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0210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6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审定稿)民和县水土保持工作站民和县兴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二一五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单位:民和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性质:新建方案编制单位:民和县兴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 审 定:郭 昶审 查:马永平项目负责人: 赵志俊 马守斌校 核:贺玉鹃方案编制: 赵志俊 马守斌 马珍概 算:马守斌 李鸿玉 马珍描 图:赵志俊 马守斌 白鹏英 马珍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项目背景11.2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31.3 项目区概况51.

2、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61.5 施工组织设计71.6 监测及技术支持71.7 项目管理71.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81.9 效益分析8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112.1 项目背景112.2 设计依据14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16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3.2 建设目标18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194 项目区概况204.1 自然概况204.2 社会经济情况234.3 耕地现状244.4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28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305.1 水土保持分区305.2 总体布置305.3 措施设计315.4 措施数量396 施工组织设计436.1 工程量436.2 施工条件43

3、6.3 施工工艺和方法436.4 施工组织形式446.5 施工进度457 效益监测与技术支持477.1 效益监测477.2 技术支持478 项目管理488.1 项目建设管理488.2 项目运行管理529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539.1 投资概算539.2 资金筹措5710 效益分析6010.1 基础效益6010.2 社会效益6010.3 经济效益61附录A:附表(附表1附表12)附录B:附件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5年)专项建设方案投资概算书附录C:附图附图一:项目区地理位置图附图二:项目区坡耕地现状图附图三:项目区项目总体布置图附图四:项目区梯田典型设计图附

4、图五:田间道路及排水沟典型设计图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1.1.1项目来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和水土保持法,紧紧围绕党中央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部署,以青海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总目标,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作为破解新形势下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矛盾进

5、一步加剧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在省委“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总思路的指引下,把坡改梯规模治理作为青海东部农业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基本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抉择,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促进青海东部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从服务于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局。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

6、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为统筹安排和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依据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 2010655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的安排,2016年选择民和县马营镇、转导乡(涉及2个乡7个行政村)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区。 1.1.2规划依据(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

7、;(2)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3)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1.1.3项目地理位置马营项目区位于民和县东南部马营镇、转导乡境内,项目区西高东低,最高点高程2498.6m,最低点高程2242.2m。项目区的地形地貌为浅山丘陵区,项目区总面积17.77km2,涉及马营镇、转导乡1镇1乡7个行政村,项目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815- 1025329,北纬360035-360232,项目区中心距民和县城68km。1.1.4编制过程2015年11月初受民和县水利局委托,我室承接了民和县马营项目区

8、坡耕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6年)的编制工作,接受项目后及时组建项目组与民和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梯田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测调绘,收集整理了项目区自然条件、水文、泥沙、气象资料、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现状等资料,经综合分析论证,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特征,在充分征求乡政府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区建设方案,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和建设年度安排。于2015年11月末完成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

9、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初稿)。2015年12月18日省水利厅在西宁主持召开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的审查意会,会上与会专家根据民和县北山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青海专项建设方案的要求,对该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的意见,会后我室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5年12月末完成了修改稿。1.2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1.2.1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项目,对促进浅山干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

10、,农业生产力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山丘区新农村建设和保障粮食自足、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1194.20hm2,现状梯田527.53 hm2,坡耕地面积666.67hm2,且集中连片,但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耕地产出率、机械化耕作率、耕地灌溉率,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1.2.2建设任务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立地条件、耕地坡度、土层厚度、人均基本农田(0.086hm2)需求,确定666.67hm2坡耕地治理建设任务。1.2.3目标与规模。目标生态目标:项目区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hm2,配套田间道路2

11、0.00km,排水沟23.00km,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6.6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37.51%,期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9.76%。项目区新增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 hm2,新增坡耕地治理程度55.83%,实施期末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100%。项目区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达到4.0万t,减少径流量30.0万m3。(2)社会目标:促进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坡耕地治理中起到辐射、示范、推广的作用,有效带动项目区所在乡(镇)、周边乡(镇)、行政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参与性、投入性的目标。规模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有关梯田布

12、局、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为支撑,勘测设计78个图班,确定规模为 25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hm2。1.3 项目区概况1.3.1自然概况马营项目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以丘陵、沟壑为主,其地势大致是由北向南倾斜,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高原半干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寒冷和干旱是主要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00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年平均气温8.4,年日照时数2281.9小时。气候灾害频繁,干旱、暴雨、冰雹。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粟钙土为主,土壤侵蚀模数5254.15t/km2.a,以旱作农业为主。项目区西高东

13、低,海拔高程2200m-2500m之间。1.3.2社经情况项目区涉及2个乡(镇)7个行政村,分别为三联村、马营、沙塄沟、安家村、洒达庄、红和岘村、忠孝村,人口为1288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6047人,人口密度336人/km2。人均土地0.14hm2,人均耕地0.11hm2,人均基本农田0.086 hm2。农业人均占有粮食885.6kg,农民年均纯收入5048元。1.3.3坡耕地现状项目区坡耕地面积666.67hm2,占总耕地面积(1194.2hm2)的55.83%,510面积 487.18hm2、1015面积178.28hm2、1525面积1.21hm2。1.3.4治理情况项目区现状梯田52

14、7.53hm2,退耕还林118.8hm2,林地64.12hm2现状治理面积710.45 hm2,现状治理程度39.98%。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1.4.1项目设计原则根据项目区地理位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情况、社经情况、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等有关技术规范及文件要求,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设计依据梯田(布局、设计、施工、管理)、田间道路(布局、设计、施工、管理)、路面排水沟(布局、设计、施工、管理)三

15、项内容为原则。1.4.2设计深度设计深度达到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相结合,并达到初步设计及施工深度。1.4.3项目措施工程措施主要以(坡改梯+田间道路+排水沟)为主。 1.4.4总体布置项目区坡耕地治理实施面积666.67hm2,总体设计图班78个,田间道路15条20.00km,排水沟23.00 km。 1.5 施工组织设计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各项施工条件均具备,且劳力充足,施工机械由施工专业队自备,其他施工材料均可就近购得,具备施工条件及要求。项目计划1年完成,具体施工时间2015年(9月11月)。1.6 监测及技术支持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监测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监测(项目保存率、径流减

16、少量、土壤侵蚀量减少量、生态改善评价);经济效益监测(单位面积(hm2)增产、增收、增效、人均经济收入增长量、总产值增长量、经济贡献率、各项经济参数实现率);社会效益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等各项资本的参与度、认知度、支持度,各类项目的配套程度,脱贫率)。以上各项监测内容需经过(委托)程序由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实施。1.7 项目管理该项目属地方小型水利项目。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投资计划和项目建设管理按照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成立项目法人,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项目公示制、群

17、众投劳承诺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管护责任制、建后产权确认制及资金报账制等。1.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1.8.1概算编制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水利行业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贴近市场变化,基础价格定价合理;符合价值规律、体现社会必要劳动量和社会生产力平均水平,全面反映项目价值;适应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预测深度。1.8.2编制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关于办法水土保持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概算定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项目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发改农经201065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18、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8.3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中央和地方投资共同完成,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1.9 效益分析该项目完成后,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hm2;治理期末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22hm2;经济内部收益率12.59%,8%社会折现率下20a经济净现值328.40万元,项目产投比1.35 ,投资回收期8.20a;到措施全部生效时,实施区年减少地表径流30.0万m3,年减少土壤侵蚀1.8万t(附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特性表、附图1: 项目区地理位置图)。附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特性表项

19、目单 位数 量项 目单 位数 量一、基本情况五、施工组织设计1.工程区(涉及乡/村)个(2乡/7村)1.工程量2.所属流域湟水流域1)土方量万m3104.773.所属水土流失类型区丘四区2)石方量m34.项目区面积hm217773)混凝土量m35.总人口人111406.农业人口人33742.主要材料7.农业劳动力人1874 1)水泥t8.人均耕地亩3.4 2)柴油t222.13 9.人均基本农田亩0.086 .10.总耕地面积亩11490.3 3.施工工期月311.坡耕地面积亩7156.2 4.总投工万工时246.23 12.多年平均降水量mm353.55.机械使用量台班20955.7 13.

20、多年平均大风日数d9五、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14.多年平均气温8.41.工程投资1000.00 15.水土流失面积hm21575.5 工程总投资万元1000.00 1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a)5913梯田投资万元767.97 二、设计标准配套工程投资万元155.87 1.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mm51.8独立费用万元76.162.2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mm65.9预备费3.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70.42.资金筹措中央投资万元800三、工程建设规模地方投资万元2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hm2666.67其他万元(坡改梯面积)四、建设内容3.单位治理面积投资元/亩1500.0 1

21、.新修梯田面积hm2666.67六、工程效益小平整面积亩1.直接年经济效益万元157.6 3.配套工程:2.新增人均基本农田亩0.13 1).蓄水池座2).截排水沟km15.333).田间道路km13.33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和水土保持法,紧紧围绕党中央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部署,以青海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总目标,将坡耕地水土

22、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作为破解新形势下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在省委“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总思路的指引下,把坡改梯规模治理作为青海东部农业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基本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抉择,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促进青海东部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从服务于青海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大局。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为统筹安排和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依据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 2010655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的安排,2016年选择民和县马营镇、转导乡(涉及7个行政村)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区。2.1.1项目来

24、源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为统筹安排和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13年11月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

25、13年-2016年)。我们根据青海省坡耕地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的安排,2016年实施民和县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1.2实施方案编制过程2015年11月初受民和县水利局委托,我室承接了民和县马营项目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6年)的编制工作,接受项目后及时组建项目组与民和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梯田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测调绘,收集整理了项目区自然条件、水文、泥沙、气象资料、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现状等资料,经综合分析论证,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

26、纲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实施区地形地貌特征,在充分征求乡政府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区建设方案,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和建设年度安排。于2015年11月末完成了民和县2016年马营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初稿)。2015年5月18日省水利厅在西宁主持召开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项目区(2016年)专项建设方案的审查意会,会上与会专家根据民和县北山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青海专项建设方案的要求,对该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的意见,会后我室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5年12月末完成了修改稿。2.1.3项目背景民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

27、视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按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职责,成立主管县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密切协作,县水利局具体组织实施。结合民和县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坡耕地资源较多,乡(镇)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马营镇(三联村、马营、沙塄沟、安家村、洒达庄)、转导乡(红和岘村、忠孝村)、7个村为项目区。2.2 设计依据2.2.1 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青海省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项目初步

28、设计编制规程(SL4492009);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2008);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关于颁发的通知(水利部 水总200367号);水利项目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2.2 文件、资料依据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

29、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全国坡耕地治理规划(水利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水利部)。(6)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青海省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年)2.2.3 数据来源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统计手册(民和县统计局,2013年);2.土地现状(1:10000)地形图;3.青海省水文手册(1974年);4.青海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7.项目区地形(坡向、坡度)、植被、土壤、径流等现场调查资料。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1人口分布项目区涉及马营镇、转

30、导乡7个行政村,2347户12886人(农村人口12886人),其中马营462户2880人 , 沙塄沟村326户1913人,三联村252户1250人,安家村411户2154人,洒达庄村352户1746人,忠孝村321户1867人,红合岘村223户1867人。 3.1.2坡耕地面积及坡耕地治理面积根据现场1:1万地形图勾绘调查,项目区原有坡耕地面积1194.20hm2,已治理面积为527.53hm2,项目区现状坡耕地面积为666.67hm2,现状坡耕地面积治理程度为44.17%。项目区现状坡耕地面积为666.67hm2,主要分布在三联村、马营、沙塄沟、安家村、洒达庄、红和岘村、忠孝村7个行政村。

31、各村现状坡耕地面积分布不均,其中沙塄沟村坡耕地174.99hm2,三联村坡耕地18.03hm2,安家村坡耕地76.89hm2,洒达庄村坡耕地109.33hm2,忠孝村坡耕地175.63hm2,红合岘村坡耕地74.08hm2,马营坡耕地37.72hm2。3.1.3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项目区总面积为1777hm2,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835.51hm2 ,现状治理面积710.45hm2(梯田527.53hm2、林地64.12hm2,退耕林118.8hm2),现状治理程度39.98%。3.1.4人均基本农田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0.086hm2,人均产粮442.72kg(附表5:项目区所涉行政村社会经济情况表

32、)。3.1.5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项目区坡耕地治理后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从治理前“二元结构-农业、林牧业”调整为治理后“现代特色农业、林牧业、特色产业”。3.1.6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从以上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拥有粮食、人均收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乡(镇)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项目标出发,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且符合群众意愿,符合增加经济收入等经济发展要求。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对有效控制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提高降雨拦蓄能力,涵养水源,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十分必要。增产增收的必要性: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实现

33、粮食稳定具有必要性。项目区坡耕地比例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区域粮食平衡难以保障,群众生活困难。通过实施坡改梯,建成高标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梯田,对增产、增收、增效,保障粮食稳定的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项目实施为现代旱作农业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空间和载体,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发展现代农业,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基本农田作支撑具有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实施对推进山区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有效解放

34、劳动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必要性。3.2 建设目标3.2.1治理目标项目区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hm2,配套田间道路20.00km,排水沟23.00km,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6.6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28.21%,期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7.02%。项目区新增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 hm2,新增坡耕地治理程度39.98%,实施期末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100%。项目区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达到4.0万t,减少径流量30.0万m3,并结合农业、林业等项目配套,区内山、水、田、林、路、村全面治理,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居

35、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初步达到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格局。3.2.2经济目标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086hm2/人增加到期末的0.22hm2/人,增加量0.13hm2,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442.72kg提高到期末的583.67kg;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4590.6元提高到期末的4789.0元。 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3.3.1 项目区选择项目区选择根据水利部的要求,项目区选择突出以下特点:坡耕地比例高、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选择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实施坡改梯要求迫切;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坡耕地治理条件较好。 2项目区选择优势条件(1)坡耕地治理具有基础条件,

36、项目区坡耕地面积666.67hm2,现状梯田527.53hm2。项目区所在乡政府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群众实施坡改梯要求性一致、迫切性急、积极性高,意愿性强、配合性足。(2)项目区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坡耕地治理经验及工作基础较好。(3)与退耕还林项目区实施地块、面积不重复,不存在项目重复建设情况。(4)与国土资源项目百万亩基本农田整治项目不重复。3.3.2 建设规模项目区坡耕地治理面积666.67 hm2(510面积487.18hm2、1015面积178.28hm2、1525面积1.21hm2),配套田间道路20.00km,排水沟23.00km。4 项目区概况4.1 自然概

37、况4.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呈现中期侵蚀地貌,地形破碎,丘陵起伏,土层深厚而土质疏松,易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5254.15t/km2.a。构成项目区的地貌单元有山梁、坡地、川台地、沟坡四类,项目区海拔高程2200m-2500m 。项目区内山梁、坡地是实施坡耕地治理的主要单元。表4-1 民和县马营项目区坐标拐点编号东 径北 纬11024752.67 36 155.9921024850.77 36 115.6031025155.36 36 126.5841025155.37 36 126.595102534.85 36 033.7361025356.68

38、36 06.6771025347.88 36 144.5381025217.02 36 134.3591025140.66 36 154.40101025032.80 36 257.30111024913.28 36 247.264.1.2气象水文项目区属内陆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冷凉干燥,日照充足,温差大,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8.4,多年平均降水量500mm(20a一遇6h最大降雨量78.9mm),降雨主要集中的6、7、8、9四个月汛期之间,降雨量500mm,汛期径流量大,造成坡耕地表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泄入沟道,沟岸扩张、侵蚀基准点降低。坡耕地治理能有效拦蓄降雨产生的径流泥沙,拦蓄表土及土壤

39、养分。10的积温为1687.5,无霜期110d,年蒸发量1800.0mm。无霜期110d,年均日照时数2452h,年均大风9d,多年平均径流深125mm。4.1.3土壤植被根据项目区土壤调查及剖面理化分析,土壤类型为山地淡栗钙土,发育在黄土母质上,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表4-2:实施区山地淡栗钙土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4-2 项目区山地淡栗钙土剖面理化分析结果层次厚度(cm)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ppm)速效磷(ppm)速效钾(ppm)代换量(me/100克土)碳酸钙(%)0-60.830.1690.0631.981011657.119.26-640.

40、380.0680.0572.0829痕迹534.116.564-1500.50.0680.0672.06361624.613.65项目区植被区划属干旱草原地带,林地多呈零星、片带状分布,面积64.12hm2,林草覆盖率3.61%。树种主要有青杨、云杉、油松、沙棘、柠条、红沙柳等,草种为披碱草、冰草、蒿类、芨芨草等,林草覆盖率低,保水保土作用差,水土流失依然严重。.1.4耕地资源项目区耕地总面积1194.20 hm2,坡耕地面积666.67hm2、梯田527.53hm2,宜治理(坡度25、土层50cm、无砾石)面积666.67hm2坡耕地治理资源条件充足(附表7:项目区所涉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表)

41、。4.1.5梯田项目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环境因素梯田项目建设的有利环境因素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耕地资源等条件综合分析,项目区梯田建设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山梁、坡地耕地土层厚、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适宜,坡耕地资源充足、降水量集中且汛期径流泥沙量大,通过梯田项目建设,能有效改善山梁、坡地微地形条件,拦蓄径流泥沙,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适宜植被(农作物)生长(表4-3:梯田项目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环境因素)。梯田项目建设的不利环境因素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耕地资源等条件综合分析,项目区梯田建设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山梁、坡地)耕地坡度陡,项目建设时部分梯田宽度小,机械化耕作不便利;降

42、水量集中且汛期径流泥沙量大,植被生长期长,施工期仅4个月(4月-5月、9月-10月),建设任务重、工期紧(表4-3:梯田项目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环境因素)。表4-3 梯田项目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环境因素因子有利环境因素不利环境因素因子指标有利环境因素因子指标不利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地形缓坡地形不复杂陡坡地形复杂地貌缓坡大块梯田田面宽陡坡小块梯田田面小土壤侵蚀程度中度土壤侵蚀程度从中度降低至轻度快强度土壤侵蚀程度从中度降低至轻度慢降雨量(mm)353.5梯田有效拦蓄(降雨、径流、泥沙)量大420梯田有效拦蓄(降雨、径流、泥沙)量大气象水文汛期降雨量(mm)328.4汛期径流泥沙量大,田面宽度小,

43、拦蓄不充分冻土层(m)1.5冻土层深,施工期短无霜期(d)110无霜期短,施工期短土壤植被土层(cm)50150土层厚,梯田养分含量相对较高,施肥量较小3050土层薄,梯田养分相对含量低,施肥量大土壤种类山地淡栗钙土土壤种类适宜农作物生长土壤质地轻壤中壤土壤种类适宜农作物生长中壤重壤土壤种类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有机质含量(%)0.81.0土壤种类适宜农作物生长0.30.5土壤种类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砾石含量(%)2-5砾石含量少,适宜梯田建设1530砾石含量多,不太适宜梯田建设植被生长期(农作物)120120施工期短耕地资源坡耕地面积(hm2)适宜坡改梯面积(hm2)土地适宜性适宜农作物生长有无灌溉条件有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必要社会环境因素项目来源及投资国家坡耕地试点项目项目及投资政府支持重视支持群众认知及参与(认知度+参与度+积极性)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