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54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第一节 需求、供给与局部均衡价格理论1、简述个人需求的定义及需要具备的条件?答:个人需求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他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个人对于商品的需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个人具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2、简述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1)个人的偏好、(2)个人的资产与收入、(3)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4)与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3、简述需求法则的含义?答: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

2、线都是在某特定时期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的需求曲线(注:存在例外情况,如吉芬商品),不管是线性的需求曲线还是非线性的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一状况揭示了需求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需求法则。需求法则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4、简述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不同?答:需求量的变动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由于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例如,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引起需求的变动。需求

3、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异同(参考图1-2):(*)图1-2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由于是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并不改变需求函数;(2)从需求曲线来看,需求量的变动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如从a点到b点的移动; (3)需求的变动由于是除了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将导致整个需求函数的变动。(4)从需求曲线来看,需求的变动则是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如从曲线D1到D2的变动。5、简述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商品需求变动的影响?答:(1)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视商品是正常品与劣等品而定。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如精细食品

4、或高中档服装),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提高,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降低。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劣等品(如粗粮与粗布),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降低,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提高。 (2)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需求的影响分商品是替代品还是补充品而有所不同。替代品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例如,苹果与梨是替代品,咖啡与茶是替代品;如果A商品与B商品是替代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与B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增加,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

5、引起A商品需求的减少。补充品指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例如,汽油是汽车的补充品,糖是咖啡的补充品。如果B商品是A商品是补充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将与B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降低,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提高。6、简述市场需求的定义及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一个表列,它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1)凡是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都会影响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每个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都

6、增加了,从而市场需求量也增加了;(2)市场需求还受消费者人数多寡的影响。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并不是由于原有的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了,而是由于消费该商品的消费者数目增加了。如小说、报刊、杂志等类产品的消费就存在这类情况。7、简述市场需求法则的含义?答:市场需求曲线:与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相同,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法则:需求法则也成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个人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例外情况: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情况。例如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7、吉芬商品是惟一不遵从需求法则的特殊商品。8、简述供给的定义及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答:单个厂商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影响单个厂商的供给的主要因素有:(1)厂商打算出售的商品的价格,(2)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3)厂商的技术状况,(4)厂商对于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他商品的价格。9、简述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与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答:(一)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在分析局部均衡问题时,我们假设除了厂商所生产商品的价格以外,影响厂商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则单个厂商的供给函数为:式中,

8、表为厂商对于x商品的供给;表示x商品的价格;供给函数可能是线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线性的。根据供给函数可以画出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如:图1-3 单个厂商供给曲线单个厂商供给曲线分析:(1)不管是线性的供给函数还是非线性的供给函数,大多数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供给量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2)某些特殊的资源的供给曲线,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土地的供给就长期而言也是固定的,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与表示数量的横坐标是垂直的。在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闲暇对于劳动供给者来说可能价值更大,继续提高工资可能不仅不会使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反而会使他减少劳动供给。因此,在某些条件下,劳动的供给曲线不一定

9、向右上方倾斜。(3)由于某些特殊资源的供给量与价格不一定呈同方向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供给法则。无论是供给函数,还是供给表或是供给曲线都表明,对于一般商品而言供给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二)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外,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供给量的变动在局部均衡理论中,因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因其他因素,比如因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技术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图1

10、-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则改变了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2)从供给曲线来看,供给量的变动是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l-4所示,a点到b点的变动是供给量的变动;曲线S1到S2的变动是供给的变动。10、简述市场供给曲线及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答:市场供给曲线:(1)与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形状一样,一般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示一般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2)某些特殊资源,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的供给量不一定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因此其市场供给曲线不一定向右上

11、方倾斜。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1)凡是影响单个厂商供给的因素,都会影响市场供给。因为,市场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2)生产某种商品的厂商数目的多寡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该商品的市场供给。11、简述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定义?答:在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有买者和卖者共同接受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从而使商品的市场达到一种平衡。均衡价格达到市场均衡(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均衡数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由市场需求函数与市场供给函数可以求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例如,假设某种商品的把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合并到一幅图上,得到图1-5。图1-

12、5 局部均衡价格的确定图1-5中,市场供给曲线Qxs与市场需求曲线Qxd的焦点E点为均衡点。在这一均衡点,生产这一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愿意提供的数量等于消费这一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愿意购买的数量。任何脱离这一均衡点的状况都成为失衡。商品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在失衡的情况下,市场上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最终会实现均衡。(1)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提供这种商品的厂商会竞相压价出售。这将会降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较低的市场价格会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生产者的供给,而最终实现供求的均衡。(2)反之,当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消费者会竞相以高价购

13、买该商品。这将会提高市场价格。较高的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的需求而提高生产者的供给,从而在较高的均衡价格下实现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均衡。12、对均衡点的理解?答:(1)均衡点的存在性(均衡点不一定存在)。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第一象限存在交点,则存在均衡点。否则,就不存在均衡点。(2)均衡点的惟一性。所谓均衡点惟一性是指只存在惟一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而不存在别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3)均衡点的稳定性(均衡点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其含义如下:当价格略微偏离均衡点时,如果由于市场的力量或其他经济机制的作用,使价格能自动地逼近并达到均衡点,则该均衡点是稳定的;否则,就称该点是不稳定的。第二

14、节 弹性理论、件数需求弹性继续求系数的概念?答:需求弹性指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做出反应的程度。我们主要讨论需求的价格弹性,并按通常习惯称之为需求弹性。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Ed来表示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其中:QQ表示供给量变动率;pp表示价格变动率。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其中:需求量变动率(现在需求量原先需求量)原先需求量价格变动率(现在价格原先价格)原先价格、如何理解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的要点?答:1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价格是自变量,需求

15、量是因变量。2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这样可以排除计量单位的影响。3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取决于有关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若它们同方向变动,则Ed为正值;反之,Ed为负值。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Ed的绝对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简述需求弹性的分类范围?答:一般情况下,不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也是不同的,为了揭示某种商品及其在某一价格的弹性高低,通常根据需求弹性系数大小进行分类:()需求完全无弹性。Ed0,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

16、固定不变,如以价格为纵坐标,需求量为横坐标(以下同),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此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或称需求弹性为零。()需求有完全弹性。Ed,表明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需求量是无限的,需求曲线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称需求有完全弹性。()需求为单一弹性。Edl,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相同的比率,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此时称需求为单一弹性。()需求富有弹性。Ed1,在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更大的比率,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0Ed1)。因为若该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消费者就会

17、减少(或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或减少)对该商品替代品的购买量。因此,把一种商品的范围限定的越窄,它的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也越大。(2)另一方面,如果某种商品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Ed)。如果开发商在某地段新开发的商品住宅,而其他多个开发商在该地段也有足够多的新开发出的类似商品住宅,则该开发商只能按既定价格卖出它所愿意出售的商品住宅,若他试图提高价格出售其商品住宅,则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开发商新开发出的完全替代品。(二)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例(1)若商品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则它们的需求弹性通常很小

18、,因为无论这些商品是否涨价,消费者都必须购买,而且它们在家庭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因此它们价格的涨跌对每个家庭需求的影响都很小。同时,商品为奢侈品,则通常可有可无,因此需求弹性相对较大。(2)对于那些占家庭支出比例较大的商品,如果它们的价格上涨,则对消费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因而需求量必然减少很多,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也较大;反之则需求弹性相对较小。(三)商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某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因为用途越多的商品其价格发生变化时,会从多种途径影响到对他的需求。(四)商品的耐用程度商品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因为消费者一旦购买耐用品,即使它们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也不会在短期内重新购置。

19、(五)时间的长短需求弹性是时间的函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消费者和厂商越容易找到新的替代品,因而需求也越有弹性。、简述需求弹性与消费者支出(或销售者收入)之间的关系?答:(1)若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减少;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增加。(2)若某种商品的需求为单一弹性(即Ed=1),即价格升(降)的百分率与需求减(增)的百分率相等,此时价格P与需求量Q的乘积为定值,因此价格变化与消费者支出无关。(3)若某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0Edl,这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更大

20、的比率,供给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缺乏弹性0Es1,表明供给量变动率的绝对值小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供给缺乏弹性。9、简述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方面考虑,时期长短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1)在很短的时间内,厂商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量,仅限于已生产的产品存量,供给量无法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因此供给价格弹性为零。(2)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即使价格上涨,在极短时期内也无法形成现实供给,因而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在短期内,厂商可通过利用现有固定资产而增加

21、可变生产要素来扩大产量。在长期,各厂商则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来扩大生规模。二是,从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方面考虑,由于厂商供给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售价取决于产品的成本,所以产品的成本状况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第三节 生产理论1、简述生产、生产要素及生产函数的定义?答:生产指厂商把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品进行组合并转化成产品的过程。西方经济学一般将生产中各种资源投入概括为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等,统称为生产要素。生产函数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一定数量的组合与产品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2、简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定义?答: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

22、例不可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可以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3、简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定义?答:假定生产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除一种为可变要素外,其他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这种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假定条件下: 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边际产量(MP)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4、简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

23、条件下,若其他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此时边际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此时边际产量递减);超过了一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此时边际产量AP),也不会考虑第阶段(MP0),而会在第阶段(MPAP至MP0之间)进行选择。5、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图1-6 等产量曲线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如L)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如K)的数量,称为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上各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

24、;经济学中通常将等产量曲线斜率的负数值定义为一种要素替带另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6、简述生产规模与规模报酬的定义? 答:生产规模指一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为可变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为固定投入要素时,生产规模由固定投入要素的规模所决定。而当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则发生扩大或缩小的相应变化。规模报酬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变化的情况。规模报酬存在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即(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2)当规模扩大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

25、(3)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当生产要素价格固定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分别对应于平均成本递减、不变和递增。7、简述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的定义?答:内在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决定内在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厂商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配备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实行企业内部合理的资源调配,组织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消耗等。内在不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决定内在不经济

26、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从而刺激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增加销售费用等。8、简述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定义? 答: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引起外在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可以从中获得诸多便利,如获得低价优质的原料、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设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等,从而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外在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引起外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厂商往往要在

27、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争夺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交通紧张,因此个别厂商为此也需承担更高代价。9、简述适度规模的定义?答:厂商的适度规模指正好使收益(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它与行业和厂商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市场条件密切相关。第四节 成本理论1、简述会计成本、经济成本和隐含成本的定义?答:会计成本厂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会计账目上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包括经济成本指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经济成本除了会计成本,还包括未计入会计成本中的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以企业“正常

28、利润”的形式出现,主要补偿企业自有资本投入应获的利息以及企业劳务应得的薪金等。在经济分析中,正常利润又被称为“隐含成本”。与此相应,会计成本也被称作“显见成本”。以上各种涵义的成本和利润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见成本)+隐含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销售收入经济成本当商品的销售收入正好能补偿经济成本时,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若销售收入超过经济成本,则厂商可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2、简述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定义?答:总成本TC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成本总和,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内,即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不能

29、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因此总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TFC与可变成本TVC。其中:固定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厂房、设备等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即使不生产也必须承担这些费用。可变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所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劳动投入等可调整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的成本。而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其预期的产销量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在该时期内,包括固定成本在内的一切成本项目都可以变动,因此长期成本中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别。平均成本AC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边际成本MC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30、量,它等于增加的成本除以增加的产量。3、简述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定义?答:总收益(TR)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总收益等于产品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平均收益(AR)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时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边际收益(MR)指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销售量所增加的总收益。当产品价格不变时,有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产品价格。4、简述利润最大化原则?答: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它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经济成本)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TR-TC当为正值时,表示厂商不仅获得正常利润,而且还获得超额利润;当为负值时,表示厂商出现亏损,投入的生产要素不能全部获得补偿;当为零时,表示收支

31、相抵,厂商可获得正常利润。由于总收益和总成本都是产量Q的函数,故利润也是Q的函数,所以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此时有: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是市场上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第五节 市场失灵1、简述市场失灵的定义及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答: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机制并非总是有效的,对于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我们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这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等。2、简述非对称信息的定义及非对称信息的的类型? 答

32、:非对称信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非对称信息有以下几证类型:(1)逆选择逆选择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比另一方知道得更多时,便会产生逆选择问题。(2)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败德行为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动,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性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3)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理或工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并且他

33、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产生了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它是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一旦企业存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3、简述外部性定义?答:外部性是个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外部性分为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与有害的外部性(负外部性)。(1)有利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2)有害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

34、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都有可能产生外部性。外部性使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失,因此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4、简述应付外部性的措施?答:(1)政府干预(2)明确所有权(3)合并企业(4)共有财产第六节 经济学基础知识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1、简述物业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答:物业管理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物业管理是一种有偿服务,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特质,所以说,物业管理也是一种商品。物业管理市场价值的表现主要是由物业

35、管理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所决定的,它符合经济学有关需求和供给的一般规律。2、如何理解物业管理需求的定义:答:物业管理需求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可能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下,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数量。物业管理需求量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物业管理市场规模的大小。应理解以下几个方面:(1)物业管理的需求可分为单个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整个物业管理市场中所有单个个体需求的总和所形成的物业管理市场需求。但是,从现实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某个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统一需求和整个物业管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2)某一特定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这

36、些都是以合同形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服务前就已确定。(3)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也符合一般商品的需求法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的多少及对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高低的要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呈相反的方向变化。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高,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也会相对减少,对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也会相应地降低。反之,则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服务内容也会较多。服务水平要求也会较高。(4)从整个物业管理市场看,如果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很高,就可能会迫使一些业主放弃对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的需求,而实施自管。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物业管理需求量减少,物业管理市场整体规模也会缩小。(5)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也随着业主的生活条件等改变而会相应

37、发生变化。收入升高,生活水平越高,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可能就会越多,要求也会越高。3、如何理解物业管理供给的定义?答:物业管理供给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可能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水平下,物业管理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或数量。应理解以下几个方面:(1)物业管理服务,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满足商品供给的一般规律。物业管理企业愿意提供的物业管理规模或数量的大小是和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同方向变化的。(2)单个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价格、成本、自身实力等企业实力越强,控制成本能力的优势越突出,则越能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也就越能够提供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的物业管理

38、服务。(3)物业管理市场的总供给是由物业管理市场中所有单个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加总而成。物业管理市场的总供给规模和水平也决定着物业管理整个市场的规模和水平。从理论上及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物业管理服务的总供给规模和水平也是受制于物业管理服务总需求的规模和水平。4、简述物业管理市场均衡价格是如何自动调整的?答:(一)物业管理市场价格均衡与非均衡的定义。当物业管理市场上物业管理服务的总供给量恰好等于市场总需求量时,物业管理市场价格便会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便实现了物业管理市场均衡。而当物业管理市场需求量不等于供给量时,即为非均衡。(二)物业管理市场的自动均衡。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一旦

39、市场失去均衡,就会产生一种自动恢复均衡的力量。(1)当出现求大于供时时当出现过度需求时,即物业管理需求大于物业管理供给时,此时物业管理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着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业主,因为有一部分业主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这一更高的物业管理价格又将激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更多的物业管理服务,从而逐渐克服过度需求的现象。(2)当出现供大于求时当物业管理供给量大于市场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时,又存在着降价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物业管理企业,因为会有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愿意在更低价格水平上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这一更低的价格水平一方面会激励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有

40、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由于价格较低而放弃部分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这样就会逐渐克服供过于求的现象。(3)当供求相等时只有当物业管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物业管理市场才实现均衡。此时的物业管理供给量或需求量就是均衡数量,而物业管理市场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就是物业管理市场的均衡价格。5、简述弹性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弹性的定义?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需求弹性的定义?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弹性?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答:(1)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弹性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弹性指物业管理服务的

41、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对物业管理需求的各个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比值。(2)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指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对物业管理服务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比值。(3)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业主的收入等等。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升降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影响并不大,并非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越低,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发生更大比例的增幅。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即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4)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与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相比,

42、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显得较为明显。(5)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指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对于业主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6)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弹性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弹性指由于影响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后,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量作出反应的程度。(7)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物业管理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业管理供给量的变动程度。6、简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答:(1)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的确定按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确定应该是以物业管理服务本身的内在价值或成本为核心,围绕其价值作上下波动,且波动的幅

43、度是随着物业管理服务供需状况的变动程度而不断变动的。从长期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是与其价值是一致的。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或收益,应以不低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为限,否则就会产生亏损。(二)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经济性。(物业管理服务要有一定的规模,又不能有太大的规模)物业管理服务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即在一定的物业管理规模内,随着物业管理服务规模的增大,每增加一单位的物业管理服务,其产生的单位成本是降低的。因此,要想在物业管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争取市场份额、扩大物业管理服务规模。但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经济性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言的,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规模,由于管理成本,尤其是协调成本急剧上升,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认真分析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以及成本产生的规律性,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利润目标,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