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972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docx(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计是客观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断言的过程审计产生的三大直接动因(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因为,受托经济责任使两权分离或管理者的内部分权成为可能。(2)两权分离或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授权)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并直接导致审计的产生。(3)责任授予者对责任承担者应负责任的履行情况,无法直接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1)国家审计产生于国家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2)注册会计师产生于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3)内部审计产生于内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审计关系:委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关系确立

2、的前提西周时期“宰夫”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审计工作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率、经济性及效果(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即3E审计。效率(Economy)指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性经济性(Efficiency)指如何以更少的投入达到目标效果(Effectiveness)指投入(人,财,物)是否达到目标。政府审计分三个层次:(1)财务和遵循性审计;(2)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3)项目效果审计。审计基本职能是评价和鉴证职能,此外还具有经济监督审计假设又称审计假定,是指人们对审计领域中存在的尚未确知的或无法论证的事物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

3、和判断;它是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做出的合理的、但仍需证明的命题。依据这些审计假设,才能确定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审计的过程与方法,审计承担的责任范围等。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或无法正面论证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认识不清楚或不一致就会导致不同的审计结论。给审计理论研究或实践活动带来争端。所以审计假设实际上就是对审计环境、审计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是审计结论的前提。同时,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活动又具有指导作用。(1)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是可以验证的;(可计量假设):该命题是审计客体对象的建立基础(2)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

4、;(独立性假设) :该命题是审计主体建立的基础(3)提交验证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资料不存在串通作弊或其他舞弊行为;(假定内控执行良好)该命题是建立审计目的的基础该命题是认认清审计责任的基础建立审计方法的基础(4)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内控设计良好):该命题是建立基本审计模式的基础(5)通过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贯运用,可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定标准假设)该命题是建立审计标准的基础。(6)如果没有明确的反证,被审计单位过去被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将来也属真实;该命题是确定审计范围的基础。(7)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审计财务资料并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该命题是确定审计

5、主体理论的基础。(8)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的职业责任与职业地位相称。该命题是确定审计主体理论的基础。1、审计总体要求:独立性、职业谨慎的态度;2、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3、实质性测试应建立在调查、了解内控制度及其符合性测试基础之上;4、审计过程中应控制审计风险,使之降至最低;5、选用恰当、客观的审计标准;6、充分保证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具体讲应从充分性、适当性、重要性、及时性、经济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广义审计规范体系由法律规范和审计准则体系构成。实际上,我国准则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准则和执业准则体系两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一般由独立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他

6、后续教育准则构成。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2 册会计师承担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鉴证业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而在鉴证业务准则中,审计准则处在核心地位。审计准则又可以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审计风险准则是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准则。 审计目标实际就是:判定审计对象的计量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二、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治理层对财务报告过程承担监督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其责任是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适

7、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4)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并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审计责任。需要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只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为恰当履行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2)遵守质量控制准则:保证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8、职业道德及执业准则的相关规定,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3)遵守审计准则:作为审计的技术标准,审计准则对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核心要求以及必要的审计程序作了明确的规范。(4)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基础上,要根据职业判断确定并实施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需要的其他审计程序。(5)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审计中证据的有效性,对相互矛盾的证据追加审计程序,对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两种责任不能相互取代第一阶段: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审计目标1905年,美国R.H.蒙哥马利出版迪克审计学,检查舞弊、检查技术错误、检查

9、原理错误。2、第二阶段:以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为主要目标。1912年,美国R.H.蒙哥马利出版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状况和盈利是主要目标。3、第三阶段:查错防弊和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两目标并重影响审计目标的确立和变更的因素1、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因素2、审计能力(审计技术的发展)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决定性的制约因素3、社会环境的制约使审计目标成为现实的审计目标4、国家法律5、法庭判决6、会计职业团体审计总目标1、美国:审计准则公告,“对财务报表是否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表达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表示意见”。2、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真实和公允的观点3

10、、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合法性,公允性,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前后是否一致)审计具体目标: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的。(一)管理当局认定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依据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中的各种业务和相关帐户)所作的陈述或声明。(二)符合性测试认定事项国际审计准则第8号-审计证据,有关内部控制的认定: 存在-控制存在;有效-控制有效执行;持续性-控制在整个可靠期间内执行。二)实质性测试认定事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确认的实质性测试认定事项。我国执业审计准则1301号审计证据第三章: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对实质性测试认定做了详细规定。具体归纳如

11、以下五点:1、存在或发生含义:资产负债表所列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内是否发生要点:I、“存在或发生”认定的是管理当局是否把不应包括的项目挤入了会计报表,但此时并不涉及金额(金额“估价与分摊”中认定)II、“存在或发生”认定与会计要素的高估(也称“夸大错误“)有关2、完整性含义:财务报表中应列入的所有“交易和项目”(课本用的是“业务和帐户”)是否都已包括进去。要点:I、“完整性”认定的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给遗漏或省略了,但此时并不涉及金额(金额“估价与分摊”中认定)II、“完整性”与会计要素的低估(也称“缩小错误“)有关3、权利和义务含义:在

12、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公司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义务“权利和义务”认定也涉及资产使用权和非法律义务的负债问题如:租赁,承租人有权使用所有权仍归出租人的租赁资产。要点:“权利和义务”认定只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4、估价或分摊 含义: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财务报表中要点: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要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该原则可能涉及总值,也可能涉及净值该金额在数学上或文书处理上无错误5、表达与披露 含义:财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一、接受审计委托(一)接受审计委托前工作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划

13、分,业务、时间、收费)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营业务、经营与风险、以前年度审计情况、财务机构、工作组织、其它)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1)被审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2)被审单位未来法律及财力稳定性(3)确定重要性;(4)初评被审单的内部控制(3)评价审计机构自身能力(4)评价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与被审计单位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本准则所称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约。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定约束力。作用有三点:(作用选讲)(1)审计业务约定书可以

14、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了解,避免在审计目的、范围和双方责任等方面产生误解,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2)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审计业务完成情况及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的依据。(3)如果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据以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应负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业务约定书内容 (1)签约双方的名称;(2)委托目的;(3)审计范围;(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5)签约双方的义务;(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8)审计收费;(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10)违约责任;(11)签约双方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有关事项;(12)签约

15、时间。3、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范例二、制定审计计划(一)审计计划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前编制的工作计划。2、作用(1)计划审计工作,使之按时、按进度、按步骤进行。(2)利于对审计工作实行监督和检查。避免重大遗漏。(3)利于与委托单位沟通协调,(二)审计计划的内容1、总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

16、间、费用预算;(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7)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8)其他有关内容。2、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体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1)审计目标;(2)审计程序;(3)执行人及执行日期;(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三)计划审计工作的步骤1、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2、执行分析性复核3、划分审计业务4、评价重要性水平5、考虑审计风险6、了解并描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7、控制测试及评价控制风险8、确定检查风险及实质性测试(四)了解被

17、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准则全有)1、查阅基本情况(1)年度会计报表;(2)合同、协议、章程、营业执照;(3)重要会计记录;(4)相关内部控制制度;(5)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6)厂房、设备及办公场所;(7)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所在行业的影响;(8)其他与编制审计计划相关的重要情况。2、查阅上一年度审计档案,关注以下事项,并考虑其对本期审计工作的影响:(1)上一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2)上一年度的审计计划及审计总结;(3)上一年度的重要审计调整事项;(4)上一年度的或有损失;(5)上一年度的管理建议要点;(6)上一年度的其他有关重要事项。五)初步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独立审计准则

18、11号)概念:本准则所称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目的主要包括:(1)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2)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3)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准则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也可运用于审计实施阶段。(与新准则有差异)准则第八条:在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使用简易比较、比率分析(财管)、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附:新准

19、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的目的包括: (一)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二)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分析性复核程序1.定义:是指CPA分析企业重要的比率或趋势,找出存在异常波动的项目,这就是可能存在重大错弊的项目,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2.强制性:(1)计划阶段:必须运用(2)实施阶段:视情况采用(3)报告阶段:必须运用3.运用分析性复核时应考虑的因素:(1)数据间是否确实存在某种预期关系(2)能否提高效率(3)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并被有效执行(

20、假对假)4.分析性复核对实质性测试的替代:一般是通过分析性复核确定可疑项目,从而划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再通过实质性测试证实或排除疑问,有时,也可以直接以分析性复核的结果为证据,确定错弊的存在或不存在,从而实现对实质性测试的替代。5.运用分析性复核的限制:不应过分依赖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尤其是:(1)特别重要的项目。(2)其它审计程序的结果与分析性复核的结果不一致。(3)分析性复核结果准确性较低。(4)审计风险较高的项目。(5)CPA经验或能力不足。6.分析性复核的执行(1)确定分析目标,如坏账准备提取的准确性(2)确定分析方式绝对金额比较:某项目的发生额相关比率分析:财务比率,比率的相互比较或就

21、某一比率进行单独评价结构比率比较:某项目占某总额的百分比,与预期金额或预期百分比进行比较趋势分析:与历史同期同类数据进行比较(3)估计期望值(确定基准值)依据:被审计单位的预算、预测或CPA的预测: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已知变化:会计要素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行业数据资料:参考会计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4)计算企业实际值:根据有关项目的原始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得出加总数、比率、结构或趋势。(5)执行比较或分析,确定重大差异:将计算得到的企业实际值与事先确定的基准值进行对比,确认其差异或变动幅度,并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该差异是否属于重大差异(6)调查重大的非预期

22、差异:确认导致该重大差异的原因,以排除错弊。调查手段包括:向管理当局询问,如管理当局拒绝回答,应考虑执行其它审计程序运用因素分解法,推导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直接运用其它审计程序,如检查此外,还应考虑基准值的可信度(7)形成结论,确定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存在重大错弊的可能性有多少,是否需要调整原定的审计程序,追加测试程序进行更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六)划分审计业务1、资产负债表法审计人员将审计业务按资产负债项目划分,审查每一个帐户相关的经济业务2、业务循环法:所谓业务循环法也称切块审计法,它是将密切相关的交易种类或账户余额划为同一块,作为一个业务循环来组织安排审计工作的方法。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业务循环

23、的划分也有所不同。现以制造业为例,说明业务循环及其分类。制造业业务的内部控制,可以按下列四类业务循环划分进行研究和评价。(1)销售与收款循环。(2)采购与付款循环。(3)生产循环(课本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循环)(4)筹资与投资循环 一、什么是审计证据?(一)概念:1、新准则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包括以下一步内容:1.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准则第四条)2.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准则第五条)3.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 (准则第五条)4.

24、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 (准则第五条)2、概念所应具备的要件1、范围(来源):会计或其它2、客观性: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3、相关性:与审计目标相关4、最终判定:经审计人员科学合理地认定 (二)审计证据和会计证据审计证据大部分来源于会计证据,但此时会计证据要符合以下条件:(1)满足审计目标(2)重要性(三)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1、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的事实真相,判明功过事非,评价其审查检查结果所遵循的依据。(法律、准则、理论依据)。实质上是定义上的那个既定(判别)标准特征:抽象性 普遍性2、审计证据:特殊性,具体的3、审计依据是审计证据的前提,审计证据是根据审计依据进行审计的结

25、果。4、审计依据:判别事非的根据;审计证据:证明审计依据所判别其事非的客观事实。二、审计证据的种类(一)按外在形式划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1、实物证据(与存货、现金、有价证卷、应收票据、固定资产)(1)审计方法:实物检查局限:不能确定产权归属;难以保证实物质量(2)审计目标对实物证据的要求: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2、书面证据: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一种证据(凭证、帐薄、记录、合同)(1)外部证据:来自于企业外部(回执,回函,发票),客观性强于内部证据(2)内部证据:注意证据是否经外部流转P54经外部流转,获第三方的承认,可靠性程度较高未经外部流转,完全自制,可靠性视内控强弱

26、而定(3)审计目标对书面证据的要求: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披露、分类3、口头证据:向事件见证人或亲历人收集的口头陈述资料审计目标对书面证据的要求: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披露、分类4、环境证据内部控制制度 管理制度 管理水平 经营方针审计目标对环境证据的要求:总体合理性(二)审计证据按来源划分为亲历证据、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一)充分性:1、概念: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2、影响充分性的因素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考虑前两项,只能对其评估,不能

27、控制。对风险的估计水平与所需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重要性:越是重要的审计目标(要素),需要充分的证据 审计经验:职业判断好,可减少审计证据 证据类型与来源:外部证据好于内部证据 以往审计结果: 成本效益原则:(二)相关性:审计证据要有证明力,必须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相关。即符合审计目标的客关要求。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怀疑被审计单位发出存货却没有给顾客开票,需要确认销售是否完整。(请问采用哪能种方法)方案1: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发货单中选取样本,追查与每张发货单相应的销售发票副本,以确定是否每张发货单均已开具发票。 方案2:注册会计师从销售发票副本中选取样本,并追查至与每张发票相应的发货单。

28、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必须结合具体审计目标来考虑。新准则第十条规定,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例如,检查期后应收账款收回的记录和文件可以提供有关存在和计价的审计证据,但是不一定与期末截止是否适当相关。2.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例如,注册会计师可以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应收账款的期后收款情况,以获取与坏账准备计价有关的审计证据。3.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例如,有关存货实物存在的审计证据并不能够替代与存货计价相关的审计证据。(三)可

29、靠性:相关性说明证据在性质上有证明作用,证明力的强弱,由可靠性解决。判断可靠性的标准如下: 客观性标准,客观性越强,证明力越强 时效性标准,证据选取的时间范围 独立性标准,第三者提供或经流转 印证性标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可相互印证时,可靠性较高 内控标准: 书面标准: 直接标准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通常可参照下述标准来判断:(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

30、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在运用本条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所述的原则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可能出现的重大例外情况。审计证据虽是从独立的外部来源获得,但如果该证据是由不知情者或不具备资格者提供,审计证据也可能是不可靠的。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评价证据的专业能力,那么即使是直接获取的证据,也可能不可靠。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无法区分人造玉石与天然玉石,那么他对天然玉石存货的检查就不可能提供有关天然玉石是否实际存在的可靠证据。4、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自已阅读)(1)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

31、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2)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例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只需获取适量的审计证据,就可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3)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例如,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与销售收入完整性相关的证据,实际获取到的却是有关销售收入真实性的证据,审计证据与完整性目

32、标不相关,即使获取的证据再多,也证明不了收入的完整性。同样地,如果注册会计师获取的证据不可靠,那么证据数量再多也难以起到证明作用。三、审计证据的收集(一)审计证据收集的基本要求(二)审计证据收集的基本程序(三)审计证据收集的方法(在外勤准则中已提及)1、检查:审计人员对会计记录和其它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和复核(1)审阅:(原始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业务报告及结果)(2)复核:(证证复核、账账复核、帐表复核、表中复核,表表复核)2、监盘:监盘是注册会计师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1)共同制定盘点计划(2)盘点范围应是全部物资(不得移动)(3)

33、问题处理(改正或重盘)(4)盘点表记录,并归入审计档案3、观察:观察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所进行的实地察看。(1)有些职责、控制只能由观察来核实(2)对观察对象要了解,否则应请专业人员(3)观察活动的真实性4、查询:查询是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书面的可靠性较好5、函证:函证是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注册会计师如果不能通过函证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应实施替代审计程序。(1)询证对象的信誉和客观性(2)询证对象对信息的发解度(3)询证对象的品德(4)否定式函证方式。否定式函证只

34、在询证函列示金额不正确时才复函。 6、计算:算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7、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对于异常变动项目,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考虑其所采用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必要时,应当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分析性复核主要在在于查明特定项目间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特别注意:一种审计程序可产生多种审计证据,要想获得某种证据也可以选取多种审计程序四、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一)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意义1、使零乱的证据系统

35、化,条理化,有序化,从而才可以加以利用2、舒理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从而开成审计意见3、通过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还可以产生新证据。注意,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是交叉进行的,而不是不相关的独立环节 二)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的基本原则1、准确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成本效益)5、适用性原则(有助于评价,有助于存档)(三)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方法1、分类(按目标类别,按证明力强弱) 2、比较、3、计算、4、小结、5、综合(四)审计证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1、审计证据的取舍标准:(1)金额数量的大小;(2)问题性质的严重性2、分清

36、现象与本质3、排除伪证4、责任核实问题(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五、审计证据的评价(一)审计证据的评价的意义只有对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进行正确评价,才能产生审计结论。不评价,何来结论,所以评价是核心环节(二)审计证据的评价的基本原则1、合理怀疑原则2、恰当分析原则,恰当分析寓于合理怀疑之中3、实事求是原则(三)影响审计证据正确评价的因素1、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适用某些合理的审计假设;根据证据在假设基础上进行判断;引出正确审计结论注:在这里,假设有可能是审计依据,也有可能是审计前提条件。2、影响审计证据正确评价的因素(1)胜任能力(2)客观公正(3)应有的职业谨慎(4)合理怀疑 间接证据(鉴别、合理推

37、断后加以利用) 观察者污染 未察觉可疑环境 错误假定的风险:测试中,应警觉那些显示出假定不合理的情况。 概括过失(5)判断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作用与分类(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旧准则: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新准则: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应如实反映审计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情况,包括与形成和发表审计意见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1、审计人员形

38、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2、解除审计责任,考核工作业绩的依据3、便于进行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4、连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5、对未来审计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1、综合类工作底稿:综合类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为规划、控制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并发表审计意见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审计调整分录汇总,审计总结)2、业务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执行具体审计程序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执行预备调查、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3、备查类工作底稿:备查类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对审计工作仅具

39、有备查作用的审计工作底稿。该类底稿对本年和以后年度审计均具有证明效力(重要法律文件,会议记录,合同与协议等)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1、常见审计工作底稿类型(应包括的资料)(1)与被审计单位设立有关的法律性资料,如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章程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制件;(2)与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及管理层人员结构有关的资料;(3)三重要法律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计记录的摘录或副本;(4)四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记录;(5)审计业务约定书;(6)被审计单位的未审计会计报表及审计差异调整表;(7)审计计划;(8)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和资料;

40、(9)与被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人员、专家和其他人员的会谈记录、往来函件;(10)被审计单位声明书;(11)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底稿及副本;(12)审计约定事项完成后的工作总结;(13)其他与完成审计约定事项有关的资料。 2、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1)未审状态,包括内部控制情况,有关会计帐项的未审发生额及其期末余额(2)审计过程记录,包括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测试的性质、测试项目、抽取的样本及检查的重要凭证、审计标式及说明、审计调整与重分类事项(3)终结状态,审计人员审计后得出的结论,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研究与评价结果,有关会计帐项的审定发生额及审定期末余额。3、工作底稿基本要素(1)被审

41、计单位名称;(2)审计项目名称;(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4)审计过程记录;(5)审计标识及其说明;(6)审计结论;(7)索引号及页次;(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10)其他应说明事项4、编制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一般原则: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1)重视索引的作用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说明其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 审计工作底稿应有索引编号及顺序编号。 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保持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2)已完成的工作底稿,必须明确注明已完成的审计工作(方法:备忘录,在已完成的审计程序后签字,在

42、底稿中直接注明)(3)对获取的工作底稿,注明资料来源;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核对 );形成相应的审计记录(4)审计工作底稿的繁简程度与以下基本因素相关:审计约定事项的性质、目的和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审计约定事项的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是否有必要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特别指导、监督和检查;审计意见类型。(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1、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意义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各复核人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做出必要的复核记录,书面表示复核意见并签名。消除误差,提高质量,降低风险2、三级复核制:以主任会计

43、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制度。(1)一级复核:详细复核,项目经理实施(2)二级复核:一般复核,部门经理实施。重大问题,重大调整进行复核(3)三级复核:对二级复核的再监督3、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的基本要求(自己看)4、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要点(自己看)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与保管(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1、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审计档案。(旧第17条) 2、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旧第18条)(1)永久性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综合类,备查类底稿)(2

44、)当期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经常变化,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业务类)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保管1、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属于接受委托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旧第十五条)2、旧第二十条:(1)当期档案自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至少保存十年;(2)永久性档案应长期保存;(3)不再继续审计的被审计单位,永久性档案的保管年限与最近一年当期档案的保管年限相同。(4)对于保管期限届满的审计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可决定将其销毁。销毁时,应按照规定履行必要的手续。(旧第二十一条)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与查阅(一)保密第二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保密制度,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涉及的商业秘

45、密保密。但由于下列情况要查阅审计工作底稿的,不属于泄密法院、检察院及其他部门依法查阅,并按规定办理了必要手续;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第二十三条:因审计工作要,并经委托人同意,在下列情况下,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要求查阅审计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并会计报表;联合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合理的其他情况。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要求查阅者提供适当的协助,并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及性质,决定是否允许要求查阅者阅览其审计工作底稿,及复印或摘录有关内容 (二)查阅者因误用审计工作底稿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旧第二十四条)

46、一、重要性的概念(一)概念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定义:如果一项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半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二)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1、重要性是对针报表整体而言的2、重要性是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已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以上两层次主要是对于报表层次而言3、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