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919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经济学说史.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 外国经济学说史外国经济学说史的内容相对比较繁多。在这里,我们将从经济理论发展和不同学派创立的角度介绍凯恩斯理论产生前的主要经济思想。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在欧洲,14和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就已在 一些城市出现。15世纪末,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制度开始进入瓦解时期。重商主义就是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产生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一、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孟克列钦、柯尔培尔。二、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下半叶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通过调节

2、货币的运动达到本国财富的增加。具体而言,就是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主张国家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本国财富的增加。具体而言,就是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持对外贸易最终的顺差,为此,他们主张执行保护关税政策,大力发展能生产在国外畅销商品的工场手工业。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想上的观点都相同,即都把金银视为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态;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然而,在如何增加本国财富的方式上存在差别。早期重商主义把“少买多卖”的原则绝对化了,把货币只理解为是一种宝藏,以守财奴的眼光看待货币,所以,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或

3、“重金主义”。晚期重商主义已象资本家那样看待货币了,货币不仅是宝藏,而是可以使货币增殖的资本,强调货币必须投入流通中才能增殖,所以,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工主义”。三、重商主义的基本特征重商主义从基本内容看,直接反映了商业资本的要求和主张。第一, 认为金银就是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第二, 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流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在流通中产生,是商品转手时“贱买贵卖”的结果。第三, 只有各国之间的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第四,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其基本原则是“少买多卖”。第五,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利用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使金银尽可能多

4、地流入国内。四、对重商主义的基本评价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理论。重商主义所考察的对象已不是家庭管理,而是一国财富的增长,它在经济思想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它有了开创性的突破,首次摆脱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从因果联系的角度较客观地考察财富地性质及其增长地途径。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三,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作是真正的财富,而且还认为货币必须投入流通才会增殖。第四,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思想,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重商主义还不是“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还存在不少的缺陷与错误。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

5、,仅局限于流通领域。他们对金银货币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粗陋的水平上,把金银与货币、货币与财富简单地等同,从而认为,在一国范围内,除了开采贵金属矿之外,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即财富的直接源泉,就是流通领域,就是顺差贸易。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学说1、纯产品理论纯产品理论是魁奈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所谓“纯产品”,就是指新创造的产品超过被消费部分的余额。实际上就是新增加的财富。魁奈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讨论纯产品的产生。他认为,在自然秩序实现的条件下,充分的自由竞争使商品交换等价地进行。所以,社会财富只能来自生产过程。魁奈把财富地生产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财富的相加;一是财富的增

6、加。作为价值的财富的相加,是指只把各种消耗掉的价值相加在一起。魁奈从物质形态上考察,认为工业的产品只能补偿其自身的生产费用,也就是说,工业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原材料的价值和制服给工人的工资构成,所以,工业的生产只存在着“财富的相加”。价值成倍地增加,则是财富的增加。他认为,农业生产在扣除费用-种子、饲料、农业工人消费的谷物等之后,还会有一个剩余产品。所以,农业生产存在着财富的增加。从他的分析可以看出,纯产品只产生于农业部门,因此,该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经济表经济表是魁奈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是他全部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成。魁奈的经济表以下列条件为假设前提:社会上普遍实行资本主

7、义大农业经济,舍象掉小农经济;只进行简单再生产,舍象掉扩大再生产;价格不变;产品和货币的流通只在国内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憎侣、贵族和国王、不生产阶级,包括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舍象掉各阶级内部的流通和对外贸易,等等。流通过程是以秋后收获的农业总产品为出发点。流通开始之前,三个阶级的情况如下:生产阶级最初投入使用期为10年的价值100亿里弗尔(当时法国的货币名称)的“原预付”每年损耗10亿;每年投入价值20亿的“年预付”共生产出价值50亿里弗尔的年总产品。年预付与它所代来的纯产品的比例为100%,其价值构成为:以利息形式补偿原预

8、付的折旧费用共10亿;补偿年预付的价值共20亿;纯产品20亿。它的实际构成为:40亿粮食和10亿原粮。不生产阶级持有2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这是它在上一年度生产出来的。20亿工业品的构成是:价值10亿的工业消费品和价值10亿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具)。20亿工业品的一般应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另外,还持有10亿里弗尔货币的预付期,用以购买工业加工品原料。土地所有者持有20亿里弗尔的货币地租,这是生产阶级上一年度缴纳的。他各用收入的50%买工、农业品。50亿年总产品在三个阶级间流通,这个流通过程包括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它可概括为五个流通(交换)行为,我们将其图示如图一。土地所有者阶级以10亿里弗

9、尔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土地所有者阶级以10亿里弗/尔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不生产阶级以与土地所有者阶级交换所得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生产阶级以交换所得的20亿里弗尔货币中得一半,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补偿原预付的损耗,供本阶级生产消费之用。不生产阶级以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补偿已消耗的工业原料,供本阶级生产消费之用。 图一:经济表的图式 再生产总额50亿生产阶级 土地所有者、君主和 不生产阶的年预付 什一税征收者的收入 级的预付20亿 20亿 10亿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

10、利息的数额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10亿 10亿10亿10亿 10亿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总计:20亿其中一半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总计:20亿其中一半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 20亿通过以上五个流通行为,其结果是: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和工业品,满足了本阶级的消费需要。不生产阶级得到了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满足了本阶级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同时还收回了10亿里弗尔货币,留作下年度作预付。生产阶级得到20亿里弗尔货币,作为下一年度缴纳地租;得到10亿工业品,用作本阶级生产消费。此外,还有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未参与流通,它留在本阶级内部分配,补偿年预付

11、。这样,社会的在生产可以继续进行。魁奈的经济表比重商主义更深入地考察了宏观经济,他分析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总收入在社会生产三大阶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这是进行宏观静态、总量的分析,无疑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先驱。二、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国富论简介 斯密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简称国富论)中。全书共有五篇三十二章。第一篇研究分工、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第二篇研究资本,第三篇叙述欧洲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评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近似经济发展史,第五篇考察财政,这五篇由一个主题和基本思想联系成一个整体。国富论的主题是国民财富,即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加。所谓国民财富,就是一国

12、国民每年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舒适品),也就是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什么?他认为是劳动。因为这些必需品和舒适品,或者由本国的劳动者直接生产出来,或者是用这些劳动产品向外国购买来。斯密克服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缺陷,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增加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分工。所以该书第一篇的中心议题是分工。另外,要增加工人人数就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善资本使用,所以该书第二篇就讨论资本。第三、四篇,从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经济学角度探讨什么政策及学说能促进财富的增长。第五篇从财富

13、的立场分析国家财政对财富发展的影响。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自由。在前两篇中,提出无论是扩大劳动分工还是增加资本,只要让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由地活动就能够达到。第三、四篇,提出经济发展地历史证明经济自由政策是最能促进财富增长的政策;从提倡经济自由的角度来评论中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讨论在经济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应当采取什么政策。总之,国富论建立了一个探讨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把经济自由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把增加国民财富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个体系及所述的各个原理,对于后人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 2、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7世纪以来,不少古典经济学家都提出了经济自由的思想

14、,斯密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斯密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谈经济自由思想的。斯密在国富论中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时,把具有多种品质的人和作为经济上的人区分开来,首次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经济运行和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经济人”活动的结果。“经济人”活动的动机,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所谓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每个人经济活动时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只能靠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要让他知道,他给别人做事,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交换。这样,他把商品交换视为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一直自然现象。不仅商品交换是这样,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

15、经济范畴,归根到底也都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在这里,斯密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在经济领域中追求私利的意义。斯密这一思想有它积极作用的一面,即强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重视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从刺激经济主体物质利益来调动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以后西方经济学由此而提出“利润极大化原则”思想。斯密认为,个人利润是和社会利益一致的。每个人各自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互地共同利益,必然是全社会利益的增长。这是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会促使他“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向达到的目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这个调节作用,表现在,一方面,

16、通过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矛盾运动,使得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对生产资源或要素进行调节,使它按照最优的比例配置于各个生产部门,进行均衡的生产。这样,每个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结果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里,斯密从理论上说明了,在他那个时代,追求私利的私人经济活动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有序发展的关系。从上述思想出发,斯密提出了理想的“自然秩序”的社会模式,从而提出了经济自由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才能增长国民财富。促进财富增长的因素是分工与资本。要是财富增加,就必须提高分工的程度、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使用。要实现这三个方面,只有

17、让大家自由追求个人利益。首先,分工是人的交换倾向的结果,而人是为了自私目的而交换,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设法提高分工的程度;其次,资本增加的关键是节约,每个人出于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愿望,就会节约;再次,每个人都知道资本用在何处最有利,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把自己的资本投放到风险最小获利最大的部门。所以,他主张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条件下,应该让每个人的经济活动听其完全自由,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斯密反对限制经济自由主义的封建主义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废除一切特惠和限制制度,就是经济自由放任。斯密不仅主张国内经济自由放任,而且主张对外经济活动也实现经济自由

18、。他认为,各国自由地进行贸易,可以扩大商品市场,使每个行业的分工日益完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斯密认为,一种产品如果自己生产比从别人那里买来要昂贵,就不应当自己生产而应当进行交换。同样,国家也是如此。对外贸易的利益就在于:不仅可以从外国购得便宜的商品,还可以使本国的资本与劳动使用到最有利之处,从而使国民财富迅速增长。斯密发展了诺思的国际分工思想,提出了“地域分工论”(亦称“绝对成本论”)。他主张,每个国家只生产它最擅长于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国最擅长于生产的东西,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各国“最擅长”的,指的是它固有的自然条件或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各国根据自己的所长发展生产,以便生产出相对别

19、国来说在生产成本上占绝对优势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其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劳动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应用。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理论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1、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李嘉图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倡国际自由贸易,他说,“最能保障整体利益的莫过于把总资本作最有利的分配,也就是实行普遍的自由贸易。”所以,他反对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因为,这会保护母国的落后产业,使母国的总资本不能按有利于生产的原则作配置。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额,因为进口商品的价值是取决于与它交换的本国商品的内含的劳动量。所以,即使发现了新时常,本国一定量的商品所换得的外国商品

20、数量增加了,也不会增加本国的价值总额。显然,这是以本国一定量商品内含的劳动量不变为前提的。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取得较高的利润,不能提高该国的利润率。因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会流入获利的有利部门,获利部门的利润很快会下降到一般水平。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即从国外购进廉价的谷物和必需品,这种对外贸易才能提高本国的利润率,因为这种对外贸易能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使工资下降,利润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象李嘉图所分析的。如果进口了低廉的生产资料,使不便资本价值降低,从而使预付资本减少,就能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如果出口商品的个别价值获生产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一般水平,商品按

21、国际价值决定的时常价格出售,就能取得超额利润。这种较高的利润因自由竞争会转化为平均利润,但可以提高平均利润的水平,提高平均利润率。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意义是增加产品的数量,比在国内制造能获得更多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增加生产。2、 比较成本说 李嘉图从对外贸易有利于各国总资本作有利的分配出发,提出了比较成本说。 李嘉图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只生产和输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条件的商品,其结果都可以节约劳动,使各国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

22、上,使之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 李嘉图举例说,有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英国,生产两种商品:葡萄酒和毛呢。它们生产同量的这两种商品,各自需要的工人数(均以劳动一年计算劳动量)是:葡萄酒:葡萄牙为80人,英国为120人;毛呢:葡萄牙为90人,英国为100人。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占有优势。对葡萄牙来说,两种绝对优势中最大的优势是酒;对英国来说,两种绝对劣势中最小的劣势是毛呢。如果不进行国际分工,两国都生产两种商品(均以劳动一年计算劳动量),则葡萄牙要费170个工人,英国费220个工人,两国共需390个工人。而如果葡萄牙专门生产酒,然后用80个工人生产的酒去交换英国的毛织品,就可节省10个工人的

23、劳动。而英国专门生产毛呢,然后用100个工人生产的毛呢去交换葡萄牙的酒,就可以节省20个工人的劳动。两国共需花费360个工人的劳动就可生产出同样数量的酒和毛呢,两个国家都能得到好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按照比较成本学说进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取得程度不同的利益,即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劳动。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很少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按照比较成本原则发展对外贸易,能促进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所以,比较成本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和合理的内核。同时,这一学说是19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 四、萨伊定律萨伊的经济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

24、究对象和方法、生产论、价值论、分配论及销售论。他从销售论出发归纳出了萨伊定律。萨伊认为,销售理论是他的最大贡献。该理论是研究产品能否销售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实现论。萨伊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实际上是物与物相交换,人们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货币是一瞬间起作用。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是生产了购买别人商品的手段,就是生产了对该产品的要求。如果一些产品销路疲滞,也不能归因于缺乏货币。因为物品卖不出去,缺少的不是货币,而是其他的产品。缺少货币,可以搞汇票、赊帐来代替。他认为,把销售停滞归因于货币缺乏,是把手段看成原因。所以,在商品交换中,买和卖是同一过程,供给也就同时为自己创造需求。萨伊认为,局部的

25、生产过剩有可能发生。这是由于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一些部门的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生产过多了。而供给之所以超过需求,是由于另一些部门生产过少,正是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因此,应当用扩大生产的办法,增加生产过少的商品的数量,来解决其他商品生产过剩的现象。二是由于政府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的结果。他断定,局部的生产过剩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除非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政府无知地干预经济,“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他主张经济自由,认为通过自由竞争,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有些产品出现过剩,也会因其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而逐渐减少生产,从而使供给减少,与

26、社会需求逐渐一致,所以,生产总是会按照社会需求成正比例地进行,普遍地生产过剩危机不可能产生。萨伊根据其销售理论得出四个结论:第一,一切社会生产越多,产品越多样化,则产品销得越快,越多越广泛。生产者的利润也越多。这是萨伊理论的基本结论。第二,个人利益能促进普遍的利益。一个企业的繁荣能够促进其他部门的繁荣。企业之间是如此,工农业之间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第三,购买和进口外国货物决不会损害本国的生产。因为产品与产品交换,尽管在形式上采用现金,但其来源仍是以前的产品,所以,输入或购买外国货物能为本国打开销路。第四,鼓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因为,重要的是提供消费的手段,而不是刺

27、激消费的欲望,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提供这些手段。萨伊的销售理论的基本点,是重视发展生产,提倡经济自由,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从而不会发生全面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一经济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也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所以,它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甲,包括象李嘉图那样的古典经济学家所推崇,他的关于生产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命题,被称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从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来看,该定律反映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思想,也就是说,在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即生产出消费对象这个限度内,该定律正确反映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学一、边际效用学派1、“边际革命”和边际效

28、用学派(1)“边际革命”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各自独立又几乎同时发表了三部具有相同理论倾向的著作,这标志着创建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要特征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就这一事件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而言,西方经济 学家称之为“边际革命”把19世纪70年代起至20世纪30年代,称为“边际革命”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发展。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发起了一场革命。1871年爆

29、发了巴黎公社的伟大革命,这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主义而进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次尝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其发展本身出现了不少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新问题、新现象,资产阶级经济理论需要有新的经济分析工具。当时西方流行的是以约斯穆勒为代表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受到历史学派、空想社会主义及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攻击,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它已不适应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 经济学的演变。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既不能“修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又不能在实践上解决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所面临的新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要“改建和重建”。边际效用学派就在上述社会历

30、史条件下产生勒,它既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较好地解决勒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危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基础。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边际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萌芽,19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边际效用论的一批先驱者,他们都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提出了思想来源。19世纪数学、生物学及物理学的辉煌发展,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不少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出现的新现象为边际分析提供了广阔的客观条件,例如,巨大的垄断组织、股份公司的形成,有利于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分析;不断扩大的、日益成熟的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关于市场均衡和资源最优培植的研究。(2)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

31、者边际效用学派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资产阶级的主流经济学,它的边际主义的某些思想,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00-1782)在1738年发表的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一文中,在讨论风险测定的问题上,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意大利的经济学家费迪南多加利阿尼(1728-1787)在货币论(1750年)中,不仅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而且首次把价值归结为稀缺。他说,价值是用“效用”和“稀缺”两个名词来表达的两个比率配合而成的一种比率。在这里,“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由情欲引起的欲望;“稀缺”是指物品数量相对于消费和占有的需求显得不足。19世纪前半期,边际分析方法得到了

32、进一步的运用,其中,戈森、劳埃德和郎菲德等人强调物品的主观效用和人的主观心理,他们的思想成为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重要先驱者戈森的思想。德国经济学家亨利希戈森(1810-1858)在人类交换规律及人类行为德准则(1854年)一书中提出了有关人类享乐的规律(后来人们称为“戈森规律”,以该规律作为基础阐述了价值、生产和价格等问题,建立了一个主观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发现享乐规律以及按照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他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享乐递减规律。就是说,假定一个人对一种或相同的享受持续下去,他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会不断递减,最后出现感受的饱和状态。假定一个人

33、单纯地重复满足某种已有地享乐,那么,反复的次数越多,则不仅最初的享乐程度越来越小,而且享乐持续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暂,最终达到饱和更快地到来。这个规律又称之为“戈森第一定律”。第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就是说,一个消费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享乐,而又同时存在各种享乐,他必须依次享用其效用最大者,直至各种享乐的边际效用相同。这个规律又称为“戈森第二定律”戈森还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价值就是数量有限的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的享乐的能力,它是主观的、相对的。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所提供的享乐量,并随物品数量不断增加而递减;当各物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价值相等时,价值达到最大值。戈森还从不同心理

34、感受的均衡出发,对劳动过程和交换过程进行分析。他的经济理论直接影响了边际效用学派。(3)边际效用学派概况边际效用学派在英国、法国、美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都有其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个国际性的学派。如果从国家或理论风格等的不同,该学派可分为奥地利学派、瑞士学派、瑞典学派和美国学派等。如果从研究方法的不同,它又可以分为心理学派和数理学派。这些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如资本论和分配论)上都各有差异,但在价值论上却有类似的看法,编辑效用价值论是他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最大特点。所以,边际效用学派也可以说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众多人物和学派的统称。边际效用学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经济

35、学。它以经济人最终如何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满足为研究对象,它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的合理使用或最优配置的领域内;它强调消费、效用和需求,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消费、交换和生产为序的理论体系;它以边际均衡原理来阐述经济人所遵循的法则,并以数学方法(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方法)或数学模型加以解说。2、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他们先后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因此也称为“维也纳学派”。(1)门格尔的经济理论卡尔门格尔(1840-1921)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奥地利学派的创始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它奠定了边际

36、效用价值论的基础。其他有影响的著作还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研究(1883年)和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学派德错误(1884年。)门格尔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财货理论。他提出,任何物品要成为财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人类对此物品有欲望;此物品具有能够满足人类欲望地属性;人类认识到这一属性地存在;人类能够确实获得此物品以满足欲望。门格尔按照财货与满足欲望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将财货分成不同的等级。第一级财物能直接满足人类欲望,称为低级财货或消费财货。第二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一级财或的第三级财货是用来生产第二级财货的,如此类推。第二级以上的财货是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称为高级财货或生产财货。门格尔区分了欲望与财货供给之间

37、的数量关系:有大于、等于和小于几种情况。当欲望大于财货的供给时,财货具有经济意义,因为人类必须合理地使用有限地财货,这一类财货叫作经济财货。反之,便是非经济财货。门格尔在财货论地基础上分析价值问题,也就是分析经济财货地价值问题。他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主观的,价值的尺度也具有主观的性质。所谓价值,就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即在消费者看来,物品是否具有效用,或是否具有满足欲望的能力。为了确定价值量,门格尔根据戈森定律将欲望分级,按照各种欲望对人的福利和生命所具有意义的大小,分为若干级。他首先讨论第一级财货即消费品的价值决定。他认为,每一个消费者所具有的欲望,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同一财货一般可以满足各种迫切程

38、度不同的欲望。当一个消费者所拥有的财货小于其欲望的时候,他要合理地消费财货首先要满足最重要的欲望,然后再满足较重要的欲望。当财货满足越来越不重要的欲望时,它的效用递减;当财货再满足同一欲望时,随着满足程度的增加,其效用也逐渐递减。所以,财货的价值是由其满足于最不重要的欲望时所具有的效用决定。门格尔认为,高一级财货的价值是由他们所协助生产的低一级财货的价值决定。价值是从低级财货向高级财货逐级转移的。也就是说,价值的转移过程是从消费品到生产资料。处于各个生产阶段的“高级财货”是各个生产要素所组成的,在确定了高级财货的总价值量之后,怎样确定其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价值量呢,即怎样确定个别高级财货的价值量

39、?门格尔提出“丧失原理”,即假定生产要素组合体中丧失某中要素,因此而使产品价值减少,这减少的价值部分就是该生产要素的价值。门格尔提出,由买卖的双方对所交换的财货进行主观评价的均衡,来决定价格。价格的上限取决于买者的主观评价,价格的下限取决于卖者的主观评价。(2)维塞尔的经济理论弗里德里希维塞尔(1851-1926)是门格尔的追随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自然价值(1889年)和社会经济理论(1914年)。维塞尔认为,价值具有主观性,为此,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它产生的条件是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财货的稀缺性和私有观念等,它只涉及到人的欲望和财货数量之间的关系。该概念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

40、以此强调主观价值范畴的永恒性。他提出,边际效用是衡量财货价值的尺度,所谓边际效用,就是在物品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小效用。自他在1844年的经济价值的来源及基本规律中首创“边际效用”一词后,它被经济学家普遍采用。维塞尔在讨论生产财货的价值的时候,提出了“归算论”。他同意门格尔的观点,生产财货的价值是派生的价值。但是,他不同意门格尔的“丧失原理”,认为门格尔假定的本身是不能成立的。高级财货的价值,是由高级财货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和收益价值决定。假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是未知数x、y、z,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生产出价值不同的产品,可排出方程式组,例如:x+y=100,2x+3y=290,4x

41、+5y=590。则方程组的解为:x=40,y=60,z=70,这就是三种生产要素的价值。他的这种方法,各个生产要素得到的价值之和必定等于总收益价值,或产品的总价值。维塞尔的生产资料价值决定的理论,实际上也是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即产品价值在各有关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理论。(3)庞巴维克的经济理论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是奥地利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1884年)、资本实证论(1889年)和马克思体系的崩溃(1896年)。庞巴维克不仅是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边际主义者中第一个系统批判和对抗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的人。庞巴维克提出较完整的边

42、际效用价值论。他提出,价值可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交换价值”。实际上前者是他的价值论,后者是他的价格论。他通过“主观价值”来论述价值的基础和各类物品价值量的决定。什么是主观价值?他认为,是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的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庞巴维克说:“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得痛苦,那么,我将说这一特定财货对于我是有价值得。”也就是说,主观价值反映产品和人得福利(需要与欲望得满足)的关系。庞巴维克认为,客观价值是指产品与其技术性成果的关系,它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一种财货提供某种客观成果

43、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指一种财货换得另一种财货得能力或“购买力”。经济学研究的是后者的涵义。交换能力是由主观价值决定的。3、 数理学派的经济理论数理学派是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主研究经济学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杰文斯、瓦尔拉和帕累托。(1)杰文斯的经济理论威廉斯坦莱杰文斯(1835-1882)是边际效用学派在英国的创始人。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年)。杰文斯的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边沁的功利主义苦乐原理,他认为,“经济学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许多经济范畴,都从苦乐原理来分析。例如,他提出“商品”与“负商品”的范畴,认为商品是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物理对象或行为,负商品是

44、表示痛苦的生产,或在快乐与痛苦的权衡中有负的余额。杰文斯的基本理论是主观价值论,即“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效用,是该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他认为,效用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性质,它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效用就是苦乐所产生的反映能给人们提供快乐,就是有效用。杰文斯认为在产品的供给量增加时,商品一系列增量的效用是递减的。他用“最后效用程度”的概念反映效用的递减。效用和效用程度是不同的,效用是指单位商品所提供的快乐,总效用指全部现有商品各单位的实际效用的总和。效用程度是指增加的单位商品与它提供的效用比率,所以它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最后效用程度是指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杰文

45、斯用数学符号来说明这种关系。杰文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增量,所以最后效用程度就是指某一商品极小增量的效用与该极小增量之间的比率。最后效用程度变化的一般法则可表述为:当商品量增加时,其效用程度会递减,最后效用程度是最低的。(2)瓦尔拉的经济理论里昂瓦尔拉(1834-1910)是边际效用论在法国的创始人。瓦尔拉创立了以数学论证边际效用理论的体系,在他的影响下,洛桑学院成为数理经济学派的中心。瓦尔拉的主要著作为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年)。瓦尔拉把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纯粹经济学、产业与应用经济学和财产与社会经济学。他认为,纯粹经济学本质上是在设想的完全竞争的机制之下,

46、研究价格决定的理论。它只涉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应用经济学与社会经济学的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抽象的逻辑方法,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理。瓦尔拉的纯粹经济学包括两个基本理论:稀缺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3)帕累托的经济理论维尔弗里尔帕累托(1848-1923)是出生于巴黎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代表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06年)。在边际效用学派中,帕累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首次提出了序数效用论,以无差异曲线为分析工具。在帕累托之前,边际效用学派是主张基数效用的。他们认为,效用就和重量、长度一样,是可以度量的,两个效用量度之间的差是

47、一个确定的数量。帕累托不同意这种理论,他认为,过去把享用、使用价值、经济效用和满足欲望能力都当作是一种数量,但是,对此并没有作出证明。它们实际上无法计量,并且具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所以,他提出序数效用论。虽然不可能说出某种物品的效用大小,但可以用第一、第二等序数来比较两种或两种物品的效用大小。序数效用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偏好的概念而不是去探究效用量的差异。假定某个消费者面临的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分别为X、Y、Z,从对这各种商品数量的消费当中,消费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即效用。设U表示效用,则效用函数为U = U(X、Y、Z)。再假设有两个效用,U1 = U(X1、Y1、Z1)U2 = U(X2、Y2、Z2)。如果消费者偏好(X1、Y1、Z1)更甚于(X2、Y2、Z2),则认为U1U2;如果消费者对这两组商品组合的偏好无差别,则认为U1=U2。在这里,效用概念就只具有序数的意义。通过对消费者偏好的经验调查,可得知效用的相对水平的高低。帕累托提出无差异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