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0158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DOC43)(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PHS与3G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黄宇焘摘 要进入2006年,中国 3G 牌照的发放日趋明朗。与此同时,PHS用户数量也突破了8000万大关。如何对待PHS市场的发展,如何在未来几年中顺利实现3G和PHS的双网运营,这些都是摆在固网运营商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电信行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对PHS与3G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PHS网络的技术和市场生命周期加以分析,并指出了3G对PHS生命周期的影响。接着,文章向读者描述了全球的3G发展现状,并对国内的通信运营市场做了行业竞争模型研究,在对中国电信进行SWOT分析的同时,从战略的角度

2、言明了3G初期PHS网络对中国电信的巨大意义。随后,论文探讨了PHS和3G的融合之道。笔者首先从技术层面入手,介绍了PHS和3G两种技术在业务层、网络层、终端侧融合的方案;其次,论文就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两个方面,对PHS与3G的业务融合展开了深入研究,尤其借鉴了日本和台湾PHS数据业务的发展模式,重点分析了国内PHS数据业务的前景。并结合3G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阐明了PHS对3G业务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最后,论文从用户资源的融合着手,分析了3G潜在用户的特征,并通过CLM理论中的客户价值提升模型,研究了PHS用户价值的提升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PHS用户向3G用户过渡的方略。关键词:3G; P

3、HS; 融合; 发展策略ABSTRACTThe granting of Chinese 3G license become clear with the advent of 2006. Meanwhile, the quantity of PHS subscribers exceeded 80 mill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HS market development, and how to achieve 3G and PHS double-Business Network during the following several years become tw

4、o big problems which are placed in the immediate reality of FTNS operators. In this context, the author did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S and 3G based o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 and overall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The thesis first analyzes the life cycle

5、of technology and markets for PHS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roduct-life-cycle, and point out the impact of 3G on PHS life cycle. The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o the readers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3G development, and does industry competition model study for domestic communications market.

6、 It carries out SWOT analysis for communications operators and shows the huge meaning of PHS network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3G from strategic angle.Subsequentl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PHS and 3G. From the technical dimension, it introduces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PHS and 3G in busi

7、ness layer, network layer and terminal devices. Afterwards, the author studies service-integration from two aspects: the data services and voice services. By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Japan and Taiwan PHS data services, the analyses puts the focus on the prospect of domestic PHS data servi

8、ces.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role of PH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3G busines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tendency for 3G data services.Finally, considering integration of the subscribers resourc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users of 3G. The thesis tries to show the

9、way of promoting the value of PHS subscribers by the model of customer-value-upgrading. Based on this, the plan of subscribers transition from PHS to 3G is discussed.Keywords: 3G; PH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目 录引言1第1章PHS网络的生命周期分析11.1 PHS市场生命周期分析11.1.1 PHS市场发展客观环境分析11.1.2 PHS的市场生命周期分析21.2 P

10、HS技术生命周期分析41.2.1 PHS技术生命周期的特点41.2.2从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51.3 3G对PHS生命周期的影响6第2章 中国3G的市场环境分析72.1全球3G的发展概况72.1.1 3G的概念72.1.2 亚洲3G发展现状92.2中国通信运营商的竞争态势102.2.1运营商的行业环境分析102.2.2运营商在3G时代的SWOT分析122.3 PHS在3G时代的战略意义13第3章 PHS网络与3G网络的共存143.1 PHS技术与3G技术的比较143.2 PHS与3G业务层的融合153.3 PHS与3G网络侧的融合163.4 PHS与3G终端的融合17第4章 PHS业务与3

11、G业务的融合184.1语音业务与增值业务184.2 PHS与3G语音业务的互补184.3 PHS与3G数据业务的融合194.3.1数据业务是3G的发展方向194.3.2 PHS数据业务的前景204.3.3 PHS对3G业务的推动26第5章 PHS用户与3G用户的协调发展285.1 3G的潜在用户特征285.2提升PHS用户价值315.2.1 PHS用户的细分315.2.2提升客户价值模型325.2.3 PHS客户价值提升策略355.3 PHS用户向3G用户的平稳过渡36结 论38致 谢39参考文献39III引言种种迹象表明,3G势必成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并且,为了该行业内全体国有

12、资产的保值增值,3G牌照也将发放给现有的固网运营商们,使之成为全电信业务运营商。随着3G牌照发放日期的临近,PHS无线市话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PHS经过6年多的发展壮大,截至2005年底,用户数量已逾越8000万。对于已经拥有庞大PHS网络的固网运营商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原有地网络资源来支撑未来地3G网络服务,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论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结构如下所示:第一章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PHS网络的技术和市场生命周期加以分析,并指出了3G对PHS生命周期的影响。第二章向读者描述了全球的3G发展现状,并对国内的通信运营市场做了行业竞争模型研究,在对中国电信进

13、行SWOT分析的同时,从战略的角度言明了3G初期PHS网络对中国电信的巨大意义。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从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用户融合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PHS和3G的融合之道。第1章PHS网络的生命周期分析1.1 PHS市场生命周期分析1.1.1 PHS市场发展客观环境分析一、PHS用户数增长迅猛PHS又称无线市话,是一种个人无线接入系统。在中国大陆所展开的PHS业务俗称“小灵通”。PHS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它采用微蜂窝技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在某个位置,可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移

14、动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本地和国内、国际电话。同时PHS是固定电话的延伸,因而通讯费用属固定电话业务,远低于普通移动电话收费。PHS的特点如下:1、资费便宜、单向收费:PHS基于本地电话网,因此它与固定电话一样实行单向收费,采用与固定电话相同的费率标准和计费方式,即首次3分钟0.2元,以后每分钟0.1元。2、绿色环保:PHS手机的发射功率很小,平均功率约0.01W,仅相当于电视遥控器的发射功率,远低于我国现行的微波卫生标准。3、功能完善:PHS除具备固定电话的基本功能外,其它增值业务有:32-64K数据上网、手机上网、来电显示、呼叫转移、短信息等等业务。超长待机、通话时间长:PHS手机的发射

15、功率特别小,电池十分耐用,一次充电后待机超过10天,连续通话可达6小时。4、语音清晰:PHS采用32K语音编码技术,通话质量可与固定电话媲比。PHS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追捧。以相继进驻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为标志,PHS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根据信产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固定电话新增用户中,仍有近六成来自新增PHS用户。,2006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对PHS将投入50亿元左右,用于优化网络。到2005年底,全国PHS用户超过8500万户,预计到2006年底,这一数字将接近1亿户。二、增值业务成为发展新亮点随着电信运营商PHS

16、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推出,PHS增值业务已经得到了国内一大批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基于短信、无线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短消息、C-mode 无线浏览、多媒体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定位、PHS无限伴旅等PHS数据增值业务和新的应用解决方案都将成为PHS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PHS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PHS业务市场为导向, 以基础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在内的增值业务产业链。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将各自在技术、服务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借鉴日本、中国

17、台湾等PHS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目前,全国PHS短信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月短信发送量已超过8000 万条。各省短信业务的互通以及将来短信业务在PHS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互通也会极大地促进PHS增值业务的发展。1.1.2 PHS的市场生命周期分析一、2006年PHS市场发展态势2006 年是PHS及其增值业务发展的重要的机遇,这种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对3G规划和建设的慎重决策和稳步推进而留给PHS获得发展的宝贵时间。在这一形势下,无论是从盘活固定通信网资源、拓展业务领域,还是从打破市场垄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讲,P

18、HS都将是固定通信网的主推业务。2006年是PHS发展最佳时期,PHS在全国各地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随着众多借PHS终端切入手机市场的厂商的进入,PHS手机的品种、功能日益丰富,PHS手机价格将进一步下调。此外,“ 机卡分离”的PHS手机在2005年上半年推出,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换号换机。PHS手机性能、价格、功能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与使用习惯,进一步推动了PHS市场的发展。PHS市场从简单地发展用户数量的扩张阶段,逐步向提高服务质量、业务内涵的深层次市场运作的方向转移;PHS将从单一的无线通话发展成为包含终端短消息、无线浏览、无线上网服务等众多增值业务的通信工具。2、PHS数据业

19、务产业链基本形成。目前,PHS数据业务产业链上的合作者已经达到100多家,其中具有自主品牌的就有30多家,正在开发除短信之外的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2005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计划建立一个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在内的“ PHS增值业务产业联盟”, 进一步拓展PHS数据业务市场。2006年,PHS市场已呈现出PHS手机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齐头并进,共同为PHS用户创造更多、更精彩的增值服务,不断丰富PHS品牌内涵的共赢局面。3、PHS增值业务的作用日趋显现。在继续完善网络覆盖、提供优质通话质量和周到的客户服务的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发展方向正

20、逐步向PHS增值业务的开发上倾斜。随着对以“ 短信互通”为主要表征的PHS数据业务市场的培养,将改变移动数据边缘人群的消费习惯,使之逐渐接受更高端的业务方式, 从而进一步提高APRU值,推动运营竞争水平的提升。二、今后几年PHS市场发展趋势PHS的发展趋势与3G牌照的发放以及3G牌照发放以后3G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非常紧密的关系。3G牌照发放以后,3G业务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2006年3G牌照发放以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获得3G牌照以后大力发展3G网络,对于PHS的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就放慢甚至停滞(可能性30%);另外一种是2006年3G牌照发放以后,由于缺乏终端、缺乏吸引最终用户使用

21、的应用等多种原因,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采用两手策略,一方面继续发展PHS网络,延长PHS网络的生命力,吸引低端用户,另一方面,3G网络采取“分步”建设方式,主要以吸引高端用户为主,在这种情况下,PHS在3G牌照发放以后还有比较长时间的生命力(可能性70%)。按第一种可能性绘制的趋势图如下:图1:PHS市场用户规模预测一按第二种可能性绘制的趋势图如下:图2:PHS市场用户规模预测二从以上两种发展趋势可以看出2006年PHS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便进入了成熟期阶段。此时,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下,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广告费用再度提高,利润下降。因而PHS在中国已经经历了1998-

22、2001年的引入期和2002-2004年的成长期,预计2005-2007年是PHS发展的成熟期,在2008-2010年PHS市场将逐步衰退。1.2 PHS技术生命周期分析1.2.1 PHS技术生命周期的特点技术被看成一种像是有生命的对象,其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技术演变的过程通常是先有产品的开发,再到后来逐渐有过程上的改良。换句话说,在产品刚开始进入市场时(导入期),产品技术拥有者是以差异化的策略来占有市场;后来逐渐进入成熟期,则依赖不断的过程改良,以降成本来维持或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这其间所造成的生产规模改变、进入新的学习过程、不确定性的降低、引起模仿、或由于技术扩散等原因会造成技术效益

23、的衰退,从而又需要有新的技术导入。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生命周期。其中,我们看到技术实际上又被分解为了产品技术与过程技术两种。产品技术表现在最终产品或完成品上,过程技术表现在设备上或制造特定产品的方法上,与此相应的是伴随着技术生命周期而存在的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产品技术与过程技术的相互作用、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的互补替代,则构成了微观意义上“过程”性理解在空间维度上的展现。根据熊彼特的理论,技术创新的动力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大的主要的创新集中在少数部门中;第二,这些创新并非孤立地出现,而是间歇性地集群发生。对技术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在一个中等长度的周期到下一中等长度周期演化的

24、转变中,“老技术”将被“新技术”取代,见图3:图3:技术生命周期曲线图中新技术曲线的性能比老技术曲线的性能要好。尽管新技术性能将超过老技术,但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可能不及老技术好。这表明采用新技术会带来风险。在图中,一个试图进行重大创新的企业必须自愿从曲线1上的A点,移到一个新技术生命周期曲线2的初期上的B点。技术进步幅度越大,这种情形可能会越严峻。我们在分析PHS技术演进时需要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一是,按照国内的实际(是一个PHS系统),把PHS技术用做无线市话的情况。二是,从技术本身着眼,假设PHS能单独组网。实际上,目前业界一些对PHS向3G过渡的分析,更多是基于第二种情况,就是假想能利用PH

25、S技术单独组网(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PHS运营就是这样一种模式)。PHS在技术上的优劣势分析:一、劣势分析1、面临网络优化和补增基站困扰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PHS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目前一些地方PHS采用了500mW大功率基站、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问题,能实现预付费、短消息和数据上网等新业务。然而,各地PHS依然普遍存在接通率低、掉话、覆盖面窄等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PHS的通话质量影响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增基站和扫除盲点工作,对PHS系统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2、产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P

26、HS增值业务中的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模糊,对SP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支持数据增值业务的PHS业务的手机型号不多、服务提供内容相对匮乏等方面。PHS增值业务中的ICP和ISP的数量和质量同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相比,近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 中国移动已经在2003 年开始同ICP 和ISP签署“ 排他性”协议,中国联通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捆绑ICP 和ISP,这样将给PHS的增值业务造成一定的困难。能否顺利实现全国PHS用户之间、与移动电话用户之间的短信互发等非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PHS用户在增值业务上的需求。 二、优势分析 PHS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无线上网

27、速率优势明显;二是低辐射。随着国内整体经济水平及人们对辐射等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PHS低辐射这一优点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技术重要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市场,而不是技术含量的高低;技术的去留更多的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因此,从这些方面看,PHS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1.2.2从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解释产品生命早期阶段由贸易转变至后期海外投资的演变过程。Vernon(1966)以企业创新优势(Innova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为出发点,加上区位理论(Location approach)的观点,說明了企业为何随时间

28、的经过转移其生产地点。下面就将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说明如下图:进口出口时间 见一、新产品在发达国家生产并且先满足发达国家市场,只有少量出口到较先进国家二、成熟中产品发达国家市场得到相当满足后,厂商开始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把产品销售到发展国家三、标准化产品市场开始进入完全竞争阶段,厂商寻找更低生产成本国家生产,并回销发达国家图4:Vernon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图具体结合到PHS,目前PHS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它已经是标准化产品,而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成熟中产品。相对于3G技术,PHS的技术属于老技术的成熟期, 这时应依赖不断的过程改良,以降低成本来维持或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而3G属于新技术

29、的引入期。尽管3G的新技术性能将超过PHS老技术,但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可能不及老技术好,因为采用新技术会带来风险。因此在中国发放3G牌照之后,PHS凭借其已有的优势,会在较短的几年内仍占据大量的通信市场,尤其是低端语音市场。但随着3G网络的建设和其成熟应用的不断推出,PHS逐步淡出大范围的覆盖应用,最终将走向社区、主要建筑物,甚至农村居民聚集区等区域性应用,仅仅作为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1.3 3G对PHS生命周期的影响一、3G牌照颁发的数量3G牌照发放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HS的生存时间。如果两家固网运营商都获得3G牌照,会出现三种可能:一是投资可能更多地转向3G,PHS的投入

30、将减少,发展速度将减慢;二是3G市场开拓并不理想,运营商将设法挖掘PHS市场,如果能找到驻地化市场、用户群和业务,PHS还将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为了节省3G成本投入,两家固网运营商采取合作建设方式,这种方式对PHS投资影响相对较小,PHS系统扩容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从市场竞争压力以及PHS投资回收考虑,两家固网运营商仍会维持一定规模的PHS系统投资。从2005年2008年,逐年投资预期分别为104亿元、37亿元、19亿元和8亿元。如果两家固网运营商中只有一家获得3G牌照,获得者可能会放缓PHS的发展,而没有获得牌照的一家反而会加大PHS的投入,因为PHS仍将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和竞争的手段。在这

31、种情况下,围绕PHS的潜力挖掘,将成为运营商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包括推出新业务、开发增值业务、优化网络、研发双模手机等。二、3G牌照的发放时间3G牌照发展时间越早,对PHS的冲击越大。反之,将给PHS打时间差的机会。根据目前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现状和3G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的测算,3G每推后1年启动运营,运营投资的成本回收期将会推迟23年。近期推出3G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总体上对PHS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更大。三、两者的生命周期PHS和3G生命周期不同。PHS经过7年多的发展,现已步入了成熟发展期,但3G却是初次走向市场。由于PHS与3G的商用化程度不一样,两者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共存的可能性很高。

32、第2章 中国3G的市场环境分析2.1全球3G的发展概况2.1.1 3G的概念一、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里,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从传统的单基站大功率系统到蜂窝移动系统,从本地覆盖到区域、全国覆盖,并实现了国内甚至国际漫游,从提供话音业务到提供包括低速数据的综合业务,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人通信服务。回顾移动通信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最初成功应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是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警车用车载系统;80 年代中期,欧、美、日建成了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90 年代以来,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

33、通信兴起,其市场规模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快速扩张,很多国家的年增长率都超过了 50。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的迅猛增长,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第一、第二代移动通信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第三代移动通信(3G)应运而生。相对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和第二代 GSM、TDMA 等数字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 2M/s、384k

34、/s 以及 144k/s 的传输速度。自 2001年 10 月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开始在日本商用。图5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上图为移动通信一般的演进过程。全球市场上目前2G通讯系统GSM占据主流位置,而北美的IS-95和CDMA 1x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部分非洲地区还使用模拟通讯,但在此不作阐述,因为模拟通讯模式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日本采用自己的PDC 2G通讯制式,演进路径也较为独特,而中国由于大力推广基于自己提出的标准TD-SCDMA,因此其演进路径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基本上都符合这样的一个演进路径。二、3G的优越性3G自诞生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它们纷纷

35、组织力量进行 3G 研发。按照国际电联提出的目标和各国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3G 应实现以下四个目标:第一,全球普及和无缝漫游。2G 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 3G 将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它将使用共同的频段,全球统一标准。第二,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包括数据、图像等业务,这应是它最主要的特征,也应是发展的方向。第三,能提供比 2G 更大的系统容量(大约是 2G 的 2 倍以上)、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还具有低成本、高频谱效率和高保密性等优势。第四,与 2G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过渡和演进。总之,人们希望通过 3G 可以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的通信。三、

36、3G 业务框架UMTS论坛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审视3G市场,对3G业务进行了分类。UMTS将3G业务按照3级划分,第一级业务将按照话音和非话音业务分为两大类。第二级是将话音业务,又分为基本话音业务和高级话音业务两种。非话音业务又称为信息和内容业务,进一步按照业务性质,又可将非话音业务分成内容连接性和移动性两类。在第三级中内容连接性业务包括移动Internet接入和移动Intranet/Extranet接入两种业务内容。移动性业务则包括定制娱乐信息业务、基于位置业务和多媒体信息业务三种。从以上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UMTS定义的业务框架将3G业务划分为6个业务类型,分别是移动Internet接入、移

37、动Intranet/Extranet接入、定制娱乐信息(Infotainment)、多媒体信息、基于位置业务、高级话音业务。这个业务框架涵盖的业务和业务概念,为行业界定下一代移动业务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方式。 图6: 3G 业务框架从上图可以看出,与目前话音业务不同,未来3G业务将是一种提供实时在线的数据环境,能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到多媒体内容的服务。UMTS论坛将3G业务分为以上六类的原因就在于此,依据目前第二代或者2.5代网络上数据业务的发展判断,这六类业务可能成为未来3G业务的主要业务类型,而且将是最流行的业务服务。2.1.2 亚洲3G发展现状一、日本从时间上看,2001 年 10 月

38、1 日,NTT DoCoMo 推出商用 3G 业务,使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个开通 3G 商用业务的国家;从发展上看,日本 3G 的规模也是全球最大且最快的,它不仅开放了 3G 网络,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各种丰富的 3G 数据业务。日本 3G 商用市场发端于 2000 年。在 2G 时代的决策失误(日本固执地推行其自行研发的 PDC,试图以此抵挡国外通信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也为日本企业垒起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高墙),让日本铭记教训,并促使其在 3G 来临时抢在欧洲前面部署新业务。当年 6 月,日本以招投标方式颁发 3G 牌照,NTT DoCoMo、KDDI 和沃达丰旗下的 J-Phone三家移动运营商分获经营

39、许可,其中 NTT DoCoMo 和 J-Phone 运营 WCDMA 业务、KDDI运营 CDMA2000 业务。二、韩国韩国发放了 3 张 3G 移动牌照,1 张 CDMA2000 牌照由 LGT 获得,2 张 WCDMA 牌照分别由 SKT 和 KTF 获得。但实际上 SKT 和 KTF 在 CDMA2000 上投资远大于在 WCDMA 上的投入,它们的 3G 网络主要以 CDMA20001X 系列为主。SKT 公司在 2000 年 10 月推出正式的 CDMA2000 1X 商用服务,于 2002 年 1 月正式开始 CDMA2000 1X EV-DO 3G 商用服务。KTF 也于 2

40、002 年 5 月开展 CDMA2000 1X EV-DO 3G 商用服务。到 2004 年 7 月底,韩国共有 CDMA20001X 用户 3050 万,其中 SKT1658 万、KTF996万、LGT434 万。三、日韩 3G 发展原因探究日韩3G业务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一枝独秀主要归于以下三点:首先,许可证费用低。日本 3G 许可证拍卖费用为零,韩国的 3G 许可证拍卖费用只有 11 亿美元。低许可证费用降低了运营商的投资成本。其次,业务有延续性。早在 3G 开通之前,日韩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培育了相当成熟的多媒体业务的用户群,因此当 3G 业务推出后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得业务的发展十分顺利。如日本

41、的数据业务,特别是 NTT DoCoMo 的 i-mode 业务发展得十分出色,得到了世界的公认。FOMA 延续了成功的经营模式所创立出来的价值链,保持业务的连续性,使原来已经习惯使用 i-mode 的用户可以顺利过渡成为 FOMA 用户。第三,技术标准的优势。WCDMA 遇到技术标准版本不稳定、终端等问题,导致 3G业务的开展遇到了障碍。而 CDMA2000 网络的继承性使得原本在其 2G 网络上的用户可以很容易地过渡到 3G。例如,韩国 CDMA 在 2G 的成功使得韩国运营商和制造商在 CDMA网络的运营、设备技术等各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韩国运营商 CDMA20001X 的网络覆盖

42、基于原来的 CDMA1X 网络上,网络升级相对投资较少。日本 KDDI 的成功也归结于这个原因。另外,韩国将移动通信运营商由 5 家合并成 3 家;禁止运营商提供手机补贴;发展新的子品牌战略这三大措施也被认为是其是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业务,让移动运营商扭亏为盈的关键所在。2.2中国通信运营商的竞争态势2.2.1运营商的行业环境分析 图7 波特竞争模型一、企业竞争态势分析企业竞争态势分析,即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前面曾经提到,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大类。一个企业是否有长期的发展前景除了与企业自身经营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企业所处行业本身的性质有关。波特竞争模型指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在很

43、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取决于市场上所存在的 5 种基本竞争力量。二、我国 3G 市场通信运营商竞争态势实证分析对于未来最有可能在中国 3G 通信市场展开竞争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来说,它们的竞争态势是怎么样的呢?1、潜在进入者与现有竞争者对于整个移动通信市场来说,在位者显然是目前的双寡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它们也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入其中所要面对的现有竞争者;同样,对于移动和联通来说,除了要继续与对峙多年的现有竞争者(对移动来说即联通;对联通来讲是移动),他们所把持多年的移动通信市场最需要重视并防范的潜在进入者就是电信和网通了,并且电信和网通并非真

44、正的外来户,他们有着多年通信市场运营的经验,并且分别通过近几年的PHS业务占据了部分移动通信市场,积累了相当的移动通信运营经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新运营商要想吸引 3G 客户,必须尽快在国内铺设一张高质量的 3G 网络,否则在竞争上将处于劣势。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发展的 PHS 客户是低端客户,即使可以通过双模手机兼容 2G 和 3G 网络,在发展 3G 用户上,公司的资费优势将无法体现,因此新运营商在 3G 网络运营中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它们却对 3G 的投资规模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新运营商迅速在国内建立 3G 网络,将逼迫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加快投资计划,形成资本支出的竞赛。2、替代产品

45、对于移动通信市场的产品移动通信业务而言,未来几家运营商几乎都可以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各种业务,也就是说,各个运营商在各自业务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因为替代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很容易获得,而运营商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各自差异化的优质的服务。3、供应商目前对于运营商来说,设备供给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大的,3G 设备制造商们对中国 3G 牌照的发放态度告诉我们,他们早已为抢占自己的目标客户3G 网络运营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届时,运营商几乎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网络设备和服务,这使得他们在与设备供应商的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网络建设成本和质量。4、买方对于运营商来讲,买方(即移

46、动通信消费者)讨价还价的压力不可小觑,面对无差异的产品市场,消费者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还价余地,频繁的专网换号不但给运营商带来了成本的负担也浪费了巨大的码号资源。因此,运营商在 3G 时代应该注重客户忠诚度的培养,以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赢得用户的长期支持。2.2.2运营商在3G时代的SWOT分析一、中国通信企业整体环境的 SWOT 分析优势(Strength):网络覆盖面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网络的规模和范围效应显著;品牌优势,消费者认知度高,消费者的惯性很大;市场垂直经济效应作用很大,市场潜力巨大;人才丰富和强大的科研能力。劣势(Weaken):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传统业务增长下滑,业务结构存在问题;与世界先进电信水平尚有巨大差距。机遇(Opportunity):国家信息化产业政策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消费者信息意识的提高;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业务的开发;国家重视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四大运营商全部上市。挑战(threaten):加入 WTO,引入竞争后,电信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外资本进入电信业,影响企业的产权结构;业务的异质竞争激烈,替代作用明显;人才面临流失,人力成本加大;政府的管制政策影响力加强,管制风险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