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652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3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西方经济学.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论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它们的是:首先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然后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最后方法程序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在微观经济学中,对每个经济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基本的假设条件有如

2、下两个: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它假定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总是在利己的动机下,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在大的微观经济学中都有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它假定市场上每一个从事交易活动的人都对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这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定的。 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在此对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大致描绘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这种描绘将有助于读者在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及其核心思想。*通过两个部门:公众、企业两个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鸟瞰*三个演员两个角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的选择行为。 ACTOR

3、S ROLES consumers buyers firms sellers in the goods market (government) (both) individuals sellers firms buyers in the factor market (government) (both)政府可以作为普通的买者或卖者在市场中发挥individuals的作用,同时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as a regulator)凌驾于市场之上。若没有政府,则是Robinson Crusoe economy ,or autarky.第二节 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

4、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假定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则可以建立需求函数:Qd =f(P)其中,Qd 和P分别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商品的需求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需求数量的数字序列表。把需求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可以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d -P 其中,、为常数,且、0。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一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数量成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的。其原因将在第三章效用论中得到说明。第三节 供给曲线 一、

5、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假定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影响,则可以建立供给函数:Qs =f(P) 其中,Qs 和P分别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商品的供给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供给数量的数字序列表。把供给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s =-P 其中,、为常数,且、0。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一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数量成同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6、的。其原因将在第六章完全竞争的市场理论中得到说明。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的含义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有关经济事物的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均衡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因为在均衡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单个或一部分市场的均衡被称为局部均衡,所有市场的均衡被称为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为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在几何图形中,一种商品的

7、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相交点被称为该商品市场的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数量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图22所示:图中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相应的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Q。 S P E D Q图2-2 均衡价格的决定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的。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会使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化。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某商品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

8、给的变动是指除某商品价格的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一、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的含义大致与经济理论相同。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语言来表示。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示供求均衡模型,则可以是:Qd PQs -PQd Qs 前两个

9、称为行为方程,第三个称为均衡条件。根据以上三个联立数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均衡解。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经济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模型所要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参数通常被看成是外生变量。例如,在上面的供求均衡模型中,参数、和为外生变量,Q和P为内生变量。 在很多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具有明确的含义。如果在上述的供求均衡模型中的第二个方程式中,加上一个外生变量W,表示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供给量,那么,该模型中就有一个经济含义明确的外生变量。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在一个经

10、济模型中,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被称为静态分析。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内生变量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中,变量所属的时间被抽象掉了。而在动态模型中,则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被称为动态分析。以上三种分析方法也可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区分。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

11、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考察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连续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第六节弹性的概念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就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弹性关系。弹性是用来表示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自变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的。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 如果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以e表示弹性系数,则弹性公式为:e或者上面两个弹性公式分别为弧弹性和点弹性公式。弹性是一个数值,它与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一、需求弹性的含义本节研究的需求弹性指需求的价格弹性。其公式为:需求弹性系数在上式中加

12、一个负号,是为了使需求弹性系数在一般情况下为正值,以便于需求弹性之间的比较。需求弹性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二、需求弧弹性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需求弧弹性的公式为: 需求弧弹性也可以用以下的中点公式来计算: 需求弧弹性分为五个类型:Ed为富有弹性,Ed为缺乏弹性,Ed为单一弹性,Ed为完全弹性,Ed为完全无弹性。这五种类型在需求点弹性的事例中也是存在的。三、需求点弹性需求点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需求点弹性的公式为:Ed 需求点弹性系数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求得。根据需求点弹性系数的几何求法,可以得到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图所示。在涉及到需求弹性的

13、问题时,必须严格区别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弹性这两个概念。四、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厂商的销售收入,其中,、分别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假定等于商品的销售量)。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会影响厂商的销售收入。这种影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对于Ed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反之则会减少。、对于Ed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反之则会增加。、对于Ed的单一弹性的商品,降低或提高价格对厂商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数学证明,以上三种情况对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都是适用的。详见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第页。五、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弹性的

14、主要因素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值,取决于影响该商品需求弹性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六、弹性概念的扩大在任何两个具有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都可以建立弹性,其方法和需求弹性是相似的。、供给弹性在此研究的供给弹性指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也分为供给弧弹性和供给点弹性。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以E表示供给弹性系数,供给弧弹性的公式为:E 供给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供给点弹性的公式为:Es供给弹性也分为五种类型:Es为富有

15、弹性,Es为缺乏弹性,Es为单一弹性,Es为完全弹性,Es为完全无弹性。供给弧弹性系数也可以用以下的中点公式来计算:Es供给点弹性还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根据该方法,可以得到线性供给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图所示。、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被用来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和它的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假定需求函数为,其中,和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价格,且以E表示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则商品的需求的交叉弧弹性公式为:E 相应的商品的需求的交叉点弹性公式为:E 如果、两商品之间互为替代品,则E。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互为互补品,则E。如果、之间无相关关系,则E。也可以反

16、过来,根据、两商品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两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它弹性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经济学家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建立各种弹性关系,以考察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程度。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实例一、易腐商品的售卖易腐商品必须在短期内卖掉。易腐商品的销售者应该如何定价,才能使全部商品以最优的价格卖掉?以夏天的鲜鱼为例。如果鲜鱼的销售者准确地知道消费者对其鲜鱼的需求曲线,便可以根据该需求曲线和准备出售的全部鲜鱼数量,来确定能使自己获得最高收入的价格,如图所示:根据鲜鱼的需求曲线,当鲜鱼销售者准备出售的全部鲜鱼数量为时,他所应确定的鲜鱼价格为。二、价

17、格放开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中国学者提出:只要政府取消限价,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事实是否如此,这要根据商品的供给弹性作具体的分析。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则取消限价会使供给量有较大的增加,如图()所示。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弹性为零,则取消限价不会带来供给量的变化,如图()。三、谷贱伤农谷贱伤农是我国的一句成语。造成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图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丰收年份,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致使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了。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

18、一个例子)蛛网模型研究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如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该模型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属于一定时点上的变量,故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的方程式来表示:Qtd PtQts -Pt-1Qtd Qs其中,t表示时期,t=、用图解法可以得到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即波动的幅度分别为收敛、发散和保持不变。这三种情况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图形从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尽管蛛网模型有一定的意义,但该模型是一个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因为该模型没有考虑到生产者对自己预期的修正。 第九节 结束语本章的内容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

19、分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和核心思想。该理论体系企图论证的核心思想为:在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利己为动机的个人经济活动最终可以导致社会最大的福利的实现,即企图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一原理的论证系建立在许多严峻的假设条件之上,因此,论证的结果是不符合现实的。为了论证这一原理,西方学者用供求关系把个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为此,本章第二部分也按照西方教科书的一般顺序来介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弹性等工具的初步知识。在第二部分介绍的初步知识的限度内,上述工具与意识形态无关。这些概念可以被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分析。第三章 效用论本章分别介绍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

20、和对需求曲线的推导。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一、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效用的度量单位是“效用单位”。基数效用论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香、臭、美、丑等概念,其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三、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基数效用论者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英文缩写分别是和。假定某消费者对

21、某商品的消费量为,则总效用函数为:()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或者由上式可知,每一商品数量上的边际效用值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基数效用论者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其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基数效用论者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设下,建立了商品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当边际效用递减但为正值时,总效用是递增的;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当边际效用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是递减的。基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和

22、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应使他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应使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该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其中,P1、P2LLPn表示种商品的价格,X1、X2LLXn表示种商品的数量,MU1、MU2LLMUn表示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表示收入,l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此假定不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下,根据消费者在购买一种商品时的均衡条件,基数效用论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其基本思路是: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随着商品消费

23、量的连续增加,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价格是下降的。据此,基数效用论者推导出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并说明了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需求量都是在相应价格水平下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需求量。基数效用论者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而且说明了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本节至第六节主要介绍序数效用论者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考察消费者行为和推导需求曲线。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序数效用论者认为

24、,可以用消费者的偏好来表达商品的顺序或等级。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这些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是:、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和,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的偏好大于对的偏好;对的偏好小于对的偏好;对的偏好等于对的偏好。、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和,若消费者已作出判断:对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的偏好,对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的偏好,则该消费者必然作出对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的偏好。、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

25、组合。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之前的状态。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偏好相同三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如图所示。图中的横线和纵线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数量。图中有三条无差异曲线I1、I2和I3,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的效用水平。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数量;为效用指数,它是常数,它具有序数效用的性质。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第一,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

26、异曲线不会相交,否则,将违背有关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第三,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第三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以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者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上的斜率的绝对值。二、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

27、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由于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所以,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在某些场合,无差异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直线型的,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线一、预算线的含义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如图所示。图中的横线和纵线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数量,线段为预算线,表示全部收入购买商品的数量,表示全部收入购买商品的数量。此外,预算线将平面坐标图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点,表示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不可能

28、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用完所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预算线的方程为:其中,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和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价格,和分别表示商品和商品的数量。预算线的方程也可以写为:由上式可见,预算线的斜率为,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二、预算线的变动任何关于消费者的收入的变动,以及两商品的价格和的变动,都可以影响预算线的位置。若两商品价格的比例发生变化,则预算线的斜率会发生变化;若和的值发生变化,则预算线在横轴或纵轴上的截距会发生变化。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

29、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的均衡。在消费者的偏好序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两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便是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如图3-3中的E点。E点表明,消费者的最优购买组合为(X1,X2)。在消费者的均衡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即有:RCS12=这就是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该均衡条件表示: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虽然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得出不同的消费

30、者的均衡条件,但是,两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若假定商品的效用可以用基数来衡量,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可以写为:于是,序数效用论着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可以改写为:或者上式就是基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序数效用论者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出发,利用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如图3-4(a)所示。图中的P.C.C曲线是一条价格消费曲线,它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与商品1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将价格消费曲线所体现的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描绘在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平面坐标图上,就可以得到消费

31、者的需求曲线,如图3-4(b)所示。于是,序数效用论者推导出了向右下方倾斜的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而且,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数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需求量。第七节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部分。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3-5分析正常物品(商品1)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中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2

32、为替代效应,它与价格P1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为需求量的变化量X2X3,它与价格P1也成反方向的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量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和,所以,正常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第八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及收入效应商品可以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两大类。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的变动,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的变动。由此可推知,当商品的价格变化时,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由于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

33、别不对替代效应产生影响,所以,所有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 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3-6分析的是低档物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中的替代效应为X1X3,它与价格P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为X2X3,它与价格P呈同方向的变动。在多数情况下,如图所示,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所以,大多数低档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三、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样收入效应在某些场合,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这类特殊的低档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这类特殊的低档物品

34、被称为吉芬物品,对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如图3-7所示。第九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把某个市场上所有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水平相加,便可得到该市场的需求曲线。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市场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市场需求量。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的具体推导过程如图3-8所示。在图中,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消费者,则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都有市场需求量等于A、B两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之和,即第十节 不确定性本节论述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

35、确地知道自己的某些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某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之中。 二、不确定性和彩票如果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经济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而且,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面临风险的决策行为问题,假定为消费者在面临一张彩票时的决策行为问题,并以此来分析相应的消费者的行为。假定某消费者面临的一种彩票具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这两种可能的结果不会同时发生。第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为p,0p1,第一种结果发生时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为W1;第二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为1-p,第二种结果

36、发生时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量为W2。那么,这张彩票可以表示为:三、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彩票的期望效用函数为:由上式可知,消费者的期望效用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期望效用带有基数效用的性质。彩票的期望值为:由上式可知,彩票的期望值是彩票各种可能结果下的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的加权平均数。相应地,彩票的期望值的效用为:四、消费者的风险态度消费者在风险条件下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风险规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假定消费者在无风险条件下,即不购买彩票的条件下可以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等于彩票的期望值。那么风险规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的判断顺序为大于、小于和

37、等于。相应地,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W),其中为货币财富量,(W)为增函数,则风险规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分别严格凹、严格凸和线性的。五、风险规避与保险:一个实例假定:某消费者拥有一幢房子,其价值为美元,房子遭受火灾的概率为,火灾损失为美元。若该消费者购买保险,则火灾发生以后,保险公司向其支付美元的赔偿费,但他事先需支付的保险费为,其中,为每一美元保险的价格。那么,该消费者应如何选择最优的保险金额,以获得最大的期望效用呢?消费者追求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如下: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推导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这说明:保险公司所规定的每单位保险的购买价格

38、的高低,取决于火灾发生的概率的大小。、。这说明: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保险数量,使得火灾发生时和不发生时所拥有的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这说明:消费者的最优保险数量就是全面保险。第十一节结束语基数论的最不科学和不符合事实之处在于“效用是能加以衡量的”。这一点,西方学者也不否认。从表面上看来,使用无差异曲线的序数效用论似乎避免了基数效用论的错误,但下列四点使无差异曲线不能成立,从而使序数效用论也不能成立:第一,无差异曲线要求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相互代替,然而,人的欲望有不同的类别,满足一种欲望类别的商品和满足另一种欲望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例如,满足个人爱好的艺术品无法代替满足生理需要的水。第

39、二,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每一个组合均包含为数众多的不同商品,在如此情况下,消费者会无从判别他对各种组合的偏好程度。第三,现实无法保证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出。第四,价格不能进入效用函数。这一假设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基于上述理由,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都不能成立。因此,西方学者所论证的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任何点都得到最大效用的说法不能成立。应正确对待这些说法第四章 生产论 本章和下章主要分析生产者行为,从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并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考察市场的均衡问题。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分别研究短期和长期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有关的规律。第一节 生产函数在微观经济分析中,生产者

40、亦称厂商。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写为:其中,X1,X2Xn顺次表示生产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产量。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以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则生产函数为:生产函数所表示的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生产过程之中。二、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该生

41、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其中,Q表示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表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其中,Q表示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和为三个参数,01,01。该生产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一些性质。例如,在+=1时,根据参数和值,可以知道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根据(+)值,可以判断生产的规模报酬的变化情况;根据参数A值,可以估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大小。第二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

42、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理论。这里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别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作为标准。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本节介绍短期生产理论。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bar表示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关于短期生产函数Q=f(*)的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的英文缩写顺次为TPL、APL和MPL,它们的定义公式如下:或者三、

43、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关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一般的形状和特征如图41所示。图中的横线和纵线分别表示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和产量,TPL、APL和MPL分别表示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图中三条曲线都是先上升,各自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这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如下:第一,当APL曲线达极大值时,TPL曲线必定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即图中的C和C点是相对应的。第二,当MPL曲线达极大值时,TPL曲线必定存在一个拐点,即图中的B点和B点是相对应的。第三,APL曲线和MPL曲线必定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即图

44、中的C点。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不变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这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以后,是递减的。其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量和不变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五、生产的三个阶段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生产的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在第阶段,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太少,厂商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是有利的。第阶段,可变要素投入量太多,厂商只要减少可变要素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所以,厂商总是在第阶段进行生产,只有第阶段才是合乎理性的生产阶段。第三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本节至第八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其中,Q表示产量,X1、X2Xn分别表示n种可变要素的投入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