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1407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8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228页).docx(2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 -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矿井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 2 - 第一节 总则 . - 2 - 第二节 事故风险描述 . - 4 - 第二节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 - 17 - 第三节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 - 20 - 第四节 预警及信息报告 . - 24 - 第五节 应急响应 . - 35 - 第六节 信息公开 . - 37 - 第七切 后期处置 . - 37 - 第八节 保障措施 . - 37 - 第九节 应急预案管理 . - 44 - 第二章 矿井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46 - 第一节 矿井顶板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46

2、 - 第二节 矿井停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58 - 第三节 提升运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77 - 第四节 矿井主扇停风、瓦斯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92 - 第五节 煤尘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 111 - 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 - 111 - 第六节 火药库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25 - 第七节 矿井水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134 - 第八节 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148 - 第九节 地面生产系统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65 - 第十节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178 - 第十一节 灾害性天气专项应急预案 .- 184 - 第十二节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3、.- 194 - 第十三节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202 - 第三章 附件及其说明 .- 215 - 附件一:隔爆设施设置要求 .- 215 - 附件二:井下灾变后人员统计及救援人员入井控制方法 .- 216 - 附件三:发生火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事故后的避灾路线 .- 217 - 附件四:永久避难硐室使用、操作 .- 218 - 附件五:应急响应程序 .- 220 - 附件六: 应急救援主要人员及部门电话表 . - 221 - 附件七:地面消防材料库材料台帐 . - 222 - 附件八:井下消防材料库材料台帐 . - 224 - 附件九: “洪涝、雷电、雨雪冰冻”物

4、资储备 . - 225 - 附件十:千树塔煤矿辅助救护队装备 . - 226 - 附件十一:2018 年应急救援预案培训计划.- 227 -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2 - 千树塔千树塔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章第一章 矿井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矿井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第一节第一节 总则总则 一、一、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明确职责,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在煤矿发生重大事故之后,实现应急救援快速、有序、有效的目的,确保事态的迅速控制,搞好自救、互救和避灾

5、,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特制定千树塔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二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17 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 17 号)、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陕西省生产安全条例、陕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陕西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陕西省煤矿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

6、预案等上级有关文件、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三、三、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千树塔煤矿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一般事故()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由矿主要负责人发布命令,启动本预案。 四、四、 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 预案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组成。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3 - 附:千树塔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图 五、五、应急工作原则应急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

7、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矿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各专业、有关单位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在指挥部下达启动预案后,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机构的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建立应急救援人员职责,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灾害发展,消除险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应急知识宣传和员工技能培训教育,提高自救、互救和应对事故灾难的综合素质。 依靠科技,依法规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监视、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避免次生、衍生事故发生。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矿井提升运输事故

8、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顶板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煤尘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灾害性天气专项应急预案 地面生产系统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山体滑坡泥石流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火药库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水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停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主扇停风、瓦斯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矿井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锅炉压力容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榆林市千树塔煤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4 - 强应急管理,使应急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

9、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做好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第二节第二节 事故风险描述事故风险描述 一、一、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千树塔井田位于榆林城东北方向直距约 32km 处,行政区划隶属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管辖。交通位置见图 1-1-1 本井田位于西包铁路神延段及榆神公路东南侧 12km 处,榆(林)府(谷)旧公路沿井田西北部边界自南西北东向通过。西包铁路北与神朔线、大秦线、京包线,南与西康线、陇海线相连,可达我国东部各省(区)及沿海港口;沿榆神公路可进入陕西省内“米”字型公路网(包茂高速G210、榆靖高速G65、榆商高

10、速S20、榆木高速S20、榆佳高速S50 等),榆林至西安两地间每天还有民航班机往来。本区交通状况良好,煤炭外运条件良好。 井田地处国家规划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的东南部,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5 - 2006659 号”文关于陕西省神府新民、榆神、榆横、渭北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的批复,其西北部与神树畔井田相接,西部与柳巷井田相邻,西南部与半坡山井田相接,东部、南部与 3 号煤层燃烧区相邻(图 1-1-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00051100218,北纬 382720382945。井田西北东南方向长约 3.45km,西南东北方

11、向宽约1.403.65km,面积约8.6558km2。 二、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1、断层、褶皱及岩浆岩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之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地质构造简单,区内未发现较大断裂、褶皱及岩浆活动痕迹,局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北西缓倾的单斜构造,倾向 290,倾角小于 1。 根据地质报告,井田内推断有 4 个隐伏断(层)点,均为正断层,落差 1.73.5m,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3-2。 表表 1 1- -3 3- -2 2 主要断层特征表主要断层特征表 序号 断点 编号 性质 断开层位 坐标 倾 向 倾 角 落差 (m) 控制程度 X Y 1 F2-1 正 T3 426

12、1359.0 37413990.41 NW 66 1.7 较可靠 2 F3-1 正 T3 4262047.0 37413946.03 NwW 67 2.4 较可靠 3 F4-1 正 T3 4260913.0 37416099.34 NW 70 2.2 较可靠 4 FL1-1 正 T3 4259996.0 37413542.44 SW 54 3.5 较可靠 由于断(层)点落差较小,3 号煤层为特厚煤层,断(层)点对煤层无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断层对3 号煤层的开采基本无影响。 2、裂隙 区内的基岩,自顶面之下普遍形成厚度 2040m 风化裂隙带,导致岩石破碎,是地表水下渗的良好通道。当煤矿采煤产生

13、的冒裂带与风化裂隙带沟通时,可能造成矿坑涌水。 另外,井田东南部由于 3 号煤层自燃,其顶板烧变岩垮塌,造成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松散,成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 3、主采煤层底板起伏形态特征 区内的基岩基本为简单的层状叠置结构,无较大褶皱,仅局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 由 3 号煤层底板等高线显示,该煤层在井田内总体向北西倾斜,底板有一定的宽缓的波状起伏。煤层沿倾向方向平均降深梯度为 10.86m/km 左右,平均倾角小于 1。 4 4、煤层煤层 延安组是井田内的含煤地层,除延安组第四段外,其它各段均含有煤层。其中:第三段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6 - 含 3、4、4-1、

14、4-2号煤层;第二段含 5、6、7 号煤层;第一段含 8、9 号煤层。 延安组地层总厚度 244.26280.95m,平均 265.02m,共含煤层 10 层,具有对比意义的9 层,自上而下编号依次为 3、4、4-1、4-2、5、6、7、8、9 号,其中可采煤层 4 层(3、4、6、9 号),分述如下:1、3 号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三段上旋回的顶部,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厚度大,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在 25 个钻孔中,22 个见及该煤层,均为可采点,其中煤层未燃烧点 19 个,燃烧残留点 3 个。该煤层在井田内除东南部自燃外,全区可采。其中煤层未燃烧区面积 8.08km2,约占井田面积的 93.

15、2%,该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在 9.7511.21m 之间,平均 10.61m,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变化规律明显。3 号煤层厚度等值线见图 1-3-1。 煤层埋深 207.38310.19m,一般 250290m,底板标高变化在 10541094m 之间。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仅个别点(ZK1258)含 1 层 0.10m 的泥岩夹矸。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次之,少量中、细粒长石砂岩;直接底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煤层与其顶底板均为明显接触。 图图 1 1- -3 3- -1 31 3 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该煤

16、层在井田东南部存在自燃区域,煤层完全燃烧至正常区间过渡带宽度较大,一般为100200m, 东南部最大可达 250m, 其间煤层残留厚度约 010.0m。 煤层埋深 147.43271.25m,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7 - 一般 200270m,底板标高变化在 10821120m 之间。 5 5、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一)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本井田处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缘地带。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地形切割较深的黄土梁峁特征。在井田北部形成大致东西向(公路走向)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北沟谷走向为西南东北向(秃尾河流域),以南沟谷走向为北西东南向(佳芦河流域)及东北西南向(榆溪河

17、流域)。井田内东南部及西南部的沟流,其流量较小,旱季断流。麻黄梁镇蔡家沟东北的沟中有一小型水库(淤地坝),是汇集沟内上游的雨水形成,据调查,丰、枯水季节变化较大,最大库容量约3740m3。 (二)地下水含(隔)水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显示了与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的统一性。但由于受地层分布、埋藏及其地貌的影响,又显示了小区域性的差异性。根据井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井田地下水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及孔隙裂隙潜水、碎屑岩类裂隙水;五个含水岩层(组):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潜水、第四系更新统黄土孔隙裂隙潜水、烧变岩区孔洞裂隙水、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壳裂隙水、

18、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井田内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均为隔水层。现将井田的主要含(隔)水层特征叙述如下: A、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及孔隙裂隙潜水 (1)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井田较大沟谷底部,冲洪积层一般厚 23m,当沟谷中建有淤地坝时,其堆积层厚度增大, 厚度可达10m 以上。 岩性以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粉砂为主, 夹有粉细砂薄层, 含水层厚度13m。虽然冲洪积层透水性较好,但由于含水层厚度薄,补给条件差,故含水贫乏。据本次机、民井调查和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含水层厚度 2.252.32m,当降深为 2.00m 时,涌水量为 0.084L/s,单位涌水量0.042 L/m s, 统

19、降单位涌水量0.0036L/s m; 另据泉水调查, 天然单泉涌水量0.014L/s0.062L/s,总体该含水层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HCO3CaMg,矿化度248.38525.10 mg/L。 (2)第四系更新统黄土孔隙裂隙潜水 广布全区,除井田北部小范围黄土被风积沙覆盖及各大沟谷中下游两侧红土出露外,大部地段为黄土堆积。黄土厚0106.21m,平均为53.28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黄土)。水位埋深靠近沟底区较浅,一般 712m,靠近黄土梁峁区较深,一般 3050m。由于沟底大多出露红土隔水层,故黄土含水层多以上层滞水存在。据机、民井调查和 2 个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含水层厚度 1.5

20、0m3.70m,当降深为 1.002.99m 时,涌水量为 0.027 0.062L/s,单位涌水量0.02080.027 L/ms,统降单位涌水量 0.00040.0028L/sm;另据泉水调查,黄土出露的泉水有15 个,单泉天然涌水量0.0140.260L/s,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 型水为主,矿化度227.18523.78mg/L。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8 - B、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根据水力特征划分为两个含水岩组,即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带裂隙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1)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带裂隙水 全区分布,均隐伏于新近系静乐组红色粘

21、土之下,岩性为延安组和直罗组的砂岩和泥岩,含水层为基岩顶部的风化裂隙带,一般厚 20m 左右,裂隙水具承压性。据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含水层厚度 24.7230.43m,当降深 16.5026.31m,涌水量 2.07420.48m3/d,渗透系数 0.0030.0116m/d,统降单位涌水量0.00120.0035L/sm,富水性弱。 (2)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以3 号煤层为界分上、下两个含水岩段。 3 号煤之上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分布于 3 号主采煤层之上。含水层主要由第四段底部真武洞砂岩等组成。由于区内构造简单, 裂隙不发育, 故储水空间较小。 据钻孔抽水试验, 水位埋深12.4964.52

22、 m, 含水层厚度9.34 67.93m,当降深 19.88 44.95m,涌水量 0.262.851m3/d,统降单位涌水量 0.00010.00139L/sm,渗透系数0.000970.00961m/d,富水性弱。 3 号煤之下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 分布于 3 号煤层至延安组底界之间层段中。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因埋藏较深,岩石完整,裂隙极不发育,含水层较薄。据SQ302 水文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抽水层段为延安组第三段到延安组第一段,水位埋深 66.36m,含水层厚度 21.40m,当降深 23.13m时,涌水量 2.33m3/d,统降单位涌水量 0.00168

23、L/sm,渗透系数 0.00418 m/d,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Na 型水,矿化度351.22mg/L。 C、烧变岩区孔硐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井田东北部和南部的3 号煤层自燃区。 3 号煤层自燃后, 其顶板失重塌落造成的破碎层和裂隙密集带具有良好的储水空间及导水通道。但是,在本井田煤层自燃区内,煤层顶板烧变岩层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储水空间较为有限;在井田东部切割较深的沟谷中,烧变岩层已出露,上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其上覆又有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的静乐组红色粘土隔水层存在,不利于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入渗补给,故含水贫乏。通过火烧岩区 QH7、QH10 钻孔抽水试验, 含水层厚度64.4

24、275.32m, 水位埋深62.50127.22m, 降深20.2232.94m, 涌水量16.0726.18m3/d, 统降单位涌水量0.0059130.01528L/s m, 渗透系数0.007920.016m/d, 富水性弱。 D、隔水层 (1)新近系静乐组红土 广布全井田,钻孔揭露厚度 80.64155.35m,平均 106.44m。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及粉砂质粘土,夹多层钙质结核层及钙板,较致密,为第四系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水间良好的隔水层。 (2)泥岩类 在基岩中,厚度较大且连续分布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部分粉砂岩等泥岩类,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9 - 与含水

25、层相间分布,厚度一般为1040m,为层间裂隙承压水的隔水层。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特征 据头道河水长期观测结果,区内地表水变化特点较明显,每年有两个丰水期(3、4 月冰融期和7、8、9 月雨季),两个枯水期(5、6 月和11 月至次年2 月)。由于该河道水库较多,拦洪调节后的河水流量较雨期滞后约510 天。 据区内钻孔地下水位及水泉流量的动态长期观测结果, 其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较为密切,具有同步变化特征,地下水位动态特征是雨季大幅上升,枯季持续下降。根据水文地质填图对当地地下水位的访问调查,近 510 年来,干旱时间长,地下水位整体下降 1m 左右。

26、 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变化均随季节及大气降水关系密切。降雨后,地下水水位有上升的趋势,第四系泉涌水量增大。据访问,长期干旱时地表水断流,泉水涌水量变小,甚至干枯。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本井田地貌形态除北部小范围有现代风积沙堆积外,主要表现为黄土梁峁,故第四系松散含水层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部分为沙漠凝结水补给。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流向由高至低与现代地形吻合,即大体由井田北部的分水岭向较低处径流。排泄是在较低的沟谷以泉或泄流的形式补给地表溪流,次为蒸发消耗、垂向渗漏和人工开采。 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因受其上覆红土隔水层的制约,主要接受井田外围同一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其径流方向

27、与松散层潜水的径流方向大体一致,亦是向东北及东南、西南沟谷基岩出露处径流,以泉的形式排泄。 井田内基岩承压水主要通过区域上基岩风化裂缝带潜水的下渗补给, 还接受基岩裸露地段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受区域上向西微倾的单斜构造的影响及上下隔水层的制约,径流方向基本沿岩层倾向由东向西或西南方向运移,愈向西部,埋藏愈深,交替循环条件愈差,基本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储水空间,故水质差,富水性弱。 烧变岩区孔洞裂隙水除接受上覆基岩风化裂隙水的下渗补给外, 在其区域出露外还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其径流在烧变岩区大体是由东向西方向运动,地下水由于受燃烧边界线以西正常基岩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就沿火烧边界线由东北向西南

28、方向运移,在榆林东北方向以大泉的形式排泄。 (四)地下水主要化学特征 本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古地理环境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控制。区内浅层潜水、火烧区孔洞裂隙水及延安组碎屑岩裂隙承压水,由于埋藏均较浅,一般均为物理性质较好的重碳酸盐型水,矿化度低,水质良好。 (五)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3 号主采煤层埋藏较深, 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 其上覆又有全区分布平均厚度 106.44m的红土隔水层存在,起到了隔离上覆松散层潜水的作用,使得 3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0 - 条件变差,而上覆松散含水层富水性亦弱,地表仅有较小的地表水体(淤地坝初期),地形有

29、利于排水。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中有关规定,本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应划为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六)生产矿井充水水文地质特征 井田内无生产矿井,从井田附近的二墩煤矿、七山煤矿、上河煤矿及常乐堡煤矿调查了解知,井深 124.64145m,均为竖井开采,开采对象为 3 号煤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 0.090.15Mt/a,实际年生产能力为 0.30Mt/a。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厚约 03m,基本顶板岩性为延安组第四段细粒长石砂岩(真武洞砂岩),厚度 2040 余

30、米,为矿坑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量贫乏,富水性弱。煤层底板多为砂泥岩互层。采空区总体以滴水的形式向矿坑充水,若遇鼻状隆起部位及裂隙边缘以淋水的形式出现,涌水量稍有增大。现采空区面约0.400.60km2, 矿坑涌水量 100 200m3/d; 井筒中第四系黄土及基岩风化裂隙带孔隙裂隙水,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约占矿井涌水量的 6080%,一般采用 23 台功率为 75m3/d 潜水泵排水即可保证正常生产。 但上河煤矿 2004 年 7 月曾发生突水事故, 矿坑涌水量猛增至 8005m3/d左右,其原因为采空区位于上河川道下部,冒裂带与第四系松散砂层沟通所致,经长时间治理后,现每天矿坑总涌水量 1

31、000m3/d 左右,常乐堡煤矿 2008 年 3 月因采掘工作面与西侧的火烧岩区的孔洞裂隙水沟通,使之巷道及生产机械被淹,停止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七)充水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 410mm,降水多集中在 7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65.5%,历史日最大降水量达 141.7mm。区内第四系广布,以黄土堆积为主,仅局部地段为现代风积沙覆盖。由于受区内地形地貌及岩性的影响,大气降水多从地表流走,小部分渗入地下成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它通过井筒进入矿坑,成为矿床间接充水水源。 (2)地下水 纵观全区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矿坑直接充水水源为各煤层顶板基岩裂隙

32、水,通过抽水试验资料分析,3 号煤层之上砂岩含水层涌水量很小,富水性弱。3 号煤层之下岩石完整性较好,裂隙不发育,砂岩含水层厚度薄,含水微弱,渗透系数、涌水量很小,富水性弱。 第四系离石组孔隙裂隙潜水,全井田分布,富水性极弱,可通过井筒进入矿井,成为矿坑的间接充水水源。 火烧岩区孔洞裂隙水,分布于井田的东北部,当采掘面与其沟通时,便可成为矿坑的直接充水水源。 2、矿坑充水通道 由于本区构造简单,无断裂及大的褶皱,故煤矿开采时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通道为煤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1 - 层顶板冒裂带。冒裂带是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它沟通冒裂带内的不同基岩含水层使地

33、下水直接进入矿坑,成为矿坑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充水通道。 3、矿坑充水强度分析 井田内矿坑充水强度主要取决于直接充水水源的富水强度及冒裂带发育程度两个因素, 并受隔水层明显影响。 根据井田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构造简单及本区煤层顶板为中硬岩层等地质特征,其形成的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高度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安监总煤装 2017 66 号) 推荐的经验公式计算, 3 号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为 32.76105.27m,平均 64.59m,通过计算,冒落带厚度 17.3617.80m,导水裂隙带厚度 56.3857.65m,一般未达正常基岩,仅局部地段穿越正常基岩,与风化

34、裂隙带沟通。但其上部分布有厚度 80.64155.35m,平均 106.44m 的新近系静乐组红土隔水层。因此,今后煤层开采时,矿坑涌水量很小,对煤矿生产建设不会构成危害。但是,在井田东部为 3 号煤层火烧区,该区虽富水性弱,但不可避免因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起局部地段富水性较强。今后采煤临近该区时,要注意观察矿坑涌水量的变化,以防采煤时与其沟通而造成矿坑突水。 (八)矿井涌水量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对 3 号煤层全井田开采进行矿坑涌水量预算,正常涌水量: 90m3h; 最大涌水量:120m3h。 四、四、开拓方式开拓方式 共开凿三条井筒,即在矿井工业场地开凿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开采二水平

35、时增加后期回风立井。主斜井口标高+1294.5m,井底标高+1104m,井筒倾角 16,斜长 676m。副斜井:纬距 X4261005.253,经距 Y37414434.513,井口标高+1294.5m,井底标高+1104m,井筒倾角 6,斜长 1686m,井筒净宽 5.0m,净断面积 17.8m2,井筒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支护, 井筒表土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 井筒基岩段采用锚网喷支护, 主要担负辅助提升,兼行人、进风任务。回风立井:纬距 X4260830.764,经距 Y37414628.180,垂深 175m,井口标高+1282.0m,井底标高+1104.000m,井筒直径 5.

36、0m,净断面积 19.6m2,井筒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支护,井筒表土段与基岩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主要承担矿井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五、五、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矿井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六、六、掘进方法掘进方法 矿井采用综掘机割煤施工。 七、七、通风方式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中央并列式。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通风方法采用机械抽出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2 - 式。 八、八、提升运输系统提升运输系统 主运系统:主斜井井底未设置煤仓,毛煤由主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直接搭接给入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并提升至地面。根据矿井开采系统采运设备配置及井下生产不均衡性

37、的要求,确定本输送机的带宽为 B1200mm,运量为 Q2000t/h。 主斜井胶带机按二级负荷设计, 2 台电动机的10kV 电源由主斜井驱动机房配电室 10kV 母线提供。胶带机采用变频驱动,配套有胶带机电控系统,电控装置具有沿线起动预告、急停闭锁、打滑、断带、纵撕、跑偏、超温洒水、烟雾等多项保护装置,实现运输系统的故障自动停车、对位显示等,能实现胶带输送机与大巷胶带机之间的联锁控制。主斜井内铺设轨道,设检修绞车,担负主斜井胶带输送机检修时大件提升任务。 辅运系统:千树塔煤矿副井采用无轨胶轨车运输,人员、材料及其它辅助运输均实现了作业地点到地面连续运输,最大的提高了辅助运输效率。 九、九、

38、供电系统供电系统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矿井应有两回电源线路,两回线路应取自电力网中两个不同区域上的变电所或发电厂, 确有困难则必须分别取自同一区域变电所或发电厂的不同母线段。 根据千树塔煤矿附近电源状况,北大 110kV 变电站距千树塔煤矿很近,约 1.4km。 北大 110kV 变电站目前最大负荷(不含本矿负荷)为 18MW,变压器富余负荷较大;并且北大 110kV 变电站具有两回独立的 110kV 电源。因此,以北大 110kV 变电站作为本矿的电源,可以满足矿井供电需求,符合规范要求。 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3 - 图 例北大110kV站110kV线路35k

39、V线路110kV变电站35kV变电站盘云110kV站麻黄梁110kV站2X50MVALGJ-120/13.8LGJ-120/21LGJ-300/16.5千树塔35kV站2X12.5MVALGJ-120/13.42*LGJ-185/1.4 十、十、排水系统排水系统 矿井副斜井井底设有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及主水仓,排水管路经过管子道至主斜井到达地面。 井下中央水仓由主、副两个水仓组成,容积为 2000m2、管子道通过主井到达地面,管子道上出口高度高于水泵房底板7m, 水泵房底板高度高度与该处大巷的500mm、 泵房有两个安全出口 (一个连通主斜井,一个连通副斜井井底车场)、泵房与井底车场通道处安

40、装防水闸门。选用MD500-574(P)型耐磨自平衡离心水泵 3 台,正常涌水及最大涌水时均为 1 台工作,1 台备用,1台检修。水泵参数:Q额定=500m3/h,H额定=228m,450kW,1480r/min,10KV。 十一、十一、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1 1、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本矿综合监测监控系统选用了 KJ95N 型。本系统融计算机网络、监测、监控技术于一体,作为整个矿井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主要监控井上、 井下各类安全生产参数及电力参数,能够汇集多个安全与生产环节子系统, 适用于本矿井使用。 另外, 矿主要管理部门设电脑终端,如矿长、安全矿

41、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室等,使矿井内部形成一个计算机管理网。 KJ95N 矿井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属两级分布式结构,由监控主机及其外设、井下分站、传感器和信号电缆等组成。系统可对瓦斯、风速、负压、温度、一氧化碳、煤位、水位等井下参数、风门的开闭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对工作面实现风电瓦斯闭锁。此外还对固定设备,采、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4 - 掘设备等工况、开停及相关参数进行连续监测。井下装备十类传感器,各类传感器的备用数量按 20%考虑。 2 2、供水施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 井下救生系统水源为工业场地生活饮用水,井下设有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从副井场地生活供水管网上就近引

42、DN100 沿一号主斜井敷设一条专用生活供水管道 (与井下喷雾泵站供水合用),至井下各避难硐室的生活饮用水点,各避难硐室接 DN20 支管,支管口设置小型净水过滤器,供至井下的生活饮用水通过净水过滤器过滤后可直接饮用。为了保证避难硐室用水点的压力不大于 0.3MPa,在主斜井井底设置减压阀进行减压。管材:内衬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基管为无缝钢管),法兰连接。 3 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据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设计在副斜井井底附近布置了永久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布置在 3 号煤层集中辅运大巷与 3

43、 号煤层东、西翼辅运大巷相交点附近,避难硐室两端各留出 5m 距离作为自身防护距离。避难硐室按 80 人留设,硐室为长 40m、宽 3.5m、高 3.05m。避难硐室内按相关规定备齐应急避难设备和物资。 按照生产实际情况及井下工作人员分布情况建筑 1 个永久避难硐室,每个永久避难硐室按 80 人计算,能够满足需求。 4 4、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本矿井井下建有压风自救系统。井下压风自救系统由空气压缩机、压风自救装置、压风管路、阀门等组成。 矿井投产时,地面空气压缩机站内设有 3 台型螺

44、杆式空气压缩机,2 台工作,1 台备用。每台空气压缩机主要技术参数:额定排气量 30.4m3/min,排气压力 0.85MPa,冷却方式风冷,功率 175kW,电压 380V。所选空气压缩设备不仅满足矿井实际生产需要,同时满足井下人员自救需要。 井下采掘工作面设有压风自救装置,设计选用 ZYJ(A)型压风自救装置。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每组使用人数: 6 人 系统供气压力: 0.30.7Pa 呼吸器调节压力范围: 0.050.1Pa 呼吸器供气量范围: 3050L/min 噪 声 85dB(A) 操作方式: 手动 防护方法: 自吸过滤式口罩 输出压力: 有压力表显示 结 构: 吊挂式 千树塔煤

45、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5 - 按照井下人员分布情况,井下共设置 16 套 ZYJ 型压风自救器。其中: 11301 综放工作面带式输送机巷,距采煤工作面35m 设置4 套; 11301 综放工作面回风巷,距采煤工作面35m 设置4 套; 11302 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综掘工作面,距掘进工作面35m 设置4 套; 11302 综放工作面回风顺槽综掘工作面,距掘进工作面35m 设置4 套。 压缩空气最远输送距离约为 6.0km,压缩空气管路管径按照其输送距离最远点压力损失不超过 0.1MPa 计算确定。选用2196 无缝钢管,沿主斜井、3 号煤集中主运大巷、3 号煤西翼带式输送机大巷敷

46、设一趟。计算综掘工作面压缩空气支管内径 94.8mm,选用1084 无缝钢管,沿 3 号煤集中辅运大巷、3 号煤集中回风大巷、3 号煤西翼辅助运输大巷、3 号煤西翼回风大巷、综放工作面巷道、综掘工作面巷道等盘区避灾线路巷道各敷设一趟。 所有压风管路均应设置供气阀门,间隔不大于 200 米,压风管路应接入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及压风自救装置,并设置供气阀门。 井下压风管路应敷设牢固平直,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进入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前 20 米的管路采取在底板埋管保护措施。所有压缩空气管路及管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在主斜井井口及井下管道的最低处各设置一个油水分离器。 5 5、通讯联

47、络系统通讯联络系统 本设计安装 KTJ4H 型矿用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一台,容量为 1000 门。设计从主斜井和副斜井各下一根 40 对电缆,引至井下电话电缆分线箱,经复接后再配线至井下所有用户。 主、副斜井下井电缆选用煤矿用聚乙烯绝缘铝-聚乙烯粘结层铠装聚乙烯护套通信电缆。井下巷道电缆选用煤矿用聚乙烯绝缘铝-聚乙烯粘护层聚乙烯护套通信电缆,电缆沿巷道壁用支架吊挂敷设,支架间距不得大于 3m。 在井下主要水泵房、主要变电所、综放工作面、井下避难硐室(包括临时避难硐室)等重要场所各设调度电话 1 部;在井下主要水泵房、主要变电所、井下避难硐室(包括临时避难硐室)另设 1 部直通电话,以便与地面 3

48、5kV 变电所和矿调度室直接通话。井下共设 19 部防爆调度电话。 设置一套 KXT23 煤矿应急通信广播系统。 应急通信扩播系统是一套高度灵活高度可靠的数字广播通信系统,他可以安装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系统由中继器和扩播电话以及地面调度平台构成,调度平台可以向井下进行分区广播,井下可以向调度报告情况,实现井上下的双向通话。 井下设一套 KT28C 型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井下通信系统的补充,主要为辅助运输提供移动通信,同时为井下流动人员、管理人员等提供便捷的通信手段;使煤矿生产调度通讯系统安全可靠、机动灵活,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6 6、人员定位系统人员定位系统 为了便于井下工作人员

49、及井下运输车辆的管理,设计在本矿井配置 1 套 KJ-69J 型矿井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系统具有井下人员定位考勤和车辆的综合监测功能。系统采用 RFID 射千树塔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16 - 频识别技术,能够动态地监测下井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能实时监测井下运输巷道内无轨胶轮车的位置,并在道岔口设信号灯,根据无轨胶轮车的行驶状态,对井下无轨胶轮车进行有序的管理。系统由监测主机、传输接口、传输电缆、无线数据监测分站、无线编码发射器等组成。监测主机轮流与各监测分站进行通信,监测分站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到监控计算机上。系统对井下的生产管理、矿山救护和运输车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50、手段。 十二、十二、矿井瓦斯涌出量矿井瓦斯涌出量 (一) 本矿井瓦斯赋存状况 区内各煤层瓦斯分析测试成果见表 3-1-1 表表 3 3- -1 1- -1 1 煤层瓦斯测试成果表煤层瓦斯测试成果表 煤层 样品编号 采样深度 (m) 自然瓦斯成分(%) 瓦斯含量(ml/g,daf) CH4 CO2 N2 C2-C8 CH4 CO2 C2-C8 3 SQ302WS-1 244.00-244.10 15.21 9.13 75.66 0.00 0.27 0.30 0.00 Q502WS-1 243.60-243.71 14.28 9.79 72.19 0.00 1.12 0.70 0.00 QH8W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