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策略研究.docx(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策略研究卢 兵(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所遇到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做好改革的顶层整体设计和分步实施方案,在逐步解决关键性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学分制的深入改革。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策略研究.学分制的实行,是教育体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的改革要求。在教育部批准的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未来5年,江苏高校将推进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和全国
2、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同,基本仍实行的学年制管理和学分制管理的综合,距真正的学分制管理还有较大距离。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在深化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既不可视其高不可攀,过于夸大实施难度,也不要奢想一下就进入真正的学分制管理。学校应当脚踏实地依据各校的现实情况,全方位思考,做好改革方案。一、转变人的观念必须先行实施学分制,首先要让师生能接受,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转变观念的过程,只有学校的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从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才能为学分制的实施打下基础。1变管理为服务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观念,把学校的服务对象服务好、引导好,通过服务和引导,来体现学校的管理目标,是对学校管理提出
3、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学校可以集现有的教学、学生、后勤等多个与学生相关的管理部门,建立真正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任务的学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展开全面的帮助、支持和服务。2变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帮助学生成功长期以来,学校与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质关心甚少,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事业发展缺乏引导和帮助。这就促使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到帮助学生走向个性发展的成才成功之路,产生出一种学生人人争取成功,教师敬业敬业的优良学风与教风。3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安排”为“主动选择”在学年制教学管理中,学生的
4、学习进度是由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生被被动安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而在实施学分制的学校中,学生进校先要适应的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业,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就要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但观念的转变,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收效,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开展阶段性的全校师生思想大讨论,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适时推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与管理举措,以期师生的认识得到逐步提升。二、做好学校顶层整体设计学分制的实施,本质上还是管理模式的变化,改革的源头起自教学,但涉及全院,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全局性和艰巨性,须举全校之力,做好顶层整体设计。1管理组织与体系逐步多元化学分制的实施
5、,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教学班部分或完全替代了专业行政班。由此,造成学校现行的管理体系、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我们过去习惯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组织建制将无法有效实行,而学生的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个性化的学生服务项目,以及针对我国高校全日制学生住校特点的宿舍组织等管理体系的作用将会逐步凸显。因此,如何建立新的适应学分制教育教学要求的有效管理模式,旧的管理体系和新型的管理体系在过渡并存期如何协同运作,单一体系的管理模式如何向多元化体系的管理模式过渡,都是亟待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来研究的新问题。2管理形式与内容趋向服务化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和个性化,这
6、给学校管理带来更多变数,必然提出了管理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要求。学校从机构设置到职能划分,应该本着“管理重心下移,组织结构扁平,寓管理于服务”的原则,对学院的机构和院系职责进行调整梳理。在“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中,尤其应在学生学习服务方面给予加强,如选课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导师服务、教材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学生领导力培养指导等方面加大专业化服务力度,将过去设立的相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大部或全部向学生服务职能上调整转变。在服务形式上,改变过去多点式、多头式管理形式,设立学院的学生服务中心,形成集中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以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机制。三、实事求是地制
7、定分步实施方案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目前遇到两个重要的瓶颈,一是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完全学分制一般应能达到30以上)难度很大:二是由行政班变为教学班的管理模式转变难度大。这两个瓶颈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选修课程比例越大,管理与组织方式需求程度越高。突破这两个瓶颈就成为改革的重点任务。1清晰改革的重要原则(1)全局要素循序渐进。对改革的各方面带来全面和长久影响的关键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改革过程中的全局性要素,不求一步到位,而应在内、外部条件逐步适合的情况下稳步推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2)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对影响改革的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先内部后外围等策略,分期分批地重点突破
8、这些关键要素的制约影响,使改革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2明确深化改革的关键要素按照改革原则,通过对制约学分制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分析,把对学分制改革的影响要素和难点要素作为影响学分制改革关键要素,以便在改革过程中通过重点突破求得改革的实质性推进。(1)人的思想观念。人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改革的第一要素,只有充分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优越性认识到位,才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为改革提供强大原动力。(2)选修课比例。选课制是学分制灵魂,因此,选修课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分制的本质界限,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选修课比例逐渐提升,以期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革目标。(3)管理组织体系。在从行政班到
9、教学班的改变过程中,将伴随着行政班和教学班同时并存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所以,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也必然存在着伴随学分制改革逐步深化而逐步变革的过程。3学分制改革方案的阶段划分根据关键要素转变的状况,可将学分制改革分为转折期、雏形期和完成期三个阶段。一所学校如何设计自己的分段,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1)转折期阶段。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80的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但大多数是转折期阶段。这一阶段选修课程比例一般在10以下,由于选修课比例不高,学校在现有管理体制下也能运行,并未引起学校对变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视。但这一阶段却起着对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奠基作用,教师、学生、管理者均应通过这一阶段逐步转变观
10、念。这一阶段如不做好思想观念的准备和组织变革的设计,对逐步转变进入下一阶段就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还会走向倒退而回到老路。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学管理者应重视做好选修课程的管理模式创新,让每个学生都适应和学会选课,同时,在选课的过程中,也应让师生的观念得到逐步的变化。但是,变管理为服务的观念,要有高度的认识和统一。学校还应加强研究和调整,开展试点和试验,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好组织和思想准备。(2)雏形期阶段,本阶段选修课程的比例一般在10到20左右。在阶段初期,学校就应该按照顶层设计的部署,调整部分机构,转变其职能,如建立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选课、选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帮助。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
11、设,加强学生宿舍的党团组织建设,探索教学班的管理模式,等等。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于教学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管理上要突出教学班的管理模式创新试点,淡化行政班级功能,让师生逐渐适应教学班的新管理模式。在教师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班级体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和实训的模式。同时,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教师应安排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课业辅导。这一阶段是学年制管理和学分制管理跨界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走过这一阶段,对学分制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和所有教学人员都应同心同德,上下协力,确保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这一阶段还应将学校收费模式从按学年收费转变为按学分收费,例如,江苏省在200
12、6年,推出了江苏省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明确学分制收费一般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各高校可在学年学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学分学费,并统一规定每学分的收费标准。学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每个专业的总学分和每门课程的学分,并按规定的学年收费标准,换算成学分收费标准,根据学生当年实际所修课程的学分数收取学费。转变按学分的收费模式,总体费用不会增加,但对加大加深师生对学分制的本质认识,促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化至关重要。(3)完成期阶段,以选修课程达30为标志。学校在该阶段应建立基本适应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服务办法,同时,学校也要形成优
13、良充足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形成更开放、更机动、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在完善学分制管理改革中,应逐步将“学分”作为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不同场所获取的能力与技能进行相互转换的基本元素,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衔接贯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衔接贯通和职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衔接贯通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开拓性准备。四、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核心支撑当前,正值“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院校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人“十二五”规划之中,为学分制改革的深化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础。1用信息管理系统支撑个性化服务学分制改革,必然伴随着个性化服务
14、,要做好个性化服务,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应该按照高职生学习生活全周期服务的理念,建立和完善现有教学、学生、后勤等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并将各系统集成建立数据信息中心,共享数据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化建设模式从面向技术的模块化建设向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的转变,切实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2用网络课程补充面授课程的不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步选择网上学习(ELeaning)的方式,而不愿到学校接受面对面的学习。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已显现端倪。为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网络化、数字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上专业教学资源起到了助学助教的作用,起到了社会培训服务的作
15、用,起到了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的作用,也起到了对高职院校现阶段由于师资缺乏造成选修课开设类型和数量偏少的有效补充。而从长远来看,这将是一种人人都会选择的重要学习方式,对职业人的终身学习甚至会成为其主要学习方式。由面对面的教师教学转向网上教学,这可能是所有学校都将面对的未来,为此,我们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总之,学分制改革,由于其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巨大,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深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改革实施中,高职院校面对这项改革,既不能等待政策和条件的完全到位,也不能仓促冒进期望一蹴而就,而是应树立长期改革的思想,举全校之力,布全校之局,做好顶层设计和分阶段的实施方
16、案,逐步推进和深化学分制改革工作。参考文献:1 杨黎明,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稳步推进职业院校弹性教学制度实施J职教论坛,2007,(2下)2 卢兵,制约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实施管理机制探析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张军侠(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摘 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实施了课程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管
17、理机制当前,各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目标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仿真职场氛围中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我院顺应时代要求,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管理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管理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或从大学分离、合并而成,课程内容设置只是简单地压缩本科内容,限于对概念、原理等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加之教师对课程的
18、认识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很少有深人的研究,很难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情况,更谈不上师生互动。1课程实施两点式教学 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重理论、轻实践,排课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大多安排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实验室对教师的推理进行验证,所以排课管理也相对简单,习惯性地以两节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课程内容安排以章节区分,或以某一个概念的学习为单元。
19、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单一 多年来,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考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但是毕业到工作单位以后,面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二、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要求高职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1课程
20、内容组织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2学习场所应由普通教室改为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的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有“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文化氛围,
21、模拟仿真职业氛围、生产和管理的模式,按照生产的工作流程设置课程内容,使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二为一。专业实训室既是教室,也是生产车间或业务工作室,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在实训过程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以此提高技能训练质量。3课程考核方式要全面评价,充分体现学生技能掌握的水平 课程考核改革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把“重视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融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改变“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做法,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
22、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创造性。三、项目课程实施体系下的管理实践1反馈式日常教学管理体系 所谓教学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在某种管理思想指导或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机构。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并加以规范,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展开以及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对课程从排课、组织教学,到期末考核、成绩登录、课程总结实行一线式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不能及时得到反馈、监督和评价,往往是课程结束了才进行总结反馈,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2007年,我院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尝试反馈式管理模
23、式:开课前进行说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说课,每门课程被说,通过集体听说课和评价,对课程改革到位情况进行论证,及时反馈项目课程开发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课堂,并以立项的形式,对项目课程开发进行把脉,在教学内容检查过程中,着重看项目课程的实施环节与说课的内容是否相符,是否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有没有将考核过程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考核内容,这样可实现逐级、逐层反馈。为了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学校推出进一步推进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注重考核过程化、评价动态化、形式灵活化、内容全面化以及考官多样化,并组织专家组根据每门课程的设计方案,从学期初跟踪课程考
24、核的实施全过程,要求使成绩评定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以真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过程考核中每个项目的考核要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最终的评定结果要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两者的比例;考核内容中技能考核、知识考核与素质考核要相结合,技能考核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知识掌握是培养学生后续发展潜力的关键,因此,考核内容要合理掌握,要建立理论知识点考题库,引导“考驾照式”考核方式,还要特别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必须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对于“订单班”、“2+1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应采取校内教师考核结果与学生的企业员工身份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的形式灵活多样,有技能操作、方案设计、
25、调研报告等,这样形成了一套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2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高职教育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将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与工作经历相结合,要有职场氛围,有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因此,必须改造原有的传统教学环境和校园形态。我校近三年来不断加大投入进行一体化教室改造,建立了多个仿真的专业实训室,如仓储与配送实训室、客房、餐饮实训室等。同时,建立了校中厂,如引进九龙物流公司,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做”合一实训基地,充分保障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26、,建立了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我校还推出校园模拟公司的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公司员工的身份进行学习与工作交替的真实体验,营造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真实氛围。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是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课程的教学必须由具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完成。为了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充实团队结构,我校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如提出实施“三百工程”,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完善了教师下企业机制和校外兼职教师管理方法。通过走出去,每年派出l00名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课教师到企业或生产
27、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以上,基础课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和社会上进行社会实践、材料调研、参观考察;同时,各专业将企业能手请到学校里指导。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编写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近年来,通过“2+1班”、“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将课程也带入企业、公司,由师傅传授技艺。典型的如“工作室”、“九龙物流班”、“宋城班”等培养模式。校外师傅团队的加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授课方式,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改革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内容、新形式,在课程内容编排上颠覆了以往学科体系下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考虑
28、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与技能培训式的教学有所区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有度,因此,考核过程中除了技能考核外,还应有一定的知识目标要求。参考文献:1 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4)2 丁金昌高职系统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3 姜洪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人文教育: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助推剂”倪赤丹 韩冬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摘 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唤高职人
29、文教育,应当从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实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人文教育;人文精神高职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表现出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缺乏自我知识更新、自我技能提高的能力等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前
30、途不被看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日趋减弱。在当前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及其标准的思考再度成为热点问题。一、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体与经济社会必须平衡发展。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创造性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将知识、经验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并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潜在发展能力。通过高职教育,可使高职学生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使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使高职学生具备可继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发展的持续后劲。高职教育是将科学原理与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的高
31、等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既要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高职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对前沿性技术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因此,学生的转岗适应性较强,由针对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32、。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毕业生面临的竞争态势日益严峻,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竞争强度逐步增大,竞争领域不断扩展,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技术的出现与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呼唤高职人文教育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充分印证了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职业素质、增强人才的综合
33、竞争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首先,加强高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职人文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当前,高职教育在“实用为主”和“够用为度”的思想指导下,过于迎合企业需求,一味追求就业率,学生缺乏与专业岗位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停留在低层次,仅能满足当前的岗位要求,而无法利用专业理论做指导进一步提高技能,创新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课程,既要有专业
34、课程,也要有发展人格的普通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自我提高、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基础。其次,加强高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精神成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提升人文精神,培养责任感、使命感。人文教育可以弥补技术教育对人精神层面的忽视,培养完整的职业人,规范职业人对科技成果的利用行为,更好地造福人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礼仪修养、政治修养,增强学生处事修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扩大学生
35、视野,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易在自身的工作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总之,加强高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就是关心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教育应有超越于各学科知识之上的目的,让个体能立足于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达到对世界与人生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把握,唯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把个体引向对世界大全的认识。三、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从来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既然明确了
36、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则实现这个目标必然会呼唤高职人文教育。高职院校面临底子薄、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的困境,如何将传授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为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应当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性出发。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具体实施模式的建构。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职业人文教育是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的潜
37、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高职学生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健全心理与人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等人文精神的涵养。合格的“职业人”既要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的责任感,又要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精神,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人文教育要造就具有高尚的道德、负责任地有效参与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必须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实现幸福人生和快乐工作的和谐,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的统一。从方法上看,应当多管齐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在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
38、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首先,要打造大学文化工程,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
39、品位的思想素质。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浓厚的人文生活环境。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而人文教育则主要是体现在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应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考虑,最终使
40、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自然广泛地吸取文化营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风景名胜、建设工地、工厂矿山。参加社会服务、访谈调查等活动。高职院校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在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创造民主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民主生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培养竞争和团队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培养效率意识,培养开拓意识,培养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对各种素质的要求。再次,要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评价体
41、系。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有利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为对象,以学生为重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从德、智、体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进行教育评价时,既要全面评价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也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质量;既要重视第一课堂的评价,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的评价;既要重视显性课程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课程的评价。总之,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2、之一。参考文献:1 李秀华谈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 王宗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和挑战 J复旦教育论坛,2003,(4)3 刘澍高职教育相关概念的重新审视 J职教论坛,2003,(12)4 孟宏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 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 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英语阅读技巧浅析张景霞(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独山子 833600)摘 要:阅读是基本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阅读的模式着重解析了三种阅读的技巧,以期对阅读有一定的帮
43、助。关键词:阅读;技巧简 介关于什么是阅读和为什么阅读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阅读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或外语习得者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如何正确而高效地阅读就变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日常的教学和学习实践也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亟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关于什么是阅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仍在不断的探讨和争论当中。克里斯汀.纳托尔总结了关于阅读的几种类型:第一,阅读是读者解码作者意图的过程;第二,阅读是读者通过阅读材料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第三,阅读是读者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对之做出反映的过程。
44、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阅读,都离不开作者、读者和文本,所以阅读可以被概括地认为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的互动过程,读者把自己的思维和看法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识别语言,理解作者,得到自己预期的目的。二、阅读的模式1自下而上模式该模式是20世纪60、70 年代Gough 在视英语为外语的外语习得环境下提出的。该模式的出发点是阅读就是读者解码作者意图的过程。主要步骤是字词句段篇,即通过理解文本中的基本元素(下)的基本意义来确定文本的含义(上),阅读的重心是单词的发音和意义,再加上语法点的剖析,阅读过程中,读者是被动的作者简介:张景霞,女,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
45、:英语教学。参与。可能的结果是读者只理解了单个词的意思,却不理解词组的意思;或者是理解了当前句子的含义而无法和文本的前后相连贯;也有的可能是理解了段落但无法实现篇章的衔接;最有可能养成的不良阅读习惯是字字必究,结果事倍功半,永远停留在词汇的表面。2自上而下模式为了解决自下而上模式模式带来的实际问题,美国学者Goodman于1971 年提出了“自上而下模式”,因为他坚持认为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是读者猜测作者意图的“游戏”,该游戏很少考究读者的语言学、语用学功底,而是将重心放在读者对背景知识的把握和读者的参与程度上。该模式的主要步骤是先根据题目预测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通过阅读判断预测正确
46、与否。该模式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盛行了大约10年之久。直到1980年Stanovich 对该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该模式靠读者已有的知识猜测文本的内容,耗时耗力,还将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拒之门外”,也有人认为这两种模式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使用。3交互模式1977年Rumelhart提出了交互模式,他认为是上述两种极端模式的折中处理。该模式认为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既有来自低级阶段的知识分析又有来自高级阶段的知识分析,只有这两个阶段的分析相互吻合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否则就要重新修正,直到吻合。也就是说,阅读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该模式给不同的读者以适当
47、的机会,有助于达到阅读的目的。所以该模式是目前外语阅读教学中比较流行的模式。但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模式,都离不开一定的阅读技巧。三、阅读的技巧1运用词块特点扩大词汇量对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单词。而一味地借助字典记忆单词又是一个缓慢而烦躁的过程,词块则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词块是指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形式和意义较固定,运用语境较确定,兼具词汇和语法功能,由多个词组成,以整体形式被记忆、加工、储存和提取的成串的语言结构。词块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语言学家都对词块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早在1999年,丁言仁就证明了词块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融合了语
48、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词块教学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词块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有很大的帮助。周正钟指出将词块运用于词汇教学中,有利于奠定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为听说读写提供方便。2依据词块功能分析文本根据James R.Nattinger 和JeanetteS, Decarrico词块和语言教学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中的观点,词块的功能有宏观组篇功能和微观组篇功能。这两种功能在理解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看篇章中看到诸如:What I want to talk about is;Have you heard about 的句子, 就会想到这就是篇章的主题;而This is off the subject but .That reminds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