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2027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 林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JILIN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论 文 题 目: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学 生 姓 名:学院(部、所):教育科学学院年 级:2010级学 位 类 别:教育硕士学 科 专 业:教育管理指 导 教 师:2012年3月6日15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本文以适当的方式明确标注,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并符合

2、法律规范,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同意吉林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吉林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吉林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 )1.经吉林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

3、权。(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吉林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吉林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定,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论文摘要本课题来源于自选题目。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准则,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改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人、鼓舞人、

4、尊重人、理解人、关心大学生,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人为本”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从四大部分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阐述。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AbstractThis topic originates from the optional subject.President Hu Jintao in the whole nation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

5、n work meeting point out clearly,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sm, the people-ori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6、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subject facing. People-oriented is to put the educati

7、on people, inspire people, respect people, understand people, care for students, students continue to meet the overall dem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 in the people-oriented Educ

8、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targe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four parts to the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on.Key words:people-oriented; College; Mechanism o

9、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y目 录第1章 绪论11.1本选题的缘起11.2选题背景及意义1121理论意义1122现实意义1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131 国内研究综述2132 国外研究综述3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42.1 以为人思想的内涵4211以人为本的含义4212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42.2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征52.3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52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体52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任务及目的623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623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法6235高校思想

10、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723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式和途径723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程序7第3章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73.1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83.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8321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9322 创建以人为本的良好校园环境932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10324加强依托系统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局部走向全局11第4章“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1141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14.1.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114.1.2 尊重大学生的

11、个性,培养独创精神114.1.3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124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13421“兴趣引导”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13422 “全科教育”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3423探索“实践体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3结 论14参考文献15第1章 绪论1.1本选题的缘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不只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我们不仅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准则,更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

12、教育机制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新特点、新视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质与内涵,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深入研究探索,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1.2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新观点不断提出;研究视野得以拓展,研究方法趋于丰富。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大学生的独立性、差异性得以突显,这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以人为本”理论也在此时进入研究视野,实践表明,以人为本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121理论意义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是时代发展

13、的需要,是多种研究方式的综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强调构成要素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会有助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提高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感性走向理性,为高校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着力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步伐。122现实意义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随着实践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明显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存在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坚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错误认识;二是高等教育大

14、众化带来不利因素。前者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隔开来,乃至置于买卖双方相互博弈、彼此对立的境地,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根基。后者产生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群体特性多样化,公寓化管理社会化,求学就业功利化的诸多新问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需要确立被教育者的地位和价值,需要不断探索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第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

15、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了要加强21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同时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31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高校思想

16、政治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足。目前,国内学者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做了分类,从不同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分析,以下是与本文联系密切的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把人作为实践主体,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要把人作为价值主体,关注人的价值追求和实际社会利益,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学者黄明伟在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不是指社会中的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 而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

17、贯彻以人为本,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服务于少数人或一部分人, 那么, 就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再生动活泼、再感染力强, 它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和特征方面。学者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应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及其地位“安全”问题。 黄明伟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J探索,2004,(2) 张耀灿等著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在思

18、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意识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看法。学者张永红在试论以生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帮助大学生成人。 学者黄明伟在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文中提出,不仅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同时还应通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存在着构成要素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的以人为本的现状分析较少,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厘定不够明确等问题,权威教材中也只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19、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的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期刊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已有不少的分析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一概念权威、准确的表述,也没有出现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笔者将引入以人为本这一新时代的核心理念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中,从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现有机制的缺陷入手,在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原有基础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这些机制并非相互分割的不同机制,而是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一系统的不同侧面,它们相

20、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规定着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轨迹。132 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国家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存在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学者关于思想教育的论述中,多从抽象的人出发,以人性论为基础。例如: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综观国外的思想教育,对思想教育机制还不能找到更多的研究内容,但其在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的变化发展会给机制的研究提供总体上的帮助。过去国外的思想教育形式上以说理、灌输为主,途径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

21、形式变得多样化了,除了说理,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的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更注重二者的统一,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更多运用隐性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且还通过中介媒体的选择,让受教育者在亲身参加的丰富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提高。 张永红试论以生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9) 黄明伟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J探索,2004,(2)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

22、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必须对“以人为本”的内涵有科学的理解。从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界定来看,以往多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就有必要先通过对比人本思想的历史沿革,找到以人为本理念的变迁,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从中研究其深刻的内涵和发展趋势。2.1 以为人思想的内涵211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

23、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它是一

24、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 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212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脉相承、互为因果,但动自成体系,它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人类的自身解放作为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首先,

25、要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实和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的制 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IN光明日报,2004-04-27定与实施之中。要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虑问题和制定政策,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其次,要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实和体现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之中。要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实和体现于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26、之中,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2.2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征根据我们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的界定,我们认为应从整体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划分为基本特征和具体特征。基本特征具体五个方面:客观性。由于思想政治价值的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中介、价值活动都是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的双向互相和影响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具有不依认识主体、评价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到客观性。阶级性。不同社会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阶级本质,反映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阶级性。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

27、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即使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价值内容也是变化发生。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因而必然具有社会性。2.3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2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全体师生。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仍占据主导位置,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充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成长方向,最终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样才能让大学生

28、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受教育者。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外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 张永红试论以生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9) 聂广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模式J求实,2006,(I)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可见,学生自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2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任务及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 新人,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在我国教育事业

29、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关系到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要完成目标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密切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实际,密切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努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23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容体系有: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历史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正确认识当代世界

30、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育。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三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四是民主、法制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纪律教育。五是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六是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七是学风教育。包括学习目的教育;治学态度教育。八是劳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九是审美教育。审美观念

31、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培养。十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23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法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高方法。认识方法分为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方法、观察体验方法、思想预测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实施方法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综合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二是思想育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

32、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思 林乐香高校思想教育以人为本的范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郑永廷,胡树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0-226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法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等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调节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估方法。23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运作过程,因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首先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彻底改变

33、传统知识本位的观念,重在转变学生态度、情感、观念、信念、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序地高效运转。23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式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二是“三育人”工作。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党团工作和学生会、社团工作。五是社会实践活动。六是校园文化建设。七是专题讲座,高校要经常开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讲座。八是时事和方针政策教育,九是全面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3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

34、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程序,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相关要求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领导召集有关人员,分析研究,确定工作方案并实施的完整运行过程。第3章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与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点子上,才能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实效性,高校

35、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如此,所以必须在理论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具体实际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3.1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理论上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以人为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方能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方法作为实现功能的手段和方式也需要得到发展和创新。在向宏观领域发展中,更要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的日益暴露和突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借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 提高大

36、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在向未来领域发展中,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预测教育、超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信心,培养自我决定能力,提高对未来的预测、预防、应对能力,做到思想领先,减少风险,抓住机遇,创造机遇,争取主动。在向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教书育人环境、学生互动环境、物质制度环境、人文氛围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重地强调社会

37、本位,而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 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更未能使学生感受到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妙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方法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在实现导向功能时,不仅要坚持正面灌输、反面批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决策能力。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培养,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努力,追求在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创造性的价值。在实现保障功能中,不仅要追求达到 政治共识、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的单一性, 更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主性与依赖性、竞争性与合作性、批判性与适应性的

38、关系,培养信息沟通,矛盾缓解、情调调节的技能,使每位大学生都有 成长、成才、发展、超越的良好心态。而育人功能的发展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指向,在过去的传授思想内容, 塑造人格风范的基础上, 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开发。3.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 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服务团结学生, 以关爱凝聚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 盖世洲,张敏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

39、作J求实,2006,(2) 张永红试论以生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21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调查, 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 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教育者对学生困惑和需求关怀, 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作用和地位的认同。通过对思想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 也可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抗拒转变为主动、接受。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 教育、管理、服务 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

40、,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 有心有力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为了使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涌动流畅有致,可以建立以人为本,融合互动、人文深远、情感丰盈的学生团体文化,促进师生交融和学生互动; 建立团体成员互助互教机制,并开展谈心活动等,发挥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途径在集体融合中的作用; 组织 学生、家长、社会开放日活动,使三方加强沟通,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交流更畅顺的功效。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 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最近几年不

41、断发生类似的 马加爵事件 足以使教育者们警醒, 我们应不断地消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第五,关注大学生的发展的需求。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思想内涵,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 举办志愿者奉献活动使学生在奉献自我的氛围和活动中净化心灵,让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 以客观科学的调查材料向大学生昭示历代大学生以及各国大学生成长环境、奋斗轨迹、价值体现,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 客观看

42、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态。322 创建以人为本的良好校园环境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也会创造人,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能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持续变革,许多传统做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到位。集中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错位,过多地强调或突出了教育者的外在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内心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从思想观

43、念上进行深刻反思,在现实工作中平等对待大学生,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指导和我讲你听等简单做法,以激发和调动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为着力点, 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协商等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使他们在思考与发现中体会成长的快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和国家对教育费用实行成本分担,学生由单纯地享受国家福利变成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学校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缴费上学,学校应该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学生为本,真正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在为学

44、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外, 还必须为其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同时对其无形要求也要给予真诚的关注,当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学校必须以最大多数学生根本利益为其最高决策依据,而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损害学生的权益。建立新型的校生关系,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一, 又是贯彻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迫切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趋向对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进行适时调整并尽可能以制度或章程的形式确定下来,努力使管理工作制度化、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32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其平等性和可选择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45、和参与热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很大程度是由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决定的。在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源增多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平等,占据思想阵地的方法。第一,化整为零,多头教育。要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互动性、生动性优势,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各方面分别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并使访问者在一个个小小的自我超越中,找到成长的信心和乐趣,走上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第

46、二,开展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活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个体自主性与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社会规约性与社会对个人影响多重性,个体的选择性与选择的风险一并增大,为大学生自教自律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调节和保障,也使 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通过 文明共建 活动,发挥契约规束在大学生中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带动作用; 通过开展自我培训活动,动员更多的学生主动去研究、掌握先进的科学思想体系,并用它来武装自己,教育别人。 曾志刚,王云兰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J求实,2005,(12) 宋瑞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探讨J1教育探索,2007,(12) 林乐香高校思想教育以人为本的范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324加强依托系统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高校中党的系统、团的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系统,教书育人系统,具备了组织动员,宣传策划,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应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使他们都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第一,要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