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530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工程学2人体感知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 体 工 程 学,人 体 工 程 学,人 体 工 程 学,人 体 工 程 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第二部分 人体感知,1 感觉和知觉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等。1.1 感觉的基本特征1.1.1 感觉的适宜刺激 能够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 (表2-1),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识别特征,(表2-1),1.1.2 刺激阈 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称为“刺激阈” ,它是产生刺激的刺激下限;刺激强度的上

2、限称为刺激极限,也称“痛阈”。从下限到上限称为“感觉阈值”。1.1.3 适 应 感觉器官在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在刺激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1.1.4 相互作用 感受能力因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1.1.5 对 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1.6 余 觉 刺激取消后,感觉可以存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同时对比:,继时对比:,1.1.7 补 偿 当某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觉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偿。,1.2 知觉及其基本特征1.2.1 知 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的整体反映。 产生在感觉的基础

3、上,受知识、经验、情绪、态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2.2 知觉的基本特性 a、整体性:,(a),(a)接 近(b)相 似 (c)封 闭 (d)连 续,(a),(b),(c),(d),b、选择性: 选择性的取决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程度;对象在背景上运动与否;人的主观因素。,“鲁宾之杯反转图形,c、理解性:d、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双关图,常见错觉图形,e、错 觉 空间错觉(大小、形状、方向、距离)、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室内设计中常用错觉形式,人感知的途径:,2 视觉的功能及其特征,视觉系统:眼睛和脑(生理学);视觉和知识经验(心理学); 人眼可以感觉到的

4、光波波长大约是380-780nm。2.1 视觉过程 人眼的构造;,人眼成像的视觉过程:,2.2 视觉功能 是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识别能力的总称,包括视角、视力、视野、对比感度和视觉适应。2.2.1 视 角 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夹角。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称为临界视角。 =2arc tg(D/2L),2.2.2 视 力 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 视力=1/临界视角2.2.3 视 野 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颜色视野是指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2.2.4 视 距 人在工作过程中正常的观察距离。(表2-3) 一般操作的视距范

5、围在380-760mm之间,在560mm处最为适宜。,2.2.5 对比感度2.2.6 视觉适应 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分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与明适应曲线:(图2-13),2.2.7 颜色辨认 人能感觉到的光谱波长和频率与颜色相对应。(表2-4),色光混合规则: a、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特性:明度、色调、饱和度; b、混合色中,如果一种成分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会连续变化; c、颜色相同的光,无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相同,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 d、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和。,2.2.8 视觉特征 观察方向; 偏离视觉中心时,在

6、相同的偏离条件下的优先顺序; 双眼协调动作; 获得视觉印象的最短时间为0.07-0.3s,平均0.17s; 对运动目标的鉴别,速度大于(1-2)s; 眼睛对表面与轮廓比形体更为注意,直线轮廓比曲线轮廓更易于接受; 观察人时; 阅读时眼睛作单挛运动。,3 听觉机能及其特征,以时间上的连续为特征,属于慢速的信息传递;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渠道。3.1 听觉器官和听觉过程3.1.1 听觉器官 耳的解剖示意图:(图2-15)3.1.2 听觉过程 第一阶段: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 第二阶段: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波动; 第三阶段:将液体波动转变为神经冲动;,3.2 人对声音的分辨能力频 率:听阈频率范围:2

7、0-20000Hz 感受性最高:1000-4000Hz;声 强:两种声音声强相差26%或声压相差12%才能被人识别;音 调:基底膜长、短纤维的振动。3.3 方向敏感性 “双耳效应”即立体声效应。3.4 掩蔽效应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4 其他感觉机能及其特征,4.1 肤 觉 皮肤表面的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4.1.1 触 觉 压觉或触压觉:被动触觉、主动触觉; 两点阈限:手指为4-5mm,脸部为5-10mm,肩与背部为45-50mm。(图2-18),4.1.2 痛 觉4.1.3 温觉和冷觉4.2 平衡觉 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

8、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4.3 运动觉 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内部感觉; 感受器:肌梭、腱梭、关节小体; 运动觉未必完全受意识支配。,5 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5.1 能 力 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特殊能力:各种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5.2 气 质 指主要同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相当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上及指向性上。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表2-5),5.3 性 格 有别于他人最重要、最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表2-6)。,6 神经

9、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组 成: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脊髓、脑神经(12对); 神经系统(按解剖分):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 植物性神经(支配内脏器官):交感、副交感神经。 功 能:统一控制和调节全身各器官、系统,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7 运动系统的机能及其特征,7.1 运动系统 组 成:骨骼、关节与韧带、肌肉7.2 人体力学 a、人体骨骼力学模型(图1-6) 足弓重力线:(图1-7),b、人体姿势:(图1-8)c、力的传递:(图1-9),体重压力分布:(图1-10)姿势与脊椎内力:(图1-11),d、运动与疲劳 疲劳的主要特征:通过肌体的活动产生,通过休息可减轻或消失;耐疲劳能力可以提高;人体能量消耗越多,疲劳的产生越快;疲劳程度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会损伤肌体。 测量疲劳的方法:通过心电图测量心率恢复期;通过肌电图测量肌力的消耗;通过能量的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