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71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0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研究表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信息单一性,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与企业其他职能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为系统的目标,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滞后的信息揭示,难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变化的、未知的信息需求。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的价值。针对这些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用REA模型描述业务流程,并基于REA模型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受到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重视,

2、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企业经营模式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基于网络计算模式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本文的基本结构为:第一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已有研究,着重分析了REA模型,为下文应用REA模型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分析了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来自于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需要,可行性则来自于以网络计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接着对基本框架中的组件进行分析,以REA模型为基础,从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出发,进而讨论对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以及引入数据仓库技术,拓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第四章则是对

3、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的实现以及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最后,在结束语中对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第一章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近50年来,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注意到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支持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类研究的思路是在分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架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本章总结前人在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某些成果将会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1 1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这里所讲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

4、统,还包括基于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后者是“以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手工会计模型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袁树民,1998)。它们采集会计事项的财务计量结果,基于会计循环 基于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循环中有变动,即明细账、总账(通常以科目汇总表代替)都是直接由凭证文件按科目代码逐级汇总生成的。,以会计科目表为核心对会计事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最后得到通用财务报告和较为固定的管理报告。不断的研究表明,这一会计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在1969年对管理决策模型进行研究及在1971年对非财务计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后,

5、列出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MaCarthy,1980): (1)信息单一性:仅存储、处理业务活动数据的一个子集,主要是会计事项的日期和财务影响。记录和维护会计事项的货币计量结果,而不包括诸如生产能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数据。 (2)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会计科目表决定了有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应当如何归类,但对于非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分类可能掩盖了数据的本质特征,使得非会计人员不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3)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类别,特定的使用者所需的信息量、信息的汇总程度及其关注的焦点取决于使用者个体的个性、决

6、策风格和概念框架。所以,有关经济事项及经济对象的数据应该尽量以最基础的形式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便于最终用户对这些基础数据按个人需求进行汇总,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对用户提供已汇总的会计数据。 (4)与企业非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与同一经济现象有关的数据常常需要由会计信息系统与非会计信息系统重复输入和存储,即在多个系统中存在同一数据的若干拷贝,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发展了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我国学者薜云奎(1997)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概括为“只读寄存”,系统提供的信息“非此即彼”,即(1) 连续性:会计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与交

7、换是按照一种严格设定、不可更改的程序连续不断、顺序进行的;(2) 有形性: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换都必须以有形的实物(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为载体;(3) 单一性:会计系统在信息收集、储存与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非此即彼性,收集与处理的信息只限于与主体直接相关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只储存和报告应用符合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这种只读寄存、非此即彼的特征造成了手工会计系统的局限性:(1) 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主要是向资本市场提供单一性质的信息;(2) 信息生产成本大。对计算机桌面系统应用于会计核算,他称为是会计信息

8、系统的初次革命,是一次成功的“仿真”,而且实现了“随机寄存”功能,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所提供的基础数据直接生成各类账簿所寄存的信息,瞬间生成各类会计报表,省略了手工会计循环中用于信息重组和分类的诸多烦琐的环节,并且使得各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账账、账证、账表核对)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该革命是未脱离“传统会计的窠臼”,它的局限性表现为:(1) 未改变信息处理和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2) 未引起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变革;(3) 未因为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和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而改变会计信息揭示的基本框架,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严重滞后的信息揭示。Hollander等(1999)提出:(

9、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会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大量采用批处理方式,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总是滞后的,影响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采集与存储数据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视图是人们为认识事物而选择和组织与该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模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认识该事物的视图也会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以事先已确定的视图作为其最终输出结果,采集与存储满足视图需要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的主要视图是通用财务报表及由管理人员预先确定的管理报告,根据这些视图制定会计科目表(账户分类方案),依据科目表来存储、汇总数据,再由这些数据生成固定化的输出结果,难以支持用户信息需求

10、的变化。肖泽忠(2000)提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指出尽管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在对报告者与审计人员的规模效益、简化财务报告程序并保持财务报告在不同公司的可比性、有利于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通用财务报告基于的两个假设:(1)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2)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并不合理,需要有一种由用户按需定制财务报告的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灵活多样的财务报告,满足用户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1 2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思考以会计

11、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改造对象,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绩效。研究者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研究从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模型入手,部分研究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处理模型库的结合,分类介绍如下:121事项会计Sorter(1969)提出“事项会计”(event accounting),他认为会计应该提供对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非汇总数据,为达到该目的,他明确了事项会计的两项操作原则:(1) 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2) 在收

12、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同类事项的预测。他还提出用多栏式报告,按照事项在各个时期的计量属性、可控性、重要性在不同的栏目中分别报告。事项会计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关于事项的描述Johnson(1970)对有关事项的描述定义为不仅包括货币特征,还包括观察所得的其他特征,加强使用者的预测能力,并能够提供跟踪事项的线索的多维数据。 早在1962年,Schrader 也曾提出对事项的描述应是关注企业发出和收到的对象,以及该对象所涉及的人、事、时间和地点。,帮助使用者从财务报告推断有关的会计事项,获取更多的信息辅助决策。122 数据库会计(1) 该模型由

13、Goetz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会计人员只有完全理解了需要进行决策的事项的本质,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挑选、分类和计量;另一方面,使用者只有完全理解了产生信息的方法,才能正确评价信息;同时,由于不同的目的或适应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信息,应该记录多种价值。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基础历史记录”,将数据库或类似的发明用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得到一个可调整的系统,达到支持管理的目的,针对法律或财务会计目的所作的必要调整则作为该系统所得记录的补充。所以,Goetz在1939年提出的目标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使得这些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决策者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在数据库会计的理论基础上,部分学者开

14、始尝试将理论与数据库技术联系起来,建立更为储存强大的非汇总(Disaggregate)和多维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Colantoni等(1971)描述了可以将每个事项用货币与非货币特征进行编码的工具,用层次数据结构图(树形结构)将通用会计科目表与已编码事项类型对应列示,并强调对数据进行管理必须引进一种数据管理语言。提出层次数据库会计模式的还有Liebarman和Whinston (1975)、Haseman和Whinston (1976),他们引入了70年代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基于事项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实施的途径。另外,也描述了在数据库中将非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转化为逻辑数据

15、库的过程。Everest和Weber(1977)将Codd 于1970年发表了“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提出数据库的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1970,1972)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概念用于会计领域,为了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导出关系模型,他们采用了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并用结构化分解法分解这一结构,形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式。接着,阐明了如何运用关系代数操作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在建立数据模型时,数据库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数据分类操作。他们建议应研究如何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提出了基于

16、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一定要以复式记账会计体系项有关的数据的起点,这就使他们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多个与更全面的事项数据相关的视图。MaCarthy(1979,1980)进行了这一研究,他运用Chen创建的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 E-R)图,建立了用高度语义 用一定的文字、图形构造对真实世界的活动或现象建立抽象的描述模型,形成特定的含义。(Semantic)化的表述方式表述的数据模型,使数据模型不只是对会计处理程序涉及的数据进行描述。123 REA会计模型McCarthy(1982)在其将E-R方法用于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在大型组织环境中探讨了有关数据库设计的问

17、题。他创立了REA会计模型,REA模型将经济活动涉及的实体(entity)分为三类:(1) 资源(resource):资源能为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辨认。会计确认为资产的大多数项目都属于资源 应收款项除外,应收款项是用于储存与传递数据的人造记录,可以通过对客户的销售额与实际现金收款额的差额比较而确定。(2) 事件 这里所提的”事件”与前面所提的”事项”是相同的,只是沿用已有中文文献中对同一个英文单词event的不同翻译,同时这里的”事件”与”活动”一词可以互换。(event):包括所有能从某方面直接影响组织的资源的经济活动,不仅限于能够进入簿记体系的交易事项,还包括其他不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

18、活动事件要与信息活动相区分,因为信息活动只影响与经济资源相关的数据,而不会直接改变资源,如,区分“交付产品给顾客”是业务事件,“记录这次交付的数据”和“传递发票”则是信息事件。(3) 参与者(agent):参与者是参与事件的一群人,组织收集与他们相关的数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计划、控制和评价其基本活动。(4) 在必要时,可将地点也视为REA模型中的实体。在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四类关系:(1) 事件-资源关系,称为存量-流动关系(stock-flow),其中资源为存量;事件为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用于表示那些增加或减少资源的事件;(2) 事件-事件关系,称为二元关系(duality),指组成一个业务循

19、环、导致两组资源增减的两组事件之间的关系,一组事件导致一组资源流入,另一组事件导致另一组资源流出,流入的资源与流出的资源总是相互联系,如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销售事件引起存货减少,而收款事件则引起现金增加,减少的存货与增加的现金相联系,销售事件与收款事件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3) 事件-参与者关系,称为控制关系,控制关系是内部参与者、外部参与者和事件之间的三重关系。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模型,这种三重关系经常会被细分为两个二重关系:事件-内部参与者,事件-外部参与者;(4) 内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关系,称为责任关系,描述上级对下级进行控制和负有责任的关系。托管责任二元关系资 源存量-流动事 件控 制外

20、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引自:William E.McCarthy,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July,Vol.LVII,No.3:564REA会计模型实体关系图图1-1三类实体和四类关系可以用下图说明(图1-1)McCarthy建议将REA模型作为企业设计共享数据库的起点和建立用户视图的依据,他给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2:外 模 式存储模式映象内 模 式顾 客送达

21、销 售采 购存货-销售存 货存货-采购原材料半成品完工产品概念模式顾客-服务客户订单客户#客户名订单# 数量总 账销售应收账款现金存货-管理原材料发票#采购订单#验收单#数据库模式关系引自:William E.McCarthy,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July,Vol.LVII,No.3:560图1-2为了满足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结构化分析的需要,他还提出了将不

22、同类型的事件、资源、参与者,或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子集概念化为通用的类型或集合,如可以将原材料实体、半成品实体、完工产品实体概念化为存货实体。将对不同实体的概念化与对实体的逐层分解结合起来,就使所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的本来面目。 Dunn和McCarthy(1997)评价了REA模型相对于事项会计与数据库会计的三个特征:(1) 基于数据:包括三个条件: 数据必须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存储(至少在某段期间内); 经授权的决策者可以访问已存储的数据; 可以对已存储的数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提取和处理,以满足不同的使用目的。(2) 基于语义:由于数据库是描述现实的模型,数据库设计要采用接近真实世界

23、的综合语义模型。在会计领域,使用综合语义意味着会计模型要能描绘产生会计数据的经济交换活动或过程。模型的组成部分应该反映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不是只将复式记账体系这一人造系统(如,借、贷、账户等)作为描述现象的原始数据。按语义对会计系统建模,可以将对经济交换现象的描述与对非会计现象的描述统一起来,使非会计决策者也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数据,这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3) 基于结构化:基于结构化指的是将发生的事件用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模板描述,在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这些模板作为基层结构。REA模型具备结构化的特征: 将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与某事件有关的数据表述为结构固定的模板:对每一

24、事件而言,该事件所涉及的资源和参与者的有关数据都需要记录和存储,如,销售是企业记录并存储数据的事件集,伴随着收集每一销售事件的数据(如,发票号、日期、金额等),REA模型要求结构化描述与该事件相关的资源(如,存货、运输车、人工)和参与者(如,销售人员、顾客)的数据,同时还要求结构化表示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 以二元关系将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在同一结构中反映: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是:资源流出(支付)和资源流入(获取),这两类事件通过二元关系(一增一减)集合在一起,在同一模型中表示为一个循环,或称为一个交换。数据模型基于结构化的特征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企业级的业务数据库。Geerts和McCarthy在19

25、94年提出的完全REA模型就将企业视为交换或活动的集合,在该集合中,每个过程都有以付出资源(减少)来获取另一资源(增加)。将企业进行最高层次的抽象,则这些集合最终可归纳为一个过程,即现金流入(初始筹资)和现金流出(偿债或分配所有者权益及利润)。因此,结构化模型有助于按一定层次进行结构化分解,特别是中间层次的结构化模型向下可细分为一系列包含事件、资源、参与人的结构模型,向上则可以综合,直到企业所有的活动集合成为企业的价值链这里所说的价值链即Porter在1980提出的企业价值链模型,他认为企业是“设计、生产、销售、交付和支持其产品的活动的集合体,价值链则是为了显示企业的总价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通

26、常是业务执行的先后顺序)列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一组业务活动及利润。后文还将对企业价值链进行讨论。1 2.4以数据库与模型库支持灵活报告模式我国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沿用如何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应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报告。傅元略(1997)提出将财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扩展成支持经营决策的系统,应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将原来只支持会计核算的数据库扩展成为支持核算、控制和决策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下列数据类型:(1) 企业外部(环境)数据:行业、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可利用的资源、产品供求关系等;(2) 内部经营计划和控制数据:管理方针和策略、预算、各种控制标准

27、、投资计划、本量利关系等;(3) 预测数据:销售预测、成本估计和机会成本等;(4) 总括数据:过去销售额度、财务比率、其他比率。他建议在原有的数据库中增加以上数据项,以该数据库和一个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模型库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将数据输入、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经营控制和信息加工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支持经授权的用户调用菜单,由系统自动从数据库和模型库中取所需的数据与模型加工成用户所需的信息。袁树民(1998)提出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真正建立一个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导向,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模型的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蓝图:

28、核算和管理应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导向,确定需要的信息,提倡用户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交互式建模。薜云奎(1999)则提出了未来财务报告的特征:采用多元报表价格体系、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有形资产与技术资源并重、表式与图像信息并重、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并重、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提出了会计频道的概念,支持用户的多元选择。肖泽忠(2000)提出大规模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认为企业应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在最原始的水平保存;将会计程序模块

29、化,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使用者通过该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吴旺盛(2000)提出针对网络时代的“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重组会计业务流程,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会计业务流程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将原始数据适当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事件驱动对源数据的处理;扩大数据规模,提高相关性及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在线实时财务报告,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本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从理解会计所反映的业务流程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已有的会计处理流程入手,力图建立一个高度概括、抽象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数据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

30、视图;对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的研究则提出了如何对源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将讨论面对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要求,如何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着重对支持该基本框架的数据模型及操作处理模型、构造数据仓库的建立进行讨论。第二章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的转变,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信息技术向网络计算模式的演变则使重构具备了可行性。21 电子商务提出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电子商务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这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更高的效率运作,提出了重构信息系统的必要性。211

31、 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e-Business),是指“应用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在按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下从事商务活动的方式”。 高媛、欧阳志明、石晓军.电子商务.第1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这里所指的电子商务不仅是网络和电子化手段在商业贸易方面的技术性运用(即电子贸易,E-Commerce),还是整个商业活动和企业组织结构基于Internet、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的重组或创新,这一过程中任何能加速商务处理过程、减少商业成本、增加商业价值、创造商业机会的活动都可以归入电子商务的范畴。212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分为

32、四类: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 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B2C)、企业对政府(Business to Administrations,简称B2A)、消费者对政府(Customer to Administrations,简称A2C)。其中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B2B、B2C两种类型, B2B类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领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口,对于企业来说是大势所趋。(1) B2B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供应链(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技术,以中心制造商为核心,将

33、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客户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iSCM)” 梅丛银.Internet的B2B电子商务供应链技术.计算机世界,2000年4月24日:C3。B2B电子商务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适时、准确的信息流加速物流和资金流。缩短供应周期、资金周转期,整合供应链,保证对最终客户的需求快速反应,得到上游企业的及时供应,降低成本(如,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等)。典型例子如网络设备制造商Cisco,由于采用Web采购和销售网络,Cisco的交货周期从过去的3周缩短到3天,销售额增长了500%,而人员却只增长1%;美国最大的

34、零售商Wal-Mart通过其外部网络连接它的主要供应商,供应商电脑能够实时接收Wal-Mart的货架上商品数额的变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供应商及时组织生产和送货,使Wal-Mart约97%的商品直接由供应商送至商场货架而毋需入库,大大减少了商品库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商品到货率,使得Wal-Mart以独有的价格优势成为零售业巨头。 B2B起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EDI是人们俗称的“无纸贸易”,它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文件(如,合同、报价单、订单、运输说明、收货通知等),按照共同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已有国际标准UN/EDI

35、FACT)转换成标准的EDI报文,通过一定的网络在进行商业往来的两个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报文交换。EDI能在无需人工输入业务资料、无需纸张文件的条件下,完成原材料的采购、商品销售、银行汇总、保险、货物托运、海关申报等商业活动。现阶段,增值网络(Value Added Net,简称VAN)是EDI通信的首选网络,而利用Internet进行EDI通信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EDI报文的传输。两者各有所长,Internet上几乎没有增值服务,数据的安全性与VAN有很大差距;但Internet是开放性网络,接入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费用低廉,且覆盖范围广,则是VAN所不能比拟的。随着Intern

36、et安全性的增强及网络法律规范的完善,Internet也将成为EDI的理想平台。(2) B2C电子商务 B2C电子商务利用Internet的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借助于Internet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它利用Internet提供的搜索浏览功能和多媒体界面,提高了消费者检索商品信息的能力,并允许消费者在线定制商品的配置,在线通过信用卡、电子货币或电子钱包完成支付,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B2C的意义在于简化了客户与企业做生意的过程,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强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关系,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213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电子商务对

37、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表现为:(1)加强企业内外价值链的连接关系企业价值链理论是迈克 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Porter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而每个企业都是一系列存在逻辑关系的活动的集合体。可以用企业价值链来分析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一组业务活动,企业价值链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21):企业价值链公司的基础构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获取对内后勤业务操作对外后勤市场营销服务支持价值活动主要价值活动利润 注:图中对内后勤表示与收取、存储流入资源和将流入资源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有关的活动; 对外后勤表示与收集、存储和物理分配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活动。 引自:阿妮塔 S

38、霍兰德、埃里克 L 德纳、J 欧文 彻林顿著.杨周南等译.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38图2-1企业价值链中存在两类活动:主要价值活动和支持价值活动,主要价值活动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在市场上为组织创造特色,支持价值活动则是促进主要价值活动的完成、保证企业运行所必需的活动。加强价值链中的活动的连接关系,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加强活动之间连接关系的基础是信息在活动之间的顺畅流动。电子商务通过企业Intranet的建立,在企业内部集成企业的所有信息子系统,把企业的管理层、职能部门、工作小组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经营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都放在Intran

39、et的数据库中,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的顺畅流动,以信息流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加速流动,达到了加强企业价值链中内部活动的连接关系的目的。B2B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改变了企业与企业的连接关系,各个企业通过Extranet或Internet连接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信息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多层环节,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方面能够及时得到供应商的供应;另一方面,能得到销售商提供的产品需求数据,按需生产。整个供应链协同作业,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体系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跨企业的生产体系最终,IBM公司的Pat Tools所预言

40、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成为现实。B2C电子商务则改变了企业与顾客的连接关系,为实现更好的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提供了可能,与顾客直接交流使得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缩短定货时间、交货时间,对顾客提供售后跟踪服务,为顾客建立档案以期建立长期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2)电子商务模式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的实现依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企业及整个供应链中的顺畅流动,而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本质上是特定业务流程的集合,因此,企业及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速及三者相互

41、契合的程度。这就提出了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必要性。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由迈克是 哈默(Michael Hammer)在1990年首先提出,BPR指“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企业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为有价值的结果,以此实现企业流程彻底的重新设计,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芮明杰、钱平凡,1997)芮明杰、钱平凡.再造流程.1997年12月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264 。业务流程重组要解决的问题是重新组合业务流程的四个要素:活动、活动间

42、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及活动的承担者。由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业务流程中活动的实现方式,使某些在手工条件下产生的活动失去存在的必要性,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而某些活动则用新的实现方式完成。企业要以最大地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真正理解每一业务流程,在新的活动实现方式的支持下,明确业务流程中所需要进行的活动,摒弃不必要的活动,增加新的活动,或是改变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减少分工的程度,在保证内部控制的前提下,将原来分散的工作集中由一人处理。例如 该例参考芮明杰、钱平凡.再造流程.1997年12月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246-248,IBM信贷公司的业务是为IBM公司售出的

43、计算机、软件、和其他服务提供贷款,原先,为完成一笔贷款,需经过五个环节:第一步:IBM现场销售员接到客户贷款请求后电话通知IBM信贷公司;第二步:接线员将电话记录传递给信贷部,由信用审核员负责将各项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并查核该贷款申请者的信用情况,查询结果传递到商务惯例部;第三步:商务惯例部根据顾客的要求修订标准合同,把各项特别条款附于贷款申请表格,将该贷款申请表格送给核价员;第四步:核价员确定贷款利率,将利率写在纸上,连同其他文件一起送到文秘科;第五步:由文秘科的一位行政主管把所有信息汇总,写成一封报价信,由联邦捷运公司寄给现场销售代表。整个流程一般要6-14天,流程太长,顾客会在这段时间内另

44、找渠道贷款或者另觅条件优惠的供应商。为解决这一问题,IBM进行了业务流程重组,取消了信用审核员、核价员,取而代之的是负责全局的交易员,每当现场销售代表打来电话,就由交易员从头到尾全权处理。为了协助交易员工作,IBM信贷公司设计了一套专家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为交易员提供必要的指南,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才由信贷公司的专家出面指导工作。这一改变,使原来历时长久的公文旅行删减为四个小时。大大削减了成本,使信贷公司的业务足足增加了一百倍。另外 ,由于电子商务整合了整个供应链,企业重组业务流程的范围会向外扩张: 企业的业务流程连贯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流程,组成扩展了的,横贯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如前文中所提

45、到的Wal-Mart与供应商业务流程结合的例子; 企业将本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与其他企业具有优势的业务流程集合在一起,形成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ion,VC)完成特定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即解散该虚拟实体,如Apple计算机公司缺乏生产PowerBook笔记本电脑的能力,1991年就借助了Sony公司的生产线,将Apple易用的软件与Sony的生产能力结合生产PowerBook,待该种电脑的销售额超过10万台后,Apple即结束了这一合作; 企业还可以将本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通过外包(Outsourcing)方式实现,以保证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据经济学家情

46、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和IBM咨询公司所作的展望2010调查,被调查企业认为外包的好处(图2-2)有:资料来源: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IBM咨询公司.未来组织设计.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6月:74图2-2214电子商务提出重构企业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电子商务不只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而是要建立一个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前端交易系统和后台应用系统的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实际上就是要对信息系统进行重构,建立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的企业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 高度集成的开放式系统,能够跨平台运行程序、在多种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交接,达到数据高度共享; 分布式存储数据与应用程序:支持信

47、息系统对分散的数据进行管理及分散的用户访问数据和调用应用程序; 子系统、子系统的功能、应用程序高度模块化:实现对子系统及子系统内部的功能进行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创新:企业为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甚至需要为了某一目标,通过动态联盟组成虚拟化的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即虚拟公司。信息系统要迅速调整以支持新的业务流程、虚拟公司; 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用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简称BI)进行智能化业务过滤和处理、优化计划、分析数据等; 面向用户个性化设计:允许用户对输出界面、运算逻辑、业务关

48、联等方面进行符合个性需要的设计;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网络操作要求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对各种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同时要保证系统有健全的安全防线、严格的权限控制及健全的操作日志等; 具备可扩展的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信息系统要有一个可扩展,能够针对企业信息系统需求的改变进行维护、扩展的功能,在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换代时,可以顺利升级;拥有标准的对外接口,实现对外部系统的衔接,使企业能在Internet上畅顺地与外部相关者交流信息。2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行性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标志,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方向是计算模式向网络计算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