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2587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依托专业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交流材料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以国家试点专业及水利部示范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为平台,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组建以来十分注重自身建设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过不断创新,努力工作,几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成果与经验(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自2000年以来,

2、采取“外引内培”等方式,加强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已形成了以课程带头人及骨干专任教师为核心,企业一线专家为兼职的梯队分明、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7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人。教学团队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人(占85%,其中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3人(占43%);双师素质教师4人(其中从工程单位调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2名,);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2人,35-50岁4人,35岁以下1人。团队带头人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水利工程教指委委员,常年与企业合作,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项;团队成员均在企业、行业协会兼职技术顾问或培训教师,

3、并具有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高、中级职业岗位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团队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较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教研室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通过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材料已经在国家进行公示。(二)专业建设方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动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在试点班实施,效果良好,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几年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4、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增设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等专业方向;积极推行 “双证书”制度,并将“双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连续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达80%以上。该专业2006年被批准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三)课程建设方面围绕“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岗能力的专业平台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初次就业零距离上岗和职位提升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

5、系。在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提出学生可持续发展及转岗需求的培养标准,注重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建成优质核心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公开出版发行的主编、参编教材共6门(其中主编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门);该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改革成果实践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 效果,先后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为满足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教学要求,已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5个,校内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6个,满足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特别是2002年至2005年先后投入近500万元(

6、其中水工实训中心土建工程近370万元,模型工程近130万元),建成了由专任教师全程参与设计建设,集 “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水工实训中心,创立了“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协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和“教学科研型”水工实训仿真模型。该建设模式符合行业特点,突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参与”的建设特色,实现了“校、企、所”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全国高职高专同类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2007年荣获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省政府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实训基地不仅在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方面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五)产学研合作方

7、面团队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积极承接科研、生产项目,参与科技扶贫项目,积极寻求与企业科研单位的真诚合作,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将科研、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间 “零距离”对接。2004年获省级科技应用成果三等奖1项;2005年获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获国家级、省级科研专利共计3项。主持和参与30多项科研课题和教研课题,科研、教研经费150万元(其中国家级试点专业教改项目经费115万元),发表教改和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获得专利6项。承担了部分水利单位、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二、主要做法(一)科学定位团队建设,首先要根据团队性质进行科学

8、的定位。我们定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作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团队,从人员组成、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确定该团队为一支专兼结合、长线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从企业、行业一线聘请了多名兼职教师,同时重点确定了团队兼职教师。 (二)优选带头人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他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号召力、强制权、奖惩权,更应具有较强的专长及个人影响力。专长是由领导者的业务知识、相关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个人影响力则由领导者自身人格魅力所决定。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该由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对教学有丰富经验经验、有研究的主讲教师担任 。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外,他还需

9、要具备以下特征: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1)正直:诚实、可信赖;2)能力:具有处理技术总是和人际关系的技能;3)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4)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5)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价值。 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 ,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和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作出各

10、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三)不断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乐于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乐于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与其他教师共享,彼此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交流,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涨验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同时,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地发挥,团结协作与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行也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团队精神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创建互信的环境。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团队管理的基础。一个不能相互信任的团队,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也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以信任为前提。要形成团队成员

11、彼此间的信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个先进的团队应在人员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都制定比较完备的制度,这些制度充分体现着公平原则,只要严格落实这些制度,就能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2)充分授权。所谓授权就是将权力分给其他人完成特定任务。一方面,授权不权减少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压力和时间,同时也为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使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授权可以使团队成员意识到领导对他们的信任。可以说信任是授权的基础,授权是信任的具体体现。3)有效沟通。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精合剂。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人们之间的分岐和误会,促进团队成员

12、的团结协作。因此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频繁的信息交流,对于团队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2.保持团队适度规模。团队通常不超过12个人。这是因为,成员太多时,往往会导致交流不充分,团队内容易出现小群体,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相信赖感,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3.合理配备和组合团队成员。形成团队的成员在年龄性格和能力上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人们在年龄、性格和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合理的配备和组合使团队成员的缺点得到弥补,而同时又使他们的优点得到张扬,这也正是团队的意义所在。(四)强化业务素质培养通过培训,不断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每年学院及系部都会派出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从2007年团队骨

13、干教师相继学习宁波、深圳、香港等地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课程开发技术,并结合学院实际和课程实际制定相应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等教学文件。对于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同时教学方法需要培训。根据这一实际,每年假期团队都安排年轻教师去企业行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同时采用传、帮、带的方法,为每位年轻教师指定一位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传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三、几点体会(一)领导重视是团队建设的前提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学团队是实施该项工作的基础。因而,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从制度、资金、资源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14、只有这样,团队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才能长期不断地进行。(二)科学规划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对团队性质、组成结构、工作任务等进行科学规划, 才能使团队建设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三)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四)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团队建设的灵魂(五)“双师”结构是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六)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是团队建设建必要条件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薄弱环节,成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5、】16号文)明确提出,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以校企长期紧密合作和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为基础,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立项项目为引导,明确了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和思路,细化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制定了系列制度和政策保障,探索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思路:1、确立“以参评促建设”的工作思路,明确团队建设方向。深入学习高职教育团队建设的各项政策,通过积极申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倡导的项目建设,尤其是教学团队项目建

16、设,分析和解读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以质量为先,建立系统化和梯次性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指标变化的方向,认清团队建设的优势与差距,确立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和长期规划。2、整合现有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通过全院各专业广泛开展从院级、省级到国家级的梯次评审,发掘现有自动化专业方向的校内外资源,吸引参与团队建设,弥补团队不足,增加团队合力,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省级及以上”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3、结合区域经济,立足特色专业建设,引领“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秦川机床、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西安西玛电机、西安宏源等企业

17、深度合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机床制造、电机制造、开关和电源设备制造”的专业特色。立足这个特色,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积极推动团队成员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等核心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专业成果形成。同时,共享专业成果,总结方法,形成机制,指导团队建设,实现专业和团队的“双赢”。4、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核心课程为载体,开展“双师结构”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从岗位需求出发,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确立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按课程要求整合团队资源,规划团队建设,

18、是“双师结构”团队的基本要求。5、以“双系统”思路指引,拓展团队建设内容。团队工作内容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全面发展,使“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人文基础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融合并与职业生长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6、以制度为保障,建立双师结构团队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明确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建立专任教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双师的资格认证与职称评定、兼职教师的聘任与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保证双师团队的建设。二、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1、以质量为先,建立教学团队的评价体系。学院认真解读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审要求,制定了各级别详

19、细的团队建设评价体系,并随政策指引不断改进。(1)评价体系包含内容:“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人数原则上以5-7人为宜。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

20、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课程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2

21、)评价体系发展方向:团队建设要求由“双师型”发展为“双师结构”。专业带头人不仅要参与专业建设,而且要成为团队与社会的桥梁。要以新型课程为载体,整合团队资源。专兼职教师分工明确,开展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注重社会服务及适应团队特色的专兼结合长效机制建立。2、实施“6个1”工程,增加团队社会竞争力。建成一个“省级及以上”的重点建设专业(团队建设平台)落实课程建设,形成“以品牌核心课程支撑重点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保障品牌课程树立”的新格局,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的优势,引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打造一个“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团队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目标发展明

22、确、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明显、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及课程群-自动化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使专兼比例达到1:1;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比例超过60%,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培养一批“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团队个人双赢)在已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再培养1名省级和3名校级教学名师,构成教学名师梯队,形成以教学名师带动团队发展的格局。构建一个以“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梯队,树立自动化核心课程品牌课程群(团队建设载体)通过团队参与课程建设,形成以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引领,校级及网络课程为梯次的全新课

23、程群。共建一个“省级及以上”的实训基地(团队硬件基础)将原有 “实训室生产性实训车间校办企业”三级配套成龙并向企业延伸的实训体系,优化整合,校企共建,加强内涵建设,建成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保障课程实施。形成一系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团队建设效益)3、打造“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实施“双带头人”和“双骨干教师”计划,优化团队结构。培养省级教学名师:一是结合专业方向和能力取向对团队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二是形成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调整;三是通过内外进修、企业兼职、任务驱动、制度激励四结合

24、的方式打造校内省级教学名师,带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创新聘请企业兼职人员的模式:一是改变聘请方式,与企业联合设立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革奖项,将获奖的能工巧匠聘请为兼职教师,实现“企业、个人、学校”三赢的局面;二是充分引出联动效应,如技改项目引入校内专职教师,技术成果引入校园,既提高聘请兼职教师的质量,又扩大学院的影响,同时增进校企合作的内涵;三是将顶岗实习当作课程建设,增加岗位的类型,扩大兼职队伍。打造双师结构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一是要求专职教师获取相关专业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第二证书;二是要求团队兼职骨干教师通过进修、函授等方式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三是政策激励和项目配套双管齐下引

25、导教师利用假期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四是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优势进行双师素质锻炼。4、团队分工协作,实施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双带头人”引领“一通二专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团队专兼职教师全程细化实施校内与企业人员构成“双带头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全程介入,将公共学习领域渗透到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专项学习领域渗透到校内专项实习、生产性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重点解决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及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如图所示。“一通二专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结构团队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为突破,校企合

26、作进行课程开发。精品课建设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要求为标准,建设以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引领,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的专业精品课程梯队,带动专业课程整体水平提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解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设计学习情境,选择目标载体;细化落实课程教学单元目标;将企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先进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建立“学”与“工”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整体解决方案,建成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面向行业企业开放,开发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制订专

27、业课程标准。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与职业教育专家审定标准,以规范和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进行研究,以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任务为驱动进行教材开发,形成内容不断更新的“新体例、活页夹”式系列校本讲义。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及时修改和完善,以教材形式固化成果,完成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建设。为满足专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咸阳机床厂)完成数控机床电控安装与机床调试教学实践任务及开展社会培训、高职中职师资培训、技能鉴定需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发系列实训和培训指导手册。培训项目包括:电机维修实训、电气控制系统装接与调试、企业供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变频驱动装置调试与应

28、用、PLC控制系统系统集成、微控制器测控系统规划与实施、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等7个综合学习情境。在“培训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等方面,对有关目标、内容、程序、考评做出定性定量规定,制订考评体系细则,编写内容不断更新的“活页夹”式的系列实训和培训指导手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集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专业门户网站和图文中心等于一体,将集成本专业优秀教学资源(包括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能力模块、教学项目、电子教案、实训指导、考核标准、试题库、视频资料库、示范专业资料以及教学管理资料等)、企业相关技术标准、核心知识、关键技术、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多媒体网

29、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教、学、研资源服务体系。团队合作,合理实施“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列为核心课程,分段实施。以典型企业为依托和突破口,建立信息资源库,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不足的重要补充。5、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深化“一通二专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西北地区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联系,创新设计了专业的“一通二专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

30、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实施“4565”课程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的教学环节设计:通过构建4个教学环节(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五核心”的教学情境设计: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六步法”为主的教学项目实施设计: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五结合”的教学

31、考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顶岗实习”管理与实施的突破。顶岗实习的管理。制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规范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考核评价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有统一的基本要求;每专业设置100个与专业实习相关的思考题;完成实习手册、职业训练手册要求的内容;完成实习业务报告等。制订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安排形式、实习要求、管理制度等,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实施校企双重组织,全程管理。成立学院顶岗实习管理中心,专人负责全校的顶岗实习管理事宜,各系成立系顶岗实习指导

32、小组;教务处、学生处、质量管理中心设专人加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保卫处参与学生人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实施。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阶段工作。实习前(计划准备):制订顶岗实习方案;公布顶岗实习的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拟订实习计划;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实习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训练;教师定期访问学生和企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

33、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带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上岗,按要求采集用于教学的真实案例,在顶岗实习的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课程,结合顶岗岗位完成实用的毕业设计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实习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承担了陕西省重点课题:“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试点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创建了“两个平台、七个模块、三条路径、九个出口”的人才培养途径,在解决院系两级教学组织与管理运行机制、导师制、专业转换、学分互认与替代、专业主辅修制等难点问题上积累了较为的丰富经验。校企合作开发学习领域工作文件集寻求“工学

34、结合”突破口。引入企业奖学金。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实训设备。成立“虚拟车间”缩短与职业岗位的距离。为了突出其生产服务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将专项训练实训室建设成工厂的模样,模拟企业的生产形式组织教学,建立一套车间班组体制。首先制定车间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操作章程、人员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设有车间主任、班组长、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岗位,通过学生的竞聘和选举,建立学生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各司其职。使学生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组织、协调、沟通等职业能力的锻炼。“双证书”融入人才培养。6、以生产性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突破,加强实训基

35、地建设突破顶岗实习实施的瓶颈:一是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列为核心课程,分段实施;二是以典型企业为依托和突破口,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三是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不足的重要补充;四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实训室的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全程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提升实训室的职业性;二是采用与企业合作研制、学校科研自主研发及企业捐赠等多种方式获取实训设备;三是环境建设引入企业文化,管理模拟企业管理;四是建立支撑课程体系、适应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实施、梯次合理、制度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五是建立综合性学习领域课程实施、学生顶岗实习

36、、订单培养与就业四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7、利用学院资源,积极提供社会服务组建区域执教联合体:依托我院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创始单位和“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陕西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与10家以上同类院校成立“区域性职教联合体”,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培训教师,每年为职业院校培训专业教师100人次以上。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共享网络资源等方式将核心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训方案及学习评价方法等相互交流,帮助区域内12所高职同类专业建设,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产学合作联合体:依托本专业电气电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区域内陕西金山电气

37、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有限公司等10家以上规模企业成立“产学合作联合体”,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机制,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例和生产任务,学校及时跟踪企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急需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改造及进口电气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国产化等技术难题,参与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的电气部分开发,为企业提供深层次的技术服务。开展社会培训:依托学院两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在原有培训鉴定工种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培训工种(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人才培训,扩大工种鉴定范围和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种培训体系。每年完成对外培训和技

38、能鉴定人数500人次以上。8、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基础,加强机制建设(1)“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组织与管理运行机制、导师制、专业转换、学分互认与替代、专业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问题的进一步细化,引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2)建立团队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以团队长期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学院整体框架下,细化操作程序,理顺关系,向团队建设业绩点倾斜,将绩效考核制度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建立“日常工作的制度管理”、“项目的绩效考核”、“团队和个人的业绩考核”、“质量的过程监控”、“工作流程的简明公开”、“任务的责权利明确”等几位一体的团队建设工作长效激励机制,

39、注重“成事”的同时“成人”。(3)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完善管理制度、设计管理流程、制定运作规范和操作细则,设计一套绩效考核标准和齐备的作业文件,做到有测量、有分析、有改进,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三、自动化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果:多年来,该团队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秦川机床集团等特色行业和龙头企业,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引导,以“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建设和“省级学分制改革项目”为基础,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及规范化制度为保障,校企合作开发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

40、案,形成“一通二专三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构建了1门省级精品课和5门校级精品课组成精品课程群,打造了以1名“省级劳模”和2名“省级名师”为核心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又以陕西省高职类第一名身份参加国家级教学团队评比),建成了校企双赢的“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延伸”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面向职教院校、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区域对口支援能力,形成了以1项“省级教学成果”和2项“国家技术专利”为标志,以13项教研立项(2项国家级)、19项技术服务项目、19本公开出版教材、4本校本教材、31篇公开发表论文(21篇核心)等为基础的系列建设成果。促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

41、业成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我省装备制造业电气类唯一的“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省级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及“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团队建设的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供其它院校借鉴、移植,为同类教学团队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虽然我院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希望机械类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享成果,形成合力,探索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可供示范的团队建设长效机制,促使我省机械类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西安思源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汇报教学团队是建立优秀的教学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

42、组织形式,是培育骨干教师的有力平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做好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要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同时国家还将鼓励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设校级、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西安思源学院陕西省教育

43、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07年陕西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评审有关工作的通知(陕教高200743号)文件精神,组织申报了“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经专家组评议,省教育厅审核,该教学团队最终跻身陕西省首批公布的55个省级教学团队之列。一、西安思源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简介2005年学院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06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批文成立,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实训基地下设2个实训中心,3个实验室。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教学

44、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共计面积1014,投资477万元,设备750台套。(二)教学团队简介1团队及组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成员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系、计算机中心、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郑西高铁渭南项目监理部等单位,涉及9个专业(具体情况见下表)。师资队伍结构一览表团队教师总数为:25人项目学历职称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兼职研究生本科高级中级人数20581012416232比例(%)80203240481613928专任青年教师结构一览表专任青年教师总数为:16人项目学历职称双师

45、素质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研究生本科高级中级人数142199110比例(%)8813656566632团队建设的宗旨以基地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组建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高职高专教学理论、掌握正确教学方法、有过硬专门专业技能的计算机专业群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里“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互补优势;拓展课程带头人辐射作用,提升综合实力”,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3带头人贾昌传同志,教授、高级工程师。先后从事国防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

46、其中国防研究6年、高校教学38年,在高校历任系主任、院长。2006年特聘为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4教学工作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1)修订教学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每年进行教学计划修订,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具体措施编写实训教材校企培训合作进修内容进修时间组织单位培训地点嵌入式系统教学培训2005年9月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系西安理工大学手机原理与故障检测2006.4.8-24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单片机原理与开发2006.12.2-4西安中晶电子有限公司

47、思源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数码相机实验课程培训2006.12.15-2007.1.13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思源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通讯原理及程控交换实验课程培训2007.1.16南京德加科技有限公司思源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嵌入式系统(ARM7ARM9)实验课程培训2007.1.23-24深圳英蓓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思源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课程培训2007.1.5-6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思源电子信息工程实训中心顶岗实习公司(企业)地点时间实习内容西雅图(西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二路西安软件园太白阁2052007.7.15-7.30i.掌握目标板的设计、绘制、制作、调试等流程的操作方法与步骤。ii.熟悉模块、芯片性能规格。iii理顺整体电路的设计思路与方法。iv绘制产品原理图。v装配、调测答疑本实训基地全天候开放校外实训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