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组织行为学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 组织行为学 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重点章节)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二)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三)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四)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五)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六)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3.人的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即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作出的反应。4.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即
2、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作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一)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
3、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三)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四)研究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7.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
4、的意义与作用。(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
5、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8.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的主要表现:1、多学科相交叉性。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上所组合而成的新学科。2、多层次相交切性。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2)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这种两重性主要是由:(1)多学科性决定的。组织行为学
6、既应用生物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又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原理。(2)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组织中的人既是生物自然性的人,但又是社会性的人;作为劳动者的人既是生产力要素之一,又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3)由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管理既有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监督劳动者劳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这种社会属性和阶级性。(3)应用性的主要表现: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9.组织科学的组成部分: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10.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
7、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结合P16面图进行具体阐述)11.影响行为的因素:(一)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1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 (Pa、b、cEm、n、o-)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13.组织行为学主要理论来源: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4.
8、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所以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要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要研究组织行为管理,必先研究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资料及一套关于基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知识,以及研究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群体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帮助甚大。15.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组织中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中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就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如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受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需要社会学的知识。16.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等知识。17.文化的主要功能(费恰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5.文
10、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章节)1.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2.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使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采用的测量方法。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如实客观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和特点,尽量避免受自己的个性或主观偏见的影响。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由于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变量是多方面的,就必须把其他可能影响工作绩效的变量控制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找到某一种变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一方面必须把每个因素都置于整个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另一方面还
11、必须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采用相同的程序,收集的资料是客观的,在相同的可控条件下,重复地做相同的试验,应该得到相同的结论。六)对未来的预见性。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是能够不断再现的,是可以推断未来的。3.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观察和实验(并且如实记录影响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行为的因素是哪些,他们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和评价(在收集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分析和评价,说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论。)预测和推测(运用上面系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进行演绎推理
12、,就能预测和推断某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未来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检查和验证(在实施计划安排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检查和验证上面的预测与推论是否准确。)4.六个步骤的循环(西拉杰和华莱士)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成果5.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有:一、案例研究法这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1.1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优点: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现、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
13、力,作了许多准备。缺点: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二、.观察法。观察者以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现在许多研究采用录像机和录音机协助观察。2.1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分类一: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关系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两类。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非参
14、与观察法。二者比较:采用参与观察法的优点是确保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一是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二是在观察别人时,可能会使别人感到人自然。此外,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均受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个性等的影响较大。信度和角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分类二:按观察情境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观察者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下)观察他人的行为就是自然观察法;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的讲法叫控制观察法。二者比较:前者的优点是更典型,更易于应用于实践,缺点是有时不能肯定被观察者的行
15、为变化是由何种自变量所引起的。三、.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3.1心理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3.2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四、调查法:与系统观察法密切相联系的方法。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情感和满意度。4.1说明调查法的分类,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调查一般采用下面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1、面谈法:这
16、是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是信息的回收率高,达80%95%之间,而且由于面对面地谈话,调查者可以作解释,因而所得的反应也较丰富、确切。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因为面对面谈话往往会给人增加心理负荷,使人容易产生防御心理,所以要求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2、电话调查法:优点是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缺点是不像面谈法那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详经询问和解释问题,使被调查者对问题不发生误解。3、问卷调查法:这是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优点:1.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而且花钱费时不
17、多。2.由于匿名可以让被调查者能敢于如实回答一些敏感的或关于本人的问题。3.被调查者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五、实验法: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试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然后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5.1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把实验对象的一些关键性变量,都放在特定的实验室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2、现场实验法。是一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它比实验室研究更接近现实生活。3、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准实
18、验常见的有下面两种:一种是间隔时序准实验。另一种是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准实验方法虽然不如实验室那么准确,但是它的好处是自然而不做作,减少由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所带来的特殊心理反应。另外由于没有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也可消除研究者受到管理当局对实验的抵制,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可行。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重点章节)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一种综合整体反应。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4.社会
19、知觉的内容:1、对他人的知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6.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的关系: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我们在对人知觉中认识别人,同时也认识到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当别人肯定自己的行为时,则产生自我满意的知觉;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指责,就会进入自我羞愧、或自我痛恨、或自我愤怒的知觉中。即使在某个时候单独进行自我知觉,也可能联系过去有关的社会知觉。自我知觉总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主观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具有客
20、观性,因为主体总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因此,应当“以人为镜”,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6.知觉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 7.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2)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8.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把一同个事物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就可以有不同的知觉。2)知觉归类。知觉归类是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按连续、封闭、接近和相似等原则把知觉对象组合起来,才有利于知觉的整体反映的形
21、成。8.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1)知觉防御。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它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首因效应也称为成见,是一种先人为主的思想方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观察事物。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4)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别人的态度。9.试述x理论与y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X、Y理论
22、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而采用的不同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理论。1、X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
23、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2、Y理论麦克里格地进行X理论的概括后,他表示不赞成那种观点和做法。他提出了一种Y理论来取代X理论。Y理论的要点是:(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最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统一的;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地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2)相应的
24、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和富有意义的工作,把每个的智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总之是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10.说明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1.归因论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有人把归因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
25、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3)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2.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
26、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1.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稳内),则不能增强行动者以后的努力程度。2.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稳内),则可能促使行为者更努力更坚持。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稳外),则会降低信心与成就欲望,减弱行动。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机会运气(不稳外),则不会打击行动者,使之继续努力。11.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1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2、管理者在了解每个
27、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3、价值观也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4、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13.价值观的分类第一种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可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第二种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E.Spranger)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下列六类:理性价值观,它以知识真理作为中心;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实惠为中心;政治性价值观,它以权力和地位为中心;社会性价值观,它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审美性价值观,它以外形协调匀称为中心;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
28、第三种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划分,组织行为学家格雷夫斯(F.W.Graves)在对企业组织内各种人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为以下七类:反应型。忠诚型。 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会中心型。现实主义型。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西方认为经营管理价值观可分为以下三类: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14.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三个层次: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15.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这是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
29、社会。2、针对性。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3、协调性。构成一种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4、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5、两极性。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6、间接性。态度不是指行为本身,它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态度。 16.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工作态度(08名)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一个人要从事这种工作,而不从事那种工作。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认知因素相联系的。对工作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对工作的需要、动机、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目标导向性等,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情感与意向因素相联系的。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
30、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17.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认同感和参与度(应用)(1)员工的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2)提高员工组织认同感的意义与作用(07简):1.有认同感的员
31、工会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表现为积极维护组织声誉,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并自觉贯彻执行组织的政策;5.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能最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3)工作参与度的概念: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4)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认同感和参与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
32、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18.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9.个性本身的性质:1、组合性。是一组心理特性的有机组合。2、独特性。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3、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4、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它既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5、整体性。个性是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0.个性结构与内容第一部分是个性倾向性特性(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
33、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包括:1)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2)需要。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因素的主观状况,它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3)动机。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4)价值观与态度。5)理想、信念、世界观。理想是与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想象,是一个人在思想上、行动上追求的目标。信念是激励人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2、第二部分是
34、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21.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特征有三:其一,神经过程的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有强与弱之分;其二,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关系,有均衡和不均衡之分;其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换的速度,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22.气质差异与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并说明各类不同气质人员的行为特征: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较强),不灵活(指由兴奋过程转换为抑制过程)。其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
35、较大,好猛干,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转变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这类人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抑制过程稍强),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
36、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抑制过程稍强),不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这类人最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以上为典型的气质类型。属于单一类型的人为数极少,多数人为中间型气质,即以某一气质为主,结合着另一气质的一些行为特征。2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一般用工作绩效来衡量能力的强弱的。
37、24.能力差异与类型能力的种类:能力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中,智力是符合多种活动要求的某些一般能力的结合;专门能力是符合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的一些特殊能力的结合;创造力是符合创造活动要求的某些能力的结合。能力按其发展程度的差异可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2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6.性格差异与类型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或称混合型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外倾型、内倾型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独立型按人的行为模式划分性格类型:A型、B型、C型、D型、E型。(对P65给各类标
38、上典型形容词)性格、气质、能力的比较: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27.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并说明其中哪类因素对个性的形成起主要影响作用一)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它是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特征二)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阶层影响等。1、家庭影响。在个性形成中家庭影响是最初的根源。家庭影响主要是父母的个性和教育方式这两个方面:(1)父母个性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2)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形
39、成也有重要影响作用。2、文化传统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如对人生的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传统从多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影响人们如何去看待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3、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阶级成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同一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个性也有差异。28.研究个性差异对于企业管理有哪些意义?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1、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性与成就的关系大于智力与成就的关系。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而个性与成就的关系则更密切
40、。实验中,成就最大的这一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理想、谨慎、有进取心、自信和不屈不挠,在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方面,也都明显地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人。2、我国孙彤教授实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证明个人事业成功的人士具有共同个性特征1)自我意识特征方面。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2)气质特征方面。成功企业家中大部分是“胆汁质”和“多血质”气质,并融合了“粘液质”的混合型气质。3)性格特征方面。倾向于刚强、果断、坚毅、开朗,而较少懦弱、犹豫、封闭。4)情感特征方面。往往是那些富于理性、在任何危机中都保持沉着冷静态度的人。(2)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个性差异与健康状况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癌症的人在气质上好压抑自
41、己的情绪,在性格上好克制自己,因此建立乐观的情绪、宽阔的胸襟、幽默的性格是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之举。3)个性差异与管理:论述个性差异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1)知人善用。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以使各级领导者重视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从而根据每个不同的个性安排相适应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录用,发挥最好的效益。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以使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合理,
42、除了要考虑安排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外,还要考虑安排合理的个性结构。3)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使各级领导考虑科技人员、工人、行政干部等不同职业人员的个性特点。以及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的不同个性与性格,从而采用相适应的领导与管理方式,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果。29.论述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这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控制方位轮可以分为:1.内因控制论。它认为能否达到某种目标或结果,主要受个人主观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与否所控制2.外因控制论。它认为能否达到某种目标或
43、结果,主要受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控制。简述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内因控制论者会比外因控制论者表现得更积极、更出色。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失去信心、沮丧,对同事产生敌对情绪。内因控制论者更值得信任,并且更容易忘记工作中的失败。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作用:当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赏是以良好的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时,他们会更加努力。这种管理信念会鼓励所有员工向内在主观努力发展,其中包括那些赞成外因控制论的员工。另外,以技能为本的报酬的数额对发展员工工作中的“内因控制”十分重要。技能为本报酬制意味着员工增加的工资中的一部分是来自其钻研与工作有关的新技术。研究
44、结果还强调参与对于鼓励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当员工技术的发展是管理决策中关键的因素时。内因控制论者愿意参与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决策,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此外,参与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内因控制论者比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适应变革,并且在对目前条件不满意的时候更容易转向新的行业。在行为上内因控制论者如果觉得当前的工作限制了其选择机会或压抑了其创造性,特别是妨碍其获得能使他得到更好的工作绩效和更高奖赏的新技术时,他会迅速作出反应。这样会导致公司中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以上论证说明了:内因控制论者看重按绩效行赏,这对管理有重要意义。如果他们相信良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
45、的奖励,那么也会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功。公司的报酬制度应该能加强员工这种信念。如果这样,员工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内因控制。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一般性章节)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2.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所取决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而创造性能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培养开发和提高的。3.创造性行为
46、的特点:1、首创性。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2、有用性。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对组织、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新成果。3、适应性。创造性行为和其他的行为一样,是人们(个人、群体或组织)这个主体为适应客观和控制客体的产物。人的创造性行为是人的主观因素创造性能力、创造性需要和动机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函数。4、主动性。主体主动努力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的产物。4.创造性行为的类型:(一)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是根据事物客观规律而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在这种发明过程中,智力结构中的认识因素与活动因素(如操作能力)都起重要作用,但是创造性产品的出现,
47、却是凭借操作能力而实现的。(二)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分为两种:发现事实和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在发现过程中,智力结构中的认识因素与活动因素相对比较起来,认识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三)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艺术的塑造包括形象的创造和情感的创造这两类。形象的创造主要靠形象思维;而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更多的是靠逻辑思维。所有艺术的形象中都凝聚着强烈的情感的创造。(四)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这是扩散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产物。要在组织管理方面产生创造性行为,就要把组织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又要在不断地扩大市场和服务对象上下功夫,开辟新市场,建立新体制,提出新战略,运用新方法。从而提高工作
48、的效率和效益。6.研究创造性行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7.联系实际试论当今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作用(应用)(一)对组织而言:随着竞争加剧,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原材料,提供新服务。二)对时代而言: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创造性行为。三)对世界而言: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创造性行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创造性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一)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二)善于发现问题(三)勤于思考(四)富于灵活性(五)善于应用(六)怀有好奇心(七)充满自信(八)坚持独立思考(九)勇于
49、坚持到底 9.创造性人员观特征的测量方法实践证明,创造能力是可以测定的。较常用的方法有RAT和TTCT等方法。10.测量和培训的效果:从各国使用创造性能力测定量表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创造性能力是及大多数人均具有的,而且这些创造性能力也并不都是先天生来就具有,可以从后天的培养来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能力,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能力。11.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立哪些客观环境建立良好的环境对人们创造行为的产生是重要的。所以应从家庭和学校到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建立良好的环境。一)家庭环境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创造的需要和动机影响极大。2、从家庭气氛来看。一个民主型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与父母进行说理性辩论,遇到问题,首先让孩子自主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他们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大增强了他们独立性,修炼了思维的灵活性,丰富了想像力,从而也就可大大提高创造性。3、从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上来看。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水平的高低,与创造的情绪、欲望、效率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水平高,家庭充满温暖、人的心境良好,易触发创造动机,创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