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8413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技能的学习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对技能含义的不同认识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心理学大辞典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皮连生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冯忠良,2,概括起来: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定义的特点1、练习作为技能的形成途径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逐渐形成的。技能的形成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初步学会到熟练掌握、由不完善

2、到完善的过程。,3,2、动作方式作为技能的形式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对操作方式的概括和熟练。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4,因此,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本身。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

3、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可见,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也不能等同于程序性知识。,5,3、合乎法则作为技能的标志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技能中的活动方式不是任意的动作组合,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都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具有操作程序的特点。因此,技能不同于习惯,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作为技能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练习而形成动力定型,逐

4、步实现自动化并向能力转化。,6,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与概括;技能则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的概括。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的。一般说来,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晚。,7,2、技能与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洗手的习惯后,只要一遇到这几种情景出现,完成洗手动作就成为他们的需要。习惯形成后不去进行这种动作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如,一个有卫生习惯的人身处于一个肮脏的环境中时,会觉得浑身不自在,非要作一番清扫不可。习惯可以通过简单的重复养成,

5、也可以依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刚入学的孩子,教师特别注意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8,技能与习惯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实际上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靠近,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也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9,第二,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的情境而没有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

6、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比如吹口哨,它可以是技能,需要时就吹,但也可能是一种坏习惯,在一定场合(上课或晚自习等)就吹。,10,熟练与习惯的关系熟练是高级水平的技能。它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但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除熟练外,还有习惯。熟练与习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任何习惯离开了熟练的动作是无法完成的。如有卫生习惯的人,其刷牙、洗脸、洗衣、扫地等动作是很熟练的;有某种习惯的人其动作也是很熟练的。正因为这样,人们在完成习惯动作时,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作用是很低的。,11,三、技能的分类技能通常按其本身

7、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1、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操纵器具的动作技能 写字、绘画、骑自行车机体动作技能 田径、体操、唱歌、跳舞,12,动作技能具有下列特点:首先,动作对象的物质性。这是就动作的对象而言的,动作技能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骨骼,具有物质性或客观性。其次,动作进行的外显性。这是就动作的进行而言的.动作技能是由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来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动作结构的展开性。这是就动作的结构而言的,动作技能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13,2、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

8、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协作、观察、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智力技能可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专门智力技能两大类。,14,专门的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须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的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便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专门心智技能。即阅读技能、计算技能和写作技能。一般的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观察技能、分析技能、综合技能、比较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

9、。,15,一般智力技能只能通过特殊智力技能得到表现,而特殊智力技能又必须建立在一般智力技能基础上。任何一种一般智力技能的运用,都需要有具体的内容。比如思维。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技能,分析什么对象,综合什么材料,涉及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使思维技能在一定的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而在专业活动中表现的技能就是特殊的智力技能。当然,任何一种特殊的智力技能是不能离开一般的智力技能的,如同写作技能离不开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技能,并受一般智力技能的制约。,16,智力技能的特征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有以下三个特征:1.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它并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

10、的映像。这种映像是观念性的,具有抽象性和主观性。因此,智力技能是在个人头脑内部进行的,既具有主观特色,又是无物质形式的抽象的东西。2.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3.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过程。,17,3、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是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是内隐的四位操作活动联系:心智技能

11、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18,在确定某种技能到底是属于心智技能还是动作技能时关键是取决于其活动的主导成分。如打字、体操主要是肌肉骨骼的的动作,虽然这种动作也受到人的思维调节支配但它属于动作技能。而阅读、写作、运算主要是人脑内的思维活动。虽然也借助于发音器官和手的动作来实现但它扔属于心智技能。,19,四、技能的作用1、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2、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3、技能的形成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20,五、技能的迁移与干扰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

12、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促进作用,也可以是妨碍作用。1.正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叫做技能的正迁移。例如,会开摩托的人,容易学会驾驶汽车等。,21,运动技能的正迁移大致有三种:运动运动迁移,即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帮助和促进另一种运动的学习和掌握;语言运动迁移,即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作用;两侧性迁移,即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22,在什么情况下,动作技能会出现正迁移呢?首先,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例如,学过英语的人比较容易学习法语、德语等,因为这些语言不但在词汇的发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

13、语法结构中也有类似的地方,因而容易产生正迁移。其次,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当两种技能受同一原理支配时,学会一种技能会促进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23,2.负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叫做技能的负迁移,也叫技能的干扰。例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三轮板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及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这是因为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产生了负迁移。,24,迁移发生在下述情况下: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例如,在打网球和羽毛球之间就有负迁移的作用。这是因为两种运动的刺激类似(都用球拍打球),

14、而所要求的反应不同,打羽毛球要求手腕的动作,打网球要求整个手臂的动作。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便产生了明显的负迁移。研究表明,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反之,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25,第二节 动作技能,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动作技能的结构感受部分、中枢部分和动作部分感觉器官在内外环境特定刺激的作用下,将这些信息迅速的输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并作出指令,调节和支配器官的活动动作,使各种动作协调进行,使自身的肌肉活动适应变化着环境条件,产生某种动作的节律。,26,2、动作技能的特点符合一定的法则、具有顺序性、客观性

15、、精确性、协调性、适应性。3、动作技能的种类(1)精细的和粗大的精细技能是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主要表现为腕关节和手指运动。如雕刻、绣花等。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 粗大技能是指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例如游泳、打球、跑步等。,27,(2)连贯的和不连贯的连贯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可以直接感受出来的开端和终点,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当然这种连续性也会对任务进行不断的调整。如说话、唱歌、打字、弹琴等 不连贯技能具有可以直接感知到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时间相对短暂,一般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如投掷标枪、射击、射箭等,28,29,

16、(3)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封闭性技能是一种完全依赖内部肌肉反馈作为刺激指导的技能。这种任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如体操。这种技能一般都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学习这种技能的关键在于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达到标准的动作模式。 开放性技能,也称开放环路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调节的重要因素。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的形成1、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30,(1)认知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为认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有初

17、步认识,也就是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映像,以便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定向。,31,正确的表象能帮助人们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一个人错误地想像了自己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向。清晰而精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训练者的示范动作以及学习技能的人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人们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也能在头脑中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帮助人们主动地学习某种技能,并且校正自己的错误。,32,在此阶段,人的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人们难以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此自己不易发现错误。主要任务: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

18、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像。认知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动作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愈复杂,其认知阶段也愈长。一般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其认知阶段不会太长。,33,(2)联系阶段联系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经过反复练习使个别动作联系起来。学习者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即实现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主要任务注意力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34,(3)自

19、动化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需要经过刻意的注意。本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进一步减弱。因此,本阶段坚持动觉控制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35,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36,2、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1)操作的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37,(2)操作的模

20、仿操作的模仿就是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或行为模式。一方面可以检验已经形成的定向映像,使之完善与充实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个体的动作感知。,38,(3)操作的整合就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个动作成分组结合,成为定性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的熟练指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39,(二)动作技能形成中的特征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一旦形成并达到熟练后,必然会在他们的实际操作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技能形成初期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征如下: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40,2动作控制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方面:首先

21、,利用线索的变化。初期,需要更多的外部提醒才能利用线索。其次,动觉反馈作用的加强。初期,依靠视觉反馈来控制动作。,41,3动作品质的变化在技能形成初期,技能动作是不稳定的,当技能形成之后,整个动作系统已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技能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动作是机械刻板的或一成不变的。4协调化运动模式的形成动作由初期的不协调走向逐渐的协调、熟练。,42,三、动作技能的培养(一)指导与示范1、掌握相关知识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像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

22、实际进行动作。2、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3、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4、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43,(二)练习运动技能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练习过程中,技能的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44,1、练习曲线。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练习曲线来表示。所谓练习曲线是指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是反映练

23、习进程和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处和差异性。练习曲线因练习者的能力、练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练习方法及计算方法不同而异,但各种练习曲线在形成过程中都有共同趋势,主要表现在:,45,(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近似水平的线段。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是1897年布瑞安(Bryan)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

24、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就是练习进程中的高原时期。,46,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例如,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曾经感觉到学习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想要再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就显得非常困难,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继续努力,但收效不大。,47,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例如,在布瑞安等人的实验中,被试发报的成绩并未出现明显的高原现象。那么,高原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高原现象?,48,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

25、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49,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自满情绪;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等等。就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因身体疲劳、疾病等情况,成绩也会出现停顿状态。,50,此外,受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技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作系统,其中每个动作成分是按一定的结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使人们有可能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在一定范围内取得较好的工作效率。但

26、是,由于技能的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改组内部结构比较困难,因而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51,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改组旧的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技能结构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技能取得新的进步。许多优秀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世界纪录,和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技能结构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高原现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普遍规律,若技能结构比较简单,或者不具备以上各种原因,练习中可能不会出现高原现象。,52,(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成绩时而提高时而下降时而停顿现象(4)、学生运动技能

27、形成中的个别差异,53,2、练习方式身体练习、心理练习心理练习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学习者对练习任务是否熟悉心理练习的时间长短任务的性质,54,3、练习时间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是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55,(三)反馈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例如,射击运动员观察打过的靶面等。,56,辛格(singer,1

28、980)认为,反馈增加了知识的精确性,改善了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的水平。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有一个实验表明:当被试所受强化少时,如果一旦取消强化,退步马上就会出现;但若已经受过足够次数的强化,则强化取消时不会出现退步。关键在于必须经过足够次数的强化。,57,1、结果反馈及时了解练习结果有利于效率提高2、情景反馈3、分情况反馈,58,第三节 心智技能,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一)什么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又叫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例如,观察、倾听、作文、心算等,都是智力技能。,59,智力技能不仅是我们解决问

29、题中必备的一种技能,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并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智力技能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继续学习的手段,它是我们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知识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60,(一)加里培林提出的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经历从外部物质活动转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即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是决定学生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谓定向就是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关于心智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对活动本身及其结果进行定向。,61,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指运用实物进行心智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利用实物的模象、图片、模型、示意图等进行心智

30、活动。本阶段是通过外部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直观中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如以进位加法为例,采用小木棒进行物质的运算活动,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运算为什么满十进一以及如何进一等等。,62,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学生运用出声言语对智力活动作精确的练习,使智力活动不再直接依赖实物。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活动向言语方面转化,这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还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智力活动。从此转入心智活动形式。仍以进位加法为例,本阶段在形式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运算法则的言语来表达实物运算的动作,使智力活动离开实物的直接

31、依据,而以言语为依据,要求智力活动作言语练习。,63,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本阶段是从出声言语活动向内部转化开始,到以内部不出声的言语自由叙述而结束。以进位加法为例,与前阶段的区别,本阶段只是默不出声地复述法则。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学生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语言,似乎不需要多少意识的参与就能“自动化”的进行智力活动。运算进位加法时,不再默念法则,而是在脑中只出现个别关键词。,64,(二)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

32、),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65,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在原型定向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学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66,第一,要使学生了解完整的动作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动作

33、顺序与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67,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的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第四,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68,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

34、阶段”。 原型操作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阶段。主体在原型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据原有的定向映象做出相应的动作,而且同时可以使做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69,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研究表明,若要使智力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使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出现.不能遗漏或缺失。 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因为只有在展开的活动中,主体才能确切了解活动的结构,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备的动作映像,同时也才能获得正确动觉经验及确保活动方式的稳定性,为形成动力定型打下基础。,70,第二,

35、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活动方式能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智力技能作为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智力技能的掌握,并为内化创造条件。 第三,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所谓活动的掌握程度,一般以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度为标准。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时才能表明活动的表象已初步形成,具备了内化的条件。这时,应转向下一阶段,以便活动方式及时得到改造。,71,第四,为了便于活动的方式向下一阶段转化,在原型操作阶段,动作的执行要注意与言语结合。 动作与言语结合,边做边说,指导学生利用出声言语对动作程

36、序作精确的描述,使智力活动摆脱实物,向内部言语水平过渡,并适时转向原型内化阶段。,72,3、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动作方式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并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73,第一,动作的执行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 第二,活动在言语水平上先展开,再压缩。第三,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促进广泛迁移。第四,注意由展开到压缩过程中的适时。,74,在解析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内化阶段的教

37、学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丢开小卡片,利用口头言语进行活动,即边说边想。教师先用大声言语即以展开的方式作出解析示范,再让学生用口头言语形式做练习。此时言语表述与上一阶段活动内容相一致,但言语要求规范化、完整化。其次,让学生以不出声的言语进行解析活动,开始可以小声点儿,慢慢转入不出声,最后达到解析活动的自动化,即在审题之后,迅速列出算式。,7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从智力活动的方式来看,内部语言趋于概括化和简约化。(2)从智力活动的调节来看,智力活动不需要多少意识参与调节和控制就能自动进行。(3)从智力活动的对象来看,心智技能“操作”的对象,往往不是外显的物体或者肌肉,更多的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因此操作的对象往往是观念,是一些概念或者原理。,76,三、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一)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养途径对于复杂的由多种智力活动方式组成的心智技能,应该采用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如写作、解题。对于简单的心智技能,采用整体方法来训练。如加减运算。,77,(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心智技能的核心心理成分是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一项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措施。,78,79,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