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3896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4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某中学特级教师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系列28 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自创历史解题宝典系列系列28 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是高考“常客”。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范围就要大得多。,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是高考“常客”。作用,就是,【题型分析】,影响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影响、作用、意义类试题要从多

2、方面分析,对当时、对后世;对中国、对世界;对历史、对现实;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等。从考查方式和内容看,影响作用类问题-一般都通过典型材料,创设新情境,对典型事件的典型影响,进行多角度考查,全方位认识事物(事件)。,【题型分析】 影响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方法指导】,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寻找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人物、事件、活动等主题来设问。查找设问类型: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者消极影响(或意义、或作用),对中国或者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影响(或意义、或作用)。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

3、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找寻答题模板:历史影响(作用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经济发展+开创经济结构或模式+增加政府收入+改变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政治(社会性质变化+政治稳定+政治势力的消长+)+思想文化(符合时代潮流+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积极影响(作用或意义)+消极影响(局限性,作用或意义) =现实(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或作用或意义)+深远(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或作用或意义)=主观(可从主观动机或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找到答语格式: 积极影响(作

4、用或意义):在语句和句式上一般选择这样的模式:“提高了”“赢得了”“促进了”“推动了”“打击了”“动摇了”等句式。这些句式能够给人一种肯定、赞扬、认同等方面的信息,因而增强了答题意向,有利于提高得分率。消积极影响(作用或意义):答语一般使用:“阻碍了”“保留了”“破坏了”“脱离了”“失去了”等句式。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等程度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错误”“彻底清除了”等。,【方法指导】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规律要点】,条理分析: 即从纵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是由“

5、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国际化分析:即从横向结构看,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分项分析:答案要点一般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全面分析: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多角度分析:影响、作用、意义类试题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要全面一些,细致一些,不要遗漏对某方面某个角度的分析。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

6、响,对地理的影响。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规律要点】条理分析: 即从纵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是由“,【高考战例】,【战例1】必修1-(2016年高考海南,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喀武

7、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削减核武器。第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答案正对】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

8、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分),【高考战例】【战例1】必修1-(2016年高考海南,26,1,【战例2】必修2-(2016年江苏高考,21, 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

9、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 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战例2】必修2-(2016年江苏高考,21, 12分)历代,【解题思

10、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答案正对】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战例3】必修3-(2016年高考天津,12,16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 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 ,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12、(6分)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战例3】必修3-(2016年高考天津,12,16

13、分)阅读材,【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术、中医学。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答案正对】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战例4】选修-(2016年高考新课,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 1721

14、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

15、詹宁斯英国议会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本题考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相关内容。第问,由“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可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被质询者由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发展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答复,由“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可知,质询时间固定。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实际上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16、,是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第问,由“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可知,质询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答案正对】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战例4】选修-(2016年高考新课,46,近代社会的民,【战例5】必修1-(2015年海南卷,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

17、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8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在政治上,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在经济上,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使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答案正对】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

18、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8分),【战例5】必修1-(2015年海南卷,28,14分)根据材,【战例6】必修2-(2015年江苏卷,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

19、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杜君立历史的细节请回答: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20、(2分)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战例6】必修2-(2015年江苏卷,23,15分)生产流水,【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可从第二次工业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

21、之二”即可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结论。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向郊区扩散”即可得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的结论。第结合所学,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据材料一中“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据材料二“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据材料三“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等得出大机器生产的人性,如据材料三“15年后,他已

22、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得出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答案正对】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2分)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2分)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1分)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1分)略。(9分)注:这是官方答案中提供的“略”,意即开放型探究题,只要符合本小题的答案要求,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答案正对】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23、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战例7】必修2、3-(2015年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

24、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

25、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答案正对】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战例7】必修2、3-(2015年海南卷,26,12分,【战例8】必

26、修2-(2014年广东卷,14,25分)(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

27、分为两个阶段。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战例8】必修2-(2014年广东卷,14,25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华盛顿体系下矛盾和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印刷术的发明”、“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们的知识”等信息可以看出

28、是在写印刷术发明、学者迁居欧洲和地理大发现等事件对科学知识的进步的作用或者影响,所以角度应该是知识进步。影响:只要是不从知识进步的角度去写就可以。比如,可以从全球化角度、殖民扩展的角度、文明交流的角度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写都可以。注意要围绕“焦虑”二字做文章,题目要求“概述”,所以还需要有叙述的成分,时间很明确,要求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这个时间段内的史实。这一题要从引起国际社会“焦虑”(即引发矛盾和国际社会的动荡、斗争)的史实去思考和表述。角度:根据时间断限所给定的两个时间前后的史实去推断,分析每个时间点前后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从而确定划分历史分期的角度。说明:需要从材料所述

29、的1992年和2001年两个时间点去思考,将两个时间点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写出即可。【答案正对】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是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分)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4分)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7分)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分)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30、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战例9】必修2-(2014年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

31、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

32、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战例9】必修2-(2014年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清朝时期的北方开发。试题分析:第一问,材料一中主要反映的是清朝时期自由移民,材料二中体现出了移民政策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主

33、导移民,二是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者的侵略对移民的影响,这是移民的原因上分析其特点。再由移民的来源分析,主要都是由邻省移来。材料中的“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表明移民的扩大与政府承认移民的合法化。第二问,移民的作用也有规律可遵循,回答时首先可以依据中国古代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的作用来分析归纳,其次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表明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土地

34、开发,也是有利于政府农业税的增加。【答案正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战例10】选修-(2014年课标卷,47,15分)(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35、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3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解题思绪】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类主观题答题办法“四找”。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试题分析: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

37、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答案正对】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例10】选修-(2014年课标卷,47,15分),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或某一视角学习历史的,而这些知识反映在试题中往往以新的面目出现。如试题中从未见过的图表信息、文字材料、史学观点等。这些状况有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但实际上此类试题都体现着一个典型原则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或材料中。因此面对这类新情景、新材料试题,我们只要找到材料图文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或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可以做到下笔如有神。,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上谢谢!,上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