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7078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全文及翻译(值得收藏)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i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Q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ShfI)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WU)自欺也

2、。如恶(wi)恶(。)臭(Xif1),如好(hdo)好(hdo)色,此之谓自谦(qie)o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q1yi),绿竹猗猗(yI)o有斐(f4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Xiin)兮!赫兮喧(XUd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d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倜(Xidn)兮者,恂栗(XUnIi)也。赫兮喧

3、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whu)!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Iub)其乐(Iub)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日:“克明德。”大甲日:“顾tl(shi)天之明命。”帝典日:“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midnman)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U)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4、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慎(f6n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i)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hdo)而知其恶(),恶(WiI)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5、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i)者,所以事长(ZhGng)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1i),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fe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ji6zh6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藁藁(zhO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

6、,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e),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ZhdngZh酉ng),而民兴弟(ti);上恤孤,而民不倍(bei)0是以君子有紫矩(xi6ji)之道也。所恶(Wil)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粼矩之道。诗云:“乐(Iud)只(Zhi)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bi),则为天下修矣。诗

7、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jin)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e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日:“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日:“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日:“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日:“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sh)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嫉(m

8、G。ji)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i)不通;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Cldi)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fi)人之性,灾(Zd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sh6ng),不察于鸡豚(tii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

9、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Zhdng)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zi)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颗、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

10、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O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大学翻译L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

11、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Q4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

12、);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一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X【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

13、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6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7 .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用以自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

14、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8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白话解: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9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白话解:经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X(不被人欺是聪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是大丈夫。)10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

15、一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X(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IL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X君子不欺暗室。12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白话解: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1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慎,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白话解: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

16、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X(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14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15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白话解: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X(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见不到事实真相。)16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白话解:存心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17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17、,而后非诸人。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X(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18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紫矩之道Q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

18、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粼矩之道。19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行为。20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21 .是故

1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白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22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Q23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派(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下载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