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238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经济观察1(0107).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资料仅供参考 每 周 经 济 观 察 2008年1月7日(第1期)本期要目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 5转型期宏观调控需要大智慧 6房价“拐点论”引起业界激辩 8医疗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 10未来个税起征点可能“随行就市” 112008年几大区域发展格局判断 132007年全年CPI涨幅约4.7% 16中国的经济决策不能背离开放原则 20美国经济今年可能低速前行 21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分析及展望 每周分析每周经济观察编辑委员会 编辑本期导读 尽管中日两国在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但是,两国资产价格上涨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特殊性,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

2、。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在对待泡沫的问题上,至少要认识到泡沫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意味着宏观调控不可将目标定为“无泡沫”。就不能只用“打压”一条,而要系统治理。转型期宏观调控需要大智慧目前中国房地产(住宅)只完成1/3的进程,中国房地产不可能这么快出现“拐点”,即使有拐点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中国房地产供需压力还在加大。房价“拐点论”引起业界激辩 2008年医疗行业变革年针对千呼万唤仍未出来的医改方案,政府强调要“稳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医改渐进的新思路。医疗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今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将会随着CPI指数的公布而变化。只有将个税起征点与居民收入变化、通胀等因素挂钩,才

3、能真正实现税负公平。未来个税起征点可能“随行就市”在奥运的带动下,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增加,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后奥运经济也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2008年几大区域发展格局判断在未来一年,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将用多种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仅依靠市盈率指标来判断市场是不可靠的,关键还是要看市场能否反应企业治理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效益变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合理当全球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开放经济成为参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这时候中国的开放就不能再停留在一个窄小的“胡同”里了。中国的经济决策不能背离开放原则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减缓在所

4、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美国经济仍有机会避免衰退。美国经济今年可能低速前行第 一 视 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主要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中国经济已处高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回落。从中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可支持9%左右的增长率。当前棘手的问题是通胀压力。这次涨价是在农产品总体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出现的,表明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供求,而是出在成本。农产品涨价更多地反映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反映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比价关系的调整。成本上升压力并不只是表现在农业领域。一个时期以来,大多数要素成本上升呈普遍之势。成本推动型通胀只是一个表象,它凸显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

5、对的困境。以控制需求为重点的货币政策在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胀上作用有限。政策选择的重点,首先是将这种通胀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但也是更重要的,在控制通胀所赢得的时间里,切实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卢中原)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8年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稳定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总需求的调控和稳定价格的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需要关注

6、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防止市场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引起国内经济大起大落。2008年宏观调控工作宜把握好几方面:一是完善物价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定物价和改革资源价格的关系;二是围绕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三是完善稳健财政政策;四是结合需求调控,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五是积极稳定楼市和股市需求,防止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今年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今年中国经济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必须关注美国经济进一步的下滑造成的影响。不确定性的第一根源是美国经济的不确

7、定性在加大。我们必须关注美国经济进一步的下滑,对中国外贸结构调整可能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中国政府去年出台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这对今年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有助推效应的。比如出口退税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积聚效应,更多地会体现在今年。如果这一系列政策能够贯彻落实,将有利于抑制投资速度,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刺激以消费需求为特征的内需,从而有助于减少外汇储备及缓解内部流动性的压力。第三个不确定性是明今年货币压力较大,必须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有海外输入性的因素,有成本推进性的因素,同时也有工资上涨包括进行资源价格调整的因素等。如果我们从

8、滞后1年的M2和CPI的相关关系看,去年下半年CPI不断上升,但是并没有伴随M2的增长。另外,最近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也出现了轻微下降。所以,起码目前来看,物价的上涨主要还不是由需求扩张性的因素造成的。此外,如果美元贬值加快对中美贸易摩擦造成压力,以及中国自身物价改革,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今年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决定了我国长期存在贸易顺差,也决定了人民币将持续升值。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能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高企的国民储蓄率使得要降低国内投资增速和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存在难度,二是美元的汇率波动会影响全球

9、资本流动,而美元持续贬值对于要降低我国资产类价格是一大挑战。明年是信贷紧缩年,但不是融资紧缩年,去年银行贷款在企业所有融资渠道中的占比首次降到了50%以下,融资已呈现多元化趋势,而拥有多种融资渠道和充分现金流的企业并不惧怕信贷紧缩,只是节能减排、土地控制等措施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有较大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决定了我国长期存在贸易顺差,也决定了人民币将持续升值。根据一年期人民币汇率远期交易的情况,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到6.5:1的水平。 目前不具备价格持续上涨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看,不存在价格持续上涨的条件。一是尽管当前消费比较活跃

10、,出口增长很快,但在政策调控下,投资增长总体稳定,控制出口增长的各项措施效果逐步显现。考虑目前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苗头,预计未来我国出口增长会有所降低,但综合来看,投资、消费、出口等三大需求增长高位稳定。二是我国目前供给潜力很大。从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看,我国劳动力、资金、技术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从体制方面看,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不断增强。这就决定了供给保障能力很高。近年来,在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相关产品价格较快上涨的背景下,供给能力提高很快。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食品涨价推动。造成食品价格上涨的短期原因:一是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加上美国等产粮大国将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二

11、是针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国家粮食库存投放不够及时;三是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较快增长;四是季节性因素影响。长期看,此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还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各国经济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都呈现逐步提高态势。这是市场对工农、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然调整,也是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反映。在收入较快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变化对城镇绝大多数家庭生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目前,国内粮食、肉、蛋等副食品生产能力较强,在市场价格调节下,供给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持续较快上涨。G & LWeekly Economic Observer 每周评

12、论本 期 开 卷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的、重要的经济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近一、两个月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和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调整的迹象,因此有人担心中国资产市场有可能重蹈日本泡沫破灭的覆辙。尽管中日两国在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但是,两国资产价格上涨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特殊性,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一、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给偏紧造成的与旺盛的需求相比,供给偏紧一直是导致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短期看,流动性过剩、实际利率偏低,加之由涨价预期引起的投机行为带

13、来了相当数量的需求。但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25-45岁住房消费主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升温。为满足这些现实需求,必须不断增加供给。与中国相比,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城市化率已经基本稳定,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商业地产。而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体是居民住宅。与住宅相比,商业地产的需求弹性更大,更容易引发投机需求。二、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与股价上涨不存在明显的联动效应在日本资产泡沫膨胀时期,地价、股价与银行贷款三者联动,互相支撑,推动资产价格不断走高。地价的上涨增加了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的价值,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贷款

14、增多,企业因此可以借到更多的钱、进行更多的投资,由此导致预期利润上升、股价上涨,从而使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互相推动,形成巨大的泡沫。在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把在股市上的收益转移到房市上,使得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增加。二是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增强,这些资金用于购置土地,会进一步促进地价上涨。但是,从结果看,前者只会导致股价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此消彼长;后者对推动房价上涨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股市繁荣的时间较短,这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与日本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土地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15、的一部分,被用于投资和各种支出。除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在房地产价格上涨中收益有限,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一般不会因房价的波动而改变自身的经营行为。三、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资产泡沫发生时,日本已经是成熟的经济体,是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部门的资金需求减小,许多企业出现了资金剩余,需要为过剩资金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日本经济走向成熟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小,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乘数效应有限,从而导致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较长的萧条期。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潜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16、变才刚刚开始。表现在资产价格上涨上,一是中国的资金并不像当初日本那样存在着总量过剩,而是仍然有着巨大的需求,未来20年内,中国的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实体经济增长对资产价格上涨仍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二是由于中国经济还有着较大的增长潜力,还可以通过创造需求来促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因此,即便 是资产价格下跌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也可以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促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不像日本那样一蹶不振。权 威 角 度转型期宏观调控需要大智慧 调控之策就不能只用“打压”一条本刊讯 与历史过热时期相比,当前经济的诸多指标并未显示出明显过热迹象,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及其导致的对民生的负面影

17、响。著名学者赵晓撰文认为,当前的调控之策不能只用“打压”一条,而要系统治理。2007年的中国经济,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增长速度极高,且效益不断攀升,地区和产业结构改善、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带动消费增长等。但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也正进入更加艰难的经济结构升级与改革升级的转型期,面对许多新的挑战。在全球主流媒体一改唱衰中国老调转而一齐唱“盛”中国、大多看好中国崛起之时,更需要格外注意。中国经济未必真的过热,从当前情况看,尽管经济增长率11.5%,但投资增速是26%,与历史上过热时期的劲超40%(1992)乃至60%(1993)不可同日而语。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但在实

18、施了各种对冲办法之后,实际增长18.5%,相当于GDP增速的1.6倍,而历史上过热时期往往在是2倍以上甚至接近3倍的水平。物价虽然上升较快,但以全年11.5%的增长率,对应的物价上升水平为5%,这在改革开放后任何一个过热时期(如1994年CPI曾到达24%的历史高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与历史过热时期相比,当前经济的诸多指标并未显示出明显过热迹象。对于最能表征经济过热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标,有四点看法。其一,从过去几个月的运行来看,物价已渐趋平稳,由于商品抢购事件未曾发生,因此最危险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其二,由于需求并未“失控”,因此本轮物价上涨更多应该是来自于供给的短缺特别是猪肉及其相关食品价

19、格的上升,估计2008年价格将会逐渐走稳。其三,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内在增长动力强劲的时期,物价波动(上升)有利于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等本来就需要强化的产业。所以,还应看到物价上升积极的一面,不可避免的一面。其四,政府和民间有必要接受一个新的、也许更加合理的,幅度在4%至5%的均衡物价水平。如果能够认同以上四点,那么显然物价的忧虑也并不是最大的。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在对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及其导致的民生负面影响的考虑上。国际经验显示,高增长、低通胀以及汇率升值的宏观环境从来都是滋生资产价格泡沫的温床。过去10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时期,通常都是经济周

20、期处于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阶段。而中国大陆愈演愈烈的流动性过剩的情形,今年以来涨势更加凶猛的楼市以及市盈率迅速膨胀的股市,无不显示出中国可能步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后尘,在高增长、低通胀的环境下,一不小心陷入泡沫经济的泥潭。宏观调控除了走在形势变化的前头外,还需要高度的智慧,才能保证调控取得预期成效。比如,在对待泡沫的问题上,至少要认识到泡沫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意味着宏观调控不可将目标定为“无泡沫”。泡沫如同感冒,不同的感冒危害完全不同,处方也完全不同,泡沫也并非全是坏处,没有机遇。那么,调控之策就不能只用“打压”一条,而要系统治理。其中关键点有三:一、如果泡沫不可避免,宁要股市泡沫不要楼市泡沫;二、要设

21、法利用泡沫推进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三、要在泡沫时期减持国有股并以此基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四、坚决防止银行进入股市、防范银行风险。除此之外,政府要果断推进中国土地的产权制度变革,以类似于供应革命的方式来舒缓当前的楼市困境,增进民生。中国革命的成功来自于将土地收归农民的“土改”,改革开放的成功来自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改革,现在需要更进一步。中国当前工业化、城市化突飞猛进,然而因为土地的政府垄断,农民和市民无法充分享用发展成果,成为和谐社会的最大疮疤。基于此,能够将“防热防胀重民生”一肩挑,既消“热胀”,又消“疮疤”的最佳良药莫过于启动“第三次土地革命”:确立土地现代产权制度。参考消息2008

22、年经济加速增长的风险降低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预测,2008年宏观经济加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经济面临诸多的减速因素。一是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二是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三是房市和股市积累了较大风险,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资产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美国经济增速将明

23、显减缓,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和贸易。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五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处于高位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8年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将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将由过去五年的加速增长态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 热 点 关 注房价“拐点论”引起业界激辩中国房地产还有10年-15年的发展良机本刊综述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增势未改,且呈逐月加快之势,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

24、.5%,为连续第6个月刷新同比涨幅纪录。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研究报告认为,房价上涨过快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房价上涨过快正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导致了居民购房负担过重,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最近,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表示,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了,而一些房地产专家也认为中国房价调整期最长将达15个月。目前有关中国房地产是否出现“拐点”的争论越来越多,不过,业界的判断并不相同。楼市拐点已经显现王石指出,国家政策这次与以往不同,这次一定要货币回笼。在现在疯涨的情况下,再不抑制住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拐点第一个是出现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不是像股票市场这样大升大跌,是从一种市转到另外一

25、种市。最近中央连续的加息,连续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再加上可以预期准备金还会继续调,显然对房市的需求、正常消费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二个需求量也受到很大的抑制,现在从一种盲目的带有亢奋的、追求担心不买价格会更贵这样的趋势趋于理性。梦想楼市“拐点”是会失望的 不过,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表示,虽然楼市开始有“寒流”,但绝不是认为楼市已出现了拐点。第二套房信贷政策的变化与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从紧政策,确实让个别城市与地区的房市出现了销量与价格的波动,但就全国而言绝不是拐点。房价指数在继续上涨并环比增加,许多城市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销售量仍远远大于竣工量,空置率仍在下降。起码从整体数据上看不出有任何的异

26、样,更不用说是全国下跌了。此轮调控重点在于控制投资,而控制投资需求虽可让部分城市或地区的商品房销量下降、缓解供求矛盾,但总体的数据并不表明扣除投资需求之后就解决了供求矛盾。同时,随着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在总销售量中比重增加,2008年各地的平均住房价格会下降,但这并不表示是拐点,商品房价格也未必会受影响。梦想让楼市进入拐点、看楼市大跌的确实大有人在,但他们会失望的。大跌对市场与民众并不能带来财富与好处,也不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政府仍然想让更多的人借助于个贷合理地解决住房需求问题。笼统说出现拐点是不确切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认为,中国这么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千差万别,各

27、地市场情况各有不同,笼统说出现拐点是不确切的。一个行业要平稳发展,一定不应该出现很多拐点。政府的调控目标和手段在不断调整,今年以来,政府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主要目标,并且用的是市场经济的手段,它的好处在于,受到调控的都是过热地区和过热品种,健康的地区和品种不受影响。另外,市场手段有灵活性,可以出手也可以收手,可紧可松,全看市场情况而定,这比用行政手段一刀切的做法更聪明而且见效。一要切实增加市场上的土地供应量,二要严格执行土地两年不开发无偿收回的政策,并且坚持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不搞“一刀切”,中国房地产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拐点”不会这么快发生著名学者赵晓判断,房地产不可能这么快

28、出现“拐点”,中国房地产还有10年-15年的发展良机。2001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房地产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但其发展进程还是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目前中国房地产(住宅)只完成1/3的进程。中国房地产不可能这么快出现“拐点”,即使有拐点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中国房地产供需压力还在加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也指出,从平均水平上看,房价上涨速度是可以承受的。资产价格上涨一个重要表现是住房价格上涨,但判断住房价格主要看是炒作导致还是需求引起的。我认为主要是需求引起的,每年2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会产生巨大的需求。根据统计,全国住房销售率已经连续五六年高于竣工率,这意味着

29、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内住房需求是住房改革后最近几年才在市场上显现出来,这导致了市场需求短时间内爆炸,产业链一时难以适应。另一个角度是,住房价格上涨速度低于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约28%左右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约28%左右,2008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5%左右。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建设规模将有所扩大,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房价上涨过快不仅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而且导致居民购房负担日益加重。同时,房价持续过快上涨最终将导致房价下跌,这将直接威胁金融安全,进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剧烈震荡。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

30、点应继续落实增加住房供给、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政策措施。重 点 问 题医疗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本刊综述 2007年12月26日,医改方案报告首次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进行分组审议。在本次常委会会议的议程中,“医改报告”与个税修正案草案、社保法草案等重要法律一样,均为提交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虽然众所期待的改革方案至今未能公布,但医改的整体框架目前已经明朗。十七大已确立了新医改的指导思想,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未来10年中国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保的目标。地方多形式践行医保制度在新医改方案

31、尚未明晰之时,各界更看重国家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启动的意义。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医保会议,宣布启动79个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并公布了实施意见。各地根据国务院原则性意见,制定各自的实施办法。上海市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新出台的居民医保制度将本市近年已出台的城镇高龄老人、职工老年遗属、城镇重残人员、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医保办法覆盖人群一并纳入居民医保制度,并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这一办法的实施,标志着该市已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制度构成的,能基本覆盖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今年

32、北京市将在部分定点医院试点使用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所有病种住院的费用实行“包干”。医保参保人在部分定点医院住院,其病种的住院费将固定,超支部分由医院承担,节余部分纳入医院收入。杭州市杭州医保办法规定,对城镇居民增加门诊医疗保障(起付标准为300元,起付标准以上医保可支付约50%)。并开创性的建立了医保调剂基金,即从每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总筹资额中提取5%作为调剂基金,用于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之间的调剂。改革将在2008年进一步铺开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破题之年,2007年改革重点在于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该制度将于2008年进一步铺开,全民医保成为大势所趋。有关专家指出,基本医疗保障是人民最关心

33、、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建立了所有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无疑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2008年医疗行业变革年针对千呼万唤仍未出来的医改方案,政府强调要“稳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医改渐进的新思路。相信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不再会是“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而是根据各地区情况做出调整,可变性比较强。新医改的特征将体现为四个适度替代四个过度。即适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凸现政府责任和话语权;适度研发创新替代过度营销,增强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患者的满意度;适度医疗替代过度医疗,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适度分化取代过度分化,解决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全民医保2010年实现受国务院委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

34、会报告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时,阐明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轮廓和方向。医改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难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报告指出,即使

35、新的方案出台之后,还需要出台一些后续的政策来过渡。在最初征集的九套方案中,就出现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两套思路。最终递交国务院的融合方案综合了原有的9个方案,形成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四分开”以及“实现医药收支两条线、取消药品加成”的思路和方向,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明确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增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医保覆盖面、放宽医疗领域准入等等。新的医改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增量改革”方案,但是对于“存量”,特别是在旧医改体系中饱受批评的大量二、三级医院这个存量而言,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难题。关于二、三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医疗机构在体制和机制

36、上下一步如何改,目前来看,具体的改革措施还没有触及到这一步。在医疗服务价格没有放开的前提下,实施医药分开将是动摇医疗服务体制最厉害的措施。没有了药品收入,那么这一块地方财政就要包干,而地方财政没有这样的财力。药品收入取消后必然服务要提价,但医疗服务提价目前是需要举行听证的,要想提价也是比较难的。未来个税起征点可能“随行就市”起征点的调整将会随着CPI指数的公布而变化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近两年来,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又有所提高,需要对减除费用标准做

37、适当调整。将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2000元月,既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需要,也统筹兼顾了财政承受能力,并体现了重点照顾中低收入者的政策调整意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7395元,按照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1.93人计算,2007年就业者人均负担的年消费支出将达到19030元,即1586元月。起征点比较合理我国上一次调整个税起征点是在2006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800元调整为1600元。然而,仅仅时隔两年就有专家提出应当再次提高个税起征点。一些专家认为,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物价和人们工资的大幅度提高造成了部分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

38、生活品质的下降,但我国的个税起征点在整体上还是较为科学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既然中央已经确定了,它在宏观上肯定是合理的。在实际收入方面,发达地区刚刚过了界限的低收入阶层,可能会感觉税负比较重。但是,目前我国实行全国“一刀切”的税收政策,这个政策还是很合理的。譬如有人就提出应当按地区制定纳税标准,但这样的话,税收调节发达地区再次分配的功能就会被弱化了。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个人所得税改革很大程度是为了减少低收入者税负,调节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别。工薪费用减除标准两年内再度上调,体现国家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精神。国家财政可以承受资料显示,目前个人所得税是在我国各项税收

39、收入中位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后的第四大税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超过24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例达到6.5。2005年由800元月调整到1600元月的时候,我国年税收总体减收幅度是280亿元。如果减除标准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减收幅度将达到300亿元左右。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我国2007年的财政收入预计将超5万亿,同比增长31%左右。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认为,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几百亿元的减收从总体税收增收上看,对税收收入影响并不大。不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目前采用的是分类法,对不同的收入采取了不同的税率,但对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来源没有考虑进去,容

40、易造成高收入群体偷、漏税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起征点仍有调高余地跟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的个税起征点还需要再调高的受访者达97%之多。在一项网上调查中,在具体起征点上,支持5000元的网友占据多数。有关评论指出,此番调整不过使财政减收300亿元,从国家的财力来说,还有余力作出更大的调整。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一税制,对物价和工资有很大差别的地区同等对待,这显然不符合公平税负的法则。虽然说按地区确定起征点会给税务部门增加工作量,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其他波动,但着眼于更大的公平,还是值得一试。个税是以公平为目标的二次分配方式之一,采用“一刀切”的征收方

41、式显得有些简单粗放。在部分发达国家,个税的征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报的,不但考虑不同的收入水平,也要顾及不同的支出水平。从我国的传统税制向细致入微的发达税制过渡,虽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不能没有见贤思齐的决心。起征点将随CPI浮动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我国正向实施个税征收指数化迈进,本次调整可能就是一个试点。调高个税起征点是在CPI创出新高后不久,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2000元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指数化”,但这是一个信号,今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将会随着CPI指数的公布而变化。只有将个税起征点与居民收入变化、通胀等因素挂钩,才能真正实现税负公平。目前百姓普遍觉得税负偏高,原因就是部

42、分税收的增长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据统计,至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其实,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只有6.5%-7%”,因此,国家需要做的就是结构性的改革,不能让税收影响到税本,从根本上减轻百姓的税负。深 度 讨 论2008年几大区域发展格局判断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将更有针对性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发,意味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将更有针对性,这也是2008年区域政策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相关政策就会调整完善。一、京津冀都市圈机遇比较好,发展值得期待国家“十一

43、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其国家战略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新的规划定位指明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为北京带来了发展新契机,也为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与奥运联系较大的高新技术、环保、旅游、金融、商业

44、等产业的带动下,区域内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将会加快。在奥运的带动下,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增加,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后奥运经济也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二、长三角地区经济仍将保持稳步较快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长三角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承接制造业研发、设计、销售等部分高端环节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迁移,依托产业带和工业园区,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进展,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改善。投资需求的理性化得到加强,收入和消费增长步入快车道,服务业发展进入提速期,消费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将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格局下,长三角经济稳步较快增长

45、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三、中部地区经济仍处上升阶段,增幅回落有限2008年,中央将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比重大,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多,将会争取到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中部崛起政策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3个基地、1个枢纽”在全国的地位。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调,继续实行区别对待的调控策略。不管是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还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部地区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

46、的概率比较大。同时,随着东部沿海生产要素成本和综合商务成本的逐渐走高,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中部地区凭借要素供给充裕、综合成本相对较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区位条件优越等诸多有利条件,将继续成为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首选地区和重要基地。在外资外贸政策方面,国家将逐步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转移,引导国际资本流向中部地区和重点产业,着力提高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另外,中部地区随着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工业比重逐步提高,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将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单位投入的产出率将会显著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增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总体看,2008年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虽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增强2008年,国家在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同时,将继续强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实施力度。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全国产业布局、投资流向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其自身看,支柱产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减。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市场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品需求依然旺盛、对原材料工业的产品需求也没有减弱,这将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重点产业的经济效益,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东北地区企业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