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898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 学 经 典 导 论,万平 教授,国 学 经 典 导 论万平 教授,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 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功用,一、文以载道 (一)何谓“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理性的民族,这突出表现在对于世间真理的追求上。所谓道,其意是规律,事理,其实就是真理。,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功用 一、文以载道,(二)古代文学作品中“道”的主要内容 1. 关注民生疾苦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本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文论界常论及的人民性、进步性。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是其最可贵的部分。,(二)古代文学作品中“道”的主要内容,2.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思想体系,其基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或称为经世致用。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平生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就在于立德立功立言。士人往往是立功不成而转为立言,或者先求立功而后求立言。,2.达则兼济天下,3.舍生取义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作为传统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中,义表现为一种社会理念和道德原则。在很多情况下,义还是判断是非与善恶的标准。,3.

3、舍生取义,二、教化养性,1.教育感化 教化是教育和感化之意。文学艺术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这一点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认识,二、教化养性1.教育感化,2.涵养德性 养性即涵养德性之意。中国古代文学的这一传统,也与中国文化精神交融在一起。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肯定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修齐治平”,其中首要的和基本的是修身。这种观念反映在文学方面,则使文学创作活动不可能不带有修身养性的功能。,2.涵养德性,三、抒情言志,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上很早就有言情的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情不是单指爱情,而是指人的情感、情绪。,三、抒情言志 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

4、上很早就有言情,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 历史发展,一、先秦:古代文学鉴赏的萌芽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文学鉴赏还处于萌芽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与哲学之中。,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所以,所谓的文学鉴赏往往只能是就事论事,人们的有关文学鉴赏的观点也只能以片言只语的形态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像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中,就零零星星地记载了一些原始形态的古代文学鉴赏观念。,所以,所谓的文学鉴赏往往只能是就事论事,人们,1. 诗言志,尚书尧典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认为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同时还提出了诗歌具有教

5、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即诗所言之志,必须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朱自清先生在其诗言志辨序中,将“诗言志”高度评价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1. 诗言志 尚书尧典用“诗言志”,2.孔子的文学鉴赏理论,孔子论“诗”,特别强调“诗教”,即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服务。他认为诗的思想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音乐方面则“哀而不淫,乐而不伤”。这也是孔子中庸思想在其文学鉴赏方面的具体体现。孔子还主张文章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孔子的文学鉴赏理论 孔子论“诗”,特别,3.孟子的文学鉴赏理论,(1)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2)提出了知人论世说。 (3

6、)提出了知言养气说。,3.孟子的文学鉴赏理论 (1)提出了以意逆志说。,4. 庄子的文学鉴赏理论,庄子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美。 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 就抛弃了一切,达到物我两 忘的境界。“虚静”是 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此外,庄子还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忘言”说。,4. 庄子的文学鉴赏理论 庄子主张“虚静,二、两汉:古代文学鉴赏的演进期,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的演进期,文学理论批评和鉴赏主要集中于对诗经、屈赋和汉赋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文学理论鉴赏的发展。,二、两汉:古代文学鉴赏的演

7、进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1.司马迁的文学鉴赏主张: “怨”与“愤”,司马迁对屈原作品以高度的评价,指出了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基本精神是“怨”。这个“怨”不是个人的愁闷与怨怒,而是屈原对楚国的忠诚、忧国忧民的思想受到邪恶势力打击压抑后的怨愤。 同时,司马迁还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这种“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一种穷且弥坚的毅力,面对逆境的奋斗精神。,1.司马迁的文学鉴赏主张:,2. 毛诗序的文学鉴赏主张,毛诗序又称“诗大序”,涉及诗歌的本质,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等内容,集中代表了汉儒的论诗主张。 (1)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著名理论。 (2)强调诗歌为政

8、治教化服务的主张 (3)提出了诗的“六义”说,2. 毛诗序的文学鉴赏主张 毛诗序又称“诗大序,3. 王充的文学鉴赏主张,王充在其论衡中,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都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 。主张“文为世用” ,文章有为而作,应当有益于世。针对汉代保守复古的文风,王充提倡文章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主张言文合一。在评价作家作品的问题上,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王充,3. 王充的文学鉴赏主张 王充在其论衡中,提,三、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鉴赏的自觉期,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文学创作也获得了新生。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鉴赏家们开始对诸多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9、总结,写出了一批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思潮的兴起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推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长足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客观基础。,三、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鉴赏的自觉期,1.曹丕的文学鉴赏主张,(1)充分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 曹丕肯定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把立言与立德、立功并列为“三不朽”,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是文 学进入自觉时代的典型表现。 (2)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曹丕,1.曹丕的文学鉴赏主张 (1)充分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和,(3)区分了四种不

10、同文体的特点:曹丕认为文章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有所不同。而“诗赋欲丽”的说法,已经看到了诗赋作为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 (4)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3)区分了四种不同文体的特点:曹丕认为文章的本质是,2. 陆机的文学鉴赏主张,文赋提出作文之由一是有感于物,一是有赖于学,文学创作必须深刻地观察万事万物,有感于心;同时通过对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陆机还对艺术想象在创作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特征作了形象化的描述;而他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主张,更是突出了诗歌的感情因素和美感要求。,2. 陆机的文学鉴赏主张 文赋提出作文之由一是有感,3.刘勰的

11、文学鉴赏主张,刘勰的文心雕龙博大精深,体例完备. (1)归纳了神思(艺术构思)的特征: 刘勰认为“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征有三:一是形象性,即“神与物游”;二是情感性,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三是神思也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参与,所以需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刘勰,3.刘勰的文学鉴赏主张 刘勰的文心雕龙博大精深,体,(2)总结了神思的功能 神思的功能也有三方面:首先,它能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让思维自由驰骋,才情充分发挥“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其次,它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中心和关键:“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最后,神思与语言的表达密切相关,“

12、辞令管其枢机”。,(2)总结了神思的功能,(3)分析了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关系: 首先,刘勰指出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其次,刘勰认为各种社会因素对文学发展兴衰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最后,刘勰指出了文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规律,那就是文学自身的继承与发展。,(3)分析了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关系:,4.钟嵘的文学鉴赏主张,钟嵘的诗品序明确地提出了诗歌创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主张诗歌创作要运用比兴的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钟嵘反对过分地强调音调,“但令

13、清浊流通,口吻调利,斯为足矣。”他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也反对作诗过多地用典,推崇那些产生于“直寻”的抒情佳作。,钟嵘,4.钟嵘的文学鉴赏主张 钟嵘的诗品序明确地,四、唐宋:古代文学鉴赏的发展期,唐宋时是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发展期。此期的诗人、作家既有丰富的创作实践,又有比较先进的文学理论主张,对后世文学理论有较大的影响。,四、唐宋:古代文学鉴赏的发展期,1. 陈子昂的文学鉴赏主张,初唐时期的文学鉴赏,以倡导复古革新的陈子昂为代表。陈子昂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旗帜鲜明地肯定了风雅、汉魏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明确要求诗歌应该恢复这个进步传统;具体分析了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端所在,就是

14、缺乏关键的“兴寄”和“风骨”。认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1. 陈子昂的文学鉴赏主张 初唐时期的文学鉴赏,2. 白居易的文学鉴赏主张,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倡诗歌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联系,积极干预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2. 白居易的文学鉴赏主张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强调继承“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把美刺和讽喻、比兴看做一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来提倡,对于齐梁间的诗作,白居易极为鄙夷:“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他也主张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有

15、机统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继承“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唯,3. 韩愈的文学鉴赏主张,其次,韩愈认为,学文的途径要文道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并且有所创新。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再次,鼓励后学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 最后,提出了写古文要以气为先的观点。,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其答李翊书中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首先,韩愈力倡学古文应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3. 韩愈的文学鉴赏主张 其次,韩愈认为,,4. 司空图的文学鉴赏主张,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其诗

16、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即“韵外之旨。诗歌创作和欣赏必须“辨味”,辨别、评价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有“韵味。”,4. 司空图的文学鉴赏主张 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5. 欧阳修的文学鉴赏主张,欧阳修作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在其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重道以充文,学文必先学道;论文而推原于道,论学道而归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指明文学是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在其六一诗话中,提出来“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欧阳修,5. 欧阳修的文学鉴赏主张 欧阳修作为宋初诗文,6. 王安

17、石的文学鉴赏主张,王安石既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又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的文学鉴赏主张自然带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 他在上人书中,强调了文 章直接为礼教政治服务,文学 必须以“适用为本”、要“有 补于世”。主张作文以内容为主,同时也不忽视形式的价值,辨证地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6. 王安石的文学鉴赏主张,7. 苏轼的文学鉴赏主张,苏轼论文,注重艺术创作,强调审美情趣。他的答谢民师书则显示了苏轼对于散文创作的基本观点。东坡论文崇尚自然,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审美要求;同时还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新的解释,强调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首先要“了然于心”、,然后要“了然于

18、口与手”,方能做到“辞达”。,苏轼,7. 苏轼的文学鉴赏主张 苏轼论文,注重艺术创,8. 黄庭坚的文学鉴赏主张,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在答洪驹父书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他主张多读书,学习前人的法度;语言上主张“点铁成金”;内容上主张“夺胎换骨”。过分强调语言形式与写作技巧。,黄庭坚,8. 黄庭坚的文学鉴赏主张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9. 李清照的文学鉴赏主张,作为南宋婉约词的正宗代表,女词人李清照的论词从词的特点出发,回顾了词的发展过程,说明词是与娱乐和音乐结合而产生的;强调婉约为词之正宗,反对苏轼的豪放词风;提倡词应该: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李清照,9. 李

19、清照的文学鉴赏主张李清照,10. 严羽的文学鉴赏主张,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总结了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经验,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宋诗之弊。他在诗话中首先提倡“妙悟”说。提倡“以禅喻诗”、“以悟论诗”,反对宋以来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他提倡“别裁别趣”说。从妙悟、别材别趣出发,提倡“兴趣”说。他所说的“兴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10. 严羽的文学鉴赏主张,五、明清:古代文学鉴赏的成熟期,明清是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成熟期,各种文学流派之间的论战尖锐复杂,其主流是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同时,自宋元以来逐渐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通俗文学小说、戏曲

20、与正统的诗文争夺领地,出现了许多有关的文学理论专著。清代的文学理论更是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集大成的气象。,五、明清:古代文学鉴赏的成熟期 明清是我,1. 何景明的文学鉴赏主张,何景明与李梦阳同为明代文学“前七子”的主要代表,其总的理论主张是 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 在如何取法古人问题上存在分歧。 何景明提出:学习古人主要是领会 其作品的精神实质,创作时,应该从实际出发,“临景结构”;阐明了自己对古法的认识以及学习古法的正确态度,学习古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当用意象的“应合”来要求诗。,1. 何景明的文学鉴赏主张 何景明与李梦阳同为明,2. 王世贞的文学鉴赏主张,王世贞明代文学“后

21、七子”的主要代表。一方面他也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一方面对于前七子的理论主张做出了一些修正。其艺苑卮言坚持以秦汉、盛唐诗文为最高标准,基本上遵循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范围上已经有所放宽;王世贞还提出了学古而不泥于古的主张;要重视诗歌的意境问题,提出来“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的观点。,王世贞网,2. 王世贞的文学鉴赏主张 王世贞明代文学“后,3. 李贽的文学鉴赏主张,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作为明代思想和文学领域里开启一代新思想和新文风的主将,其“童心”说有着极大影响。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所谓童心,就是赤子

22、之心,真情实感。李贽坚决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用童心说抨击假道学,建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李贽,3. 李贽的文学鉴赏主张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4.汤显祖的文学鉴赏主张,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答吕姜山一文中。他强调指出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按字模声”会损害戏剧家思想感情的表现;提出了“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此四者才是戏剧作品的完整个性和风格。,汤显祖,4.汤显祖的文学鉴赏主张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5.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主张,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鉴赏评论家。将水浒列为第五才子书。 他明确指出艺术虚构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23、与写历史有其不同之处; 十分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 非常重视语言的性格化。,金圣叹,5.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主张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6. 李渔的文学鉴赏主张,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其闲情偶寄内容包括戏曲、烹饪、建筑、园艺各方面。其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分为了“填词部”和“演习部”,明确提出了“结构第一”,强调戏曲创作艺术构思的重要性;把“立主脑”作为戏曲创作进行总体构思的最重要的一环:“立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也十分重视戏曲语言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并且“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李渔,6. 李渔的文学鉴赏主张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7. 刘大櫆的文学鉴赏主张,刘大櫆上承方苞

24、,下启姚鼐,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论文偶记主要强调了散文艺术本身的相对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对散文的艺术特征作了详细全面的论述;还提出了“因声求气”说,较好地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刘大櫆,7. 刘大櫆的文学鉴赏主张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 审美批评标准,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尺度。人们进行文学欣赏和批评,无论自觉与否,都持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是从社会评价和艺术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的。社会评价是对作品的社会内容的评价,特别是政治的、道德的评价;,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艺术评价是对作品艺术创作成败得失的评价。这个社会评价和艺术

25、评价,实际上是对体现艺术与现实关系中的真、善、美分别进行评价。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提出了真、善、美的审美批评标准。,艺术评价是对作品艺术创作成败得失的评价。这个,一、真作品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性,作品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性是“美”、“善”的基础,没有真实也就没有“美”、“善”。“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用“诚”、“信”、“实”、“核”来表达,含义很广,包括言辞、事物、景象、感情的真实和艺术真实。,一、真作品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性,二、善作品表现出的倾向性,作品表现出的倾向性,与政治功利、道德情操密切相关。“善”是“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善作品表现出的倾向性,三、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性,“美”以“

26、真”为基础,又与“善”密不可分,而且在中国古代常常“美”“善”不分,以“善”代“美”。但是,文艺作品有它自身特征和符合美的规律,否则它就不成为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体现其自身特征和美的规律的程度,就是判断其艺术性高低的标准。,三、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性,(一)内容的审美性 1意象 “意”是抽象的,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思维要将它表达出来,需要由一个表象来承载。这个“象”就具有可感性,能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哲学道理具象化。,(一)内容的审美性,2.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这个诗的国度用以评价诗词曲等抒情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情与景谐。,2.意境,3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中国古

27、代小说鉴赏中,特别赞赏英雄人物性格的成功刻划,提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最高要求。同时,还强调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丰富性,避免概念化、简单化、平面化等毛病。,3人物性格的个性化,4.惊险曲折的情节结构 情节作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其惊险性和传奇性,既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划,又可紧扣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在精神上得到更强烈的审美愉悦和享受;追求情节曲折多姿,妙趣横生。,4.惊险曲折的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美的标准,其特点是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真实性、丰富性、新颖性和独特个性的鲜明性,以及展示人物性格的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和曲折性等,既符合小说戏曲等叙事作品的审美特性,也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欣赏习

28、惯,因而长期被广泛运用。,人物性格美的标准,其特点是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真,(二)形式的审美性 1简洁与繁丰 简洁主要是对散文的一种审美要求,即力求语辞简明扼要。所谓文辞简约,是包括剪裁得当和语言精炼的;文辞虽简约,但所描述的事物和蕴含的情意却非常丰富。这样,文章在总体上就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二)形式的审美性,繁丰则是不节约辞句,任意铺陈,大肆铺排,以气势取胜。像战国策里纵横家的游说人君时的巧舌如簧,气势如虹;又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为代表的汉代散体大赋的铺排描写,极尽重笔浓彩之能事。,繁丰则是不节约辞句,任意铺陈,大肆铺排,以气势取胜,2清新与绚丽 清新本是评论一切文学艺术的标准,源于老庄

29、道家美学中的“自然之道”;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弘扬于唐代。所谓清新,是指清纯高雅而不芜杂庸俗,具有独创性新颖别致而不雷同于他人;,2清新与绚丽,所谓自然,是指经过艰苦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创作清新自然的艺术品,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大家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也就成了一个带着普遍性的艺术标准。,所谓自然,是指经过艰苦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浑然天成,绚丽则是浓烈繁华,绚烂多彩。绚丽也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表现,是铺锦列绣,错彩镂金的铺陈。这种绚丽的风格,也是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内容和作者抒发感情性质密切相关的。文采的富丽,出于生活的富丽和感情的充沛。更富于夸饰,意在畅人之情,极物之貌

30、。,绚丽则是浓烈繁华,绚烂多彩。绚丽也内极才情,,3生动传神 生动传神也是中国独具民族特征的审美范畴,讲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这是从文学本质特征的角度而提出的要求。文学艺术地反映现实的本质特征,它必然会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生气勃勃的特色,自然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3生动传神,4含蓄与含混 含蓄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批评标准。这一标准的形成,受到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即“无言之美”的影响,也受到儒家诗论“主文而谲谏”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说的“隐以复意为工”,就揭示了含蓄美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也揭示了含蓄美的特征。,4含蓄与含混,含混,也称歧义或多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同中含异。含混使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含混,也称歧义或多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5韵律 这主要是对诗、词、曲等抒情作品的一种评论标准。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声韵格律美,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关系紧密。声韵格律不仅能使诗歌具有抑扬顿挫、回环跌宕的音乐美,而且声韵本身也具有表意作用,对于艺术意境的形成有很大意义。,5韵律,司空图,(返回),司空图(返回),谢 谢 大 家!,国学经典导论6章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