 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扩大江西农产品 的国际份额。巩固完善江西海外农业投资联盟机制平台,努力培育一 批更具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土跨国公司

20、,提升江西农业企业 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农业贸易 促进体系,构建农业贸易厅际联席会商机制,整合展会资源,加强农 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公共服务。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 政策总体稳定,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 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 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核查, 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数据共享

21、,充分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 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走访发现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 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 返贫。对纳入监测的对象,坚持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综合实施医疗、 教育、养老、低保等各项保障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 坚持开发式帮扶,激发其内生动力,引导勤劳致富;对丧失劳动能力 或无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 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健全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 入帮扶政策范围。健全控辍保学

22、工作机制和联控联保责任机制,确保 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 不失学辍学。落实教育帮扶资助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巩固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 兴战略。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 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和地震高烈度防范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 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巩固维护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持续加强农村 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 障水平。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求,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 后评估系

23、统。三、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后续帮扶措施,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确保 搬迁群众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 扶持,强化后续产业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积极促进安置区产 业发展,盘活迁出地农业农村资源。优化安置社区治理,落实属地管 理责任,完善资金支持、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一揽子政 策,推进宅基地复垦和土地增减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等工作,加 强社区治理信息反馈与沟通,提升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安 置社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点范围,基础设施投入 优先保障安置社区。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积 极开展心理咨询

24、、邻里互助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打造 社区文化室、图书馆、健身馆等文体设施,鼓励社区高效率开展形式 多样的社区服务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文化氛围。挖掘乡贤等 草根精英在后续帮扶过程中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发动搬迁群众参与热 情,培育社区公共精神。落实定期回访制度,建立关心关爱机制,定 期回访搬迁脱贫人口和同步搬迁的其他困难群众,及时帮助其解决生 产生活困难。第二节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一、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引导各地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突出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发 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带贫效果佳、适合本地发展等标准精准选择 主导产业,注重质量优先,通过扶持建设产业基地,做大做优主

25、导产 业。打造提升带动主体,稳定带动主体培育数量,加强龙头企业、农 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主体的建设管理,发挥对脱贫人 口的带动增收作用,实现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优化保障产业扶持资金, 保证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优化调整信 贷资金投入,落实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强化风险防范,支持脱 贫人口通过生产稳定增收。持续强化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运维管理, 确保发电效率稳定,规范电站发电收益分配,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 经济,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和实施奖励补助,稳定 支持带农增收作用。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强化稳岗拓岗,通过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乡村服务业、

26、休 闲旅游业等业态带动就业;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切实稳定外出就 业;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 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基础设施等涉 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务 X;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 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健全按需设岗、以 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强化就业服务。建立送岗 下乡、现场招聘、线上线下信息发布、点对点输送对接等服务体系, 确保脱贫人口就业、务工、转岗信息畅通,重点保障失业人员及时就 业。强化就业信息监测。完善就业监测系统

27、,加强就业信息常态化管 理,定期监测就业务工信息,及时更新维护信息;重点做好易返贫致 贫人口就业失业情况的监测,完善动态管理台账,健全定期跟踪调度 制度,及时落实帮扶责任。加强就业培训服务。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 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创业等培训,切 实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 立健全就业稳岗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返乡人员就业, 鼓励其自主创业,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三、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加强脱贫地区交通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脱贫地 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8、加快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建设,进一步提 升脱贫地区对外交通通行能力。推进县道提升和通村公路建设。推进 脱贫地区水、电、物流、通信网络建设。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 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支持脱贫地区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 电力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质量。进一步完善脱贫地 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提升农村寄递物流服务水平,实施快递 进村工程。推动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乡村建设行动 统一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脱贫村开展美丽 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推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 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巩固健全脱贫地区村庄

29、 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治理机制。第三节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一、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 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 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 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 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 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 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30、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 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 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二、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脱贫县中选择乡村振兴重点 县,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薄弱的村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 乡村振兴重点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 台和纽带,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 之坚,在资金、人员、机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在产业发展、就 业升级、环境优化、消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保证相关 政策供给,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

31、及内生发展能力。五、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以农 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拓展乡村多种功能,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 值收益。第一节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一、明确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生产、加工、流通和 服务等环节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完善、供应链稳定、价值链提升、 创新链拓展。发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一村 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和优 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

32、色产业集 聚区,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立足县域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发 掘乡村功能价值,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丰富乡村产 业发展新业态。以培育天然富硒农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 标准、高品质、高技术、强品牌的特色富硒农业,统筹推进富硒农业 高质量发展,力争五年内全省达到千亿产业目标。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重点区域、 重要企业,开展招大引强行动,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二、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 衔接的结构布局,

33、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 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下沉重心,在有条件镇区所在地建设加工园区和物流节点。促进 村镇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改 造提升县域商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购物、娱乐、休闲等业 态融合的商业中心,着力建立完善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 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第二节促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建设,做好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及认 定工作,着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发展格局,形成乡村产 业发展新雁阵。引导优质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

34、式, 整合资源要素,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催生培育壮大一批 农业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 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壮大龙头企业 规模。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 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 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二、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 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 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 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

35、程、环保、 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深度开发、推进综合利用 加工,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多次增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 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 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延伸农产品精 深加工范围。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 发一批新型实用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 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加工装备研发,集成组装科技含量高、适 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农产 品加工层次水平。四、稳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生

36、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建立赣鄱正品 品牌体系,包括建立赣鄱正品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发展体系、运营 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打造赣鄱正品子品牌300个;持续推进湘赣 边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 推进湘赣红品牌集群由量增转向质优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将湘赣红 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江西特色优质农产 品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节推进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一、建设乡村产业园区按照大基地、大加工、大流通发展模式,每县确定1-2个主导产 业作为支持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 营销服务等市场主体加快向产业园集中,吸引资本

37、、科技、人才等要 素加快向产业园集聚。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加快一村一品 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建设区 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重要抓手,以县为单位开展创建,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 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到 2025年,建成1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培育壮大10个左右优势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升级强化农产品市场功能,推进优化升级,推动建立以产地批发市场 为龙头、销地批发市场为纽带、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为终端的农 产品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建立市

38、场培育和稳定现代批 发商的长效机制。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物 流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 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开展产后加工和合理设置物流节点。主动 对接全国知名农产品销售商、大型批发市场、连锁商超、营销龙头企 业等,签订产销合作、基地共建、生产订单等协议,对接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直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农 社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到2025年,建设各类农产品 市场60家以上。

39、三、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 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鼓 励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和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 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引导各类经 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 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实施互联网+农产品 出村进城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多类型业态与模式融合发展。第四节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功能一、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聚

40、焦重点区域,开发形式多样、 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业态和产品,建设一批资 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领先、示范作用突出的休闲农业重点县。创建 一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休闲农业精品 园区、星级休闲、乡村民宿、研学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影响力大、 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品牌;推介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 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 景点,认定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一系列有江西 特色的乡土美食推介活动。结合江西红色、绿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 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红色文化游、乡村绿色休闲游、 传统民俗风

41、情游、江河湖泊滨水游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二、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整合城乡多种生产要素,融合新兴业态和新的商业思想,有效衔 接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和城郊农业,大力发展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 式灵活的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农村资源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生产 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乡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 业6大农业产业化服务发展,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 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统防统治、 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农 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积极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 体育健身、卫生保洁、文化演出、法律咨

42、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 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 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 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 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 务。三、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实施数商兴农,重视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 电子商务在农村覆盖面,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 链。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 商务市场主体,鼓励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 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加强合作,延伸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络

43、,构建 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益农信息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村 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扩大 农村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推广应用,拓宽农产 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 流通,探索建立农产品分等分级制度的同时,加快培育直播电商、生 鲜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进 城拓展更大空间。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信息进村入户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流通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宣传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加强农村

44、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 环境。第五节激发大众农村创新创业一、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 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主体。培育返乡创业主体,引导有资金 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充 满激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引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入 乡创业主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在乡 创业主体,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培 养一批田教授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鼓励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 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45、等。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现有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及专业市场、农民 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各类平台,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 色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返乡入乡创业园。推选一批政策环境良好、 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 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大中专 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 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 基地。健全指导服务机制。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等活动, 营造农村创

46、新创业浓厚氛围。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队, 聚集培训资源,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 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建立带头人 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经历丰富、成 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建立 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 通过集中授课、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教学等方式,创立平 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根据农村创业导师和 创业人员实际,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

47、务。创新指导服务 方式,提供灵活便捷的线上线下服务。六、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 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 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 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 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 3万头, 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 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

48、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 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 39. 8%o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 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 4万吨、8. 0万吨、262. 8万吨、61. 2万 吨、17. 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 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 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 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 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 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

49、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 7亿元,比 2015年增加961. 6亿元,增幅33. 6%o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2沆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 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31%o智慧农业123+N平 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 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 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 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8%o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2. 38 : 1降至2020年底的2. 27 : 1,城乡居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