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87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州商业市场初步调查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滕州商业市场初步市场调查报告 调研课题:滕州商业物业市场概况 调研时间2008年3月26日3月29日 调查范围:1、核心商圈西至平行街,南至荆河路,东至善国路,北至解放中路;2、次级商圈西至西环城路,南至南环城路,东至龙泉路,北至北辛路。 调查人员(成器公司滕州项目市调小组共5人)指挥:黄何负责本次调查组织、分工、统筹等工作;一组:谭立,郑同柱负责核心商圈租金、物业价格、人流量等调查、统计;二组:姜永香,田建国负责滕州概况、房地产市场、次级商圈租金、业态布局、数据统计、录入等工作。一、 滕州概况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临苏淮重镇徐州,北依孔子故里

2、曲阜。1988年改名滕州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道),总人口156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经济环境: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3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06.84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95.56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比例为9.8:61.7:2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达到21605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276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6.4%、29.4%。分

3、别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3、交通环境:滕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京航大运河穿境而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距滕州市区200公里以内有机场四处,距济南、临沂机场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距徐州、济宁机场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从滕州至宁波由京沪高速公路转沪杭高速不足8个小时里程。交通条件十分优越。4、社会文化环境: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境内有7300年前“北辛文化”遗址以及滕国、薛国故城等古文化遗址,是“科圣”墨子和“工匠祖

4、师”鲁班的故里;还是滕文公、孟尝君、毛遂等许多历史名人,俊彩星驰,各领风骚,留下千古佳话。5、其他环境:滕州还是全国有名的能源基地、建材之乡。境内探明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近60亿吨,是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基地;境内水资源总量为7亿立方米,紧靠水资源总储量 41亿立方米的我国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微山湖有沿湖37公里的湖岸线,是北方有名的富水区;旅游资源丰富,微山湖红荷湿地为华东独有,世界罕见。滕州市场繁荣活跃,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亿元,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80处,市场年交易额80亿元。滕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投资环境建设作为关键来抓,全面推行政府提速,形成了“亲商”、

5、“敬商”、“安商”的浓厚气氛,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土地使用、税费收取、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附1:滕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滕州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并经枣庄市统计局认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3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

6、06.84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95.56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比例为9.8:61.7:2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达到21605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276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6.4%、29.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大对非公有(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3.99万户,增长16.5%;从业人员17.6万人,增长11.6%;注册资金48.4亿元,增长

7、18.7%;纳税额13.4亿元,增长60.8%,占税收总额的51.3%,上升3.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实现城乡劳务输出4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50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8230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547人,“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1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扎实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入区企业累计达到210家,总投资143.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已建成企业154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利税3.8亿元,分

8、别增长47%、4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外向度偏低,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依然偏低,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4 %。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40.36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0.75亿元,增长8.7%;牧业产值17.14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1.03亿元,下降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增长12.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例为67.1:1.2:28

9、.5:1.7:1.5。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全年粮食产量82.2万吨,增长5.9%,粮食单产504公斤/亩,增长5.4%;油料产量5.65万吨,增长3.7%;蔬菜产量274.09万吨,增长4.6%;水果产量5.62万吨,下降12.3%。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3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49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4.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6%。 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年末生猪出栏46.6万头,增长2.0%;牛出栏2.01万头,增长2.0%;羊出栏88.9万只,增长3.0%;家禽出栏5531.42万只,增长1.0%。肉类总产量达到13.78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

10、5.04万吨,增长7.3%;奶类产量0.47万吨,增长68.4%。 渔业生产不断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44万吨,分别增长6.7%和5.9%。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省级高效节水示范工程、“世行三期”开发项目、南四湖湖东堤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农用机械总动力91.4万千瓦,增长4.8%。农用汽车1375辆,拖拉机1.2万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588台。落实区(市)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8万元,带动农民农机投资4720 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00.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2%,机电灌溉面积92.66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6.93亿千

11、瓦时,增长8.1%。化肥使用量(折纯)11.3万吨,增长46.8%。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指 标单 位2006年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82.245.9油料万吨5.653.7蔬菜万吨274.094.6水果万吨5.62-12.3生猪出栏万头46.602.0家禽出栏万只5531.421.0肉类万吨13.784.8禽蛋万吨5.047.3奶类万吨0.4768.4水产品万吨1.44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8亿元,增长30.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3.9%;重工业85.1亿元,增长36.1%。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增强,股份合作企业增长34

12、.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52.7%。集体工业增长也达到3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4%,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比去年增加43家;资产140.45亿元,增长21.9%。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9%,上升0.3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448亿元,增长36.8%;利税62.02亿元,增长38.9%;利润35.37亿元,增长36.5%。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能源、煤

13、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培植成效明显,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75.8亿元、利税53亿元、利润30.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84.5%、83.9%、86.3%、85.5%。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2.4%,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8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4.8%,全员劳动生产率78372元/人,增长11.5%。省外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建筑企业在省外施工产值10.09亿元,增长34.5%。被评为“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单位2006年比上年增长%原煤万吨

14、293.2722.2纱吨6.25-11.7服装万件661.5机制纸及机制纸板万吨17.8549.6焦炭万吨157.4530.2合成氨万吨10.3212.7水泥万吨697.885.0金属切削机床万台3.1731.6电动工具万台13.4134.1发电量亿千瓦时24.85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幅理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78亿元,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2.43亿元,增长27.7%。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投资0.50亿元,下降75.9%;第二产业投资80.63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投资31.3亿元,增长32.4%。第三产业投资增幅快于第二产业3

15、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新源热电二期235万千瓦两台机组,实现“一年双投”目标。腾达不锈钢制品、甲醛和乌洛托品一期、数控精密机床、拓博氨基膜塑料二期、高档瓦楞纸箱一期、大宗电厂二期、连云山商品混凝土、得克万吨消毒剂一期等项目已经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盛源苯加氢、滕州卷烟厂危房改造、瑞达化工技改、祥源高档服装一二期、电缆桥架出口基地、金属夹芯板、凯莱盖泽硅钙砖一期、腾鼎电子封装材料、植物纤维类可降解餐具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10.91亿元,增长23.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16、在政府继续实施启动内需等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6亿元大关,达96.07亿元,增长15.9%。分城乡看,城区市场实现56.15亿元,增长17.1%;农村市场实现39.92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74.4亿元,增长14.4%;住宿餐饮业实现17.96亿元,增长23.7%。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新签市外投资项目合同353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192.4亿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96亿元,分别增长19.4%和19.1%。 利用外资有所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其中合资企业4家,独资企业10家,新批增资外商投资企业4家,合同

17、利用境外资金9222万美元,同比增长64.6%;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911万美元,同比增长11.9%。 对外贸易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13899万美元,增长47.5%。其中出口13098万美元,增长52.2%。进口801万美元,下降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公路客运量3471万人,旅客周转量73454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和18%;公路货运量175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167万吨公里,均增长10%。 公路运力结构优化。载客汽车979辆,增加105辆,其中出租车406辆;载货汽车4968辆,减少511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计

18、划项目115个,开工道路115条,完成投资5980万元,硬化路面226.9公里,建设大、中桥梁6座。其中,滕州至姜屯、龙阳至马河2条县乡公路提前建成通车,西岗至泉上煤矿3.4公里的县乡公路于12月份全线竣工;“村村通”硬化道路扫尾工程基本完工。同时,干线道路京福路滕州北立交桥至宏大港公路已完成投资5300万元,填筑路基20公里,铺筑二灰碎石5.3公里,铺油5.3公里;北沙河大桥下部结构全部完成,城区段5.3公里道路已于12月份全部建成通车。全市开工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234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和客车。2006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82.6公里。 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

19、4632万元,增长2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94万户,增长9.3%;移动电话用户57.9万户,增长21.8%。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1955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暨经贸洽谈会”,滨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王学仲艺术馆、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三个景区(点)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盈泰生态家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八、财税和金融业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26.09亿元,增长41.2%。税收占GDP的比重7.8%,提高1.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收入30亿

20、元,增长3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32.8%。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3.6%,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达到70.6%。全市财政灶内支出15.9亿元,增长33.5%。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37亿元,增长55.6 %;教育支出3.02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0.77亿元,增长77.5 %。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8.23亿元,比年初增加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65亿元,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5.07亿元,比年初增加23.7亿元

21、,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农业贷款24.76亿元,比年初增加3.56亿元;工业贷款14.67亿元,比年初增加1.9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4.69亿元,比年初增加13.14亿元;基本建设贷款33.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05亿元。 九、科学技术 2006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速科技推广应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拥有85家厂办科研机构和30家民办科技企业。批准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10项,争取科技扶持资金达600万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

22、枣庄市科技进步奖50项,申报国家专利168项,实施国家专利技术155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科技投入资金达21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率81%。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引进日本“高光效”优良苹果栽培技术。编印粮食科技,建立粮食丰产科技网站;8个项目通过科技鉴定;累计引进小麦新品种(系)398个,培育新品系120个,被省列入核心县。实施了1个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到59家,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18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18家,过五千万元的有17家。实施了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3、、2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 十、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幼儿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拆除D级危房1.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6万平方米,又有7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均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本科录取人数达到3117人,增长23.2%;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建设不断完善,新建校舍5.5万平方米。小学招生163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招生26445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99.6%,巩固率达98%以上。普通高中招生11812人。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2006年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水平明显增强。学

24、院成功与韩国闻庆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经省高校专业设置委员会评审又增设了5个新的专业,年内完成招生1100人。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180场,组织群众文艺活动60场,举办展览26次。投资2000余万元的汉画像石馆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多万元的墨砚馆建成使用。全年电台、电视台共编发新闻稿件8100多条,被中央、省台采用409条,其中中央台采用15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卫生机构267处,床位数3753张,其中医院30个,床位数2781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52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44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全市有24.7万户、75.9万人参加

25、,参合率达到78.3%;人民医院外系大楼建设进展顺利,12处镇街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全部竣工;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整顿工作扎实有效,甲级率达52%。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获得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4枚;获得省级金牌14枚、银牌7枚、铜牌24枚。在21届省运会上获13块金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了“级翔杯”全国钓鱼锦标赛。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改革规划管理体制,组建了直接隶属市政府管理的规划局。城市国有资产经

26、营公司运行规范有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施了北环路、西环路、解放东路、龙山东路、龙泉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配套和绿化、亮化工程,新建城区道路60公里;硬化背街小巷路面30公里、1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城市公共绿地45万平方米。“两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拆迁7.7万平方米。政务中心、滕州宾馆正式投入使用。新兴路商业步行街、问天科技广场、通盛上海花园、滨江国际花苑、滕阳丽都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的已竣工交付使用。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观。镇村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有15个镇、316个村完成了镇村规划;完成小城镇开发面积138万平方

27、米。2006年底,城市面积达15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发展到373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583公顷。自来水供水能力13.8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总量3994万立方米,公共交通运营车辆378辆,煤气供气总量1103万立方米,公共绿地171公顷。 十二、环境保护 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级索镇完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柴胡店镇、滨湖镇、东郭镇编制完成环境保护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省级环境优美镇申报工作。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0余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

28、境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绿化工程、矿山环境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城郭河群东桥断面COD浓度为56mg/l,各河流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对全市30余家重点水污染企业限期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调试工作。对荆泉水源地保护区的地瓜淀粉和废旧塑料加工业户进行强制清理取缔。拆除小塑料、小淀粉生产设施300余台(套)。投资800余万元铺设了荆河上游8.5公里集污管道,消除了水源污染隐患。取缔城区燃煤锅炉60余台。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关停取缔了城区内的第三化

29、工厂、悟通香料有限公司东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300天。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58.6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9.85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2.63万人,女性76.06万人;18岁以下38.37万人,18岁至60岁100.09 万人,60岁以上20.23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人口控制指标,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市人口出生率8.83,死亡率5.31,自然增长率3.52,合法生育率达到99.6%。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75元,增长18

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0元,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6304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5097元,增长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4元,增长14.9%;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5.3平方米,提高2.5平方米,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23台、空调机8台、洗衣机75台、电风扇209台、摩托车65辆、影碟机68台、固定及移动电话188部。 社会保险费征缴快速增长。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0957万元,增长20.7%。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各类社区服务中心20个,福利院17个,接受社会捐赠869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

31、1911人。年末福利企业6个,安置残疾职工210人。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额4082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附2 滕州市2007年1-11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滕州日报)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精心组织经济运行,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一、我市当前总体经济形势(一)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1、工业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生产增势

32、强劲。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7亿元,增长25.9%,高于枣庄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增幅在枣庄五区一市(不含高新区)排在第一位。主要特点:一是非国有经济强势增长。1-11月份,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03.9亿元,增长30.1%;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增长38.3%。二是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4.5亿元,增长24.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26.4%。重工业快于轻工业2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0.3%。三是大中型企业增长幅度加快。1-11月份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8.9%。1-11

33、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84%,比去年同期提高0.9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一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56.3亿元,增长35.5%,占年计划的 92%,实现利税74.9亿元,增长28.1%,占年计划的92.8%,实现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28%,占年计划的94%,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大指标均超过时间进度。亏损企业亏损150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6%。2、骨干企业快速增长,对我市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骨干企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排头兵,对工业经济贡献度越来越高,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1-11月份,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前20位的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

34、收入94亿元,利税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 %和54.9%,分别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长4.8个和9.6个百分点。其中,新源热电有限公司、盛隆煤焦化有限公司、腾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辰龙集团、瑞达焦化有限公司、恒仁工贸公司、华闻纸业公司、盈泰集团等8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提前1个月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辰龙集团、盛隆煤焦化公司、新源热电、曹庄煤炭4家企业实现利税过亿元,累计实现利税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11.5%。3、规模以上企业增长加速。新增企业的有效拉动,促进了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由于我市招商引资、培植规

35、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成效显著,引入新企业建成投产,拉动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200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2%,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 8.4个百分点。 4、支柱产业快速增长。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在机械、能源、化工行业的投资力度,以机械、能源、化工为主体的六大支柱行业发展速度较快。1-11月份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85.2 亿元,利税 6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1%和3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2 %和88%。其中规模以上机械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8亿元、利税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1%和37%;能源

36、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1亿元、利税14.5亿元,分别增长32%和32.1%;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5亿元、利税8.4亿元,分别增长41.9%和29.1%。5、镇街工业增长速度快。今年以来,全市各镇(街)紧盯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抢抓机遇,抓措施,确保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1-11月份,镇(街)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3.3 亿元,利税6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和20.7%,对我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6、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1-11月份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8.9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58亿元,增长32%。(二)外向型经

37、济快速扩张1、外贸出口高速增长。111月份,我市外贸进出口完成18008万美元,超过枣庄市下达目标508万美元,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其中,出口15439万美元,进口2569万美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93.6%、256.9%。11月份当月全市进出口完成1766万美元,其中出口1375万美元,进口39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4%、16.0%、483.6%。2、利用外资成效显著。1-11月份,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319个,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 117.6亿元,增长29.9 %。全市外商直接投资(1-10月份)2326万美元,同比增长37.3 %。(三)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8、顺利开展。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对我市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电力、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有关企业制订了淘汰时间表。2007年,我市关闭小火电发电机组一座、钢铁生产企业1家,水泥生产企业8家,同时,取缔了小塑料、小电镀、小淀粉、小炼油企业400多家,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重点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进展顺利。1-11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3 亿元,同比增长25.3%。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增长18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0.1 亿元,增长12.9%,其中工业投资68.4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3亿

39、元,增长60.4%。截至11月底,全市57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超过序时进度4个百分点。 总投资9.1亿元的瑞达化工“1830”技改及10万吨甲醇、总投资3亿元的祥源制衣中高档外贸服装一期、总投资2.5亿元的六桂高档瓦楞纸箱生产线一期、总投资2.2亿元的衡达电缆桥架产品出口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大地机床生产、总投资1.4亿元的恒泰化工高档硅胶一期、总投资1亿元的拓博氨基塑料制品二期等18个项目已经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 。1-11月份,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219个,累计完成投资6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7%,已竣工项目 1

40、77个,总投资4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产值140 亿元,利税14亿元。瑞达化工公司“1830”技改扩能项目、威达重工股份公司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生产基地等7个技术改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总投资9.5亿元,项目投产后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利税3.9亿元。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X713高速床身式铣床、瑞宇蓄电池公司的新型环保密闭蓄电池项目被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通过省经贸委审核并行文发布。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在我省县级市中位居前列。(五)金融运行态势良好。11月末,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9.

41、9亿元,同比增长16%,较年初增加19.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7.8亿元,比年初增加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28.3%,比年初增加27.4亿元,贷款余额比存款余额低18亿元。二、存在的问题从我市工业经济1-11月份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效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我市的工业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部分镇(街)、市直部门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压力较大。1-11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5.3%、92%、94%、92.8%,四大主要经济指标超过时间进度。但从具体部门和镇(街)看,大部

42、分镇(街)、部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能够跟上时间进度,但仍有部分镇(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低于我市的平均增幅,完成年度任务的目标难度较大。2、工业亏损企业增多,亏损额增大。111月份,我市共有亏损企业10家,累计亏损 1506万元。其中,亿源煤矸厂热电公司、力源碳化硅有限公司、牧工商公司浓缩饲料厂、官桥煤炭公司亏损额超过100万元,累计亏损1238.9万元,占亏损总额的82.3%。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影响我市工业经济的增长。今年,我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特别是对耗能较高、污染较大、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水泥、电力行业。今年先

43、后关停水泥企业8家,小钢铁生产企业1家,关闭一座1.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2008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将影响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4、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最近的一年里不断上涨,每桶价格突破95美元,达到历史新高,受此影响,国内油价一路上升,10月底,发改委再次上调汽油、柴油价格,其零售价格分别达到每吨6460元和5960元,加大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另外,优质钢材、铝等有色金属、煤炭、以及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我市机械产业、煤化工产业、农副产品加

44、工业等主要工业产业的生产成本带来影响。当前,有关单位和企业要切实把握当前国际国内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细化目标,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和调度。特别是没有完成进度计划的系统、行办和镇(街),要组织动员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增产、扩销、增效,确保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同时,要做到计划早安排,措施早落实。最近,市里召开了2008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我市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市经济运行总调度室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明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作了预安排,希望各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底子,超前谋划明年的各项工作,实现明年经济工作早起

45、步和开门好。二、 滕州近年房地产市场概况滕州楼市发展态势一路上扬(滕州日报)房价仍处萌芽期,涨幅平稳 近来滕州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完成GDP4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滕州房产市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滕州房价呈上升趋势。 以住宅楼盘为例,07年,滕州房价每平方米涨幅在5001000元不等,涨幅平稳。而目前滕州市中心城区的一些中高端楼盘价格处于3500元/平方米左右,城北和东部开发区均价都在2300元/平方米左右徘徊;西部基本维持在1500-2300元/平方米上下浮动。其中均价在26003500左右的多层和小高层也不在少数。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滕州,受人口刚性需求拉动,房价上升空间会更大

46、。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看好滕州市场,纷纷拿地,其价格也逐渐攀升。需求仍旺盛,政策影响小 滕州这个快速发展的年轻城市,经济和政策的优势,每年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开发商来滕州置业、投资开发。也正因为面对客户群的特殊性,目前滕州一些小户型、低总价的住址楼盘需求仍将旺盛。 然而,随着国家不断地调整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大户型高端物业和别墅市场,但对于小户型和低总价的普通公寓住宅影响相对较小。目前滕州置业人群以本地的年轻人为主,基本都处于首次置业,小户型、低总价的公寓市场拥有强劲的刚性需求,国家的多次调息政策对其影响并不大。市民关注楼盘 网上查信息增多 普通住宅的网民极其注重业

47、主交流,更愿意相信口口相传,“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关注楼盘的网民对于相互交流的信息也比较看重。在网上查询楼盘信息的增多,滕房网新楼盘推介页每个楼盘浏览量平均4万人次!随着滕州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二手房的交易市场,网上发布二手供求信息,比起传统中介,更受市民欢迎,据统计,滕房网二手房源栏目注册会员6319人,人均信息量1:2。作为滕州房地产第一网络媒体的滕州房产网(滕房网),07年全年页面浏览量370万。商业地产活跃 市场一大风景 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增长14.2%。 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逐渐提高,随之带动了滕州商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也伴随着滕州商业地产的发展。目前如凯旋国际、贵和世纪花园、丽都水岸,滕都帝景、等多个大型商业项目已经或即将开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