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原理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526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原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税收原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税收原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税收原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税收原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收原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收原理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税收原理教案课程编号:0900502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4 讲课学时:34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财政、税务、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室、保险、国际金融等专业。先修课程:财政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税收原理是高等院校财政、税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理论知识和业务实际的中介作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到业务部门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二、税收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一)税收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税收原理是一门有关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的

2、科学,内容包括税收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简介和国际税收简介三大部分。该课程立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税收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介绍税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根据内容和逻辑关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收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九章):包括税收概念、类型和要素、职能及经济效应、税收负担及宏观税负水平、税收转嫁和归宿、税收优化和税制结构、税式支出。第二部分(第九章):以课税对象为依据将税收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类税种的主要特点、作用。第三部分(第十章):介绍税收管理及国际税收的相关知识。税收原理是财政税收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需要预修政治经济学、财政学等前期课

3、程作为基础。(二)税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结合理论部分要求学生写课程小文章。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入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预算理论信息,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的考核方式该课程作为一门考试课,采取闭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主要采用测验、论文、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考勤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另外平时上课要加强对学生考勤的检查,主要考

4、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序号章节内容周次1导论22税收的职能和作用33税收原则24税收负担25税制概论36税收管理体制17税收征管制度18国际税收29复习1合计17四、教学内容第一章 政府与税收本章教学内容:税收课税依据,税收发展过程、税收特征,从而理解和掌握税收定义。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的涵义及税收形式特征。本章重点:税收概念、税收特征本章难点:政府征税的依据第一章导言第一节税收的一般概念税收都与我们关系密切。什么是税收?列宁说:“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5页。亚当

5、斯密指出:“人民必须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给君主或国家,作为一笔公共收入”。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1974年版,商务印书馆,第383页。小川乡太郎认为:“税收就是国家为了支付行政经费而向人民强制征收的财物” 小川乡太郎:租税总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1页。西蒙詹姆斯、克里斯托弗诺布斯则认为:“税收是由政府机构实行不直接偿还的强制性征收” 西蒙詹姆斯、克里斯托弗诺布斯:税收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侯梦蟾给税收下的定义是:“税收是国家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公共需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对社会剩余产品所进行的强制、无偿的分配。” 侯梦蟾:税收经济学

6、导论,1990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3页。本书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依靠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居民、公民或经济组织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这一概念包含以下要点:一、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物品或劳务是与私人物品或服务相对应来讲的。所谓公共物品或劳务,它具有三大特征:(一)受益的非排他性。(二)消费的非竞争性。(三)效用的非分割性。美最高法院法官奥利沃温德尔霍尔姆斯(Olive Wendell Holmes,1927)认为,“税收是文明的对价(Taxes are

7、 the price we pay for a civilized society.)。”三、税收的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四、征税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五、税收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第二节政府征税的依据一、公需说该学说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满足公共需求,增进公共福利。国家为实现这些职能,必须要有经费来源,因此才要求人民纳税。二、交换说也称买卖交易说、均等说、利益说或代价说。该学说以自由主义的国家观为基础,认为国家和个人是各自独立平等的实体,国民因国家的活动而受益,人民就应当向国家提供金钱,税收就是这两者的交换。三、保险说该学说与交换说同属于一个体系,认为国家保护了人

8、民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人民应当向国家支付报酬。国家类似于保险公司,人民向国家纳税就如同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四、义务说该学说源于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的国家主义。该学说强调的是国家的权力与人民的义务,明确地提出税收的强制性与无偿性,把税收看作是个人被动的义务。五、牺牲说该学说认为,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向公民强制无偿的课税,以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从公民方面看无偿缴纳,是一种利益的牺牲。六、掠夺说该学说将税收看作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掠夺其他阶级财富的手段。七、经济调节说该学说认为,西方社会的自发市场经济机制失灵,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因此,需要社会政策予以矫

9、正。第三节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形式特征(一)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者和个人、社会组织作为纳税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对于具体纳税人来讲,在纳税的时点上,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三)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实际征纳中,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照执行。二、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有许多形式,税收只是其中的一种。将税收同其他财政收入

10、形式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税收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国家正确运用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基本标志是税收的“三性”。(一)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二)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三)税收与费的区别(四)税收与专卖的区别(五)税收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区别三、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佳形式第四节税收的产生与发展税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税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并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一、税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二、税收的发展(一)税收法制程度逐步加强(二)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变化1、以古老的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2、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3

11、、以所得税为主或所得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三)税收征收实体的发展变化以征收实体为标准,可以将税收分为力役税、实物税、货币税。(四)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五)税收管辖权范围的变化本章复习题1、什么是税收?2、税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第二章 税收的职能和作用本章教学内容:税收所具有的四职能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的职能及作用。本章重点:税收职能本章难点: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第一节财政收入职能一、财政收入职能的重要性表21 我国19942006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 单位:亿元;%项目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1994年5070.795218.1097.21995年5973

12、.756242.2095.71996年7050.617407.9995.21997年8225.518651.1495.11998年9092.999875.9592.11999年10314.9711444.0890.12000年12665.8013395.2394.62001年15165.4716386.0492.62002年16996.5618903.6489.92003年20466.1421715.2594.22004年25723.4826396.4797.52005年30865.8331627.9897.62006年37636.2739343.6295.7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税收的特

13、性决定了财政收入职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一)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二)取得收入的及时性(三)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四)不需偿还性税收分配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无须像国债收入那样还要还本付息。一旦取得,国家即可使用。二、税收筹资的规模税收筹集资金的规模到底应该多大,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税收筹资规模的大小受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因素制约。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影响个人、企业及经济组织的活动,从而使社会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安排的功能。一、市场失灵的表现(一)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或劳务(二)外部性1、负外部性2、正外部性(三)自然垄断(四)信息不充分(五)分

14、配不公二、在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税收资源配置职能得以发挥(一)税收的收入效应所谓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私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二)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对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选择的改变,即用一种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经济行为以避免或减少税收负担。第三节稳定经济职能税收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国家在利用税收组织收入过程中,通过影响市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其行为符合整个国家的宏观要求,从而减少经济动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一、税收调控的分类根据所涉及的范围的不同,可将税收调控政策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一)税收总量政策税收总量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

15、:当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通过提高宏观税负,实施紧缩型税收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水平,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反之,当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过高时,通过各种减税措施实施扩张性税收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所以总量政策的作用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影响面大。1、税收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税收是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

16、税收乘数假设边际消费倾向,则税收乘数。其含义是,政府每增加1个单位的税收,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4个单位。(二)税收结构政策二、税收调控手段从税收调控经济运行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税收调控手段分为两大类:(一)内在稳定器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当经济高涨时,实际税负会自动上升,从而产生紧缩的效果;当经济低落时,税负会相应下降,产生扩张性效果,从而达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个人所得税就是内在稳定器。(二)相机抉择“相机抉择”即“视经济运行情况而确定所采取的政策,”包括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等。相机抉择包括汲水政策

17、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靠财政安排一定的公共投资以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该政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是诱导经济复苏;第二,该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将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第三,该政策属于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政府为达到稳定经济稳定运行的目的,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具体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政策工具包括税

18、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三、税收稳定经济职能的局限性(一)税收制度不能频繁变动(二)税收调控空间有限(三)税收调控存在操作上的制约(四)税收调控具有时滞性1、认识时滞。2、行政时滞。3、决策时滞。4、执行时滞。5、效果时滞。第四节收入分配职能税收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影响财富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社会公平分为前提公平和结果公平。很多国家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一、个人所得税二、社会保障税三、负所得税计划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负所得税计划。负所得税的计算,可用公式表示: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额 (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率)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 + 负所得税。假定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保

19、障数额为1500美元,负所得税税率为50%,则按照个人不同的实际收入额计算的“负所得税款”及税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2 负所得税的计算 单位:美元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即政府给予的补助)个人可支配的收入01500-(050%)150010001500-(100050%)=1000200015001500-(150050%)=750225020001500-(200050%)=500250030001500-(300050%)=0300040001500-(400050%)=-5003500第五节税收作用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税收的作用(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

20、期(三)改革开放以后税收的作用1、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2、配置资源的作用3、稳定经济作用4、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国目前利用以下税收来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1)完善个人所得税。(2)调整消费税。(3)免征农业税。(4)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5、保护国家权益的作用复习题1、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怎样的?2、税收如何发挥宏观调控职能?3、税收的作用有哪些?第三章 税收原则本章教学内容:税收四原则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原则的含义、重要性。本章重点:税收公平、效率原则本章难点: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第一节税收原则概述一、

21、我国古代的治税思想由于我国长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税收未得到长足发展,相应的税收理论也不系统、不全面,没有上升为高度的理论概括,未能成为统治阶级税收活动的原则,只能称之为治税思想。(一)发展经济扩大税源(二)公平税负(三)依法治税(四)税制明确(五)轻税富民二、近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由于税收在资本主义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税收理论也比较全面、系统。其中,被社会普遍接受、影响深远的有亚当斯密、瓦格纳、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等。(一)亚当斯密1、平等原则斯密认为“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有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2、确实原则公民应缴

22、纳的税收,必须是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纳税日期、纳税方法、缴纳数额等,都应当让所有的纳税人了解清楚明白。3、便利原则各种赋税的缴纳日期和缴纳方法,必须给予纳税人以最大的便利。4、最小征收费用原则(二)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1、税收不可侵及资本。2、不应该以总收入作为课税对象。3、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4、决不可以因为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逃到国外。(三)阿道夫瓦格纳1、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足原则和弹性原则两方面。2、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应该考虑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培养税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税源选择与税种选择两项原则。3、社会正义

23、原则指税收负担分配于纳税人时,应遵循普遍和平等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1)普遍征税。(2)税负平等。4、税务行政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时,有关税务行政方面应体现的原则。这其中包括确定、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四)RA马斯格雷夫1、公平原则税收负担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应使每个人都支付“适当的份额”。2、效率原则税收的选择应尽量不干预有效的市场决策,也就是说要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极小化。3、政策原则如果税收政策被用于实现刺激投资等其他目标,那么应使它对公平性的干扰尽量的小。4、稳定原则税收结构应有助于以经济稳定和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的实现。5、明确原则税收制度应明晰而又无行政争议,并且要便于纳税人理解

24、。6、节省费用原则税收的管理和征纳费用应在考虑其他目标的基础上尽量地节省。第二节公平原则一、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衡量税收公平有两个标准:一是“受益原则”,一是“支付能力原则”。(一)受益原则即根据纳税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多少作为衡量公平的标准。根据这种标准,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多的人应该多纳税;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少的人应该少纳税。该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支付能力原则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断其应纳税的多少。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该缴纳相同的税收,即税收的横向公平;第二,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该缴纳不同的税收,即税收的“纵向公

25、平。”如何判断纳税能力,在理论上又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之分。1、客观说客观说认为,纳税能力应依据纳税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来确定,财富又可用收入、财产、支出三种尺度来衡量。(1)用收入作为衡量经济能力的基础(2)用财产作为衡量经济能力的基础(3)用消费作为衡量经济能力的基础2、主观说(1)均等牺牲(又称“绝对均等牺牲”),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2)比例牺牲(即等量比例牺牲),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3)最小牺牲(即等量边际牺牲),要求社会全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最小。二、税收公平原则的意义(一)有利于税款的征收,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二

26、)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第三节效率原则一、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超额负担可以通过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减去政府征收的税额而得到。超额税收负担(EB)的表达式:EB=(-1/2)tQ假设对每一单位面包征收2美元税收使得市场均衡数量减少了500万单位,则额外税收负担=(-1/2)2(-500)=500(万)税收超额负担图示:图31所谓中性税是对一切纳税人一视同仁的税收制度,其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最典型的中性税是早期世界各国实行的人头税;另外1

27、954年以后欧洲各国相继推出税率比较单一的增值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被大家所公认的中性税收人头税,也可以看到超额负担,因为它影响纳税人对人口多少的规划(西蒙詹姆斯)。”所以,如何降低税收超额负担,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率,便成为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重心。二、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行政效率可用税收成本率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有效率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税收行政成本征收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即税收成本率越低越好。税收成本是指在征税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收成本即税收征收费用

28、,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除了税务机关为征税而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为纳税而耗费的成本,即西方所称的“遵从成本”。包括:纳税人因填写纳税申报表而发费的时间和费用;纳税人雇佣税务顾问发生的费用;纳税人为避税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尽管难以计算,但有的国家还是有关于税收遵从成本的相关统计数据,如下表为美国居民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花费的时间。与个人所得税相比,美国企业所得税的遵从成本更高。美国国内收入局委派阿瑟D里特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花在联邦所得税上的时间是个人纳税人的两倍,为36亿小时 隋晓翻译、崔军校译: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中国

29、财经出版社,415页。另外,美国税收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阿瑟H豪尔估计,个人和公司对联邦所得税制的总遵从负担为200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1995年7月12日,第1页,转引自隋晓翻译、崔军校译: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415页。这一数字可能太高了,更近一项由密西根大学的约尔斯莱姆罗德教授和让巴克亚教授进行的研究对联邦所得税制的遵从成本做出了“合理估计”,大约为每年750亿美元,这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约尔斯莱姆罗德和让巴克亚:对我们自己课税,1996年,第133页,转引自隋晓翻译、崔军校译: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415页。第四节财政原则一、税收收

30、入要充分拉弗曲线就是反映了这一原理。图32二、税收收入要有弹性税收弹性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e(TT)(YY)。三、如何实现税收的弹性原则第五节法治原则税收的法治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以法律为依据。税收的构成要素、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只能由法律确定,没有法律作为依据,国家不能征税,国民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一、历史沿革二、法治原则的内容(一)税种法定原则(二)税收要素确定原则(三)税收程序法定原则(四)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法定三、如何实现税收的法治原则(一)建立健全税收法制,实现有法可依(二)加强税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实现有法必依(三)建立健全税务司法机构,实现违法必究复

31、习题1、什么是税收原则?2、为何税收要遵循公平原则?3、税收的效率原则是什么?第四章 税收负担本章教学内容: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转嫁与归宿的过程。本章重点:税收负担概念、税收负担的转嫁过程本章难点:税收转嫁过程第一节税收负担及衡量一、税收负担的分类(一)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1、宏观税负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2)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3)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4)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2、微观税负微观税负的衡量指标:(1)企业税收负担率(2)企业流转税负担率(3)企业所得税负担率(4)个人所得税负担率3、两类指标的比较(二)名

32、义税负和实际税负二、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1994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状况。表41:1994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状况 单位:亿元;%年份税收收入GDP税收占GDP的比重199450714819810.3119955974607949.8319967051711779.91199782267897310.42199890938440210.771999103158967711.502000126669921512.7720011516610965513.8320021699712033314.1220032046613582315.0720042571815987816.092

33、0053086518308516.8620063763620940717.97资料来源:税收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19942004的GDP数据为经济普查后经过修正的数据。二、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三、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四、税收制度(五)经济结构(六)国家职能范围(七)非税收入规模(八)其他因素第二节税负转嫁与归宿税负转嫁(tax shifting)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税负转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负转嫁包括税负转移和最终归宿两个部分。狭义的税负转嫁仅指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转移给负税人的过程。税收归

34、宿是指税收的最终承担者。一、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一)税负前转(二)税负后转(三)税负消转(四)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一般发生在土地等资本品身上。假设在土地私有化的国家,有一块土地,本年的年地租为美元,第二年为美元,第三年为美元,依次类推,购买土地的人会愿意支付多少?如果土地市场是竞争的,那么土地的价格恰好等于该地租流的贴现值。因此,如果利率为,则土地价格()为 (1)式中,是土地带来收益的最后一年(可能无穷大)。现在政府宣布对土地征税美元,第二年课征美元,第三年课征美元,依次类推。由于土地供给是固定的,所以土地所有者收到的年地租要减少,减少额等于全部税额。因此,土地所有者的收益最初下降到美元,第

35、二年下降到美元,第三年下降到美元,依次类推。未来的土地购买者就会考虑到,如果他们要购买土地,不但买下了未来的收益,而且买下了未来的纳税义务。因此,政府宣布课说之后,土地购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 (2)比较(1)式和(2)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土地征税,土地价格下降了因此,在对土地征税后,土地价格下降了,下跌的数额是所有未来纳税额的现值。购买者将所购土地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土地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发生了税负资本化(Capitalization)。二、税负转嫁的特征(一)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关。(二)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

36、配。(三)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三、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一)商品供求弹性(二)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三)征税范围(四)反应期限(五)税种四、税负归宿税负归宿(tax incidence)是税收转嫁过程的终点,是指税收负担者无法将其负担再转移给他人身上,而最后由自己负担的状况。(一)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某种商品或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税收转嫁与归宿及其对价格的影响。1、需求弹性对税收转嫁的影响(1)需求完全无弹性图41 (2)需求完全有弹性图422、供给弹性对税收转嫁的影响(1)供给完全无弹性图43(2)供给完全有弹

37、性图443、供给与需求弹性对税收转嫁的影响4、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1)局部均衡分析只能研究被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在课税后发生的价格变化,而无法研究对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课税而引起的其他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2)局部均衡分析在市场体系中只考虑一个市场的情况,而将其他市场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割断了不同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二)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1、模型(1)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种商品和要素在进行交易。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理清楚,为了分析的方便,假定:整个经济体系仅有制造品(M)和食品(F)两个市场;家庭没有储蓄,收入等于消费;只有资本(K)和劳动力(L)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

38、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自由流动。每个生产部门都使用生产力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但部门间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不一定相同,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率不一定一样;资本和劳动力因为部门间收益率的差异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自由流动;总的生产要素供给量固定不变,政府征税不会造成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总量的变动,即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总量是一个常量。所有消费者的行为偏好相同。税种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2)分析在这个模型中,共有九种可能的从价税:对食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课税;对制造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课税;对食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的课税;对制造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的课税;对食品的消费的课税;

39、对制造品的消费的课税;对两个部门的资本的课税;对两个部门的劳动的课税一般所得税。在上面九种税中,存在等价关系:在模型的左边一列,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和,且使用的税率相同,那么,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同于政府对的效应。原因在于,如果政府对两个部门的资本收入分别按相同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效果等于将所有经济部门的资本收入汇总相加之后再按与前面相同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在模型的中间一列,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和,且使用的税率相同,那么,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同于政府对的效应。原因在于,如果政府对两个部门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别按相同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效果等于对社会全部劳动者工资收入按与前面相同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在模型的右边一

40、列,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和,且使用的税率相同,那么,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同于政府对的效应。原因在于,如果政府对消费者的各方面支出额分别按相同的税率征税,其效果等于对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按与前面相同的税率征收综合所得税。在模型的第一行,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和,且使用的税率相同,则这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于政府征收的效应。原因是,资本和劳动力是食品生产过程中仅有的两种投入品,使这两者的价格按一定比例提高,和使食品价格本身按一定比例提高是等价的。在模型的第二行,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和,且使用的税率相同,则这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于政府征收的效应。原因是,资本和劳动力是制造品生产过程中仅有的两种投入品,使这两者的价格按一定比例

41、提高,和使制造品价格本身按一定比例提高是等价的。在模型的最后一行,如果政府对所有的资本收入和劳动者工资收入按相同的税率分别征收所得税和,则这两种税的共同效应等同于政府征收的效应。原因在于,对各种来源的收入分别按相同的税率征收分类所得税,其效果等于将所有来源的收入相加,并按与前面相同的税率统一征收综合所得税。2、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3、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练习题1、什么是税收转嫁,税收转嫁的过程是怎样的?2、请进行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第五章 税制概论本章教学内容:税收制度构成要素、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制度的基本理论。本章重点:税收制度构成要素本章难点:税收

42、的超率累进税率第一节税制构成要素一、纳税人二、课税对象三、税率一般说来,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四、计税依据五、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六、纳税地点七、纳税环节八、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有两层含义:(一)结算期限(二)缴款期限九、税收优惠十、加成加倍征收十一、违章处理第二节税制分类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进行分类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资源税。二、按税负能否转嫁进行分类按税负能否转嫁进行分类,可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三、按税收管理权限进行分类四、按计税标准分类五、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六、按税收收入形态来分类七、按是否具有独立的计税依据进行分类

43、八、按存续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九、按是否具有特殊目的分类十、按照税收负担的确定方式分类第三节税制理论一、流转税概论(一)定义(二)分类(三)特点(四)制度设计二、所得税概论(一)定义1、所得的定义实践中有以下几个计税难点:(1)关于实物所得。(2)转移所得。(3)推定所得。(4)资本利得。(二)分类所得税可分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国外称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超额利润税等。(三)特点1、计算征管较为复杂。2、税负不易转嫁出去。3、存在经济上的重复征税。(四)个人所得税具体制度设计(五)公司所得税税制设计(六)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七)资本利得税的设计(八)超额利润税的设计三、财

44、产税概论(一)定义(二)分类按照课税财产的范围不同,财产税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按照应税财产的不同运动形态,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按照课税权行使的连续性,财产税可分为经常财产税和临时财产税。(三)特点(四)税制设计四、行为目的税概论(一)定义(二)分类(三)特点(四)税制设计五、资源税概论(一)定义(二)特点(三)税制设计练习题1、税制构成要素有哪些?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有何区别?第六章 税收管理体制本章教学内容:税收管理体制的含义、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管理体制的内容及重要作用。本章重点:税收管理体制本章难点:无第一节我国税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一)1950年统一税制(二)1953年修正税制(三)1958年改革税制(四)1973年简并税制二、改革开放1993年:转轨时期的税制制度(一)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和健全涉外税制(二)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