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930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案ppt课件.ppt(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第一章:儒家管理思想第二章:道家管理思想第三章:法家管理思想第四章 周易的管理思想,第一章 儒家管理思想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历两千五百余年,它对中华文明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其思想精髓仍被人们从修身、治国、处世、办学、从商等多方面消化吸收。特别是从治国管理角度,历代帝王将相多以儒学作为执政的理论之基,宋朝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研究儒学,提炼其管理思想,并进行深化的理解、消化、分析,这对当今从政人员可说是极宝贵的智慧财富。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蒋介石枕边书:论语、孟子,儒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其本源仍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而以后历朝历代的大儒虽对儒学理论的

2、发展也有多方面的贡献,但从治国的角度,则多是以打上时代烙印的治国策略为多。所以,全面总结儒学管理思想的精要实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思维 儒家管理具有很理性的思维模式,即管理能力的培育应从小到大,管理能力的鉴别也应以小见大。所以儒家讲治天下先要治己,即修身、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毫无疑问,这一思想是极富辨证性的。 大学( 曾参) 是儒家经典, 出自礼记,它所讲到的管理思想就强调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关系,其开篇第一章就讲:“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3、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就是讲修身是治国之要,而修身的根本则是诚意。 大学第七章又具体阐释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就是说,人不诚者,为人所不耻,难以近众,则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家和万事兴修身:正心诚3岁看大,7岁看老举头三尺有神明 太上感应篇天不知地不知神不知鬼不知但是自己知道啊!德:面相德相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佛教多积德(阳德、阴德):表现在眼睛的变化,多积德眼睛下面发黄光阳德人报之 阴德天报之,以小见大。大学进一步阐释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关系,第十章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

4、如此。” 大学还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修身与治国的关系:认为君子有了光明的德行,才有百姓跟随你,有了百姓的支持,才会拥有国家。 所以儒家学说认为管理的根本是个人的品德和素质。而高尚的品德和好的素质就有凝聚力,就如同众星捧月,这是最普通的道理。沿此管理的思维模式,古人在用人荐人方面尤其重孝。汉王朝就曾提“以孝治天下” 。,二、仁为核心的管理原理 儒学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故不论孔子,还是孟子,他们就管理而论首先强调的就是仁。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周易讲: “ 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无私”;天地

5、有生养万物之功,故天地的精神为“仁”。,孟子对仁治的道理则有更具体的解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辞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做事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良的人喜欢善良的人;恶人也喜欢善良的人十分才气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三、“政者,正也”的管理示范 儒家治国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者的表率作用。论语颜渊篇讲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

6、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就是讲为政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身正气,而后其管理才会有勇气、有号召力。 俗话说:“邪不胜正”。 孟子对正也有独到的论述,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四、中庸之道的管理方法 中庸也是儒学中重要的管理思想,他最早被孔子提出,后被孔子的孙子子思系统化,再后来历代大儒也都论及中庸。 子思是孔门中很有影响的学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7、”南宋朱熹曾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故此又称四书。,中庸,朱熹四书注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总之,中就是不偏不倚,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度,恰到好处才好,如果做得“过分”或者“不及”,都不会达到目的。相反,偏激是导致事物失败或走向反面的重要因素。“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皆言此理。,能大能小是条龙,能大不能小是条虫进退有节,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该糊涂时就糊涂遇事不要着急,山外青山楼外楼戒骄戒躁,五、信为管理至宝 信即守信义,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讲

8、得很多的。 颜渊篇写道:“子贡问政怎样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令无信不行。 守信是管理者的一个秘诀,其原理在于信本身就有威力。所以历来帝王都是“金口玉言”。林彪: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君无戏言,据叶梦得所撰避暑录话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曾叫人密刻一碑,立于寝殿的夹室,称为“誓碑”。谁也不知道碑上的誓辞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直到金兵入侵,汴京沦陷,誓碑的面目才得以展露。誓碑上只有三行字:“一云柴氏(后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

9、逆之罪,只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准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须谨遵此誓,有违犯者,天必殛之。”,现在我们讨论这样几个问题:谈你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谈你心目中的领导形象。谈你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谈人生的主要追求。,第二章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理论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创立,后为庄子等不断丰富和发展,渐成体系完整的一家之说。道家理论的具体内容涉及养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其思想同儒家和法家可谓是大相径庭。所以,本章便依道家主要典籍,提炼管理的理论并深刻领悟其原理,以期对当今从政者也能有一定的启示。,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的管理思想无一不

10、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哲学,即目的和手段往往是相反的两方面。但“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道家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问题,终极的哲学还是“得一”。那么,具体总结,我们可以把道家管理的核心内容归总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无为而治 道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均集中于此。 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

11、以取天下。”,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

12、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无为而治思想的解释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

13、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

14、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二、上善若水(中善伐谋,下善伐力) 道家的管理

15、的密旨在于谦下不盈,正所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成功身退,天之道也。” 水的解析。 因此,很多明智的君王多以谦下用人。下面便以“燕昭王师从郭隗”案例解析:近人事、知天命,上善若水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

16、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17、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医生有医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

18、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道家的谦下之学深不可测,堪称道家管理用人的密旨。正如老子讲的:“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值得我们深深领悟。 刘备用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证。,三、崇尚节俭 道家管理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崇尚节俭。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

19、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庄子讲:“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而且建立隋朝典制,多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中国历史上贡献很大。他还非常注重节俭,加强自身修养。他曾对太子杨勇说,自古帝王没有谁喜欢奢侈而能长久保住基业的,要杨勇务必崇尚节俭。太子杨勇、三子杨俊都因为生活荒糜奢侈而被文帝废免。然而,到了隋炀帝,他奢侈无度,大兴土木,虽有凿运河之实,但终因好大喜功,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

20、,从而最终导致国毁身亡。 愈富愈俭。(讨论),有人总结:成就功业的要旨是:“文官不要贪,武官不怕死”。思考腐败问题(落马的官员)。人不能有:贪心、仇恨心要有:慈悲心、宽容心、责任心、感恩心多说好话多做善事多结善缘多在别人的心田种自己的善缘,四、公平之旨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社会太不公平了。他说: “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针对这种情况,老子认为应取消“人之道”,代之以“天之道”的公平制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这些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无不采取

21、不同的形式,以“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为号召。 所以,道德经倡导公平,认为只有公平才能求得社会稳定。 伟人名言,五、阴阳之道 我们生活在阴阳的世界里,所以老子对阴阳有独到的认识,道德经大部分章节均涉及阴阳的阐释。从管理的角度,老子特别阐释手段和目的之间的阴阳关系。 如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三十六章则讲阴阳之道的具体妙用:“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六、兵乃末术 老子不认同儒治,也不认同法治,更厌恶用兵。 他这样解释:“以道

22、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老子又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实际道理也如此,以兵摄之,民心不服,积之越久,则国家混乱的危险也就越大。 伊拉克问题解析。,第三章 法家管理思想 所谓法家即是指先秦以法(法律、制度等)而求治的思想家,他们著书立说,建立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并阐释以法而治的原理,从而形成和儒家、道家等相齐名的理论。法家理论对治国的贡献是巨大的。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以法治国,或轻或重,或随旧典,或图创新,但法治的内容深入人心,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法可依,依法而治,这是社会发展保持稳定的长久之道

23、。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韩非、商鞅等,后来又出现很多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变法图强人物。,一、以“法”为“天下之程式” 法家认为天下无序,必须立法,以法作为约束国人言行的标准,否则,天下难以治理。 管子明法解曰:“明主者,一度量,立表仪,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明法曰:“民以法与吏相距,下以法与上从事。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谗谀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 韩非子用人篇曰:“ 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二、以“赏罚”为“柄” 法家认为赏罚为君之二柄,不可轻易授人。 韩非子二柄篇曰:“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24、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曰:“赏罚者,利器也。”“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以“利”为“安民之本” 法家均重视经济的发展,强调以“利”安民。 管子治国篇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西部大开发的前期论证。,四、以“术”为驭臣之具 法家认为驾驭臣下,必须用“术”。 韩非说: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 韩非说:“术者,藏

25、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管子也很重视术,管子明法解曰:“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明主操术任臣下,使群臣效其智能,进其长技。”,韩非所讲的术究竟都有哪些内容呢?首先,从把握君臣关系来讲,韩非提出:君主应“观人,不使人观己”好的眼力:入木三分、弦外之音、城府之深贵人多忘事,领导要学会忘记,拿的起来放得下其次,韩非提出用来控制臣子的具体方法有七种,称为七术。,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讲:“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这里是说:人主控制臣子,一是从各个方面参照、观察;

26、二是必须严惩以显示君王的威严;三是对尽心尽力的一定兑现奖赏;四是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责成他们努力工作;五是传出假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实反而明知故问;七是故意说反话,做错事来试探臣子。,赏赐可以千变万化,不见得就只是物质的奖赏才有效力。如韩非还举了越王勾践的例子。即越王勾践意图攻打吴国,想使人们都视死如归,一次出去看见了一只在发怒的青蛙,就在车上扶着轼向青蛙行礼。随从的人说:“为什么这样做呢?”越王说:“因为它有勇气。”第二年请求把头献给越王的,一年有十多人。由此看来,赞誉也足以使人敢于牺牲。 过去树样板的管理之术。,韩非的七术说可以说是历史的总结,因此,它有很强的实用性。但追溯“术

27、”说,最早提出“术”思想的不是韩非,而是战国时韩国的申不害。 申不害主张国君应以“术”来统御臣下。术,即权术。他认为,国君不应对臣下说明自己的意思,让臣下无法揣摩你,对国君感到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国君要多看多想,少说话。 申不害认为,国君要独自处理政事。申不害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申不害反对臣下的越职行事,他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 韩国国君以术治国,常任用两个有矛盾大臣,使他们不和,国君好从中驾驭。,五、以“势”为管理至要 韩非在韩非子阐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势,即权势。 扬权一篇认为,应只有国君一人拥有权力,不能把权力交给大臣。“有道之君,不贵

28、其臣;富之贵之,备将代之 。” 三守认为:国君要牢牢掌握刑威之大权,绝不能“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爱臣里讲:“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这里是说:君主过分宠爱臣下,一定会危害到君主本人;大臣过分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地位。,第四章 周易的管理思想,一、天人合一论 周易为周文王所做,司马迁讲:“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周易里的易传则为孔子所撰。东汉著名史学家在其汉书中说“孔氏为之彖(tuan)、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 周易一向被奉为六经之首。在儒学十三经中它也是第一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的地位。,易传讲得很清楚,“易与天地准”,“与天地相似,

29、故不违。”实际就是说天人要合一。既要法天地之仁,又要顺从自然。 因此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这里论述的太精辟了,如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沙尘暴、酸雨、地震均是天垂象。因此,掌握了规律,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周易以法天地为理,认为这是管理至要,如“仁”、“礼”、“信”等均出自天地。所以,八卦取天、地、雷、风、山、泽、水、火,以其性而演八八六十四卦,其妙无穷。,非季节蔬菜不利于身体不符合天时行善也要有度长寿:学习乌龟,二、八卦评析 太极生两仪,即阴与阳。 阳的表示符号: 阴的表示符号: 阴阳的表示有奇数偶数

30、说,有男阳女阴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即阴阳相重,阴阳交合而变。太阳 少阴 少阳 太阴 四象象征四方,也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演八卦:乾、坤、震、巽(xun)、坎、离、艮(gen)、兑,乾卦(象征天) 兑卦(象征泽) 离卦(象征火) 震卦(象征雷) ,巽卦(象征风) 坎卦(象征水) 艮卦(象征山) 坤卦(象征地) ,三、卦相解析 八卦之象为:“乾,健;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猪,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子,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

31、女。”,四、周易管理要旨 1、当其位 (阳在阳位,阴在阴位) 周易第十六卦“豫卦” 坤下震上 六二,介于石,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解释:中中挂 顺时依势,象曰:太公插下杏黄旗,收妖为徒归西歧,自此青龙得了位,一旦谋望百事宜。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震)相叠,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因顺而动,和乐之源。此卦与谦卦互为综卦,交互作用。事业:十分顺利,事业可以获得成功,但必须符合实际,顺应潮流,且得自己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目光,尤其不可因事业的顺利而放松谨慎小心的态度,陷于懒散享乐。否则,必将后悔莫及。经商:时运已到,应大胆行动,即使发生挫折,也可以很快化险为夷。

32、应加强同他人的合作,开诚布公,共同开发事业。求名:天资聪颖,如能坚守正直的品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不因有成绩骄傲满足,停止前进,而是兢兢业业,不惰不怠,必定可以有重大成功。外出:充分准备,从容出发,会十分顺利和平安。婚恋:十分顺利,一生顺利和吉祥,但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玩弄感情,否则将会出现悲剧。决策:一生顺利,不会出现大的波折,容易比较顺利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但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得耽于安乐,不可玩物丧志。豁达、大度更有利于健康和长寿。一旦遇到意外的灾害,只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坚守纯正,乐不忘忧,居安思危,必可转危为安。,2、阴阳和谐 天风姤卦:老头遇长女,虽是缘分,但阴阳不

33、合。 (乾上巽下) “姤(gou),女壮,勿用取女。”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解释:上挂,象曰:他乡遇友喜气欢,须知运气福重添,自今交了顺当运,向后管保不相干。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乾)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天下有风,吹遍大地,阴阳交合,万物茂盛。姤(gu)卦与夬卦相反,互为“综卦”。姤即遘,阴阳相遇。但五阳一阴,不能长久相处。事业:合时宜,循时序。但潜在着危机,阴阳不协调。务必依附于强者,多方联系,增强势力,防止小人渔利,争取形势好转。诸事宜及早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成熟立刻行动。经商:市场正从红火的状态走向衰危,及早脱身为妙,强行发展有危险。无正直的人相助,却有小人

34、在暗中盘算。对此,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隐忍待时,以图商业活动的再发展。求名:性格不很合群,内心自视过高,不免处于困境而不得志。应投靠真诚正直的人,在其支持下成功。外出:有困难,虽无大灾祸,但无人相助。婚恋:严格考察对方的道德品质,避免陷入“三角”纠纷。夫妻以诚相待,可转危为安。决策:吉利。可在有利的环境中顺利发展,但决不可冒险行事,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在于随时提防身边小人的陷害。为此,在邪恶未成势之前即应制止,宁可孤立也不可与小人结伴。,3、审时度势 周易通篇讲变,而“变”以一定的周期,故成“周易”。据此,文王总结出不同阶段,人生的主导思想不同。也就是权谋要依时而变。 所以,

35、变是周易管理的要旨。,比如:一月的八卦变化规律初一到十五 阴极阳生 复挂 临挂 泰挂 大壮 夬(guai)挂 乾卦 (十五)十五到三十 阳极阴生 姤挂 遁挂 否挂 观挂 剥挂 坤卦,首卦乾,是关于胸怀大志者的政治道路的系统描述,六个爻所象征的六个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爻辞借龙为譬喻,道尽了政治权谋的种种要诀,是周易政治权谋思想的概论。 初九(阳在阴位):“潜龙勿用”,以潜伏在水中等待时机的龙作为譬喻,告诫德才兼备之士在发展之初应不要过多显露自己。水浒传中的宋江在浔阳楼头题反诗,有“潜伏爪牙忍受”一句,便是这一条政治权谋术的最好写照。诸葛躬耕南阳,时号卧龙。,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以龙跃

36、出地面象征德才之士应该适时而起,依势而进。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明确告诫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志士,仍须时刻保持努力不懈的进取精神,小心谨慎,戒骄戒躁,不可有丝毫的疏忽。一定要早请示晚汇报,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是说继续发展,当成了一定气候时,这时才可松口气。 九五(大阳小亦阳):“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以龙在天空中的腾飞,象征德才之士经过奋斗终于达到自己的至高目标,那么,在大展鸿图之时,则应注意养贤,使得人尽其才。,上九(阳极阴位):“亢龙有悔”,象征飞腾到极限的龙,会因迷茫失去参照而生变,故处在领袖地位者应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由于乾的卦爻辞系统地论述了德才之士从政的原则

37、,故几千年来一直被政治家们奉为圭臬。,周易,简介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剔除彖(tuan)辞易与象辞易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yao)辞,原文仅有448句话,很简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 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 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

38、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

39、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

40、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

41、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

42、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产生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43、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

44、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

45、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

46、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不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必须指出,易传跟易经并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内容都表

47、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

48、,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

49、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

50、易阴阳辩证法的基础。,原理来源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