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2478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3Abstract4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51.1.1研究背景51.1.2研究意义61.2国内外相关研究71.2.1国内相关研究71.2.2国外相关研究71.3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81.3.1研究内容81.3.2研究方法82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模式92.1绿色物流92.1.1绿色物流的内涵92.1.2绿色物流的特征102.2智能物流112.2.1智能物流的内涵112.2.2智能物流的特征112.3物流产业整合122.3.1物流产业整合的内涵122.3.2物流产业整合的特征123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必要性分析133.1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33.2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现状分

2、析163.2.1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分析163.2.2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83.3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动因193.3.1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因193.3.2物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204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模式的构建214.1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214.1.1市场环境214.1.2行业环境224.1.3政策环境234.1.4基础设施244.2中原经济区绿色物流254.2.1中原经济区绿色物流管理254.2.2中原经济区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274.3中原经济区智能物流284.3.1中原经济区智能物流发展的支撑技术284.3.2中原经济区智能物流的实施策略304.4

3、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整合304.4.1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整合的要素304.4.2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的系统整合324.4.3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整合的方式345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365.1完善物流通道体系建设365.2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365.3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开展绿色物流经营365.4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375.5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375.6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375.7积极发挥政府作用386结论与展望38参考文献39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研究摘 要物流环节被称为“企业的金矿”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产业被誉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

4、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发展物流新业态是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提升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物流新业态发展的三种模式绿色物流、智能物流和物流产业整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构建了中原经济区绿色物流、智能物流和物流产业整合的模式,最后,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物流新业态 绿色物流 智能物流 物流产业整合AbstractLogistics is concerned as the enterprise gold mine an

5、d the third party profit resourc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en hailed as an Engin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s directly indicating the stat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New Formats is a major way for optimizing logi

6、stics industry structure, realizing logistics integration reengineering,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

7、tatus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ree models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New Formatsgreen logistics, intelligent logistics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tegration,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New Formats in Zhongyuan economic area, constructs the model o

8、f green logistics, intelligent logistics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Zhongyuan economic area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New Formats in Zhongyuan economic area.Key Words: Logistics New Formats; green logistics; intelligent logistics; logist

9、ics industry integration1引言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物流”的概念起源于军事,最早应用于军事,并在1905年由美国的少校琼斯贝克给出解释:物流是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1915年美国的阿奇萧首次明确了物流的概念,他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物流是与企业创造需求不同的活动,并认为,创造需求和物流是企业中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1916年,威尔德提出了市场营销和流通渠道的概念,明确了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1920年,弗莱德克拉克进一步将物流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中,将流通分为交换、物流、辅助三个方面的活动。因此,初期的物流研究是将物流附属于

10、市场营销,而真正意义上的在企业管理中的物流应用出现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对物流概念的认识始于1976年在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1989年在北京的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后,物流在我国开始推广并使用,但当时对物流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系统的研究。直到1997年,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我国才明确给出物流的定义。物流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它在流通过程中所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价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采取减少原料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的措施获得了更多利润,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随之把目光投向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

11、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物流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2001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等等6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有关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随后,各省市地区开始把物流发展纳入到本地的发展规划中,并开始把物流作为一个新的产业重点发展。目前,我国的物流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如物流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物流装备水平较高。2009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较大冲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旨在提高物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促进物流业的稳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2

1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发布,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篇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凸显了物流产业的地位。2010年底,国务院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

13、的经济增长板块。这将为中原经济区加快物流业建设,创新物流业态,推进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研究意义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位置居全国之中,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它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已成为中原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

14、是中原经济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和资源条件,因此,加快研究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极为重要和迫切。第一、有利于转变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现代物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社会商品的产、运、销等各个环节有效连接,统一支配,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变得加速,尽可能地降低社会商品在流通环节的支出费用。因此,物流新业态的发展作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整合社会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第二、有利于促使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可以改变第三产业在中原经济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低的现状,同时可以集聚本地区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发展要素,使与之相关

15、的其他第三产业如:金融业、外经贸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业等行业也同时发展,对优化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可以促使中原经济区加快建设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整合社会资源,集聚发展内力,促使中原经济区经济向多元化、合理化、协调化方向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有利于中原经济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而随着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物流发展状况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看作是一个不可忽视且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和考察条件。为此,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物流系统,是中原经济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知名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第

16、四、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过去的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许多环节,需要被转手装卸许多次,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浪费时间。现代物流业可以将物耗降低许多。由于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会将由于水平不高、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极大数物耗大大降低,使社会各种运力有效运行,减少空载率,即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排放,保护了环境。1.2国内外相关研究1.2.1国内相关研究我国的物流概念是于1978年从日本引入的,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研究应用都有了跨越式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被提上了国家优先发展行业之列,越来越被重视

17、,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可行的措施发展现代物流。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速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和长远规划中的重要发展产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迅速,各地加快了如交通主通道、物流中心、园区的等物流基本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物流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从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也应运而生,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然而,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还远远落后。系统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物流活动尚未开始,较少的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物流服

18、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社会上未达到一定的比例,旺盛的物流市场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统一、不顺畅,造成了各地区各自规划自己的物流发展,物流相关资源没有形成有效整合,与集成系统化的现代物流内涵不一致,阻碍了现代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还未建立完善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所需的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化、长远化规划,大大影响了我国现代物流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兴起,全球现代物流服务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国家甚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保护、适度放开、全面开放这几个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也正在抵触排斥中

19、融合,信息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已经是我国物流产业大的发展趋势。1.2.2国外相关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放宽政策、引入JIT思想、革新物流技术等方面着手对物流业开展物流革命,如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构建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发挥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以供应链为中心,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作用。中田信哉(2010)指出,日本高效、有序物流得益于日本的综合物流措施,它是在政府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和合作的结果,主要通过建立物流圈、创新物流管理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物流信息系统以提升资源共享、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物流、

20、实行共同配送等策略来实现。李霞飞(2010)给出日本实施综合物流的相关对策,指出日本政府通过采取社会资本配置、放宽政策要求、物流系统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研发等方式,来建设城市内物流、跨地区物流和国际物流。德国物流的发展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从1985年开始进行物流园建设,此后,为了实现物流园区的规模效应,德国政府开始对物流园区资源进行整合,并出资建立德国物流园区有限公司。韩国从1996年开始实施综合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由建设交通部负责,期限20年,该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将有效地整合韩国海陆空的物流资源,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韩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力。目前,该系统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另外欧洲一

21、些国家的物流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对物流资源进行重组,成立欧洲物流中心,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服务。1.3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在系统研究物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出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必要性,以便解决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的重要职能,带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建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和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现状。第二章,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物流、智能物流和物流产业整合三种模式。第三章

22、,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必要性分析。论述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动因。第四章,中原经济区物流新业态发展模式构建。分析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并论述了中原经济区绿色物流、智能物流和物流产业整合模式的构建。第五章,促进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主要是针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一方面,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指出以后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3.2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研究法。一方面,利用中国期刊网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利

23、用外文数据库查看国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和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规划进行分析;上网了解一些较大的物流集团,并借鉴它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做法。(2)跨学科研究法。对与物流相关的物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管理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3)调查研究法。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历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国内外有关物流业发展的案例或做法进行调查分析。(4)探索性研究法。基于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探索性的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模式。2物流新业态的发展模式2.1绿色物流2.1.1绿色物流的

24、内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以经济学一般原理为基础,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和物流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的物流科学发展观。同时,绿色物流也是一种能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作业流程的物流活动。内涵绿色物流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的本质内容,也是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

25、源浪费。 (2)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打造绿色物流,首先要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外,还要注重对运输车辆的养护,使用清洁燃料,减少能耗及尾气排放。 (3)绿色仓储。绿色仓储一方面要求仓库选址要合理,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仓储布局要科学,使仓库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仓储面积利用的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 (4)绿色包装。包装是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包装可以提高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 (5)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在经济活

26、动中失去原有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搜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然后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后形成的物品流动活动。2.1.2绿色物流的特征绿色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学科交叉性、多目标性、多层次性、时域性和地域性等特征。(1)学科交叉性。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交叉。由于物流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研究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时必须考虑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又由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生态系统也必然会对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物流系统产生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结合环境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物流系统的管理、控制和决策,这也正是绿色物

27、流的研究方法。学科的交叉性使得绿色物流的研究方法复杂,研究内容广泛。(2)多目标性。绿色物流的多目标性体现在企业的物流活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系统论观念告诉我们,绿色物流的多目标之间通常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个目标的增长将以另一个或几个目标的下降为代价。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观念看,生态环境效益的何证将是前三者效益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3)多层次性。绿色物流的多层次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和控制主体看,可分为社会决策层、企业管理层和作业

28、管理层等三个层次的绿色物流活动,或者说是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社会决策层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政策、法规的手段传播绿色理念;企业层的任务是从战略高度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协同,共同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绿色物流系统,建立有利于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作业层主要是指物流作业环节的绿色化,如运输的绿色化、包装的绿色化、流通加工的绿色化等。其次,从系统的观点看,绿色物流系统是由多个单元或子系统构成的,如绿色运输子系统、绿色仓储子系统、绿色包装子系统等。另外,绿色物流系统还是另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这就是绿色物流系统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法规、政治、文化环境、资源条件、环境资源政策等,它们对绿色物流的

29、实施将起到约束作用或推动作用。(4)时域性和地域性。时域特性指的是绿色物流管理活动贯穿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内部物流、产成品的分销、包装、运输,直至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绿色物流的地域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物流活动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呈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发展趋势;二是指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参与和响应。2.2智能物流2.2.1智能物流的内涵智能物流是指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智能移动过程,包括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包装、智能装卸以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为供方提供最大化的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

30、的服务,同时也应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从而形成完备的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决策理论、知识管理及其他相关技术和方法,对物流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为物流系统运行控制、日常决策和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它具有作业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的特点。 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即进入到一个动态的,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智能物流的核心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2.2.2智能物流的特征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中国网络和中国管控流程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一个动态、实时进行选择和

31、控制的管理新阶段。传统物流运输中,运输的种类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环节和动作方式以及物流企业的服务,都影响到物流运输的成本和质量。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预计到2015年,中国智能物流核心技术将形成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智能物流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客户需求对智能物流信息化进行定位,是国际未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它具有以下特征:(1)智能化。这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物流的典型特征,它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智能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它不仅仅限于

32、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道路的选择、自动跟踪的控制、自动分拣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2)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即真正地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物流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按照客户的需要提供高度可靠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服务的内容将不断增多,服务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智能物流系统柔性化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3)一体化。智能物流活动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物流活动,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 个人之间的全部物流活动等。智能物流的一体化是指智能物流活动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33、它是以智能物流管理为核心,将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诸环节集合成一体化系统,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物流服务。(4)社会化。随着物流设施的国际化、物流技术的全球化和物流服务的全面化,物流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为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一个社会化的智能物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构建智能物流体系对于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成为智能型社会发展的基础。2.3物流产业整合2.3.1物流产业整合的内涵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办法对产业的划分,有交通运输产业、仓储产业,但还没有物流产业。因此,

34、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还对物流产业进行界定。但对于物流业属于服务业这一看法,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我们认为物流业应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近年来,物流企业发展数量急剧上升、规模日益扩大,物流服务也成为一个新的服务领域,把物流产业看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已充分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丁俊发认为,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如包装、仓储、配送、信息系统等)经过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的产业。中国现代物流大全认为,物流产业是以水、陆、空等基础设放为基础,由物流企业完成商品实体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基于上述学者对物流产业的看法和物流的含义,笔者认为,物流产业本身是一个复合产业,它包括运输产业、仓储产业、

35、包装产业、流通产业、配送产业、信息产业等,而物流产业整合是指上述的一组存在因支持关系形成的横向联系、因互补关系形成的纵向联系或因兼具支持和互补关系的混合联系的物流产业部门,基于资源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的目的而对相关的物流产业部门进行的整合,从而形成规模优势。而就物流企业而言,它同时具有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系统等功能,我们把它直接归属到物流产业的类别中,物流企业之间本身就具有支持和互补关系。当然,物流企业是我们开展物流产业整合的重要部门。2.3.2物流产业整合的特征完整性。物流产业整合是对有支持关系、互补关系或混乱合关系的部门或企业进行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参

36、予整合的部门或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实施物流产业整合的目的是追求整合最优化,这就需要在保证整体功能具有完整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协调各个部门或企业,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实现产业优化的目的。动态性。物流产业是不断发展的,构成该产业的企业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在物流产业整合的过程是动态的,即在对相关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整合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完善,使物流产业的整合处于良性的、具有可持续竞争的优势状态。 互容性。它表现为物流产业整合的部门或企业关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并根据分工和专业化的特点,使其之间相互的依存度增大。只有这样,物流产业整合的结果才会

37、达到正反馈效应,从而对物流产业整合起到进一步强化作用,通过这种正反馈作用的循环强化,以达到发挥物流产业整合的优势地位,来增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空间结构优化。物流产业是服务型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物流需求具有动态特征,即物流空间需求,它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其中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具有空间选择性,即物流在运输线路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物流需求也有静态特征,如信息处理、存储、包装等。但这些静态特征最终要以其空间的转移来实现其价值。因此,结合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需求等特点,合理规化物流部门或企业的空间分布,对于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重要作用。3中原经济区发展物流新业态的必要性分析3.1

38、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菏泽、聊城)、山西(运城、晋城、长治)、河北(邯郸、邢台)、安徽(亳州、淮北、阜阳)等省部分的综合性经济区。以下以河南省为例证实了河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同样道理,以菏泽、聊城、运城、晋城、长治、邯郸、邢台、亳州、淮北、阜阳的货运总量、货运周转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也可发现该地区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也可以证实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经济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全省生产总值连续8年超过10%,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2011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7万亿元,稳居全国

39、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1.6%,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根据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得到如表3.1所示的货运总量、货运周转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的是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表3.1中的数据之所以选择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和货运周转量,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货运周转量是反映运输生产成果的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物流业发展状况。为了研究河南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表3.1的数据得到如图3.1的散点图,上方红线表示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随年份变化的散点图,下方蓝线表示河南货运周转量随年份变化的散点图。根据表3.1的数据可得到如图3.2所示的河南省货运周转

40、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散点图,图3.2中的曲线变化特征与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相吻合。从图3.1可以看出河南经济的发展与河南物流业的发展呈正相关,逻辑增长曲线模型常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现象,因此,以下将采用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找出货运周转量与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间的关系,即河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3.1 河南省货运总量、货运周转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年份货运总量(万吨)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992399231199.311045.731993440181302.341279.751994473471337.031660.181995509881432.972216.8319

41、96535821538.822988.371997559201603.523634.691998561131547.184041.091999581501452.084308.242000592181432.084517.942001606781476.515052.992002651911573.285533.012003683971649.226035.482004696891591.736867.702005737962107.268553.792006788272282.6010587.422007866082415.8912362.7920081014102729.3015012.4

42、620091383925215.8418018.5320101696366146.0919480.46图3.1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和货运周转量随年份变化图3.2 河南省货运周转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逻辑增长曲线模型也称为“S曲线模型”,其方程式可表达为:,其中k,a和b都为待估参数,可对以上公式变形得到:,即:ln()=ln+lnb,此时,令=ln(), ln, lnb,=,则可得到=+,此时转化为简单的线性问题,可简单地估计模型的参数。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的值,通常情况下01,当时,而在现实生活中货运周转量不可能趋于,和也不可能趋于,根据现有的经济背景可得到,截止目前河南国内生产总值最大为2

43、010年的22000,即为22000,再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a和b的值,分别为0.0136和0.9135,即得到 从以上模型的统计检验来看,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01,该模型的标准误差为0.5403,参数a和b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a的标准差为0.320015,b的标准差为0.000697,方程的稳定性好。另外,从以上方程来看,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实属于正相关,即两者相互促进。同理,也可看出,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实属于正相关,即两者相互促进。3.2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现状分析3.2.1中

44、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菏泽、聊城)、山西(运城、晋城、长治)、河北(邯郸、邢台)、安徽(亳州、淮北、阜阳)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它交通优势突

45、出,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航空、管道、公路等交通网络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省内大中专院校为物流行业培养了众多人才;制造业规模大、经济总量高,为物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商贸业发展成效显著,各种大型连锁超市、商场先后入驻河南各地区,有利于发挥物流业与商贸业的联动作用;传统物流企业正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等,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提高自身物流服务竞争力;特色行业如钢铁、冷鲜食品、医药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物流模式;物流业的发展呈集中趋势,即物流企业向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省会郑州对全省物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全省、与国际市场对接

46、的物流枢纽;已经完成郑州出口加工区、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七大物流工程的建设,这些物流工程从硬件方面撑起了河南物流的发展;已经构建包括洛阳、郑州、南阳、信阳、安阳五地的“五个区域物流枢纽”,虽然之中没有包括开封,但在郑州和开封已经形成一体化的物流;发展了以农资、食品、建材等八类行业为重点的物流建设;形成了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的物流建设为河南贸易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对全国航空、公路、铁路的物流起到中枢作用,并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大型物流公司、物流集团进驻河南,提升河南物流服务功能,为河南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促使物流产业优势的形成。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

47、省接壤,它史称“天下之中”,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东接沿海港口,西连中原腹地,是我国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接力站和桥头堡,这些都有利于菏泽建设苏鲁豫皖交界的区域性商贸和物流基地。聊城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是中国北方“西进东出”的桥头堡,是全国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运城市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距离太原、西安、郑州3个省会城市均为3小时左右的车程,市内公路通车里程1.5109万公里,公路密度在全省领先,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心城市通向各县城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境内出省通道有11个。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人文等比较优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晋城物流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一些货运、物流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渐向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其物流辐射范围遍及晋城地区,泽州、高平、阳城、沁水、陵川以及嘉丰、端氏、北留等重点乡镇,另外有太原、焦作、新乡、郑州、长沙直达运输,通过太原和郑州专线中转全国。邯郸国际陆港是我国首家集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为一体的陆运中心站,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陆路运输与海运的高效对接和便捷转换,成为冀中南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