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6658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53 大小:57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docx(2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工作基础知识(干部教材)2编 委 会 组 成 主 编 :陈大信 王培民 付 主 编 :高鹰忠 陈松根 刘长恩 特 约 顾 问 :邓国强 吕毅强 沈陇声 沈广尧 谭荣尧 曾浩明 郭金华 吴新梅 吴文云 编委会成员 :张 森 蔡小富 王光明 张国煊 吴朝晖 董金祥 郑纪蛟 陈新忠 陈光磊 吴君青 费玉莲 张大兴 黄 强 郑增威 胡蓓姿 应振海 茹惠素 责 任 编 审 :张 森 序起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推进到工业文明;起始于二十世纪后期的信息革命,又正带领人类迈向更高的信息文明发展新阶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构造着二十

2、一世纪人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新平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灵活调控的优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经济进入快速持续增长的轨道。二十年来,浙江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并正在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战略目标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促进市场化”的战略思想,就是要抓住人类文明进程中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全面建设经济与社会的信息

3、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方针,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工作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远远超出技术层面的、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的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场新的巨大挑战。要搞好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学习信息化,研究信息化;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学好、用好。要大力提倡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研究信息化工作的规律,掌握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现状,将信息化工作与本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踏实、创造性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本书正是在这

4、一指导思想下编写而成的,相信它的出版,将为普及和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信息化的认识,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做出十分有益的贡献。 吕祖善 2003年9月目录第一章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1第一节 基本概念1一、信息1二、信息技术2三、信息产业2四、信息化2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3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4二、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5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6四、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巨变6五、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7第三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8一、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8二、信息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8三、信息化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10第

5、四节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11一、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11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14第五节 浙江省十五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16一、浙江省信息化基本现状16二、浙江省信息建设“十五”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18第二章 信息产业20第一节 信息产品制造业20一、通信与网络产品制造业22二、计算机制造业24三、光电子产品制造业26四、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28五、集成电路产业30六、基础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材料制造业32第二节 软件产业35一、软件产业的重要性36二、软件产业的特点37三、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概况38四、我国和我省的软件产业40五、抓住关键环节,加快软件产

6、业化步伐41第三节 信息服务业42一、 网络信息服务业43二、系统集成44第三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44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产品创新45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发展的新趋势45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6三、信息技术推动产品创新46第二节 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46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47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应用48三、生产过程控制50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应用53第三节 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提升57一、客户关系管理58二、供应链管理59第四节 企业经营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变化62一、信息时代企业经营思路的变化62二、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65三、企业过程重组67

7、第五节 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73一、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73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73三、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案例衢州农技11076第四章建设“数字浙江”,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77第一节 “数字地球”概论77第二节 中国关注“数字地球”81第三节实施“数字浙江”工程,大力推动城市信息化83第四节发展基于GIS的城市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水平84一、环境信息系统85二、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网络发布系统86三、土地规划系统86四、供配电GIS87五、决策支持系统(DSS)87第五节 加大交通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87第六节加强“金盾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治安管理水平89第七节推动

8、智能小区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91第八节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大力提升现代城市功能93一、以信息化推动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提升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功能93二、以信息化促进远程教育、远程医学、数字图书馆发展,提高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作用94三、以信息化推动传统经贸模式的转变,提高城市作为经贸中心的地位96四、以信息化促进银行、证券业发展,提高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职能97五、以信息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城市作为旅游中心的作用99第五章 信息化推进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100第一节 信息化带动市场化100一、市场和市场化的概念100二、信息化对市场化的作用101第二节 电子商务102一

9、、电子商务基本概念102二、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105第三节 浙江省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117一、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的情况117二、浙江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119第四节 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122一、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122二、专业市场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123第六章 政府信息化127第一节 政府信息化概况127一、政府信息化概念128二、国外政府信息化发展趋势128三、中国政府的现行管理体制和信息化的特点131第二节 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本框架结构133一、“三网一库”的内容134二、政府网络安全问题136第三节 政府信息化的应用137一、办公业务系统137二、电子化辅助政府决策1

10、41三、电子政务143第四节 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148一、服务者角色148二、管理者角色149第七章 信息网络150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151一、发展简史151二、网络分类152三、工作原理154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和应用154一、拓扑结构154二、组成结构155三、应用156第三节 与网络有关的几个概念161一、数字信道的速率和信息量161二、网络协议的概念161三、网络的标准体系162四、主/从的概念:163五、客户机/服务器163六、套接字接口164七、域名系统164八、电子邮件166九、文件传输167十、WWW167十一、网络管理167十二、视频会议168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

11、的新进展169一、通信技术的进步169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171三、网上应用的进步171第五节 网络建设174一、网络基础设施的组成174二、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178第六节 三网合一179一、电信网179二、广电网180三、三网融合及对策181第八章 网络信息安全184第一节 信息安全概述184一、若干安全问题回顾184二、信息安全的完整含义185三、安全威胁187四、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188第二节 系统安全190一、物理安全191二、系统软件安全192三、应用系统的安全195四、外围安全195第三节 安全技术与安全协议196一、信息安全技术196二、安全协议202第四节 黑客手段

12、及其防范203一、特洛伊木马204二、拒绝服务205三、网络嗅探器206四、扫描程序207五、字典攻击208第五节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208一、计算机病毒的特点209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209三、计算机病毒的防治210四、计算机病毒的现状211第六节 信息安全实务212一、信息系统建设212二、口令212三、加密213四、备份213五、互联网安全213六、管理214七、测试与评估216八、法律216信息化名词解释总汇219244第一章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从20世纪后期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和知识,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优势和取得主动。 从历史的发

13、展长河中,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阶段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阶段。在农业经济阶段人类认识到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在工业经济阶段,人类学会了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量。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又开始学会大规模地处理和利用信息,信息作为物质与能量之外的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第三种战略性资源,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这种发展,对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信息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中,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和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是经加工、处理后且有用的数

14、据。人们接收和利用信息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信息是人类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是文明进步的基石,人类正是通过对不断积累起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论、创造着新的文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均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纸、磁盘、光盘是现代记录信息的主要载体;知识是特殊的信息,是人类对信息的提炼而形成的客观规律的总结,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具有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传递性:信息总是处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信息流通通道,加速了信息的传递。 时效性:信息随时间而变化,只有掌握最新信息并及时有效应用,才

15、能实现价值,创造财富。累积性:信息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反映,随着时间推移,信息会不断积累和增长。共享性:与物资、能源的独占性相反,信息可以为众多使用者共享,而且会因为使用中的交流呈现信息内容的增多。互联网为全人类共享信息提供了技术手段。无限性:与物资、能源的有限性相反,信息资源不断扩张,没有限度,永远不会耗尽。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代表,新型元器件技术和功能材料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技术

16、是当代高技术群中发展速度最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渗透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倍增”作用,而且正促使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三、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一般认为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是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并已超过汽车制造业而成为第一大产业部门。四、信息化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

17、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即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产业及信息咨询服务业高度发达和完善。其外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进程。五、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

18、都是以非再生性资源物资和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而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信息经济的突出标志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在社会与经济中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信息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较大;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并改变了生产与交换的方式。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四十多年中,在微电子技

19、术和数字技术的双轮推动下,电子信息设备一方面通过极其迅速的更新换代,使性能高速提高,体积能耗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价格,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可能性。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兴起,对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00年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用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大通道,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揭开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

20、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

21、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

22、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

23、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二、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

24、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是不为过的。信息产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75%,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高达1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九五”期间,

25、我国的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主要产品销量迅速增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份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4%,电子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

26、在以下几个层面推动着企业升级:1、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方向。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可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农业

27、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四、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巨变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以美国为例,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到1980年,美国就业比例为: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38%,采矿业和建筑业占7.23%,制造业占22.09%,服务业占67.2%。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1997年其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63%,采矿业和建筑业占6.88%,制造业占16.08%,服务业扩大为73.34%。服务业中,除了极少部分传统服务业外,绝大多数是从事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有关的职业。对

28、于这种趋势,美国学者总结说:“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我们现在大量生产信息,就像我们过去大量生产汽车一样。”五、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

29、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

30、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第三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 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兴起,为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使用提供了低成本、全方位的工具。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

31、术普及,使人们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迅速而廉价地获取和更新世界范围的信息,从而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与客户的密切沟通,进行全球营销,并对传统的市场经营方式以及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产生冲击;借助网络,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从而扩大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使得虚拟制造、虚拟设计得以发展;网络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和国际市场联结为一个共同市场的进程,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经济全球化虽然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已开始了,但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只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

32、网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促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加速度发展阶段。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信息化的必然结果。而国际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又进一步扩大了国际信息交流的需求,促进了信息网络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掌握大规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信息技术对于经济的影响,决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新技术推广,而是具有变革性的作用,正带动经济走向新模式,进入新阶段。二、信息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了近十年

33、的超周期快速发展,同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佳”的论断。新的经济现象给经济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技术已经使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联储再也不能依靠诸如利率、失业率、通胀率等传统指标作为判断经济现象的依据。事实表明,一个新的经济时代正在来临。这个新经济有多种名字: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等,它是一个建立在信息与知识基础上的,以信息网络为工具,在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领域展开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新方式。信息经济是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是技术与经济不断发展和不断融合的

34、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信息经济兴起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经济生活活动中的普遍使用,将给经济生活各领域都带来深刻的变革:从经济结构看,网络化促成了经济的全球化,国界和信息交通费用已不再能区分市场和保护市场。市场的全球化促成了资本、技术流动的全球化。从经济运行方式看,人类从农业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易的直接经济发展到工业时代依托中间商扩大市场的间接经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降低间接经济的市场成本并提供生产者与遍布全球的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机会,使间接经济向社会化的直接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从强调资本积累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转向强调人力资源与创新的

35、新经济理论,从经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转向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从社会消费结构看,收入的提高带来社会的多元化和消费的个性化,促使企业生产方式从批量生产转向批量定制,从规模经济转向规范经济。从资源结构看,信息与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淘汰自己的产品”是新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企业管理主要是创新的管理,创新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源泉。从技术结构看,从单一技术发展成复合技术,很难依靠一家企业的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各形式的企业联盟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使企业关系从“竞争”走向“竞合”。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从金字塔的层级结构逐步走向扁平化,信息代替权威,协调取代命令,创造一个有效发挥员工

36、积极性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将是最大的挑战。从产权结构看,信息经济的产权结构:1、主要体现为知识产权;2、知识产权的责任到人,即产权人格化;3、人格化的知识产权要资本化,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资本市场。三、信息化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正不可阻挡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不久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它的建设前景是创建一个包括电话、传真、电视、计算机、

37、局域网和其它电子设备在内的、互联的、可以进行交互操作的大型网络,将家庭、办公室和公共机构连接在一起,它的建成必将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社交、购物、生活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化。与之相应的经济发达国家反应最快,“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争先恐后地开始抢占时代制高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以求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占据战略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国际浪潮,也相继研究和出台了各自的计划。1994年9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建议将各国的NII联结起来,组成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1995年2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全球信息基础合作议程,

38、呼吁各国加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GII有可能是21世纪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GII对于加强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进行较量的焦点。推进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对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受本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各国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资金、信息技术和国际网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希望通过实现高度信息化,扩大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在21世纪能

39、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扩大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化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上的差距,有可能加大南北贫富差距,形成数字鸿沟。 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各国的国情,发挥各自的优势,没有单一的信息化模式可以直接适用于所有国家。推进信息化还要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反对推行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实现农业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几千年,工业社会经过了几百年,但信息社会才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应抓住机遇,“后来居上”。通过实现信息化,更好地促进工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

40、文明的提高。 第四节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生产力上了大台阶,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明显提高,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了新的丰碑。表1-1 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国家GDP(亿美元)年增长率%1980年1990年1998年1980年1990年1991年1998年中国152640319289102112美国4689263019792133029日本2491836884408994013印度149326234213

41、5861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迈进21世纪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长期维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上,总体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表1-1列出了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规模1980年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6,与印度相当。1998年上升为美国的1/8,日本的1/4,印度的2.2倍。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钢铁、煤炭、水泥、发电量、电视机等工业产品已居世界前三位;水果、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均消费量开始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

42、重大改变。预计我国将在未来较短时间里,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英、法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人均GDP会超过1000美元,这是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点。 在充分肯定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必须正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正视我们面临的挑战,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高投资、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特性,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就是一直存在的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 建国50余年中,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为:第一产业的收

43、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上升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导演变成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资源配置长期向制造业倾斜,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非均衡产业结构状态,表现为第一产业脆弱,第二产业内部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第三产业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趋于良性化,但非均衡状态并未根本改变。表1-2我国三次产业收入结构与世界的比较(%)产业中国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美国1952年1995年1960年1990年1960年1990年1960年1990年第一产业57.7219

44、.7483124124.31.8第二产业23.0949.02536303735.523.3第三产业19.1831.32733465159.974.9 信息化工作滞后,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仍然沿用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另一个问题。1997年国家统计局对世界包括中国周边国家在内的28个国家信息化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信息化程度名列第27位,不仅远远落在美国之后,而且落在斯里兰卡之后。在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的同时,我们的知识创新能力仅占世界的1.6%,技术创新能力仅占0.2%。在信息化已经成为

45、世界和社会发展大趋势,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只有加快信息化进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战略优势。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党中央的决议充分体现了对推进我国信息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为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正因此而处于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深刻变革之中。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