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50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9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州市马尾区202 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写单位:福州市马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助单位:福建地矿速设集团公司项目负责人:潘振强项目审核人:谢文锦主编:陈群林乘征林铭敏审 查:陈俊新林兴一、刖三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地质灾害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2021年度地质灾害态势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及威胁范围、对象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预防预警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灾害报告制度错误!未定义书

2、签。(四)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五)防治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应急处置和响应错误!未定义书签。()抢险救灾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应急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应急准备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1、福州市马尾区2021年地质灾害分布图附表1、福州市马尾区建议核销地质灾害点一览表2、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3、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表4、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网络联系表5、福州市马尾区高陡边坡点一览表一、前言为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

3、造 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394号令)、福建省地质灾害 防治管理办法(闽政(2011) 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 (国发(2011) 20号)等精神,结合马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福州市马尾 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本方案经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一)地质灾害现状马尾区地处福州市东部闽江口。地形上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大,地质 构造较复杂;沿江地区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在两地貌单元的过渡带上, 地形坡度较大,松散层相对发育,加之人类活动较强烈,因此容易产生地质灾害。马尾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

4、、滑坡、泥石流三种类型,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 人为地质灾害增多,削坡建房较普遍,且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高陡边坡,造成突发性地质 灾害频发,危害性较大,但由于区内各级政府防范地质灾害工作落实到位,马尾区未 发生较大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2020年至今本区投入资金对辖区内4处地质灾害点及8处高陡边坡点采取排危除 险及搬迁避让措施已上报核销(见附表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根据已 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成果及实地调查核实,2020年本区无新增地质灾害点,全区现有 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崩塌3处、滑坡7处、泥石流1处(附表2);全区现有 37处高陡边坡(附表5)。区内高陡边坡点虽然目前大部分处于基

5、本稳定状态,但在台风暴雨或强降雨作用下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列入行政村防灾预案中,建议汛期应定期目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组织人员转移避让。表1:马尾区各类地质灾害统计表分类规模 x滑坡崩塌泥石流点数(处)比例(%)点数(处)比例()点数(处)比例(%)小一型228.6小二型571.4133.31100小三型266.7合计710031001100备注 分类标准为:小一型(1m3);小二型(1000-1 OOOOm3);小三型(小于IOOOm3)(二)2021年度地质灾害态势预测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与降水密切相关,根据福州市气象局提供的降雨趋 势预测,马尾区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

6、为4月、10月,这一时段是我区地质灾 害的重点防范期,其中7月9月为地质灾害高发期,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受降雨量影响。 当连续降雨达到150毫米或日降雨达10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即可 能发生;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达150毫米以上时,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1)2021年福州市气候趋势展望冬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预计总降水量50150毫米,全市偏少25成。月份分布大致是:12月和1月偏少35成;2月偏少23成。早春季(3月4月):预计总降水量150400毫米,偏少13成。雨季(5月6月):预计总降水量沿海南部45055

7、0毫米,偏多23成;其余地区400500毫米,属正常。夏季(7月9月):预计总降水量沿海500650毫米,偏多23成;内陆 380480毫米,偏少12成。秋季(10月11月):预计总降水量介于5080毫米,偏少13成。(2)主要气象灾害预测预计2021年登陆或影响我区的台风个数为46个,属正常,夏季有1个台风登 陆或严重影响我区,需提前做好防范地质灾害和防内涝的准备工作。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及威胁范围、对象(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复活多是因强降雨引发的,而且各地每 年汛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全年的80%以上。所以本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为汛期,即4月

8、1日至10月30日。各镇、街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认真落 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二)威胁对象、范围根据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及2021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范 围:全区有11处地质灾害点、37处高陡边坡(见地质灾害分布图和附表2、5)处于 欠稳定一基本稳定状态;道路、民房建设时,开挖人工边坡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坡脚(顶) 地带;矿山开采、建筑拆迁后无序堆放的灾害体威胁区域;其它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受 暴雨、台风影响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地段。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对象:对于削坡建房、工程建设等,主要是威胁边坡前后的 房屋财产及生

9、命安全;对于线性工程如公路、新建铁路等,主要是道路通行车辆以及 行人的生命安全。四、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一)组织机构为确保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把财产损失降低到 最低程度。成立马尾区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领导组织马尾区地质灾害防灾救灾 工作。马尾区区长为区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分管副区长和区人武部政委为 副总指挥,各有关部门第一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总指挥:许用贵(管委会主任、区政府区长)副总指挥:林 全(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林建豪(区政府副区长) 成员:郑秀铭(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潘振强(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振泉(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木勇(区公安

10、局副局长)翁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钟毅锋(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叶铸贵(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徐开东(马尾生态环境局局长)庄青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林建斌(区财政局副局长)林桂舜(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忠春(区民政局局长)赖泽铭(区教育局局长)林壬子(区卫生健康局局长)严艳鸿(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卓秀然(马尾气象分局局长)任飞(区防汛办主任)潘鸿颖(罗星街道办事处主任)丁祥泰(马尾镇镇长)江绥(亭江镇镇长) 高君炜(琅岐镇镇长)指挥部成员因职务变换离任的,由继任者接替,不再重新任命。指挥部下设办公 室,由潘振强同志任主任,谢文锦同志任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内,电话()。(二

11、)工作职责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 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 全区人民政府负总责、部门镇街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组织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区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通过公共媒体、宣传图 片、挂历、防治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 作;并组织区、镇(街道)、村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普及地质灾 害防治知识,提高区、镇人民政府公务人员和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工作重要 性的认识,

12、增强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意识,形成领导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公众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氛围,从而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使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 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区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防治经费列入 区财政预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其主要职责:一是会同区建设、农业农村、交

13、通、教 育等部门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现场调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 所辖行政区本年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作出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报区人民政府批 准后公布实施。二是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制村(居)汛期地 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协助区政府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组四级群测群 防网络。组织力量,会同区建设、农业农村、交通、教育等部门开展汛前检查、汛中 巡查、汛后核查,同时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三是及时将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 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与 防汛、气象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在汛期特

14、别是台风暴 雨、异常降雨时段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及时更新和补充地质灾害数据库, 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灾情、险情信息录入地质灾害信息与预警系统。四是要做好地质 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区应急管理局要编制修订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防灾减灾规划,组织应急演练及灾 害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避灾点监督管理工作。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严格山地建房的管理,指导住宅、工程建设、学校等关系 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设,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削坡建房和从事不合理的工程 活动,编制城市、集镇、村庄和工程建设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 分。在汛前组织编制所辖范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区交通运输局

15、要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汛前组织 编制所辖范围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区教育局要做好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汛前组织编制所辖范围年度地质灾害 防治方案。马尾区宣传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时播报区人民政府防灾工作 部署、灾害性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等。镇(街道)及村(居)为地区灾害防治具体责任单位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业主 单位,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应当根据区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地质 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群众转移预案,加强对地质灾 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开展排查、监测和巡查并及时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 和避险明白卡

16、发给防灾负责单位、责任人和受灾威胁的群众手中,把监测和防治 任务落实至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对可能发生险情的应当及 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乡、村自然灾害避灾 点),情况紧急时可以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同时向区人民政府及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报告。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一)监测通过对地灾点变形、变化监测取得资料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灾害点发展趋势,指 导下一步防灾工作的进行。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汛期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监测 工作除了监

17、测斜坡或灾害体本身的形变外,还应注意已发生的过程降雨及气象部门对 台风暴雨、强降雨的预报。通过对边坡变形、动植物或其他异常以及结合降雨情况的 综合分析,确定斜坡(边坡)或灾害体进入何种状态,根据不同状态发布灾害预报, 以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全区地质灾害点都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监测的方式有 二种:一是设桩监测,二是目视检查。对活动前期的处于蠕滑拉裂阶段的崩塌、滑 坡地质灾害点的裂殴进行设桩监测,其余的点采用目视检查的方法。监测内容包括: 斜坡裂缝变形位移、灾害体整体变形、建筑物变形、民井水位、泉流量及颜色变化、 汛期降雨量情况等。每次观测都要详细记录数据及相关情况,及时

18、汇报给区、镇、街 道办防治领导小组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这些数据及变化情况分析地质灾害的 活动状态,为地质灾害预报提供依据。区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 预报、预警、报告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区、镇(街道)、村(居)、组四级群 测群防网络。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构建防汛、气象、地质 灾害互联并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传递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险情和灾情、 气象等信息。(二)预防预警1、修订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简称“群众转移预案”)。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修订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 和易发区段所在地的群众转

19、移预案,并纳入当地村(居)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受 地质灾害威胁的乡村、街道、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 急演练。2、开展险情巡查。区人民政府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巡查,根据 险情变化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者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 灾疏散。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划定的危险区域予以公告,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制订防 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到有关单位和个人。3、落实值班制度。在汛期,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各机关防灾单位要实行24 小时值班;凡逢台风暴雨、强降雨时,按照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应急指挥部 办公室实行双人

20、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进 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 处理。4、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有条件地开展自辖区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质 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由弱到强依次分为I级、II级、IH级、IV级、V级等五个等级,HI 级(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比较大)、IV级(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V级(发生地 质灾害可能性很大)时发布预报。其中IIIV级向社会发布,III级不予发布。区人民政府接到本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后,依 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

21、 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HI级时,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根 据雨情做好值班工作;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镇(街道)、村(居) 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 险区域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 查和防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报告,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要及时采取防灾避险 措施。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IV级时,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 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街道)、村(居)防灾负责人要加强组 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

22、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 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区、镇(街 道)人民政府要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危险 区域群众转移预案,根据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及时组织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和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避让。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V级时,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 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区、镇(街道)人民政府 要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 预案,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避让,并组织对其他区域 进行巡查和防

23、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未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地区,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按照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即使采取应急措 施,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台风暴雨和强降雨期间,区、镇(街道)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转移避让群众的安 置工作,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止已转移群众擅自回迁;台风和强降雨过后,区、镇 (街道)人民政府在确认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岩土处于稳定、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 能稳妥地组织已转移群众适时回迁,并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补充调查,更新地质灾 害管理信息库。()灾害报告制度马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报告制度,

24、做到上下信息畅通,为防 灾减灾的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1、地质灾害报告的时间要求(1)发生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1小时内报告市、区人 民政府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时越级速报省人民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在处置过 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到应急处置工作结束。(2)发生中、小型地质灾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2小时内报告市、区人民政 府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时越级速报省人民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在处置过程中, 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到应急处置工作结束。(3)对于发现的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5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 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自然资源

25、和规划局接到报告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 应急防治措施上报省市自然资源部门。2、地质灾害报告的内容要求(1)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部门应当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 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地质灾 害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交地质灾害 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灾情;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四)保障措施1

26、、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区人民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群专结 合的监测体系和以区为单元的区、镇(街道)、村、组的群测群防网络(附表4)。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1)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制度(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3)地质灾害监测制度(4)地质灾害灾情预报制度(5)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制度(6)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3、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地质环境的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的审核审批,切实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人为活动加剧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违反 规定,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

27、治条例规定,追究地方人 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及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4、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 分别列入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 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五)防治措施结合马尾区地质灾害规模、危险性、危害程度、稳定性、经济实力及可操作性, 采取监测预报、搬迁避让、限制性措施及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1、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灾点的稳 定趋势及其相关因素(降雨量等)的监测,将监测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上报

28、到地灾 监测预报单位,监测预报单位将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作出判断后向各地质灾害点所在乡 (镇)、村发布,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地质灾害监测包括降 雨量监测和地质灾害点监测,降雨量监测主要由区气象局、台、站负责。地质灾害点 监测分位移监测和目视监测。位移监测:主要对象为辖区内存在拉张裂缝的重要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应经 过专门培训或有实践基础的有责任心的人。主要采用简易桩、砂浆贴片、观测尺等有 效的方法(见简易监测示意图1)对滑坡体拉张裂缝定期进行位移监测,监测人员应 进行记录,并将监测资料定期上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籍测绘管理科,发现致灾体 出现加速滑动等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所在乡

29、(镇)人民政府、自然资源所或者区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并判断其变化趋势状况,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进行暂时避让。目视监测:主要为了一些潜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的不稳定斜坡点和不稳 定的滑坡、崩塌体,监测人员对灾点及其周边斜坡情况(如灾点后缘是否产生拉张裂 缝、前缘坡面崩塌、坡脚突然冒混泉、树干倾斜、山洪暴涨、惊响异常等),以目视 监测和巡视检查为主,并作适当记录,发现地灾点岩土体开裂、移动、冒泉等不稳定 特征时,应及时上报并组织群众暂时避让。监测频率:非汛期,每月至少观测一次;汛期(4月1日至10月30日),每10 天观测一次;强降雨、台风暴雨期间每日至少观测一次。监测资料上报:每次监测都应

30、认真做好记录。监测记录正常情况每月上报到所在 乡(镇)自然资源所,再由自然资源所集中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监测资料整理分析:各乡(镇)自然资源所应有专人负责,整理各监测点观测资 料,对出现异常的灾害点应及时报告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 专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书面意见,供政府决策参考。a、设桩观测;b、设片观测c、设尺观测图1简易监测示意图2、搬迁避让避让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预防性措施。避让大致可分为搬迁、挪位、绕线、躲 避等几种。搬迁一般涉及到整个村庄或多户以上住户,搬迁距离较远,灾害危害范围 较广。挪位主要针对规模小,影响范围也小,只涉及到单独或数户的搬迁问题,搬

31、迁 距离较近,房屋只需移位几米至数十米之内,搬迁费用相对小,切坡建房形成的灾害 点多可采用本措施。绕线是指所有通道要绕过危险区。躲避是指在危害期内,人畜不 得进入危险区。公路、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应绕开危险地段,矿区开采应避开危险地段。 规划中将下列情况列为需避让的灾害点:规模相对较大,危害较大,性质复杂的灾害 点;或目前工程治理难以彻底消除隐患的灾害点;或者虽可进行工程治理,但治理费 用大于搬迁费用的灾害点。3、限制性措施限制性措施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人类工程活动 的方式、方法、范围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针对本区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危害程度 等情况制定的具有长期性地质灾

32、害预防措施。它包括对城镇建设、学校、工厂建设、 水利水电建设、道路选线、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相配套的地质灾害防范规划 措施,其目的是按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人为诱发因素,限制或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 质环境的破坏,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限制性措施主要有:根据关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的通知,对全区范围内新开建设用 地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村(居)民自行建 房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对场址进行简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于矿产开发,应根据矿产资源法,切实制定开发利用方案,正确处理矿 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矛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户或几户

33、分散的居民房屋建设尚未要求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 作,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对削坡建房采取一定的限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一般地 形坡度大于25斜坡不宜开挖,大于30的斜坡严禁开挖,边坡切坡高度不宜大于 5m o4、工程治理措施(1)工程治理方案原则马尾区地质灾害点较少、规模小,需要治理的灾害点相对较少,但全部治理有一 定的困难,安排工程治理只有遵循如下原则按轻重急缓逐步落实。从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在条件、诱发因素入手,结合危险性、危害性、危害程度, 因势利导因害设防的原则。遵循早治的原则。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具有阶段性,初期治理一般较为容 易,如果任其发展,到了破坏阶段,治理所需费用及治

34、理难度会进一步增加,甚至达 到无法治理的地步。力求根治,以防后患。性质复杂,规模大的灾害点一般需多项治理措施同进并 用,但为数较多的小灾害点,治理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应力求根治,以防复活和扩展 规模。安全、经济避免浪费。任何工程措施都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及技术的可行性, 努力做到既安全又经济。(2)工程治理建议措施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特别是在重大工作建设中的环境治理为地 质灾害工程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我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同样适 用,详见表2及附表2,对较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措施,应进行前期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地质勘察,取得了治理灾害点的有关第一手依据资料后进行综合分析确

35、定。根据地 质灾害点规模小且大多为崩塌、滑坡的特点,因此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实施治理工作:地质灾害点大多为房前屋后或公路壁崩塌、滑坡,大部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采用削坡减载简便易行。地质灾害的发生多受降雨诱发。因此地表排水应摆在区治灾措施的首要地位, 该方法简单,造价低,适用性广,尤其是适用于小型土质滑坡的治理。积极组织当地 群众在滑坡后缘山坡及灾害体表面开设顺坡向“人”字型防渗排水沟,以减少降雨入 渗量和岩土体中的含水量,从而达到减轻岩土体内的水压力,增强灾害体或边坡的稳 定性。发动受灾害威胁居民对其房屋前后的人工边坡采用工程护坡、支挡等工程防御 措施,增大岩土体的抗滑能力,预防灾害的发生或进一

36、步扩展规模,将危害程度降到 最低水平。公路沿线工程切坡量大,路堑、高边坡陡、失稳边坡多,目前虽部份路段已采 取了削坡、坡面防护、支挡等措施,但仍有必要对尚未设防的危险路段采用支挡等措 施进行工程防治措施。(3)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受威胁的村(居)民实施搬迁避让。表2 滑坡主要工程治理措施及适用条件表防治措施适用条件挖除适用于厚度小,规模小的滑坡,若挖除会引起新滑坡或新的危害则少适用。削坡减载适用于滑床上陡下缓,后壁及两侧较稳定的滑坡。危险性大又不便加固的 危岩块体,且较近处有适宜的喳场地。若削坡会引起新的滑坡或产生新的 危害则不适用。压脚适用于前缘有阻

37、滑地段或下方斜坡稳定的滑坡。压脚带与削方配合,以改 变滑坡受力条件。挡墙(重力式、 锚杆式)适用于规模不大或剩余力不大的滑坡支挡和滚石拦挡。抗滑桩(钢管桩、 钻孔灌注桩、挖孔桩)适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滑坡,尤其适用于滑体破碎而滑床较完整的滑坡。规模小,推力小的滑坡用钢管桩或钻孔灌注桩,规模大,推力大的滑坡应 用大口径人工挖孔桩。抗滑键适用于滑体表面清楚,单一,滑面上抗剪能力特差,而其上、下岩体较完 整的滑坡。若滑面不清楚,或并非一个滑面,或滑面上、下岩体破碎,则 不适用。锚杆、锚索适用于危岩体和顺层岩质滑坡的加固,与其他支挡工程相结合也可用于其 他滑坡的整治。喷射混凝土适用于滑体表面的保护,地下

38、排水工程、抗滑键工程开挖面的永久性和临 时性保护。喷浆与锚杆、钢筋网、钢拱架组成复合式结构,尤其适于地下 工程四壁破碎围岩的支护。地表排水几乎适用于各类滑坡的防治,尤其适用于透水性强的土质滑坡的防治。地下排水(盲沟、 排水孔、竖井)适用地下水水量丰富的滑坡防治,常与地表排水工程结合使用。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渐变或者突变的过程,在出现规模变形之前,各自往往有比较 明显的征兆,通过监测,及时捕捉这些征兆,就可以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谁就是责任人。威 胁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点应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

39、测并落实预防责任 人。在此基础上,在主汛期增加监测频率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泉水变浑、 突变、裂缝扩张、动物异常等)巡查,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 作出准确的预报。马尾区主要地质灾害点监测、防治责任人见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 点防灾预案表(附表3T11) o七、应急处置和响应(一)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 案,划定危险区,组织做好人员转移、灾(险)情评估和救援工作。情况紧急时,可 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地质灾害险情未消除前,被转移人员不得擅自返回。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有

40、效提供应急保障。灾(险)情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应当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协助维护社会秩序。(二)应急调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区自然资源部门要会同应急管 理、住房和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及地勘等相关单位迅速开展应急调查,查明灾害类 型、范围、规模、发展趋势,划定危险区域,加强监测,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 作。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交应急调查报告。(三)应急准备各防灾责任单位应对避险转移路线、自然灾害避灾点(或临时避灾场所)进行定 期评估,做好应急处置的物资储备。(四)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应急管理、住房和城乡建

41、设、水利、交通运输等部 门完善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组建好专业应急队伍,配置好专业监测仪器,提升地 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分布图附表1:福州市马尾区建议核销地质灾害点一览表序号统一编号隐患点名称原威胁对象核销原因备注户数人口1马尾区马尾镇魁岐村林学基房后高陡边坡110搬迁避让建议核销2马尾区罗星街道上岐村黄元桂房后高陡边坡12排危除险建议核销3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哪秀英、洪祥房后高陡边坡24搬迁避让建议核销4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张能耀房后高陡边坡12搬迁避让建议核销5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南般自然村林孔宝房后高陡边坡15搬迁避让建议核销6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南般自然村杨忠法房后高陡边坡

42、15搬迁避让建议核销7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吴新太、杨享昌房后高陡边坡27排危除险建议核销8马尾区琅岐镇海屿村海屿小学后山崩塌在校师生排危除险建议核销9马尾区琅岐镇海屿村翁生钿房后高陡边坡12排危除险建议核销10马尾区琅岐度假区管理处道路外侧华明楼后滑坡职工等排危除险建议核销11马尾区琅岐镇凤窝村凤窝岭崩塌过往车辆和行人排危除险建议核销12马尾区琅岐镇云龙村李节房后滑坡15排危除险建议核销序号对外编号统一编号地理住置害型 灾类XY灾害 规模 (m3)直接经 济损失 (万元)威胁 人口 (人)胁产心 威财害度 危程防治建议治理责 金估算 (万元)1MWOl罗星街道上岐村后壑山沟泥石流26002547

43、一般1, 2/2MW40亭江镇东盛村赵成坤、郑敬键房后滑坡45000880一般1, 325-353MW41亭江镇东盛村郑武、郑敬仰房后滑坡12000770一般1, 310-204MW48亭江镇盛美村杨果权等2户房后崩塌10801635较大1, 350-605MW38亭江镇象洋村宫庙220号王祖旭房 后崩塌3000418一般1, 340-506MW49亭江镇笏山村潘良成房后滑坡1980025350较大1, 490-1207LQ03琅岐海屿村义湖自然村翁南房后滑坡15003536一般1, 315-258LQ05琅岐海屿村义湖自然村平乐园滑坡10002厂房、厂区职工一般1, 315-259LQ06琅

44、岐度假区管理处海威楼滑坡400020度假村内设施 和游人一般1, 350-7010LQ16琅岐金砂管理区石飞里后山滑坡46200/过路行人及车辆较大1, 4130-15011W1702琅岐镇建光村陈学镇、陈学光房前崩塌4000.5530一般1, 325-35附表2:2021年福州市马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注:上表防治建议中1表示群测群防措施,2表示避让措施,3表示降险治理措施,4表示工程治理措施。灾点名称马尾区罗星街道上岐村后壑山沟泥石流统一编号经纬度119o 27, 0926 00 01高 程25m野外编号MWO4公里网X:Y:灾点类型坡面泥石流规模长65m,宽20m,平均厚2m,方量26

45、00m3,己滑塌0.2m3发交时间2005-10受威胁 户数董须钗 1户受威胁 人数5受威胁 财产47万元地质环境 条件调查区属低山斜 坡高约170m,坡度约 为山间浅沟谷,沟谷 面积约22000肝,植坡坡地地I 27-32 , 长约95m, 被发育一)没,灾害点北西侧自然斜坡坡顶标高190m, 山坡坡面形态以“直线型”为主,民房房后 宽度约15-25m,纵坡度28-30 ,山坡汇水世,主要为毛草、灌木及生态林。变形特征及 活动历史灾害体运动方向为东偏南,坡向约70。,山沟处残坡积层在暴雨的作 用下,径流而下,冲蚀沿途松散物质,直接威胁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诱发因素暴雨稳定分析稳定性差监测方法安装简易 位移监测 仪监测 周期非汛期,每月至少观测一次;汛期,每10 天观测一次;强降雨、暴雨期间每日至少 观测一次。报警信号广 播避灾地点上岐村村委会防治建议群测群防、搬迁撤离路线TF意图Sf M , wG* OHN9I 。骷歌。小”,IVHCft+责任单位 责任人区长许用贵人武部长田波村长张育景监测人董行柱自然资源 部门局长潘振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