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93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6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规划政策研究室2009年4月41目 录第一章 开发区人口规划的战略背景与指导思想1一、开发区制定人口发展规划的战略背景1二、开发区人口规划的指导思想2第二章 开发区人口发展现状把握5一、开发区就业人口现状分析5二、开发区居住人口的现状分析10三、开发区东区、西区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情况综合分析12四、对开发区2007年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现状把握的主要结论14第三章 开发区就业人口规划16一、总体思路16二、基于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对开发区GDP总量、产业结构及就业人口的分析和预测16三、基于开发区发展经验和规划发展目标对开发区就业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分析和预测19四、分析结果的对比

2、分析和规划目标确定20五、就业人口的结构预测21六、开发区东区和西区就业人口规模的匡算22第四章 开发区生活人口规划24一、对开发区生活人口总量的把握24二、开发区居住人口的空间承载力分析25三、开发区就业人口居住地区结构的规划目标26四、开发区居住人口规划目标确定29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0一、开发区就业人口发展的保障措施30二、开发区居住人口发展的保障措施32三、开发区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保障33第六章 重点任务分解35第一章 开发区人口规划的战略背景与指导思想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力度的扩大和加深,作为新区核心功能区的开发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功能转型、城市空间重构等多方面的挑战,

3、迫切需要对开发区未来人口发展进行清晰的规划。一、开发区制定人口发展规划的战略背景(一)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开发区的十一五规划,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开发区将继续壮大现代制造业规模,要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促进现有产业的技术转化和升级,加大电子通讯、机械装备、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引进力度;同时,着眼于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中介服务、会展、物流等领域的新型业态和幼稚产业资源的吸引和培育,发展目标是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5%提高到22%。 2005 2010(目标)图1-1 开发区二、三产业比例变化(20052010)(二)开发

4、区的功能转型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发展能量和潜力,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发展思路必须逐步转移到建设科学工业园区上来,这就要求开发区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各个方面上做出调整,向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倾斜,注重研发转化能力的提升和自有知识产权企业的培育,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集聚地、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三)城市空间重构开发区发展至今,起步工业区和生活区的面貌、设施都已显陈旧,与开发区整体的城区形象不相协调,必须实施城市改造。在老工业区,通过改造实现“腾笼换鸟”,迁出原有的处于产业链条低端、附加值不高、效益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引进以高附

5、加值型科技创新服务业为主的2.5产业。在生活区,按照“打造现代化的宜居生态城区”的目标,做好拆迁地块的改造和利用,继续拓展现代产业服务区(MSD),精心打造商务写字楼、商业广场、酒店等功能载体以及医院、学校、剧院、博物馆、高尚生活配套区等配套工程,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的综合化发展、逐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吸引国际知名客户的入驻,改善就业人口的居住环境。(四)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空间错位造成城市通勤压力 对于中国的一般城市来说,就业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率通常接近1:2。而开发区的此比率则呈现倒挂现象。2005年开始这种空间错位现象虽有好转迹象,但仍然停留在2:1以上的水平。这就给开发区带来了通勤问题,是

6、区域经营成本升高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目前开发区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压力;认真思考对策来改善和纠正目前这种人口空间错位现象,缓解通勤压力,也是本项目研究的直接的着眼点之一。图1-2 开发区的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率变化(20042007)二、开发区人口规划的指导思想(一)紧紧围绕开发区在滨海新区中的功能定位在规划开发区的人口发展时,必须首先明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新城区中国经济新平台自1984年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成立以来,已经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需要从原来的“泰达制造”定位转变为“泰达制造”和“

7、泰达服务”两条腿一起走路的综合性新城定位。这就要求开发区在制定人口规划以及各种人口政策时转变原来的观念,树立与开发区当前定位相契合的发展思路,立足于支持产业升级、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氛围、塑造“国际化新城”的形象。(二)体现以人为本、加强城市公共基础建设的配套在规划开发区的人口发展时,必须注意到开发区是不断发展的新城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员结构的调整,对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在制定人口规划及各种人口政策时,必须考虑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既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超前规划,实现人口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和

8、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开发区人口持续竞争力在规划开发区的人口发展时,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更要着眼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按照开发区的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未来开发区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有质量的提高,更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聚集,以提高开发区人口持续竞争力,以满足开发区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三、开发区人口规划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总的来说,包括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两大范畴,两者之间有交集的部分,即本地居住、本地就业人口;也有不重叠的部分,包括通勤人口和非本地就业人口,

9、具体关系结构图如下:本地就业、区外居住人口(通勤人口)本地居住人口本地就业人口本地居住、非本地就业人口(不做重点探讨)本地就业、本地居住人口第二章 开发区人口发展现状把握开发区作为一个经济功能区,其人口发展过程和特征不同于一般行政区。为更好的把握开发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我们将开发区人口划分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两大范畴,两者之间交叉部分,即本地居住、本地就业人口;两者不重叠部分,即本地就业、区外居住(通勤人口)和本地居住、区位就业人口。一、开发区就业人口现状分析(一)开发区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开发区的就业人口共有32.91万;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为24.55

10、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为8.36万,就业人员的二三产比例结构为74.625.4。图2-1 2007年开发区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就业人口的增速方面,2001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8.56%,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三产业;2005年2007年,就业人员增长相比前五年有所放缓,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速下降非常明显,由8.26%降低到了2.55%。根据就业人员结构和增速情况判断,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以工业为主的阶段。表2-1 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增长情况(单位:万人)产业分类2001200520072001200520052007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

11、)第二产业14.0920.8724.558.698.46第三产业5.417.958.368.282.55合计19.5028.8232.918.566.86(二)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地区分布开发区从形态上包括东区、西区和三小区五个组成部分,此外,由于政策辐射等原因,还存在不少区内注册区外经营企业。根据企业经营地点划分,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图:图2-2 开发区就业人口地区分布情况东区,18.0万,55%区外,10.7万,33%西区,0.8万,2%逸仙园,0.5万,1%化工区,0.2万,1%微电子,2.7万,8%2007年开发区32.91万就业人口中,区内就业人口22.2万人,占67%;区外(区

12、内注册、区外经营)就业人口10.7万人,占33%。在区内就业人口中,在东区工作的人数为18.0万,占81%;在西区工作的人数为0.8万,占3%。由于区外企业分布较为分散,职工的居住、生活等各方面与开发区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密切,以下我们对开发区就业人口居住问题的讨论主要针对区内(东区、西区、三小区)的就业人员来展开。(三)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居住分布2006年底开发区发展计划局对区内企业就业人员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开发区企业职工居住分布和通勤情况调查报告。这个报告表明,区内企业居住在市内六区的职工最多,占36%;其次是居住在开发区的职工,占30%;居住在塘沽区的职工占20%。居

13、住在以上三个地区的职工占到了总数的86%。此外,居住在西青区职工也较多,占7%;而住在武清、汉沽和东丽的职工都相对较少;另外居住在其他地区职工大约占总数的3%。开发区区内企业职工总体的居住分布情况如下图:图2-3 开发区区内就业人员居住分布情况开发区, 30%塘沽区, 20%市内, 36%其他地区, 3%东丽区, 1%汉沽区, 1%武清区, 2%西青区, 7%以上居住分布区域中,西青区、武清区和汉沽区包括了三小区,西区的居住人口则主要体现在东丽区内,开发区就是指开发区东区。同样,根据开发区企业职工居住分布和通勤情况调查报告,估算东区就业人员的居住分布情况为:居住在开发区东区的职工占37%;居住

14、在市内六区的职工占33%;居住在塘沽的职工占25%;居住在这三个地方的职工占到了母区职工总数的95%,其余的5%职工分散在汉沽区、东丽区、西青区和其他地区。东区职工居住分布情况如下图:图2-4 开发区东区就业人员居住分布情况开发区, 37%塘沽区, 25%市内, 33%其他地区, 2%汉沽区, 1%武清区, 1%西青区, 1%除母区之外,调查结果表明,开发区三小区企业职工主要居住在市内六区和三小区所属郊区,其中微电子小区就业人口数量较多,49%居住在市内、42%居住在西青区;西区企业就业人员近45%居住在市内, 34%住在母区,12%住在塘沽。由于2006年与2007年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在一年

15、中,除西区就业人员的居住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外(2007年,西区就业人口将近0.8万人,其中0.5万人入住了西区的蓝领公寓,与2006年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东区和三小区均未发生对就业人员居住结构形成显著影响的重大变化,而西区就业人口占开发区区内就业人口的比例较小,对就业人口总体的影响有限,所以为方便规划数据的测算,我们假定2007年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居住结构与2006年基本保持一致。那么,综合以上居住区域分布情况,和前一部分开发区区内就业人口22.2万、东区就业人口18.0万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开发区2007年就业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居住情况如下表:表2-2 开发区就业人口居住分布情况 就

16、业人口居住地区区内就业人口居住分布东区就业人口居住分布比例人数 万人比例人数 万人开发区东区30%6.737%6.6 塘沽区20%4.525%4.4 市内36%7.933%6.0 其他地区14%3.15%1.0 合计100%22.2100%18.0 由于三小区就业人口主要依托市区和所属城区解决居住问题,且三小区中微电子、逸仙园现有规划范围内基本已开发成熟,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北区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中新生态城将成为其主要的生活依托,故以下对开发区通勤人口、居住人口的分析,将主要针对开发区东区和西区两个部分展开。(四)开发区不同种类就业人口的结构情况开发区人才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开

17、发区就业人口中管理人员数量为6.92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为6.58万,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表2-3 2007年开发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情况类别数量类别数量管理人员4.07专业技术人员6.02其中:研究生本科大专0.401.642.03其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0.361.354.31开发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总量10.1万人,占开发区总就业人口32.91万的比例为31%;进一步可以推算出开发区就业人员中,简单操作工、普通技术工人和一般性的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总量为22.8人,占比69%。若把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概略的等同于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则开发区中高级管理人员数量为2.04,中高

18、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1.71万,分别占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和28%;两者相加占开发区就业人口总量的11.4。总体看来,开发区就业人口中,蓝领阶层所占比例比较高,而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偏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开发区的产业能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2-5 开发区不同类别就业人员情况中高级管理人员2.04万, 6%初级管理人员 2.03万, 6%中高级技术人员1.71万, 5%初级技术人员4.31万,13%蓝领人员22.82万,69%由于以上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统计,没有区分地区分布情况,对于区内和东西区不同类别就业人员的情况,我们只能在假定区内、区外,以及东

19、区、西区和三小区就业人员的层级结构是同质的基础上来进行。根据图2-5显示的结构数据,粗略的推算开发区区内和东西区各类就业人员的情况如下表:表2-4 2007年开发区区内和东西区各类就业人员构成情况区内 万人东区西区 万人比例中高级管理人员1.41.26%初级管理人员1.4 1.2 6%中高级技术人员1.2 1.0 5%初级技术人员2.9 2.5 13%蓝领就业人员15.4 13.0 69%合计22.218.8二、开发区居住人口的现状分析(一)开发区居住人口总量和增长情况2004年2007年,开发区居住人口呈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年度增速由2005的1.25%迅速提高到了2006年的10.87%和

20、2007年的22.96%,居住人口总量从2004年的10.36万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14.3万人。 图2-6 20042007年开发区居住人口变化情况(二)开发区居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开发区14.3万的常住人口,在东区、西区和三小区的分布情况如下表:图2-7 开发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东区,12.3万,86%微电子,0.7万,5%西区,0.7万,5%逸仙园,0.5万,3%化工区,0.1万,1%开发区的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区和西区,两者相加将近13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91%。与就业人口的分析相对应,以下我们对常住人口的结构分析也主要针对东区和西区来展开。(三)东区、西区常住人口的居住类型构成

21、从现状看,开发区东区、西区常住人口按照居住类型大致上可分为社区人口、学院区人口、公寓人口(包括企业宿舍居住人口)和其他居住人口(主要指建筑工地居住人口)四个类型;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东区和西区不同类型居住人口的具体情况如下表:表2-5 2007年开发区不同类型居住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区域居住类型东区西区两区合计数量 万人比例 %数量 万人比例 %数量 万人比例 %社区人口5.0841 5.0839 公寓人口4.1133 0.5271 4.6336 学院区人口2.4620 0.1520 2.6120 其他居住人口0.635 0.079 0.705 合计12.28100 0.74

22、100 13.02100 注:学院区人口主要是在校学生。(四)东区、西区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加强信息资料综合利用,减少重复调研,本报告引用2008年开发区商业规划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来说明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商业规划抽样调查没有涉及到西区,但由于西区居住人口数量很少,且公寓、学院和其他居住人口与东区的同质性较强,因此对总体结构的影响不是太大)。具体情况如下图:图2-8 2007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开发区的常住人口的年轻化特征非常明显,18-29岁之间的年龄段占到了全部常住人口的62.6%,1840岁之间的人群占到了76.9%,60岁以上的人口只占2.3%。这样的年龄结构鲜明地反

23、映出了开发区作为新兴工业新城区,在人口结构上有别于传统城区的独特特征;年轻化的年龄结构,代表着较高的就业率和较低的供养系数,预示着开发区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三、开发区东区、西区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情况综合分析(一)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比例对比前述的开发区东区、西区的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数据,可以计算出2007年东区的实际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为1.47,西区的实际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为1.03,整个开发区的实际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为1.65。表2-6 2007年开发区东区、西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比例区域就业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就业人口/常住人口东区18.012.31.47西区0.80.

24、71.03合计18.813.01.44从上表中列出的数据看,与开发区总体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2.3的比率相比,东、西区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空间错位情况要缓和得多,而1.44这个比率才应是研究问题和提出应对措施的出发点。与国内同类地区相比,苏州工业园的这一比率为1.2,广州开发区(萝岗区)为0.95,我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的比率也明显偏大。如果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视角上,考虑到开发区东区与塘沽城区的城市化进程高度融合,把居住在塘沽区的开发区就业人口也近似的视为是居住在开发区内,则前述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的比率会进一步大幅下降到1.08(18.8/(13.0+4.4)。(二)通勤人口情况一般的说,就业人

25、口中不在开发区内居住的就构成通勤人口。根据表2-2的数据,2007年,开发区东区就业人口中的63%,共计11.4万人居住在区外,居住在市区、塘沽区和其他地区分别占33%、25%和5%;那么可以概略的推定,开发区东区2007年就业人口的通勤率为63%,其中到市区、塘沽区和其他地区的通勤量分别为6.0万、4.4万和1.0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开发区东区的通勤人口情况如下图:图2-9 开发区东区通勤人口结构情况市区,6.0万,52%塘沽区,4.4万, 39%其他地区,1.0万, 9%2007年,西区的就业人员总量将近0.8万;当年西区公寓居住人口为0.5万,加上建筑工地居住人口670人,就业人员中住

26、在西区内的约有0.6万人;两相比较,西区的通勤人口总量只有0.2万人,规模很小,暂时不作分析。目前,开发区东区的通勤问题非常突出,其中与塘沽区之间的通勤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滨海新区内部的交通改善和优化问题,关键在于缓解到市区的通勤压力。(三)对东区、西区不同类别就业人员居住和通勤情况的总体把握综合东区、西区就业人口类别构成、居住分布情况,和两区常住人口居住类型情况,我们可以对两区不同类别就业人员的居住和通勤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和判断。开始分析之前,需要先做如下预设:1、学院区人口主要是在校学生,与就业人口没有交叉;2、公寓人口中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在区内就业(或者是没有就业),但为了方便分析

27、,我们暂不考虑这一因素,而把所有的公寓人口都视为在开发区就业的人口;3、公寓居住人口的90%是蓝领阶层,另外的10%是管理和技术人员;社区人口则正好相反,90%以上是管理和技术人员,10%是蓝领阶层;其他居住人口全部是蓝领阶层。1、东西区蓝领阶层的居住情况根据表2-5的数据,2007年,两区公寓人口的总量为4.6万,其他居住人口为0.7万,按照以上预设,集中居住的蓝领阶层为公寓人口的90%加上全部其他居住人口,共有4.9万人。对比表2-4的数据,东区西区2007年蓝领阶层就业人口总量约为13.0万。可以得出,东西区蓝领阶层的集中居住比率约为38%,其他的62%,约8.1万人,其中大多数散居在以

28、塘沽区为主的周边地区。并且,由于其收入水平显然有不足以支撑买房置业,因此可以想象这散居的8万人,绝大多数都居住在“群租”、“伙租”的出租屋内,生活环境、安全卫生状况都值得担忧。开发区蓝领人口中,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个人综合素质不高,收入水平比较低,加上远离家乡、社交圈子小,区域文化存在隔膜等因素,这部分人群比较难以建立起对开发区的归属感,在社会心理上多数处于“边缘群体”的状态。这些人群大规模散居,对其生活冷暖,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关心和帮助都很薄弱,长期看来会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的巨大隐患。2、东西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居住情况根据表2-2,2007年东区就业人口中约有6.6

29、万人居住在东区;同年西区就业人口为0.8万人,其中居住在西区的约0.6万人,其余0.2万人的居住分布情况暂时还不掌握,我们假定其中的50%,也就是0.1万人居住在东区。这样可以得到东西区就业人口中居住在东西区的总量约为7.3万人。从中减去我们上面推算的东西区居住的蓝领人口4.9万人,得到管理和技术人员在东区居住的总量约为2.4万人;按照我们的预设,其中大约0.4万人居住在公寓,2万人居住在社区。对比表2-5,开发区社区人口总量不到5.1万人,考虑到周边地区大量的高端人口在开发区居住的现实,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但是,从表2-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东西区就业人口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约为7.7万

30、人,居住在区内的2.4万人所占比例只有42%。相对蓝领人口,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平均的收入水平都要高出不少,是最具社会活力和消费能力的一个群体,其中的大多数没有居住在开发区内,显然不利于开发区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品质提升。四、对开发区2007年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现状把握的主要结论1、开发区的就业人口总量为32.9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为7525,区内区外就业人员的比例为6733,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一般管理和技术人员与蓝领人员的比例为121969。2、开发区内常住人口总量为14.3万,其中东区12.3万、西区0.7万、三小区1.3万。3、东西区总计13万的常住人口

31、中,社区人口、公寓人口、学院区人口和其他居住人口的比例关系为3936205。4、东西区就业人员在区内居住的比率约为38.8%,总体的通勤率约为61.2%,其中到市区、塘沽区和其他地区的通勤比率分别为32.5%、23.4%、5.3%。5、东西区蓝领人员的集中居住比率约为38%,管理和技术人员居住在本区的比率约为42%。根据以上结论,开发区2007年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总体关系可概括如下: 本地就业、区外居住人口(通勤人口):11.5万东西区居住人口:13万东西区就业人口:18.8万本地居住、非本地就业人口:5.7万本地就业、本地居住人口:7.3万图2-10 开发区人口现状关系图第三章 开发区就业

32、人口规划步骤一步骤三步骤二基于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对就业人口的测算东西区就业人口测算确定就业人口的规划目标依据开发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划指标进行的就业人口测算对比分析就业人口结构测算经济规模的增长需要相应的就业人口增长予以支撑。本章利用野村综合研究所需求连锁结构模型推算和开发区历史经验数据及预期两个维度,对开发区未来就业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提出了我们认为合理的规划目标。一、总体思路步骤一:首先采用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对开发区GDP总量,产业结构及分就业人口进行分析预测。同时,依据开发区发展的经验数据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目标,从需求角度来分析就业人口的规模。步骤二:将

33、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论证,合理推算开发区就业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步骤三:依据步骤二得出的合理数值,来预测开发区就业人口的层级结构和东西区就业人口得规模与结构。二、基于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对开发区GDP总量、产业结构及就业人口的分析和预测本报告所应用的需求连锁分析,就是通过对京津冀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天津和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内在联系、开发区和天津的发展内在联系的连锁分析,来纵向把握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地位变化。主要考察的指标是GDP增长率弹性值和生产率增长弹性值,具体的分析办法是通过弹性值的指标,循环的、连锁的把握环渤海湾地区、京津冀、天津市以及TEDA的各自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

34、。具体的分析流程如下图:图3-1 开发区经济产业展望的分析流程1、野村的基本判断基于国际发展经验,特别是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野村判断,2020至2025年,中国人口数将达到高峰,人口总量开始由增加逐步转向减少,就业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增加,中国整体经济进入成熟平稳发展阶段。在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面临一个较长的转型期,稳步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升级,城市就业人口和生活人口持续增加,仍有保持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但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将慢慢放缓,逐步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2、基于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对开发区GDP总量及产业结构的框算结果根据野村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通过需求连锁结

35、构分析模型,得出开发区未来的GDP、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口的匡算结果如下(报告中仅列出分析结果,具体的分析过程见附件):表3-1 开发区分产业GDP增长率展望 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增长率18.8%12.3%7.8%第三产业增长率31.0%26.0%15.0%合计GDP增长率22.2%16.0%11.1%表3-2 开发区GDP总量及分产业GDP值展望(单位;亿元)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5411,2832,2973,342第三产业1013901,2382,493合计6421,6743,5355,836表3-3 开发区产业

36、结构展望 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比例85%77%65%57%第三产业比例15%23%35%43%表3-4 开发区劳动生产率展望(单位:万元/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25.9645.1469.9295.74第三产业12.6823.9847.4579.57合计22.2937.8460.9388.86表3-5 开发区就业人口总量展望(单位:万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21283335第三产业8162631合计29445966三、基于开发区发展经验和规划发展目标对开发区就业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分析和预测1、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

37、根据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和初步确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0年和2015年,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情况如下表:表3-6 开发区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单位:亿元)分指标2007年实际数2010年规划数20082010年年均增速 %2015年预计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938.7160019.5360017.6其中:第二产业773.9125017.3250014.9其中:第三产业164.835028.5110025.7工业总产值3350.7550018.01100014.9开发区到2010年和2015年,二三产比例分别约为:78.121.9和69.430.6。与表3-2、表3-3

38、的测算结果相比较,在GDP总量的预测上基本一致,但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开发区规划的第三产业比例比野村需求连锁结构模型的测算结果要低。2、对开发区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和预测综合开发区和全国统计的GDP和从业人口数量情况,计算得到20002007年开发区和全国二三产从业人员的人均年度增加值贡献数和增长情况如下表:表3-7 开发区和全国20002007年人均劳动生产率情况(单位:万元/人)分指标开发区全国2000年2007年年均增速 %2000年2007年年均增速 %第二产业15.08 31.55 11.12 2.81 5.88 11.14 第三产业9.48 19.66 10.99 1.

39、95 4.02 10.85 二三产总体13.42 28.52 11.37 2.34 4.86 11.02 开发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的优势非常明显,分别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5.36倍和4.89倍;但增速方面,过去7年间开发区与全国基本一致,几乎没有差异。这可以说明,尽管起点很高,但过去7年内开发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未来开发区的劳动生产率仍有可能实现快速的提升。二三产总体开发区与全国相比差异性更明显,优势也更大,但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所致并造成两者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今后的两三年内,结合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作为提升方向,快速聚集优质

40、项目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私募基金、服务外包等高端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有理由认为到2010年以前,开发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可以进一步加快。进入“十二五”期间,由于基数进一步扩大,产业基础的进一步强化和优化,提升空间相对缩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相应下降。基于上述判断,提出开发区2010年和2015年劳动生产率的预测如下表:表3-8 开发区人均劳动生产率预测结果(单位:万元/人)分指标2007年实际数2010年规划数20082010年年均增速 %2015年预计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 %第二产业31.55 44.9 12.572.3 10.0第三产业19.66 28.7

41、13.548.4 11.0二三产业总体28.52 40.1 12.063.1 9.53、开发区2010年和2015年就业人口的匡算综合表3-6和表3-8的数据,匡算开发区2010年和2015年的就业人口如下表:表3-9 开发区就业人口预测结果(单位:万人)分指标2007年实际数2010年规划数20082010年年均增速 %2015年预计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 %第二产业24.55 28 4.334 4第三产业 8.36 12 13.423 14二三产业总体32.91 40 6.7577与开发区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未来开发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将出现较快增长的势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速则比较

42、平缓。四、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和规划目标确定对比表3-5和表3-9,可以看到基于需求连锁结构模型和开发区自身发展的预测结果大体上是比较相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预测上,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模型推测的三产比例要高于开发区自身的规划。从开发区发展的实际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三年内,由2007年的8.36万增长到2010年的16万,几乎实现倍增,年均增长率将近25%,恐怕是很难实现的;相比较而言,从开发区发展经验和规划目标出发测算出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3.4%,更符合实际一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开发区自身的纵向分析方法更适用于较短时期内的分析预测;对于中长期预测,由于缺乏对宏

43、观和中观经济体系可能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自身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的把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连锁需求结构分析的方法,则是基于开发区与周边及宏观经济体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预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基于自身分析方法的缺陷,减少偶然因素对于预测结果的干扰,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全面性。综合以上,我们对开发区就业人口的规划目标,2010年取表3-9的预测结果,2015年取表3-5和表3-9预测结果的中间值,2020年取表3-5的预测结果;如此,得到开发区就业人口发展的规划目标如下表:表3-10 开发区就业人口规划目标(单位:万人)2007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二产业24.55283435第三产业

44、8.36122431合计32.91405866五、就业人口的结构预测作为一个规划,在总量目标明确之后,还应提出结构优化的目标。但由于我区相关的统计数据支撑不足,现有比较确切的资料只有2008年5月份,开发区人事局上报滨海新区的人才情况调查表,不仅无法形成时间序列上的数据,而且数据深度也远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同时,我们能够找到的国内相关的统计资料,多数只反映就业人口的总量和行业构成情况,具体的蓝白领比例、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比例则付之阙如,使得我们对开发区就业人口层级构成的分析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只能依靠自身的主观经验和专业判断,结合现状和未来经济总量增长、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多方面的情况,对就业人口的结构变化提出尽可能合理的规划目标。在第二章对就业人口的现状把握中,以图2-5集中体现了开发区就业人口总体的层级结构,其中管理和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为41%,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