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__XXXX1015-下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软__XXXX1015-下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研.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品牌与战略发展部2010年10月15日一、软件产业1. 软件产业现状及趋势软件产业,即以开发、研究、综合、经营、销售软件产品或软件服务为主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它是与信息产业中的硬件产业相对应的。无论在规模还是结构上,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印证了它是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 产业规模现状及趋势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
2、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其中,月度增速自3月份起逐月下降,8月份达到最低点后开始逐月回升,12月当月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1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创全年月度最高水平,比上年高30个百分点。图1 2008-2009年软件产业收入每月增长情况表1 2009年前12个月软件产业收入完成情况(单位:亿元)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8月1-9月1-
3、10月1-11月1-12月软件收入1260.81905.92552.23291.44270.25139.15891677576918701.69513累计增速20.8%23.9%23.5%23.3%22.7%22.2%21%20.3%20.2%21.4%25.6%2010年1-8月,我国软件产业仍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工信部9月26日公布的数据,1-8月,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286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9%,增速比7月份高6.4个百分点。未来3-5年内,国内外的多方面积极因素将推动软件产
4、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2 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2009年,软件技术服务增势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产品增长稳定。2009年,全行业完成软件产品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高于全行业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低2.4个百分点。软件技术服务增势突出。全年完成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高于全行业5.8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22.4%。其中外包服务收入307亿元,增长35%。系统集成增长放缓。2009年系统集成收入2202.9亿元,同比增长23.7%,低于上年增速26.7个百分点。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通用型系统集成业务正在萎缩,中小系统集
5、成企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益于3G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稳定增长、金融业扩张等,一些规模大、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系统集成业务增长稳定。受电子制造业下滑影响,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全年嵌入式软件收入1673.6亿元,同比增长22.1%,低于全行业3.5个百分点;IC设计业收入222.2亿元,同比增长10.1%,低于全行业15.5个百分点。2010年1-8月,设计开发增势明显,信息技术服务快速增长。集成电路行业复苏带动设计业快速发展,前8个月完成设计开发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71.1%。信息技术服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8个月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为780和10
6、52亿元,同比增长40.7%和37.4%,分别高于全行业收入增速10.9和7.6个百分点。软件产品收入2875亿元,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34.7%,同比增长23.8%,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收入1757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7.1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1373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预计未来3-5年内,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设计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将保持稳定,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等将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 软件产业特点2.1 区域分布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软件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
7、布特点,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收入增长较快;在一些中心城市,软件产业也要明显优于其他城市。2010年1-8月,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253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7.5%,同比增长30.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39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加速回升,西部地区增速放慢。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近4300亿元,同比增长32.6%,高于全行业2.8个百分点,其中有宁波、青岛、南京、广州、哈尔滨
8、等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增速超过40%。中心城市增长快于平均水平,部分城市增速较高。2.2 产品技术分布特点在行业应用软件方面,国内30多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管理创新方面的优势,走在了各自行业的前列。在通信、电子、金融、电力、安全、动漫游戏、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等应用领域,国内软件市场已经达到上千亿规模。在排版、翻译、识别、文字处理、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企业信息化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领域,我国软件企业仍具有一定优势。在轨道交通、GIS、CAD、搜索引擎、医卫、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领域也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平台软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软件研发体系初步形
9、成,但实际市场份额有限,特别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受人们使用习惯的影响,国产软件推广还有待加强。在大型装备配套软件、工业设计、工业控制、工业制造、工业测试、检测监控等应用软件方面,许多软件系统要靠进口。这些市场空间,尚需开拓创新。就整个行业来说,硬件软化、软件服务化、IT技术、互联网与通信相互融合的必然趋势越发凸显,不同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从“整合”到“融合”,软件产品、软件企业、产业链朝着无缝隙联结发展,进一步加深了软件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的优化。3. 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技术、业务、企业的融合势头加剧,网络化、全球化、开放化、服务化将成为软件产业技术发展的新特点。3.1 技术演进(
10、1)企业应用云计算成为趋势,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模式加快发展。(2)虚拟化软件普及进程加速。(3)开源软件面临新的增长。3.2 应用与业务创新(1)以技术平台提升软件企业竞争力。(2)以复合应用软件推动创新。(3)完善软件技术园区的建设是促进软件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4)行业应用软件向价值链高端发展。(5)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看好。(6)行业整合出现新的机会。软件产业的融合首先表现在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在这一融合的推动下,嵌入式软件快速发展;软件与服务的融合使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收取服务费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软件外包蓬勃兴起,软件企业利用软件和网络技术承接跨国公司的各种服务外包,使软件的概念得到
11、拓展。软件与网络融合的趋势也不可忽视。在这一融合推动下,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三网合一加快发展。此外,软件技术的融合,使各种开放源代码技术、构件技术广泛应用,不仅使软件开发更加透明,也促进其生产规模和效率快速上升。软件产业的融合还表现在软件企业的融合,企业兼并掀起新一轮热潮,产业格局面临新的洗牌。软件产业融合给我国软件产业创造了市场机遇。信息产业部将从加强规划指导、营造环境、把握重点、促进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应用、坚持集群化、扶持软件外包等方面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4. 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4.1 岗位分析根据软件产业的分类,软件产业产生的岗位包括: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架构设计人员、
12、系统集成人员、软件维护人员、咨询人员、数据处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后台开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4.2 人才需求分析在软件人才需求量方面,据预测,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为50万人左右,且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软件人才供给量方面,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为软件人才市场输送了更多的毕业生人才以及与大学教育并行的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人才供给在2004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但与高速发展的软件人才需求相比,继续呈现短缺状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0000多家软件企业中,67%的软件企业少于50人,26%的软件企业在5
13、0-300人之间,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软件企业数量有限,中国软件人才的总体需求潜力巨大,现有软件人员不能满足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平均每家软件企业需要大约50名程序员,而我国目前新成立的软件企业达数百家,这些企业就需程序员上万人。我国几个软件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更是以平均一天半增加一家软件企业,可以预计软件人才缺口将会更大。而且,软件人才结构仍不尽合理。随着总量供不应求这一矛盾的缓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进一步凸现,成为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高低端软件人才缺乏从经济规律来看,一种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要求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
14、软件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校培养成的高级人才,同样更需要从事基础开发的程序设计员作为智力基础。目前中、高级软件人才仍是中国软件企业所最紧缺的软件人才类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软件人才的“金字塔”形合理结构并未实现,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并未呈金字塔形。相对,我国的软件人却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多发展“塔基”(软件蓝领),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因为只有更多的软件蓝领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2)地区性供给量存
15、在较大差异分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软件人才供给数量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这些地区软件人才市场总量上存在供过于求的迹象;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软件人才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自身培养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软件人才缺乏吸引力等原因,这些地区的软件人才供不应求态势明显,且供需缺口有逐步拉大的趋势。(3)个别专业软件人才尤为匮乏从专业细分化来看,通用型软件人才,包括文字软件处理、翻译软件等人才需求趋缓,一些专业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现象明显,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以网络游戏软件研发人才为例,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会成长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游戏市场。但我国目前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不足
16、万名,人才缺口较大,当前最为缺乏的首属游戏设计、开发与编程人员。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指出:“我国网络游戏人才奇缺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内所需技术人员至少2万名,人才的缺口已经在1.5万人以上。”(4)软件从业人员学历结构需改善从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大学(本、专科)学历的从业人员是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主体,其数量接近62万人,占软件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74%。与此相比,我国目前软件从业人员中,学历多集中在本科阶段,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偏低,总计有大约5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近10。即软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以及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工人严重短缺
17、。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软件相关专业硕士(含)以上毕业生数量大约为15000人,仅占高校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总量的7左右,其中,博士学历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尚不足2000人,加上相当一部分的硕士以上软件专业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或难以在实践中成为真正的软件人才,这进一步加重了高端软件人才供给的不足。以上因素造成我国软件人才结构目前仍难以实现合理化。目前我国最需要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以及复合型软件人才。(1)高级技术及管理软件人才当前我国最急需的软件人才是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设计的软件设计师与系统分析师以及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部分人才将决定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
18、水平,决定我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软件需要“巨人”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经得起与国际软件巨头的碰撞。(2)国际化软件人才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练阅读软件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以及熟练地进行软件专业领域资料的翻译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开发与竞争的各个层次,熟悉国际标准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将大受欢迎。在软件产品出口、软件行业国际交流,特别是在软件外包业务中,这样的人才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扩大软件产品出口和软件企业国际化,催生国际化软件人才。软件产业要走出国门,必须依靠国际化、标准化的软件人才
19、。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如何成功地在国外开辟市场一直是个最大的难题,完善的销售网络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软件外包也同其它产业一样,不到市场上去公开竞争(竞标)、不建立完备的销售网络,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建立完善商务网络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合格的外包拉单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是既通晓外语,又对软件应用有深入了解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3)复合型软件人才高素质的复合型软件人才正逐渐成为软件人才中的新宠。复合型软件人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精通软件又精通硬件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技能的人才;另一种是既精通软件基础理论和设计技能,同时又精通其他专业业务和应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软件领域与其他应用领域交
20、叉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产业化的进程中,产业化的一个要求就是资本的介入,在一个产业链中,资本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我国培养出大批软件类资本运作人才,为软件企业的发展赢得资金。而产业链的下游是产品的销售环节,又需要大批渠道及销售、公关、宣传人才以及软件售后技术支持人才。5. 参考文献A. 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工信部B. 2010年1-8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信部C. 2008-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D. 2009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E.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二、服务外包产业1. 服务外包产业现状及趋势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
21、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渗透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1.1 产业规模现状及趋势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
22、响,2009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发展,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3.8亿元,同比增长29.7%,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6月,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8%,其中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49.7亿美元,同比增长94.3%。IDC的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报告预计,中国外包软件服务行业5年内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35.3%。又有机构分析,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1%,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23%的年复合增长率,2012年将达到43
23、3亿美元。(来源:IT经理世界)根据咨询公司IDC发布的报告中国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2007-2012年预测与分析,2007年中国BPO市场以23.5%的年增长率稳健攀升,市场规模达到10.6亿美元。IDC预测未来五年该市场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将保持22.6%的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并有望于2012年达到29.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1.2 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从业务结构看,ITO将会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2009年,ITO业务规模为1177.4亿元人民币,占产业总规模的57.9%,同比增长28.2%;BPO业务规模为856.4亿元人民币,占产业总规模的42.1%,同比增长31.9%。2.
24、服务外包产业特点2.1 区域分布特点早在2006年商务部就针对服务外包行业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希望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2009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厦门等21个城市陆续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显著,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中西部集群和东北集群。同时,以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园区发展渐显特色、园区模
25、式不断创新、园区服务逐步完善,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载体。成本和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的关键要素,产业自身的发展不断驱动产业资本向成本更低、人力资源更丰富密集的区域进行梯度拓展,服务外包区域特点将在未来几年内呈现出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趋势。2.2 产品技术分布特点从行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中,来自金融业的发包占15.7%,来自电信业的发包占14.3%,来自制造业的发包占10.8%,来自政府的发包占15.6%。与2008年相比,来自政府的发包比重迅速增大,电信和制造业的发包也有所增长。在我国,约50%的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软件外包和IT服务,
26、约30%的企业从事的是数据处理、呼叫中心和研发外包的业务,其余则分布在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游戏动漫、供应链外包、餐饮服务、测试外包、设施管理服务等领域。2.3竞争特点按国家分类的卖家构成:平均来说,中国外包提供商约47%的收入来自国内买家。仅21%的收入来自日本和韩国,29%来自美国和欧盟(包括上述国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按行业分类的卖家构成:最大数量的买家来自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在美国和欧洲,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是中国外包服务的主要买家。在日本和韩国,电信业和服务业也是中国服务提供商的重要买家。在中国,政府机构和电信业是最大的客户群,而政府被列入今后3年内最重要的业务来源。最畅销
27、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在中国,对信息技术外包的需求大于对业务流程外包的需求,所有国家和行业的客户普遍偏重的外包服务依次是定制软件开发、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软件研究与开发。最畅销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产业专门外包服务而非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是所有外国和国内买家最常购买的业务流程外包项目。3. 服务外包产业技术发展趋势3.1 技术演进(1)两化融合稳步推进。(2)3G深入发展,三网融合推进实施。(3)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3.2 应用与业务创新根据中国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的重点将逐渐从传统领域(应用开发和维护、系统集成和基本业务流程外包等)向工程服务、研发、市场运作和决策
28、支持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依托端到端产业链的全球主导地位,在3-5个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其中一个例子是基于无线终端的应用开发,2011年全球智能无线终端数量估计将达到3亿部,而中国则依托其拥有的全球最大的通信客户市场、全球最大的几家电信运营商以及全球增长最快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将有能力打造服务全球的领先的研发生态系统。(2)巩固面向日、韩离岸业务首选目的地地位,逐步打造产业研发联盟。(3)利用中国的经济重要性和战略性地理位置,树立跨国企业在亚洲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4)通过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释放国内市场需求。4. 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4.1 岗位分析B
29、PO涉及的业务领域如图所示:服务外包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以下类别的工作:研发设计(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化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物流服务,呼叫中心服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标准,即“国际服务外包执业认证”ISCC,是对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岗位进行了定义描述,同时给出从业人员培养及评估内容的标准体系。ISCC将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按照”三乘三”的矩阵结构进行分类,首先将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层次纵向分为三层:初级、中级、高级,然后再根据所在层次、所在职位以及所在行业进行横向的三段描述。ISCC基本结构中的每个层次都分别具有各自的知识空间。知识空间包括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专
30、业知识与技能及行业知识与技能部分。ISCC知识体系是将ISCC知识空间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与技能按实际课程分为6类:基础知识、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管理技能、商务知识、行业知识。从各个维度界定了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4.2 人才需求分析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构成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对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来说,人才的规模直接对应着产业规模,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雄厚的人才资源基础将促使该产业快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公认的目标市场,人才在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市场中极富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储备丰富、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人才
31、培训开展迅速以及人力成本优势明显四个方面。2009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日益壮大,总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同比增长约34.1%。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回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外包行业,人才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危机时代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人才结构中,66.1%的人才为大学本科生,高学历人才占据总体比例约10%,大学专科及其他人才约占总体人才市场23%。一项商务部的数据表明,2009年,80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就业70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占全国同期大学生就业人数约12%。产业发展和政策利好将驱动从业人
32、数稳步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6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548家,新增从业人员27.2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含大专)就业人员18.3万人,占67.2%;经培训就业人员10.7万人,占40.1%。截至2010年6月,全国服务外包企业共10498家,从业人员181.9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134.8万人,占74.1%;经培训就业人员73.6万人,占40.4%。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在公开场合表示“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5. 参考文献A. 2008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白皮书B. 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C. 2010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
33、业发展报告【简版】D. 中国服务外包网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产业1、物联网产业现状及趋势1.1 产业规模现状及趋势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及地方良好的政策推动下,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热点。据中国市场情报中心(CMIC)的预测,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在2010至2012年将分别达到2000、3000、4000亿元,到2015年物联网在医疗、电力、安防、交通、环境、金融、物流及其他领域应用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而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称,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超过1万亿元、2020年将超过
34、5万亿元。表1: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规模预测(亿元)医疗电力安防交通环境金融物流其他合计2010年1202806003005020015030020002011年28042078045010024023050030002012年450620100055018033035082043002015年1200110015001000300550650120075001.2 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上对应三个层次: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各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
35、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图1 物联网技术的构成与此对应的,物联网在应用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传感网络,即以传感器、RFID以及各种机器终端为主;二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和业务,即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实现所感知信息的应用服务。因此物联网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终端产品供应商、其他各感知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等环节。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
36、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
37、、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带动各项服务的完善、流程的改进,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2、物联网产业特点2.1 区域分布特点目前,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产业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但鉴于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国家采用区域试点的方法逐步推进物联网发展。除江苏无锡外,其他物联网发展试点的地区有上海、四川、浙江、山东等地。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无锡传感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以总理讲话为契机,以“感知中国”为方向,无锡开始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目前,无锡已经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中心。这从根本上肯定了无锡作为物联网发展
38、中心的地位。 作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基地,无锡发展物联网已有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无锡地方配套性工作也十分完备,无锡的微纳基地去年底就开始筹备,现在已经开工。而更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规划园区更使无锡物联网的发展如虎添翼。 无锡的物联网发展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获得了众多高校的支持。据悉,北京邮电大学已和无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与无锡联合设立传感网技术研究院。除此之外,国内的各大电信运营商对无锡也是青眼有加,目前,中国移动、江苏省政府已确定在无锡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联手展开TD-SCDMA与传感网融合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开发。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在积极谋划参与其中。物联网目前在无锡已有实际运用传感
39、技术已应用在无锡的太湖水质监测系统中;无锡有关方面还将在新区的太科园建一个传感网应用体验式主题公园,并启动建设无锡机场防入侵传感网络系统和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应用示范工程。 上海已确定将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在推进物联网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嘉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科研基础环境优势,位于嘉定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物联网研发的单位,也是中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的组长单位,这使得嘉定在掌握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方面较之其他地区有更大优势。二是通信基础优势。作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第一批示范试点区域,嘉定区是中国大陆首个“无线城市”,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
40、础。在物联网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集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已经成立的上海物联网中心和有望落户嘉定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将为上海市物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动力。目前,嘉定区现在已经制定了物联网的3年发展计划,开始有步骤的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在我国省级物联网的发展层面上,浙江省处于“第一梯队”目前,浙江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36所、中船重工第715所等一批国内较早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军工类企业,并代表了国家水平。此外,中控科技、浙大网新、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华立集团、大立科技、银江电子、鑫诺电子、家和智能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也已成长为引领浙江省物联网产业
41、快速发展的主力军。这些都成为了浙江省迅速将物联网又概念转向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一些重点区域正纷纷出台政策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如:杭州已提出“感知杭州”的发展远景;嘉兴市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温州也已确定乐清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相对于信息密集产业较集中的南方城市,其他地区的物联网发展也正在加快步伐。目前,四川已经将双流县作为四川发展物联网的承载县,开始建造1500亩的物联网产业园。以县级单位作为发展物联网的基地,这也是四川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特色。双流县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双流县打造成中国第一个“智慧县城”,并把智能水务、智能物流作为示范项目。四川省这种以点带面的做法是其努力成
42、为继江苏、上海后中国第三个省级层面的物联网中心的具体体现。 山东省也具有发展物联网的优势,虽然信息化程度较之南方地区还有提升空间,但就物联网的发展基础而言,山东省仍处于全国的前列。山东省的物联网发展以寿光市为代表:目前,借助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寿光实现了对蔬菜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寿光物联网应用的成功,可以为山东省的物联网发展建立一个模板。其实对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地区而言,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层面已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如何营造物联网的发展气氛,从而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与企业来设立传感器和RFID 研发中心与产业化基地,支持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和孵化器,集聚更多相关企业
43、加入物联网行。可以说山东物联网的发展,为北方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发展物联网提供了经验。 对比试点区域的物联网发展,在信息密集型城市,由于在技术、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下,这些区域物联网的发展步伐更快,下一步物联网的发展重点可转向和民生联系更紧密的领域。 2.2 产品技术分布特点物联网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技术,物联网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物联网系统中应用到的技术有如下:感知层: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信息汇聚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Wi-Fi(无线保真技术)、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44、;传输层: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等广域网络;运营层: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客户管理、GIS、ERP;应用层: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
45、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当前我国RFID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内应用范围逐渐从占据约60%市场份额的身份识别与电子票证,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领域拓展;二是工作频率逐步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超高频、微波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应用拓展;三是从闭环应用想开环应用拓展,如国际海事管理等。而物联网中的最核心部分就是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是俗称的M2M。Harbor Research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M2M市场容量为600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ABI Rearch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
46、用于M2M的移动SIM卡为6000万张,而这个数字到了2013年将达到2.2亿张。根据ADI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范围M2M终端模块销售量为2483万,预计到2012年,达到8936万,年平增长率达到30%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M2M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蕴藏着无限商机。目前欧美地区M2M技术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而且拥有众多专门提供M2M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由M2M产业界权威杂志M2M Magzine评出的2009年M2M产业100强企业北美地区占了81个,欧洲地区占了18个,而亚太地区只有1个。M2M在北美地区最主要的应用是汽车信息通信。通用汽车提供OnStar技术,为所制
47、造的汽车提供跟踪和应急响应服务;而ATX和CalAmp公司也专门为汽车生产厂商提供汽车信息通信技术支持。M2M在西欧市场已经实现了安全监测、机械服务、汽车信息通信终端、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与西欧市场相比,东欧市场虽然用GSM及GPRS方式的产品带来了利润,但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2.3 竞争特点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将会有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重新定位。未来我国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具有重要地位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随着行业发展日渐显著,而其他行业企业中,二维码、RFID厂商和SIM卡企业业绩前景更突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