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72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叶建亮 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杭州 310027Tel:057187952475Email:yejianliangjinxiangrong信用与私有产权的起源:一个新视角内容提要:私有产权是保证交易信用的前提,而私有产权本身也是个体信用博弈的结果。即使没有法律和政府等强制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体的博弈会形成一个相互认可和尊重私有产权的信用均衡。这些条件包括必须有关于私有产权诉求客体的明确的信号显示、必须有足够的对入侵行为采取反抗的行为者和必须有效克服反抗中的搭便车行为。关键词:信用 信用均衡 私有产权Credit and the Origin o

2、f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 New ViewAbstract: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credit (keep promises), and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is also a result of the credit gam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group game will come out a credit equilibrium which people approbate and respe

3、ct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one another.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 the definitive signal of the claim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 sufficient amount of resisters against invaders, and the efficiently restrain the free-rider in resisting.Key Words: Credit Credit Equilibrium Private Property Righ

4、t “there be no Propreity, no Dominion, no Mine and Thine distinct: but only that to be every mans that he can get: and for so long, as he can keep it.”Thomas Hobbes, 1651, Leviathan.所有权的稳定、其转移需经同意以及信守承诺。大卫休谟,1739,人性论。这种不寻常的秩序的形成,以及存在着目前这种规模和结构的人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

5、生活的规则。冯哈耶克,1988,致命的自负。私有产权(private property right)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属于个人的产权即为私有产权,它可以转让以换取对其他物品同样的权利。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产权”词条。是保证交易信用的前提,这已经为经济学家所共识(张维迎,2001)。因为私有产权的明确界定大大减少了受益受损的外部性,使得个人的行为变得更为可预见性和更加稳定,进而为交易提供了长期行为的激励,使得人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即

6、互不欺骗和相互合作的信用机制会成为一个博弈的均衡而加以贯彻。但是,这是以私有产权本身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尊重为前提的。尽管在现代社会这一认可和尊重得到国家法权体系的保障,然而产权的实际执行往往可能与明确的法权体系保障的相去甚远(周其仁,2000)。而在现代法权体系尚未建立之前,私有产权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则完全依赖于群体的习俗,这些习俗的则形成于群体的长期合作博弈的演化。如果将信用理解为博弈主体对采取合作策略的一致性预期,那么恰恰是这种一致性预期导致了对私有产权的认可和尊重作为一个稳定均衡的存在。因此,以下逻辑是成立的,即信用是支撑私有产权得到认可和尊重的前提,如果私有产权被理解为对占有财物的普遍认可

7、和尊重,那么私有产权起源的基石不是其它,正是信用本身。1.私有产权的起源:已有理论的评述私有产权无疑是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关于私有产权起源的解释自然也就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私有产权的起源是与其对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费用假定的批判紧密结合的。正如在科斯(1960)一篇重要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产权的初始界定实际上并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换句话说,如果真实世界是诚如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那样,则意味着产权如何初始界定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这一被称为“科斯第一定理”的陈述实际上暗含的一个假定是,已经存在一个可以执行的产权界定标准和认证的“强制机构”以

8、保证起初的产权是被“界定”的。例如,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1972)在一篇广受关注的产权理论综述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也不能真正完成关于产权的理论。离开外在事前界定的权力,似乎就难以去进一步讨论产权问题,而不管这一事前的界定是私人产权还是共有产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Alchian(1977)才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私有产权则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私有产权的强度由实施它的可能性与成本来衡量,这些又依赖于政府、非正规的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和道德规范。简而言之,如果没有你的赞许或补偿,就没有

9、人能合法地使用或影响你拥有私产的物品的物质环境。在假定为完全是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我对我的资源所采取的行动,不会对任何其他人的私产的物质属性产生影响。遵照这一思路,大量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将眼光投向于这种产权的“界定”本身具有何种效率。按照科斯自己的进一步论述(科斯第二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则产权的初始界定是会影响资源的配置。那么问题便成为,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界定如何促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换句话说,产权的不同界定是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的,而要进一步判断某一产权界定是否有效则取决于他产生的资源配置结果是否促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在这个意义上,私有产权在促成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上

10、的首要功能在于促使经济主体实现将外部性(externality)内部化(internality)的激励(Demsetz,1967)。因此,私有产权的产生源于界定产权(共有产权内部化)的收益超过了其界定的成本。(Demsetz,1967; Umbeck,1977; 张五常,1984; Barzel1982,1989)等产权经济学家进一步讨论了私有产权如何从共有产权中产生。这些经典的私有产权理论所遵循的思路无非是:私有产权的界定依赖于产权排他使用的收益和界定产权的费用。而私有产权的界定在指定、分配和实施产权的费用高(交易费用高)的情形下更有助于效率的获得。从而在当事人逐利动机的支配下会导致私有产权

11、的形成。但是,这里暗含的前提假设是存在足以保障产权得以实施的有效的约束力量,使得“界定”的产权本身是不容怀疑和再思考的。从而剩下的问题便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何种结构的产权界定将导致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和产出。因此,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成为了私有产权的重要前提。“私有产权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其强制实现的可能性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有赖于政府的力量、日常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和道德规范。简言之,没有经过你的许可或没有给你补偿,任何人都不能合法地使用或影响那些产权归你所有的物品的物质性状。在假设的私有产权完备的条件下,我利用我的资源而采取任何行动,都不可能影响任何其他人的私有财产的实际归属。(Arme

12、n A.A1chia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首先赋予法律以外在约束者的地位实际上等于是假定了产权的形成是外生给定的。但是除非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产生之后,否则又是何种原因赋予外部的约束力量(法律)以这种可能性来“保护”私有产权呢?正如Rajan和Zingales(2003)所指出的,“产权是一种形式的垄断,它给予财产的所有者排他的使用该项财产的权力而排斥了他人的使用。但是什么给了所有者以这种权力?我们可能会试图回答:法律。产权是由法律制度执行这一点在现代发达社会这或许是对的,然而问题可能变为又是什么给予法律以这种力量?”

13、 Rajan, Raghuram G. & Zingales, Luigi, 2003, The Emergence of Strong Property Right: Speculations from History, NBER Working Paper 9478.虽然,在马克思那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但是,就法律与国家机器作为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确立的前提这一点,依然是没有区别。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加总,由特殊的结构联系起来的社会整体规定了个人的属性,决定着个体生存发展的空间。“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和产权结构就不是个人之间自由交易和自由契约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即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产物;不是理性的个人的自由选择导致了产权制度的变迁,相反,是社会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决定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空间。因此,产权制度首先不是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关系,而是不同阶级或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 参见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134145页。因此,私有产权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根本原因是阶级关系斗争运动的结果,这种阶级关系状态是统治阶级是通过国家机器及其法权结构来认可(和使之“合法化”)和维持的。“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法便不得

15、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35页。“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恩格斯也认为,私有产权的确立和维持必须依赖于统治阶级依靠国家机关和法权。他在研究私有制的起源的时候,指出,“所缺少的只是一件东西,即这样一个机关,它不仅保障单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不仅使以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并宣布这种神圣化是整个人

16、类社会的最高目的,而且还给相继发展起来的获得财产从而不断加速财富积累的新的形式,盖上社会普遍承认的印章;所缺少的只是这样一个机关,它不仅使正在开始的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现象永久化,而且使有产者阶级剥削无产者阶级的权利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统治永久化。而这样的机关也就出现了。国家被发明出来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第四节,希腊人的氏族。 尽管马克思主义关于产权问题的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有着根本性的分歧 两者比较性研究可参阅:林岗,刘元春,2000,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经济研究2000,06,5865)和林岗,张宇,2000,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

17、000年第1期,134145页)。,但是,就私有产权源于国家和法律等的外在力量约束和规定这一点上,两者并无二一致。无非科斯以来的产权经济学家将重心放在了这种外在约束既定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性问题讨论,而马克思主义的重心则直接是这种外在约束(所有制结构)本身如何演化问题(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结果)。然而,无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从个体契约角度出发还是马克思主义从集体行动出发,都不约而同的导出了私有产权(从而其他形式的产权)的确立依赖于一定的国家机器和法权结构这一结论。这种司法中心主义的产权观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因为首先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中就可以轻易的找到反例。“人类对于土地及其产出、其他生

18、活资料的所有权与11000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和驯养家畜差不多同时出现,而大多数的国家形态的出现则是在好几千年之后的事情。”“在一些渔民和其他定居部落中,个体和家庭私有产权看来甚至早于驯化之前就已经出现”(Bowles & Choe,2002)。 Bowles, Samuel & Choe, Jung-Kyoo, 2002, The First Property Rights Revolution, Santa F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Jan-10-12-2003.在对人类后来的制度演进考察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离开法律与国家的外在强制仍然可以形成明确的私有产权。E

19、llickson(1991)在关于加州沙塔县的邻里纠纷处理问题的案例研究中发现,那里的居民并不借助司法系统而解决了大部分的纠纷(例如走失的牲畜与告诉公路的汽车相撞引起的赔偿问题或在边界设置栅栏的出资问题)。他指出,“邻里之间通过发展和实施比正式的法律所有权更为有效的适应性邻里规范实现了合作”。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初始权利不是产生于法律,而是产生于通过分权化的社会过程而形成的规范。” 转引自青木昌彦,2002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第43页,脚注2。因此,青木在他最近的著作(Aoki,2002)中指出,“即使法律明确规定了私有产权,并确国家被认为是产权实施的最终源泉,政府(法

20、庭)也不直接监督每笔产权交易的过程,判断它是否合法,而且也不可能这样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产权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而在另一些国家,政府制定的产权规则却经常遭到人们的漠视和违背,甚至政府官员自己也不认真执行。这表明,尽管存在利益纠纷,但稳定的产权安排中一定包含某种自我实施的因素,即它的有效运作毋需依靠外生的第三方界定和实施。” 转引自青木昌彦,2002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第37页。 2.私有产权、博弈均衡与信用在一个完全缺乏外在约束的世界里,私有产权到底是如何维持并且实施的?换句话说,个体为何相信我的东西为“我”所有,这种关于私有产权信用的机制的形成实际上涉及到人类最为基本的

21、生产、分工与协作。缺乏对私有产权的信用机制,个人的领地、生活资料和劳动产出等将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大量的资源会被用来进行产权的保护,生产分工和贸易的发展成为不可能。因此,霍布斯早在350多年前就深刻的指出,“他将不得不通过武力获得和守护每一样东西:这些东西无法认定是私人的还是共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生产的空间,因为由此产生的成果是不确定的,结果导致地球上根本没有任何文明可言,人类的生命除了孤独、贫穷、肮脏、粗野和短暂之外别无他物。”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页186我们并不试图详细论述缺乏对私有产权保障的信用机制将对生产和社会福利造成何种危

22、机 对此的一个论述可参见张维迎,2000,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问题是,人类社会(事实上还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生物群体)的演进历史告诉我们,私有产权的相互认可的信用机制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而形成并且稳定的存续下来。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产权制度看成是“解决个人(家庭)因使用资源而产生的利益纠纷的一种稳定方式。”(Aoki, 2002)那么这种稳定的产权安排如何从那些自利但又理性和信息有限的个体参与人中间产生呢?答案是,相互不认可私有产权将导致过高的不确定性和获得、维持财产占有的成本,使得个体(从而群体)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大下降。因而在稀缺性资源环境中,理性而信息有限的个体在博弈时,

23、相互尊重并认可对方私有产权将成为占优策略均衡(dominated strategy equilibrium)。这一相互认可私有产权的博弈均衡形成个体关于其“占有的(occupied)”财产成为其“所有的(owned)”财产的信用机制。这种信用机制使得个体确信,在一个很大的概率上,其“所有的”财产是不会受到他人的侵犯(encroach)。正如大卫休谟早在260多年前所论述的:“我们观察到,让他人拥有他的物品对我来说是有利的,如果他也能如我对他这样对待我,这可能便被称之为惯例。” Hume, David. 1964, David Hume,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Dar

24、mstadt: Scientia Verlag Aalen. pp263. “所有权的稳定性也是来自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的惯例,来自侵犯产权所导致的不方便的反复经历。而且这些经历还告诉我们,尊重所有权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从而使我们对他人的未来行为更具信心。” 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2, 页490.2.1模型 此处的模型框架主要借鉴了Bowles & Choi (2000)。考虑一个具有个体数量为N的群体,可以采取三种策略,分别是:C战略怯懦战略(coward strategy):占有物品,碰到所有入侵者选择逃跑。R战略强盗战略(Robber strategy):不断选择入侵他人占有的物

25、品。S战略保障战略(safeguard strategy):从不侵犯他人,受到侵犯时选择反抗。三种类型策略的群体比例分别为、,且。并且假定:A1:所有个体的类型都是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并不被对手所观察到。这意味着个体只能根据以往经验来判断对手的属于何种策略类型,并依此采取相应的对策。 A2:当C战略个体相遇时,相互认可私有产权并且互不侵犯。A3:当C战略个体与R战略个体相遇时,后者侵略前者而前者选择逃跑,因而前者获得后者的物品(假定价值为V)。A4:当R战略个体相遇时,相互侵略,为之付出L的代价,并都有一半的可能性入侵成功,而获得对方价值V的私有物品。A5:当S

26、战略个体遇到S战略和C战略个体都互不侵犯,而遇到R战略个体时,受到侵犯并且所有的同类都加以还击,如果还击成功则产权得到保护,并将对方的私有物品在同类中分享,如果还击失败,则承担L的损失。A6:采取S战略的个体与R战略个体相遇时,其他S战略个体若碰到同类与R战略个体相遇将协助其保护私产。因此反击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S战略个体的比例。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S战略个体遇到R战略个体反击成功的可能性即S战略个体的比重。从而,当S战略个体成功时(概率是),对方价值V的私有物品将在个同类中分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C战略个体及S战略个体之间相遇时,其获得的支付是均是维持其原有的私有物品(价值为V)。当R战略个体

27、遇见C战略个体时,不仅自身私有物品安然无恙,而且可以劫取对方的价值V的物品,因而获得支付为2V。而R战略个体相遇时,则相互侵略,侵略成功可能性各为一半,结果获得支付为:。若S战略个体遇见R战略个体,则期望收益是:。此时,R战略个体的收益将是:。其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私有产权信用博弈的支付矩阵C战略R战略S战略C战略R战略S战略由于S战略个体的收益除了支付矩阵中的各项收益之外,还包括其他同类个体(个)面对R战略个体获胜时分享的收益:,因此,三类战略个体的预期收益为:(1)C战略个体:;(2)R战略个体:;(3)S战略个体:。其博弈均衡点在单形图中可由一个单位高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点代表(见图

28、1)。C战略 博弈均衡点S战略 R战略图12.2静态博弈和纯超战略显然,L与V的关系对博弈的均衡产生关键影响。如果L很大而V很小,那么对于采取R战略的个体而言,由于,因此将导致其预期收益下降,从而减少其在群体中的比例。而对于采取S战略个体而言,由于,L的增大和V的减小会降低其预期收益从而减少群体比重,但是的降低又会提高S战略的预期收益。同时的降低也增加了C战略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S战略比例的下降又会导致R战略个体预期收益的提高。三种类型个体中每一种个体的收益都取决于另外两种个体的比重。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A7:,即入侵而遭到反击的损失要大于欲侵犯的私人物品价值,也就是意味着入侵者总是有得不偿

29、失的风险。若,则恒有成立,因此,R战略是S战略的一个严格劣战略(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s-SDS),我们可以利用“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iterated elimination of 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s-IESDS)”原理剔除R战略。从而:引理1:当S战略个体的比重上升到一定的水平,即时,选择S战略将严格优于R战略。这一结论表明,S战略个体的起始比重决定了博弈均衡。当时,博弈的结果一定是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正反馈机制。若, 意味着在给定的S战略个体的比重,除非反抗的成本足够的低或者是私有物品的价值足够的高,否则面对R战略

30、个体,最佳的对策是逃避。则恒有成立,因此,C战略也是S战略的一个SDS,我们同样可以利用IESDS原理排除C战略。从而:引理2:当S战略个体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到一定的水平时,即时 我们将证明,证明过程如下:令,由于,因此,解此二次式得到,(另一根舍去),从而有,因此,只要C战略个体比重足够的小(不超过一半),必有成立。,选择S战略将严格优于C战略。因此,当初始状态S战略的比重足够高的情况下,S战略将成为一个重复剔除的纳什均衡(the Nash Equilibrium of iterated elimination of 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s )。当然,要得到

31、这个均衡,L和V的关系必须同时符合一定的条件,即。易证明,且满足的解存在 令,由于次二次式中,故肯定有实数解。又因为,意味着在区间0,1间有解。给定的V和L,上述的结论可以直观的用下图表示(参见图2)。图中,我们以S战略个体的比重变化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各种策略个体的收益变动情况。 V 0 1 图2当时,该博弈蜕变为典型的“鹰鸽博弈”(hawk-dove game),此时R战略个体预期收益:,C战略个体预期收益:,均衡时得到:, 此处实际上暗含着不同战略个体间的相互学习和策略调整,我们将在下面讨论这个问题。,从而。此时,。当时,我们有,。因此,博弈的均衡取决于起始状况。如果刚开始很低,则采取S战略

32、个体的预期收益将小于0,从而这一战略个体将消亡。结果是形成完全没有产权信用的均衡 当然,是一个集体稳定战略(collective stable strategiesCSS),但是由于时,因此C战略可以侵入这一均衡。这种状态正是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 这中状态在Bowles和Choi(2002)文章里称为“霍布斯均衡”(Hobbesian equilibrium)。,私人物品完全没有保障,随时有入侵者并被掠夺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形成关于保障私有产权的信用机制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外在强制力量的介入或者足够数量的S战略个体介入以打破这种均衡。反过来,如果开始很高,以至于接近1,则R战略的预期

33、收益小于0,博弈的均衡将是个体采取S战略或C战略。2.3动态演化和ESS前面的分析是假定群体规模不变情况下,个体可以采取各种混合策略下的博弈均衡。而且仅讨论为外生情况下的比较静态均衡。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实际上假定了关于各种不同战略下的收益的信息是完全的。如果我们放松一下这个假定,即个体并不知道自己除自己采取的策略之外的收益情况,而仅能观察到一个平均的群体收益情况。并假定三种战略个体都会学习他人的战略,而根据自身收益情况与平均收益情况的差别做出策略的调整 实际上,并不需要假定个体知晓平均收益情况,而可以由生存竞争自然可以减少所有收益小于平均收益的个体而增加收益大于平均收益的个体。据此我们假定:A

34、8:(4)(5)(6)此处,。结合式(1)(2)(3)可得到:(7)(8)(9)三式分别得到四条曲线将三角形分成五个区域(参见图3)。图中,线de满足式(7),线ac和ef(内)满足式(8),线ab满足式(9) 图中取V/L=2/3,各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0,5/7,2/7),b(1/2,0,1/2),c(11-)/8,0, (-3)/8),d(2/3,0,1/3),e(1/3,2/3,0),f(0,1,0),g(1/4,0,3/4),h(0,1/4,3/4),k(0,1/3,2/3)。C战略 I d bc III II e g VIV fS战略 h k a R战略图3从任意一个内点出发,

35、最后的均衡将是两个,点e和边Sc,这与我们上述的假定外生情况下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点e是一个霍布斯均衡(均衡1),它是一个渐进均衡(asymptotically equilibrium)。是另一个均衡(均衡2),所不同的是,C战略和S战略个体的比例并不是任意的。存在一个最高的(c点),使得当时,必有,因此,R战略个体无法入侵(invade)到这一集体稳定策略(CSS)中。进一步,根据上述的纯超战略均衡,当时(对应于图3中区域ckS),有,而当时(对应于图3中区域ghS),有。因此,任何落在区域ghS内的初始点,其均衡必然是。引理3:给定初始条件,演化均衡收敛于的充分条件是。证明:由于时,若,有

36、,假定(若则必有),则有,若,则故,R战略个体要快于C战略个体增长。给定群体规模,演化的最终结果将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均衡1和均衡2(是其一个子集)都是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均衡。问题是,长期的演化过程又如何从这两个均衡中筛选?直觉往往告诉我们,历史演变的长河中更多发生的是均衡2的情况,而少有均衡1的情况。实际上,两类均衡的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均衡1:均衡2: 显然,。这意味着,若存在两个群体,分别形成两种均衡,均衡1和均衡2,在稀缺性资源的竞争环境中,显然后一个群体的收益要大于前一个群体的收益,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概率。因此,后者(均衡2的群体)将是更具适应性的群体而获得繁衍。2.4自

37、我稳定假使达尔文进化机制筛选出了均衡2的群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一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考虑到足够小概率的错误行为,即一小部分个体非理性的采取了R战略,我们发现它对于系统均衡的稳定性是具有挑战的。由于当时,S战略和C战略完全等价,因此任何比例的变动将无法自动修正。也就是说,和在时无差异。但是,对于足够小的变异行为而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则对于这些足够小的R战略个体而言,有,从而,R战略个体就可以入侵到均衡2中。引理4:当存在足够小概率的错误行为,即一小部分个体非理性的采取R战略时,均衡2状态不能被R战略个体所入侵的充分条件是。证明:时,有,若存在足够小的,使得,则有:,从而,。故,R战

38、略不能入侵到均衡2。然而,足够小的变异(采取R战略的个体)会减少S战略个体和C战略个体的收益,但是降低的程度是不同的。引理5:若,则任何的变异行为都会导致降低而上升。证明:由于,则,这表明,足够小的增加(变异)会导致和同时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要大于,进一步,则,其中,分别代表C战略和R战略在随机变量时间序列进程中的阶段值。是R战略变异个体比重在时间上的分布函数。很明显,这里有而。引理5的内在含义在于,在均衡2中,当少数“异端分子”出现之后,S战略个体承担了与之对抗并加以惩罚的成本,以保证关于私有产权的合作信用机制得以维持.相对而言,C战略个体实际上在“搭便车”,免费享用S战略个体们花成本维持的

39、合作秩序。但是,聪明的个体或许并不会如此老实的采取S战略加以对抗,除非对抗“叛逆者”可以获得比采取不对抗更多的收益。因此,除非采取对对抗者的某种补偿措施,否则每一次异端的出现总会推动图3中的均衡点沿边SC向上移动,最终越过,从而彻底摧毁导致信用的合作均衡而滑向霍布斯均衡。所以,史实往往告诉我们,一个相互尊重私有产权的信用群体,一般都需要有机制(强制的或是习俗的)来惩罚叛逆分子和补偿(可能上精神上的歌颂)惩罚异端的“秩序捍卫者(order-guarders)”,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捍卫者甚至成为英雄楷模。2.5私有产权信用机制形成的三个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相互认可和尊重私有产权的信用机制成立

40、的条件:首先,上述博弈的前提是个体关于客体的占有关系是一个共同知识,无非是在博弈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这种占有关系是否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个体必须有明确的关于诉求私有产权的客体。换句话说,必须有足够的信息传送至他人,表明某一客体的已有占有者(或者进一步,所有者),否则无法形成关于私有产权的信用机制。其次,必须有足够比例的针对入侵的反抗行为者。很显然,假定不存在入侵行为者是不现实的,但是,针对入侵的反抗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假设。不过本文的模型表明,之后这种反抗行为的比例达到一定的临界,才足以有效遏制入侵行为,使得相互尊重私有产权的信用均衡得以确立。第三,在针对入侵行为的反抗中,怯懦战略的个体必须

41、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信用均衡才可以维持。这可以理解为,在保障信用秩序的集体行动中,必须能有效克服搭便车行为,因为怯懦者免费享用了保障战略个体维护的信用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维护对于保障战略个体而言是有成本的(反抗成本)。3.信用机制与私有产权:两个例子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的条件对于形成私有产权信用机制的重要性。第一个是关于动物世界中的领地行为,这一实例表明,动物领地的信号显示,以及对入侵领地者的斗争这些生物特征保证了“领地”受到了同类的广泛尊重,或者说领地行为在动物世界中十分广泛的存在。第二个实例是关于美国西部“淘金热(gold rush)”时期,关于矿地产权自发形成的过程 Umbeck

42、(1977,1981)曾将此作为研究产权性质的案例而受到重视。在当时美国政府力量没有真正介入这些地区进行秩序维护之前,淘金热中金矿(包括银矿)的开采秩序一度相当混乱,后来者可以抢占先来者业已开发的矿床。但是,先来者随后自发组织的自警团,甚至地方法律,强制执行机构等,有力的保障了关于以开采矿床的私有产权。3.1 相互尊重私有产权的信用均衡:“领地”行为所有的动物都必须为关键的资源例如食物和配偶而竞争,竞争的形式无非两种,一种是通过所谓的“效率检验(test of efficiency)”或者“争夺竞赛(scramble competition)”这些非直接对抗性的方式进行的。胜者往往就是那些获取

43、资源快或者数量多的物种。另一种是通过“资源保护竞争”(resource defense competition)或“冲突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来进行的,个体(有时候是群体)通过物理上保护特定区域来获得足够的资源,而在这一特定区域上是排斥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的 Laboratory Exercises in Animal Behavior - Crickets and Territory Defense Crickets and Territory Defense。这样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区域就构成一个“领地”(territory) 尚玉昌(编),19

44、98,行为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3页。因此,领地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区域,个体(或者群体)通过明显的保卫行为(如打斗)和公示行为(如叫声,摆出各种姿态等)来阻止其他动物的进入,从而而排他性的使用这一区域。一般而言,领地具有三个关键特征:一是它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其大小因时间和生态条件不同而调整;二是领地受到领地占有者的积极保卫;三是动物的领地一般受到同类的尊重,因而其使用是排他性的。研究显示,领地行为在动物世界尤其是脊椎动物中相当普遍,包括硬骨鱼类、蛙类、蝾螈、蜥蜴、鳄鱼、鸟类和哺乳动物。其中鸟类的领地行为最为发达,分布也最为普遍。在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中,群体的领地行为最为常见。在很多的

45、无脊椎动物中,生物学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领地行为,如昆虫中的蜻蜓、蟋蟀、各种膜翅目昆虫、蝇类和蝶类;甲壳动物中的蝲蛄、招潮蟹、端足类;软体动物中的笠贝、石鳖和章鱼,以及帚虫等 尚玉昌(编),1998,行为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4页。另一个研究结果也显示,动物建立领地通常是为了排斥同类其他个体利用领地内的资源,因为同类个体之间往往具有相同的资源需求结构,进而更具有资源使用上的冲突性 异种动物之间的领地一般不具有排他性。因而也不存对领地的认可和尊重问题。但是,一些研究也显示,异种动物之间一旦需求结构(主要是食物结构)相近时,也会出现排他性的领地行为。例如Low(1971)对雀鲷科(Poma

46、centridae)鱼类的领地行为研究发现,受到雀鲷驱赶的鱼类共有38种,其中35种全都是雀鲷的食物竞争者,而被允许进入领地不受驱赶的16种鱼类在食性上与雀鲷完全不同。Ebersole(1977)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参见尚玉昌(编),1998,行为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7页。)。很显然,领地一旦形成,给领地行为动物带来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是可以低成本的获取领地内的资源。要知道在缺乏领地制度的情况下,一种动物要获取资源(例如食物)不仅要和捕猎对象进行斗争,而且还要和同类为争夺同一对象而斗争,由此带来的资源消耗将极有可能超过捕猎对象带来的收益。而且进一步,缺乏领地的保护,某一动物的预期将变得及其不稳定,在随时可能受到侵犯的情况下,一些行为的效率性将大大降低。例如动物的生殖行为,由于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动物的斗争能力将大大降低,如果没有领地的行为,这些动物很有可能在生殖期间死去。而领地的广泛被尊重意味着,动物即使在缺乏强有力的战斗能力的情况下(如生病或生殖)依然可以低成本的支取本领地内的资源。按照常理,资源的稀缺性应该导致动物间的殊死搏斗,不仅是物种之间,也在物种内部的个体之间,因而也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