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2898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文件川国土资发201029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的通知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各项目承担单位:现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二一年二月九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10年2月9日印发 (共印6份)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第一部分 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编制基本要求(一)基本规定

2、1. 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2. 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1. 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2. 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3. 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4. 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5. 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三)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1. 资质证书正本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3. 扉页相

3、应人员签章签字4. 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四)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1. 勘查报告文本2. 勘查报告附图3. 勘查报告附件4. 勘查费用决算书5.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对危岩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般情况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碎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的具体要求:1. 编号、坐标(含顶

4、底标高)2. 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4. 顶底宽、高、厚、体积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9. 治理措施建议10. 照片、剖面图、立面图、赤平投影图。每一块危岩形成一张描述评价表格(见附表)(三)各单体危岩评价完以后应用表格汇总进行综合评价危岩单体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编号体积(m3)破坏模式稳定系数安全系数稳定性评价天然暴雨地震天然暴雨地震-W14408坠落1.5021.0720.9891.5稳定欠稳定不稳定-W22976坠落1.3980.9980.9451.5基本稳

5、定不稳定不稳定61附表 -W2危岩体特征、稳定性评价及整治方案表野外编号-W2坐标X:35361999.02危岩顶标高920.21岩层产状6415斜坡倾向221危岩前缘倾角69斜坡结构类型切向坡室内编号-W2Y:3420117.26危岩底标高898.94顶宽(m)40.85底宽(m)40.85高(m)21.24厚(m)5.1体积(m3)4425崩塌方向221破坏方式滑移式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照 片(方向:90)编号位置走向倾向倾角切割深度张开度充填物裂面形态裂面粗糙度裂隙间距地下水情况1后壁131221708.4m5-20cm粘性土、岩屑半充填弯曲粗糙1.5m-6m底端见水蚀痕迹2底面1546

6、4152m闭5合3无平直较光滑底端见水蚀痕迹3侧壁1146236635-8m闭合无平直较光滑2m无4侧壁81171811-3m5-20粘性土、岩屑半充填平直较光滑3m无危岩剖面和立面示意图 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图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危岩大致呈板状,立面为长方形,危岩受后壁、侧壁裂隙切割及底部泥岩岩层产状控制,危岩为厚层块状砾岩构成。危岩稳定性评价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该处危岩体主要受后壁1号裂隙和侧壁3号裂隙的控制,由后壁岩体抗拉强度控制,加之底部临空,危岩易产生下滑,定性判断危岩处于稳定。危岩经稳定性定量计算,在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3.745,为稳定。综合判定该危岩体为稳定状态。但局部存在不稳

7、定块体。危害性预测一旦失稳,将威胁下部景区公路。治理措施建议局部清除、封闭(四)注意控制危岩结构面特征的评价1. 位置、产状、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张开度、裂隙间距2. 充填物及胶结状态3. 裂面形态及粗糙度4. 地下水或充水情况以上描述的准确性与计算参数的取值密切相关。(五)注意破坏模式的确定需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破坏模式,其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取值是不一样的。(六)危岩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危岩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可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等规范及要求执行。(七)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

8、评价相结合,结果应与野外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八)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可参照定性评价进行。(九)治理方案与比选部分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十)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应包括建筑材料的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与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十一)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危岩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十二)图件及要求1. 平面图(1)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2)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

9、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3)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4)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5)长短剖面及其编号;(6)坑槽探位置、威胁对象;(7)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8)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 剖面图(1)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2)比例尺: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3)长剖面:应与平面图匹配,应清楚的表示出地

10、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内容及危岩与危害对象的关系;(4)短剖面:危岩体块(单体)每块至少一条;危岩带(岩体破碎带),视规模大小用多条剖面表示;在拟设工程部位应有多条剖面表示。3. 立面图: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区域需用立面图表示4. 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5. 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6. 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十三)附件及要求1. 应附所有的室内试验报告;2. 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3. 应附有代表性的与崩塌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危岩照片等;4. 各种计算成果。(十四)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提纲

11、目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新构造运动2.3.3地 震2.4 水文地质条件2.5 人类工程活动3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3.1 地形地貌3.2 地层岩性3.3 地质构造4 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4.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4.1.1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特征4.1.2危岩破坏方式4.2

1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4.2.1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4.2.2 危岩形成机制分析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5.1 危岩变形现状5.2 定性分析评价5.3 定量计算及评价5.3.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5.3.2 危岩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3 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4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5.4 危岩破坏后的运动计算5.4.1运动形式5.4.2运动计算5.5 危岩危害性评价6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危岩防治方案建议6.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6.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6.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6.4 防治方案建议6.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7 环境影响评价7.1 对周

13、边环境的影响7.2 交通影响7.3 综合评价和结论8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8.1 社会效益8.2 经济效益8.3 环境效益9 结论与建议9.1 结 论9.2 建 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三、滑坡勘查报告编制要点(一)滑坡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 滑坡的基本要素:坡高、坡长、坡宽、坡向、坡度、面积、体积(规模)要描述清楚;2. 滑坡的变形情况及边界的确定:后缘、前缘(剪出口)、边线(界)、坡体变形(地面裂缝、建筑物变形、树木变形等);3. 滑坡体的几大要素:物质结构(组成):滑体土及物质组成;滑带(面)土及物质组成;滑床土(岩)及物质组成。(二)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 C、值取值(

14、1)室内试验值:快剪:天然剪残余剪,饱和剪残余剪(2)反演:采用反演分析确定滑坡力学参数应注意适用条件,对已滑动位移的滑坡应恢复滑前地形进行反演分析。用软件搜索的最危险面及稳定性系数取值一定要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即F1.0不稳定,1.0F1.05欠稳定,1.05F1.15稳定(3)工程类比:应注意要有可比性(4)综合取值:一定要说明取值的依据或理由2. 稳定性计算与评价(1)软件的使用:理正软件,成都理工大学软件(2)计算模型的确定:a. 土体滑坡:(a)滑面为折线型: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詹布法等进行校核;(b)滑面为平面或圆弧形: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毕

15、肖普法等进行校核;b. 岩质滑坡: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3.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要用表格汇总后,在报告中用专门的章节反映出来,包括参数取值、各种工况下各条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宏观判断进行相应的描述与评价,再结合保护对象取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滑坡推力计算。注意:不要随意提高防治工程等级及安全系数取值。(三)几种不同工况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只考虑两种工况:自重工况,自重+暴雨(地下水)工况进行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其余工况作为校核工况,均不采用地震+暴雨工况。(四)滑坡的发展趋势分析与评价1. 在不同状况下的发展趋势:如人类工程活动(采矿、前缘切坡、后缘堆载等)、

16、雨季等,应结合不同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2. 注意滑坡整体不稳定与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分析评价(五)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应包括建筑材料的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与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六)滑坡治理方案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七)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滑坡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八)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1. 图件内容要求(1)平面图(a) 图名、图例、框线及框线坐标、正北标

17、志、图签;(b) 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c)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d) 滑坡体特征、界线、变形等;(e) 勘探剖面及其编号、钻孔及坑槽探位置等;(f) 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拟设工程位置;(g) 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剖面图:(a) 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b) 比例尺: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

18、;(c) 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基岩强中风化界线、岩层产状等(d) 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e) 其它如钻孔、坑槽探、裂缝、威胁对象等表示与平面图一致;(f) 剖面图应有足够的长度表示所要求的内容(g) 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h) 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2. 附件要求(1)应附所有的室内试验报告;(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滑坡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变形照片、岩芯照片等;(4)各种计算成果。(九)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编制提纲。目 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

19、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 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 新构造运动2.3.3 地 震2.4 水文地质条件2.5人类工程活动3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3.1 岩土体分布及特征3.2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4 滑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4.1 滑坡基本特征4.1.1滑坡区地貌形态及边界特征4.1.2滑坡体变形特征4.1.3滑坡物质结构特征4.1.4滑带土基本特征4

20、.2 滑坡危害对象5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5.1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5.1.1滑坡变形形成机制分析5.1.2滑坡近期发育阶段5.1.3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5.2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5.2.1滑坡破坏模式分析5.2.2滑坡稳定性宏观判断5.3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5.3.1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5.3.2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5.4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5.4.1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5.4.2计算数据准备5.4.3滑坡滑动模式推力及稳定系数计算成果6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6.1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6.2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6.3滑坡变形发展趋势7 既有防治工程评

21、述及滑坡防治方案建议7.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7.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7.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7.4 防治方案建议7.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8 环境影响评价8.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2 交通影响8.3 综合评价和结论9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9.1 社会效益9.2 经济效益9.3 环境效益10 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四、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要点(一)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1. 与泥石流有关的全流域沟道的描述与评价,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道长、支沟分布、全沟域纵坡平均坡降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级及不同沟段纵坡降等基本情况的描述与评价。2. 气象资料的分析与评价。特

22、别注意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关的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10分钟降雨量、1小时降雨量、6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资料的分析与评价。3. 全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全流域地表水的分布情况,特别应关注堰塞湖的分析与评价,高寒地区还应注意冰雪融化的分析与评价,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的分析与评价,还应对泥石流沟进入下一级水系(主河道)的过流能力、冲砂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4. 历史上已发生过泥石流的系列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生时间、一次性冲出量、危害性、降雨强度、流速、流量、重度等。(二)泥石流沟区域的划分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除了清水区以外,其它三个区域往往是

23、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有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还是可以分出来的。(三)松散固体物源量的分析与评价1. 松散固体物源总量。主要包括:滑坡堆积固体物源,崩塌堆积固体物源,沟道堆积固体物源,坡面侵蚀固体物源等。2. 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是我们比较关心也是比较复杂的,物源总量与动储量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评价:(1) 固体物源本身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2) 坡体的坡度角与坡体物质结构及沟道的纵坡降分析与评价(3) 暴雨强度与洪水冲刷(或携带)能力的分析与评价3. 一次性冲出量的分析与评价,这是工程设计时要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参数。(四)泥石流流体重度值的确定1. 对

24、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尽可能的采用现场配浆法计算确定;2. 对未发生过泥石流的泥石流沟采用颗分法及查表法,最后综合考虑取值;3. 最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取值。(五)关于泥石流特征值流速、峰值流量、一次过流总量、一次固体物质冲出总量、泥石流冲击力(整体冲压力及单块冲击力)、超高和最大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计算:1. 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且泥痕、泥位清晰可见,建议以“形态调查法”为主,辅以“雨洪法”进行计算。2. 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既使发生过,由于时间太久,且泥痕、泥位均无法确认,建议以“雨洪法”为主,“形态调查法”作为参考值。3. 支沟和主沟要分别计算,主沟及支沟的沟口、典型断面(或代表性断

25、面)、拟设工程部位断面等要分别计算。4. 计算时应考虑不同频率时的系列参数,并应列表进行分析与评价。(六)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七)防治工程建议与比选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八)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泥石流的规模、危害性、爆发频率、泥石流性质、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九)图件及要求1. 平面图(1) 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

26、标示;(2) 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3)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4) 物源种类、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危险区、影响区等。(5) 长短剖面及编号、勘探点位置;(6) 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7) 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2. 剖面图(1) 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2) 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

27、图比例尺匹配;(3)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沟道与保护对象的关系等。3. 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4. 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5. 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十)附件要求1. 应附所有的室内试验报告;2. 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3. 应附有代表性的与泥石流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物源照片、已有工程照片等;4. 各种计算成果。(十一)泥石流勘查报告编制提纲目 录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0.3 工作目的与任务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0.5 勘查工作的依据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8、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位置与交通1.2 气象、水文1.2.1 气象1.2.2 水文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地质构造2.3.2新构造运动2.3.3 地 震2.4 水文地质条件2.5 人类工程活动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3.1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3.1.1 形成区(清水区)地形地貌条件3.1.2 形成区(物源区)地形地貌条件3.1.3 流通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3.2 物源条件3.2.1 崩滑堆积物源3.2.2 沟道堆积物源3.2.3 坡面侵蚀物源3.2.4 滑坡堆积物源3.2.5 泥石流物源的转化关系3.3 水源条件4 泥石流基本特征

29、4.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4.1.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4.1.2 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及险情4.1.3 泥石流堵溃下游河道的可能性分析4.2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4.2.1 形成区(清水区)冲淤特征。4.2.2 形成区(物源区)冲淤特征4.2.3 流通堆积区冲淤特征4.3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4.3.1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征4.3.2泥石流堆积物叠置关系及成因分析4.4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4.5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5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5.1 泥石流流体重度5.1.1 现场配浆法5.1.2 查表法5.1.3 综合取值5.2 泥石流流量5.2.1 雨洪法5.2.2 形态调查

30、法5.2.3 综合取值5.3 泥石流流速计算5.4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5.5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5.6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5.7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5.8 泥石流弯道超高6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6.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6.2 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发展阶段6.3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7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泥石流防治方案建议7.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7.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7.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7.4 防治方案建议7.5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8 环境影响评价8.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2 交通影响8.3 综合评价和结论9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9.1 经济效益评估9.2 社会效益评估

31、9.3 环境效益评估9.4 减灾效益评估10 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附图成册附件成册 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第二部分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与技术要点一、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基本规定1.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已明确做出结论:经分析评价灾害体在检算选择的各工况时均处于稳定状态或在确定的危险区范围内无保护对象而不需采取工程治理的勘查项目,不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施工图设计。2. 对已确定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提供防治效果相同,但治理思路或工程措施不同的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原则上各方案应在相

32、同安全保证率条件下同精度编制,整体搬迁避让方案不作为治理方案之一进行比较(可作为参照方案)。3. 工程方案内容包括:工程治理范围、工程位置、工程措施及组合、主体工程结构等;对含有多个灾害地质体的工点,应针对每一灾害地质体进行工程方案的比选,择优组合推荐方案,不应对个灾害地质体打包进行比选。4. 可研编制单位与勘查单位不为同一单位的,勘查单位应及时向可研编制单位提供全部勘查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可研编制单位应对地质灾害勘查成果报告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分析,并进行现场核实,勘查单位有义务密切配合现场复核。对复核中存在的疑问应及时沟通,对不能满足设计需要部分的地勘资料,由设计、勘查单位协商采取补勘、补测加

33、以解决,并在商定限期内完成。5. 可研报告的编制技术人员,在对地质灾害体特性、成灾机制及其稳定性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保护对象,采用经济、实用、可靠、先进的地灾治理技术,充分考虑实地施工条件,拟定两套或两套以上方案进行治理工程设计,编制各方案的治理投资估算;对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优化组合,推荐最佳治理方案。6. 初步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优化组合后推荐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环境协调性进行分析,完善工程治理方案,细化分项设计,核定治理工程量,编制治理工程投资概算。初步设计文本及图纸深度需基本满足治理施工的要求,初步设计投资概算内容、编制

34、深度应能满足核定治理工程投资额度的要求。初步设计中应明确对可研推荐方案的细化内容,如:要出具对抗滑桩、挡土墙、拦渣坝、主动网、被动网、锚杆、锚索等工程的结构及相关连接部位的图纸,挖填方区应有大比例尺网格计算图等。与可研阶段的比较:(1) 可研报告需提供几个比选方案,并对每个方案进行设计和投资估算;初设阶段只对可研报告推荐的方案进行设计和投资概算。(2) 可研阶段一般着重于大的、主要的分项工程;而初设阶段则应关注所有的分项工程。(3) 可研阶段的投资估算主要用于方案比选时参考,而初设阶段的投资概算则是直接作为投资依据。 (二)技术文件组成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成果由报告、图纸、设计计算书(另册

35、装订)、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不得缺项。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报告与图纸可合订,扉页责任栏签字齐全,加盖公章,并附设计资质证书、委托书、勘查可研专家评审意见及修改说明(附在审定版本)、本单位专家组内审意见等。审定复核后的正式成果应提交纸质报告和数字化光盘(按有关电子文档格式要求制作)。(三)设计报告编制内容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报告主要是对治理工程方案的总说明及设计思路、依据的阐述。报告编制内容参照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有关文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格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主要任务及编制参考格式。其中:1.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应重

36、点阐述灾害体所在地交通位置(附图),按灾害体类型分述其空间分布(附全景照片)、变形等特征、灾害体规模、危险区的范围等、进行稳定性评价,特别是要列出设计所需的由勘查提供的灾害体作用力、地基岩土等特征参数。2. 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其中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应针对灾害体及保护对象阐述如何控制灾害发生或防灾、减灾的治理工程总体设计思路,据此拟定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治理工程方案均应进行分项设计,分项治理工程设计针对每个灾害体进行,要充分说明工程布局、设计参数、建筑结构类型及尺寸等确定的理由依据(必要时,应列出结构尺寸选择的计算依据及结果,如桩截面、墙宽、坝高、锚索长度等),计算汇总列出工程量清

37、单,说明各工程的施工工序、方法及质量要求,对主体受力结构(桩、锚等)的质量检测要提出检测执行技术标准、方法及数量的要求,城区、景区、地震遗迹保护区等应考虑治理工程与环境的协调美观设计。对确需的辅助工程应作为分项工程进行设计并纳入预算,如堆渣场挡土墙等。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应对拟定的两套或两套以上治理方案从技术安全可靠性、施工可能性、施工占地、工程造价、对环境影响、治理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选,列表反映各方案的比选因素及其优缺点,明确推荐采用的治理方案。施工可能性主要说明工程占地、拆迁、弃渣处置、施工安全等,对环境影响主要说明工程施工或运行期对城区、景区、自然或地震遗迹保护区、主干公路等

38、环境的不利或有利影响。3.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应对治理后工程取得的减灾防灾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效益、工程投入与保护财产经济效益比、工程投入与治理灾害体单位体积效益比、以及工程治理与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灾区恢复重建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尽快开展治理的建议。(四)设计图纸编制要求1. 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设计各图件表达的基本内容应参照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及文件编制要点。2. 对某灾害体的治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平面图、纵横剖面图,工程构筑物结构图及细部大样图等一系列图件来表达工程所在位置、各部位座标、基础型式、地质岩土、

39、材质结构、尺寸、高程、连接安装方法等,并满足可研、初步设计阶段计算工程量的需要。对单个危岩体的治理工程,可将其剖面、立面、结构作为一组绘制在同幅图内,必要时附危岩正面、侧面照片辅助说明危岩位置及工程布置。各纵、横剖面图编号应与平面图上的剖面线编号对应。3. 工程平面图应淡化原基础图层,新布置的工程应重点突出或对不同的工程区用彩色区分示意,应标明坐标网、控制点坐标、工程点坐标、工程数量表及各分项工程设计说明;统一平面和剖面图中拦石网、拦石墙、挡土墙、谷防坝、拦渣坝、抗滑桩、排水沟等图例。4. 设计图纸绘制应参照建筑制图相关规范,对表示构筑物轮廓、结构、材质的线条粗细度、线型、符号、尺寸及高程标注

40、等应规范画法。图形比例及透视关系应正确、图面布局应有层次、重点突出、规范美观。图签应有设计、审核等责任人签字栏并手签。5. 设计图纸装订顺序为治理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监测平面布置图,随后按照各分项工程排序;同一分项工程为一组图纸,按照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纵横剖面布置图、结构图及细部大样图的顺序排列。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附的多个方案图纸,应按照方案一(平、剖、结构)、方案二(平、剖、结构)、的顺序编组装订。(五)设计计算书编制要求1. 设计计算书是检查工程构筑物设计的安全性、技术合理性的必备文件,主要内容包括:说明计算依据的规范、标准和地质参数,根据不同工程构筑物受力模式,建立地质模型

41、(或受力模式)、选择适用计算公式、确定计算参数、对构筑物的设计尺寸、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算,列表反映计算参数及结果,附计算模式图、受力构件的弯矩、剪力、位移等图;进行检算结果评价,检算结果应略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安全系数值,对过大的应优化结构尺寸。2. 滑坡勘查提供的纵剖面图均应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供计算参数及结果,陡坡地段的抗滑桩还应作越顶检算。3. 泥石流沟的洪水、泥石流水文计算应依据四川省水文手册提供的公式和参数。有条件时应充分收集当地近期降雨资料。4. 计算书中应附计算地质模型、选取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计算表,明确使用的计算软件,成果审查时可随时从电脑中调出供专家审查。(六)工程投

42、资估(或概)算书编制要求1. 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是说明治理工程造价和费用构成的必备文件,其文本内容主要有(一)编制说明:治理工程及施工条件概况、编制依据、采用定额和标准(如四川省水利定额),(二)预算表:总估(概)算表、建筑工程估(概)算表(必须按分项单体工程逐一列出费用构成)、施工临时工程估(概)算表、独立费用估(概)表、建筑工程单价汇总表、主要材料价格汇总表、人工单价计算表、建筑工程单价表、主要材料价格、主要材料量汇总表、施工机械台时汇总表等。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原材料、人工实际价格并与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财政局预算审核部门沟通达成共识。独立费用中应合理考虑征地补偿费、拆迁

43、补偿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检测费、竣工验收费等与治理工程密切相关的费用。2. 各灾害体单体工程治理投资与灾害体单位体积效益比应合理(与大量已建成工程类比分析),对滑坡体、危岩体、崩塌堆积体、不稳定斜坡体等采用抗滑支挡、主动或被动治理工程应测算治理单位灾害体体积的投资效益比;对泥石流拦沙坝(谷坊、格栅拦挡坝等)应测算拦蓄(或稳固)单位体积泥沙(或物源)的投资效益比。根据测算的投资效益比进一步调整或优化各单体工程布局和结构。(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格式报告名称构成:四川省地震灾区+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名称+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概 述1.1 任务由来1.2 主要的目的与任务

44、1.3 勘查主要结论及建议方案(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危险区范围2.1.2 主要危害对象 2.1.3 地质灾害体失稳破坏后可能造成损失估算 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3 地理地质环境4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5 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5.1 防治目标与原则5.2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工程安全运行年限按不低于50年标准设计)5.3 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且两种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不同思路) 5.4 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5.5 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包括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环境协调性等方面比选。6 工程监测设计方案(含施工期和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