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871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标1. 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 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3. 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4.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第一节 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我国

2、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

3、务,以及固定资产。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

4、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

5、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按产品经济用途或产品消耗结构进行产品部门分类,或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二、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投入产出表是直观地反映社会生产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关系的一种统计表格。广义的投入产出表包括产品投入产出表、产业投入产出表、供给和使用表,以及劳动投入产出表。其中产品投入产出表和产业投入产出表是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我们使用最广泛的是产品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表的数学表示形式,是应用线形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

6、结构投入产出表是由纵横两条粗实线为界分成四大块,每块称为一个象限(见表4-1)。左上是第一象限,又称中间产品象限,是投入产出表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各部门之间的产品周转情况和经济技术联系。横栏是产品提供部门组合,纵栏是产品消耗部门组合,横栏和纵栏的产品部门以及部门排列顺序相同,是对称的棋盘式表格。其中的数据有两层含义,既反映各横栏中各产品提供部门生产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的去向,又反映纵栏各部门的产品消耗情况及来自哪个部门。比如其中表示生产钢的部门生产元的钢要消耗的电的数量,及每生产元的电有多少提供给了生产钢的部门。第二象限是最终产品象限,在表的右上方,反映各部门产品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情况。横栏是

7、各生产部门,纵栏是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等最终使用情况。因此,这部分既反映了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又反映了最终产品中用于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出口的数量和结构。描述了各社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第三象限是增加值象限,在表的左下方,是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象限,横栏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纵栏反映的是各生产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这一象限除了反映折旧补偿外,主要的是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第四象限是再分配象限,在表的右下方,是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经过多次再分配之后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如劳动者取得收入之后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投资。但是由于这部

8、分内容复杂性,使得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比较困难,一般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对这部分留为空白,而由另外专门的分配帐户来反映。32表3-1 投入产出表 产出投入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总产出电煤钢.其他小 计最终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小计居民政府固定资产存货增加中间投入电 煤 钢 其他 小计 最初投入固资折旧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小计总产值(二)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恒等关系横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产品的实物使用状况和最终去向。一部分是提供给生产部门继续生产的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因此,横向来看的经济意义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纵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反映生产要素的

9、消耗情况,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的消耗情况,第三象限是最初投入(增加值投入)。因此纵向的经济意义是: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三)投入产出表的数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在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的。设国民经济有n个部门;由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设是第部门的总产出,是其最终产品;表示的是第部门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的产品数量;、分别为第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因此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上述的两个恒等模型建立两大基本方程。1 由行恒等式建立行模型(实物模型): (3-1)对第部门有: (3-2)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3-3)所有部门综合有: (3-4)上述方程从反映了投入产出表横向各部门的总产出等

10、于它们向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和,称为实物平衡方程(产出方程)。2 由纵向恒等式建立的列模型(价值模型) (3-5)对第部门有: (3-6)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3-7)对所有部门: (3-8)3推论 当时 它的经济意义是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因此又可以得全社会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结论; 把行模型和列模型进行比较又可以得出: (3-9) 即全社会的总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但是具体某一部门其最终产品的价值一般和其增加值不相等。 通过上面对产品投入产出表以及其数学模型的叙述,说明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节 消耗系数投入产出分析

11、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各部门之间多次消耗的数量关系。即建立部门之间的两个重要的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一、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 在生产中各种产品除了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以外,还间接地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中间产品,间接消耗可以通过很多的环节构成,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合称完全消耗系数。(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

12、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为: (3-10)计算出每一种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后,就可以构造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 = 从定义和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两条重要性质:(1) ;(2) (一)产品实物平衡方程把带入模型(4-3)得: (3-11)写成矩阵形式: (3-12)其中 , 这就是产品实物品平衡模型的重要变形,整理之后为: (3-13)其中为单位阵,而是一个特殊的矩阵形式:此矩阵有明确的经济含义,从矩阵的列来看,说明了每种产品

13、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用“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则矩阵的每一列含义说明,为生产一单位的各种产品需要消耗(投入)其他产品包括自身产品的数量。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则表示产品扣除自身消耗的净产出比重。矩阵的行元素则没有什么经济含义。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性质,可以看出为一非奇异矩阵。故它是可逆的,因此(3-13)可变形为: (3-14)模型(3-14)建立了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联系。在已知总产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型(3-14)计算出一定生产技术结构下,各种产品用于最终产品的数量。同时在知道最终产品的情况下可以求出一定技术条件下该产品的总产量。(二)、产品价值平衡方程 将直接消耗系数带入模型(4

14、-7)就可以得到: (3-15)于是得到价值平衡方程: (3-16)写成矩阵形式为: (3-17)令 ,则该矩阵方程可写为: (3-18) (3-19)由于矩阵可逆,于是(4-19)可改写为: (3-20)于是在增加值已知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总产出。(二)完全消耗系数 一般来说,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各种直接消耗关系外(直接联系),还有各种间接消耗关系(间接联系)。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这种包括所有直接、间接联系的全面反映,是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15、的主要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品的生产中,几乎都存在这种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关系,而充分理解各种间接消耗关系是充分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复杂性的有力工具。下面通过一个图形来介绍各种间接消耗。 第一次间接消耗 第二次间接消耗 第三次间接消耗上图说明了汽车制造业对电力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间接消耗。可以知道,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一次间接消耗总量;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二次间接消耗总量;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三次间接消耗总量,依次类推,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所有间接消耗系数为:则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为:计算出每一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就可以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16、: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是一个方阵。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产品部门,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得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一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二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依次类推,我们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公式可以写为: (3-21)此式在经济意义上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完全吻合,即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所有的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又 则, (3-22)因此得到: (3-23)这就是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一般把矩阵中的元素称为最终产品系数,最终产品系数矩阵为:又被称为列昂惕夫逆阵,等式(4-22)建立起了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有: 可以看出最终产品系数

17、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大于1,这表明一个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而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上的1就是指其所生产的一单位最终产品,其中的反映了其对自身的中间投入需求,即此矩阵的既反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又反映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因此称为完全需求,所以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为了得到一张实际的投入产出表,就要研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既能拥有使用产业部门分类替代产品部门分类的方便性,又能同时保证这种替代的准确度。(2)投入产出表的计价标准问题。(3)关于有些项

18、目的调整与区分。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有两种: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二者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从纯产品部门出发来搜集数据。一、 直接分解法(一) 直接分解法的主要原理根据投入产出表对产品部门分类的需要,表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纯”部门,是按照相同产品属性即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生产工艺、使用用途基本相同而划分的,而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往往生产多

19、种不同的产品,其产出和消耗包括了多种产品。直接分解法就是把基层单位的商品和劳务,按投入产出的产品部门分类标准,分别划归到若干个不同的产品部门中去,这样各部门就被调整为纯部门。 (二) 直接分解法的步骤1. 对总产品的分解。将一个企业在报告期内的总产值列出,然后根据投入产出的分类原则,分别计算产出,划归到各有关产品的“纯部门”下,再将基层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推算,就得到编制投入产出表所需的产品部门的总产值数据资料。2. 对中间投入的分解。这是投入产出基层调查最为复杂和最花费时间精力的一项工作。根据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原则,将生产部门产品所耗用的实物产品和劳务,包括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按标准细分为几类

20、,然后再按各产出之间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分摊,从而得到一项一项“纯产品”的投入,即投入产出表中中间投入的数据。3. 对最初投入(增加值)的分解。增加值构成要素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这一步骤就是将增加值的构成要素逐一分解为各单位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初投入。通常的做法是:能明确属于某个产品的可直接归入该产品,属于若干产品共同的按比例进行分摊。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分解,是根据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利用工时比例、直接费用比例或产值比例进行计算,进而分摊到各有关产品中去。对劳动报酬分解,可以通过其生产工时的比例等方法加以分解和分摊,归结到各个部门的劳动投入中去。对生产税净额和营

21、业盈余的分解可按产值、工时、费用比例等进行分摊处理,归结到各有关产品部门中去。4. 对最终使用的分解。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产品净额等内容。消费分为个人消费与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其投资总量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有关资料加以平衡和推算,而库存增加总量包括各个部门的库存以及国家储备增加额等等。净出口为出口产品总值减去进口产品总值,可以将海关统计进出口商品资料进行加工和计算。5. 将上述资料,根据对称表的原理,编制总表。先将分解汇总的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增加值)、最终使用等资料,按照投入产出表的结构,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上述分解工作中所得资料有很多

22、是推算的结果,因此在最后编表的时候会遇到不平衡的情况,所以要从经济联系入手,找出不平衡的原因,确定调整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多次调整,反复平衡。 直接分解法严格遵循投入产出表的纯部门要求,在基层单位展开纯部门的分解。如果分解资料的质量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那么由此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会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满足投入产出分析的需要。 但如果基层单位没有健全的原始记录,造成分解的资料口径误差较大,则限制了直接编表法的优点,使表的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直接分解法工作量大,时间长,时效性也差,这是直接分解法的一个很大的缺点。鉴于以上的原因,需要引入一种节省费用、时效性强、不需要具备健全的原始记录的编表

23、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间接推导法。二、 间接推导法由于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很难提供与各类产出相对应的中间消耗资料,因此,间接推导法部要求基层企业提供这类资料,而只需基层企业提供其各类中间消耗数量的资料,无需对中间消耗作不同产出的分解。所以在中间消耗上,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了各类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一个产品部门产业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部门的产品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投入矩阵或消耗矩阵,也叫U表。另外,基层单位在反映产出时还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每个产业部门生产了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部门产品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反映了各

24、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名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制造矩阵,也叫V表。间接推导法在U、V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对它们进行转换,推导出纯部门投入产出数据。(一) 间接推导法投入产出表1. 基本投入产出表应用推导法首先编制的产品部门产业部门投入表(U表)和产业部门产品部门产出表(V表)表式如表3-2和表3-3。表3-2 投入表(U表)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品产品UYX最终产品T总产品GT表3-3 产出表(V表)产品总产品部门VG总产品XT表中,U是投入矩阵,元素Uij表示生产第j产业部门总产品过程中对于第i种产品的消耗量;Y是最终产品列向量,yi表示第i中产品用作最终产品的数量;X是总

25、产品列向量,xi表示第i产品的总量;T是最终产值行向量,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值;V是产出矩阵或制造矩阵,Uij表示第i产业部门产出第j产品的数量;G是总产品列向量,gi表示第i部门生产的产品总量。2. 推导投入产出表推导的投入产出表也有两张,一张是产品产品表,另一张是部门部门表。表式如表3-4、3-5。表3-4 产品产品表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产品xijYX最终产值NT总产品XT表3-5 部门部门表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品部门xijYG最终产值T 总产品GT 表中,xij,xij分别是产品*产品表和部门部门表中的流量矩阵;Y是部门部门表的最终产品列向量,NT产品*产品表的最终产值行向量。 把两张基本

26、投入产出表和两张推导投入产出表归并在一张总表上,那就是推导法投入产出表3-6。表3-6 投入产出表产品产业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品1 2 n1 2 n产品12n x ij UYX产业部门12nV x ij YG最终产值NTNT总产值XTGT 推导法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的划分,一般应与现行统计口径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再兼以必要的基层调查,比较容易地编制两张基本表。 根据上面的投入产出表材料,进行间接推算,推导产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品表,此过程需要借助六个关系式和两个假定前提,下面将分别加以阐明。3. 投入产出关系式投入产出表可以建立六个关系式:(1) X=Ui+Y其中,i是每个分

27、量的列向量,显然,Ui为U的行总和。该方程表示各类产品的总量等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和。(2) X=VTi该方程说明每类产品的总量分别等于所有产业部门生产的该类产品的总和。(3) G=Vi它说明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等于它生产的各类产品的总和。(4) U=B或B=U-1其中,是一个对角线上填有G分量的对角矩阵,B是一个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或投入系数)矩阵,元素bij是第j产业部门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对于第i类产品的消耗量。(5) VT=C或C= VT -1 其中,C称为产品比例系数(或产出系数)矩阵,其中的元素Cij表示产业部门生产的第i类产品占第j部门总产品的比例。显然,C=VT-1(6) V

28、=D或D=V其中D为供应系数(或市场分额系数)矩阵,元素dij是第i部门生产的第j类产品占第j类产品的比例。前三式为数学上的恒等关系,后三式是关于生产技术条件的假定。4. 产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品表的推导 一般的说,各个产业部门不仅生产本部门的特征产品,即主要产品,而且生产次要产品和副产品。因此在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bij中,有绝大部门用以生产j部门的特征产品,还有相当部门用来生产次要产品和副产品。间接推导法推导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在于转移基本投入产出表中次要产品、副产品的投入和产出。 为了转移各产业部门次要产品和副产品的投入和产出,推导投入产出表,需要引进两个工艺技术假定。其一是产品技

29、术假定:一种产品不论在哪个产业部门生产都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其二是产业技术假定:一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数值例子来理解各部分的联系以及投入产出表的推导过程。【例3-1】假设有如下投入产出UV表3-7:表3-7 投入产出UV表 单位:亿元产品产业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品1 2 31 2 3产品12340 160 1080 70 6030 160 40190690210400900440产业部门123400 100 00 760 400 40 400500800440最终产值350 410 330总产值400 900 440500 800 440(1)部门消耗

30、系数矩阵B该系数反映企业部门消耗各种产品的情况,其经济含义为某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混合产品或产出所消耗的各种产品的数量。其计算公式并以表5.3.6的数字代入,则构成下面的矩阵计算公式:B= U-1=(2)产品比例系数矩阵C,又称产出系数矩阵或生产构成系数矩阵该系数反映同一企业部门生产的不同产品的比例情况。其经济含义为某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占其总产出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并以表5.3.6中的数字代入,即得下面的矩阵计算公式:C= VT -1= = (3)市场份额系数D,又称供应系数矩阵该系数反映不同部门所生产的同一种产品在其市场中的比重。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产品的市场中各部门所生产的份额数量。以上表中的数字

31、代入,即得下列矩阵计算公式:D= VX-1= = (4)运用产品技术假定编制投入产出表 产品技术假定的定义上文已经提及,即同一种产品无论是在哪个部门生产,其消耗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在产品技术假定下,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个部门生产的产品的消耗结构,就能够以此结构作为该种产品的社会消耗结构。下面我们通过上面介绍的投入产出表的六个关系式来推导在产品技术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根据关系式有:X =Ui+Y=BG+Y=BC-1X+Y=(I-BC-1)-1Y (3-24)若以A表示产品*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对产品*产品表有:X=(I-A)-1Y (3-25)两个等式对照,易得产品*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32、 BC-1最终产品列向量Y=C-1Y就部门来看,部门的消耗系数与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消耗系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即部门j对i产品的单位消耗是该部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对产品i的单位消耗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则是该部门的生产构成系数,具体写成公式如下:bij=ai1c1j+ai2c2j+ aincnj (i,j=1,2,n) (3-26)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则得产品系数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为:A= BC-1=流量矩阵xij=A=最终产值系数行向量=C-1最终产值行向量NT= =于是可以得产品*产品投入产出表。同理,根据各关系式可以得到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5) 运用产业技术假定编制投入产出表在运用产业

33、技术假定下,部门生产的任何产品的消耗结构都可用该部门的消耗结构来代替。下面我们同样运用六个关系式推导出产业技术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根据关系式有:X =Ui+Y =BG+Y =BDX+Y=(I-DB)-1Y (3-27)同理将上式与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数学模型相对照,不难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BD具体写成公式:aij=bi1d1j+bi2d2j+bindnj (i,j=1,2,n) (3-28)最终产品列向量:Y=DY再将表中数据代入,先求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然后再求对称性产品的中间消耗流量与增加值,然后编制投入产出表,与上述的在产品技术假定下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再详述。 产品技术假定

34、或部门技术假定都是极端的情形,现实生活中,多数产品可能更适合产品技术假定,少数产品可能更适合于部门技术假定。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把两个假定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混合假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照有关资料。5. 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的比较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直接分解法下,“纯部门”数据直接来自于基层,比较准确,但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只有一张纯部门投入产出表,且由于计划统计的计算口径不一致,因此实际部门使用时困难比较多。在间接推导法下,既有两张基础的投入标和产出,又有两张推导的产品表和部门表,表的计算口径也与计划统计口径基本一致,因此实际部门使用时比较方便。不过在此法下,产

35、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是根据一定的技术假定推导而得,虽然编制是省时省力,但数据的准确性可能比前一种方法差些。(二)直接消耗系数修正法RAS法对静态投入产出分析来说,一张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只是反映一个特定时间生产中的直接消耗结构。但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绝大部分国家目前都未实现一年编一张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投入消耗系数经常在变动之中,这样在编制新表之前,若一成不变地使用旧表的消耗系数来表示各年的消耗结构就会产生误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直接消耗系数的修正方法按修正的全面程度,可分为全面修正法和局部修正法。全面修正法通过重新编制投入产出

36、表来全面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局部修正法只选择变化较大的直接消耗系数,根据技术、经济、自然等因素和有关统计资料,局部地进行调整。世界大部分国家一般都在5年左右重新编制,在编制新表期间则采取局部调整,RAS则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RAS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假设部门间消耗系数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aij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替代的影响,即生产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一种产品,代替其他产品或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影响,它体现在流量表的行乘数R上;其二是制造的影响,即产品在生产中所发生的中间投入对总投入比例变化的影响,它体现在列乘数S上。设基期的

37、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0,以后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1,A1=A0式中,R、S均为对角矩阵,可分别表示为:= =然而在矩阵A1=A0中,只有A0是已知量,求解比较困难,需要用多次迭代进行求解。求解的前提条件是已知及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本期总产出列向量X,本期中间消耗矩阵行合计数U*和列合计数V*。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消耗系数的修正,最后得到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例3-2】 参照钟契夫主编经济计划方法概论假设基年的投入产出表如表3-8,现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已搜集的数据如表3-9。表3-8 基年投入产出表 单位:元部 门最 终产 品总产品(X0)农业 工业 其它小计农业工业其它

38、40 70 1030 250 605 20 1012034035130260125250600160小计75 340 804955151010最终产值175 260 80515总产值(X0)250 600 1601010表3-9 现年投入产出表 单位:元部 门最 终产 品总产品(X1)农业 工业 其它小计(U*)农业工业其它160565501904351503501000200小计(V*)115 550 1107757751550最终产值235 450 90775总产值(X1)350 1000 2001550 根据基年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基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0如下:A0= xij0 = 目的是

39、根据现年投入产出表中已知数据来修正基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使之适用于现年。修正时采用迭代法,其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基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0和现年的总产品对角阵,计算流量矩阵xij= A0 ;然后按行相加,得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U(1),按列相加,得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1);再把它们分别与现年实际的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和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相比较,如果不相等,就对A0进行调整。如果先按行进行调整,则需要计算第一次行乘数列向量R(1),其中第i行乘数ri=Ui*/U*。表3-10 RAS法过程一A0U(1)U*R(1)= U(1)/ U*56116.712.5185.21600.86394

40、2416.775.0533.75651.05867.033.312.552.8500.9469V(1)105566.7100V*115550110第二步:以对角矩阵(对角线上元素为第一次行乘数)左乘A0,即在A0的每行上分别乘以各行乘数,得矩阵 A0,再按列相加,得行向量V(1),并于现年的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相比较,计算第一次列乘数行向量S(1),其中第j个列乘数Sj=Vj*/Vj(1)。表3-11 RAS法过程二 A048.3784100.817110.798744.4612441.118679.39506.628331.531711.8362V(1)99.4679573.4674102.0299V*115550110Sj=Vj*/Vj(1)1.15610.95901.0781第三步:以第一次列乘数对角矩阵右乘上一步所得的流量矩阵,即在矩阵 A0 的每列上分别乘以相对应的第一项列乘数,得新的流量矩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