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4618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立项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项目立项申请书目 录一、项目名称1二、项目基本情况1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2(一)地质背景2(二)立项依据13四、以往工作程度18五、调查工作布置19(一)目标任务19(二)部署原则21(三)工作部署21(四)调查技术方法与工作量23(五)工作进度与实施安排26六、预期成果28七、质量保证28(一)实行项目管理制度28(二)运用先进现代图像资料30(三)组织严格的管理制度31(四)安全与劳动保障31八、经费概算31(一)概算编制依据31(二)编制编制方法32(三)概算合理性分析33(四)经费概算表33(五)预算说明34附图:浙江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

2、隐患调查与评价工作布置图一、项目名称浙江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二、项目基本情况起止时间: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工作范围:浙江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范围是东经1190211920,北纬28442917,主要为龙游县农村山区,覆盖了溪口镇、横山镇、罗家乡、庙下乡、沐尘畲族乡、石佛乡、社阳乡、大街乡,包括龙洲街道、东华街道、小南海镇、塔石镇的一部分,总面积约600km2,占龙游县总面积的52.7%。自然地理:龙游县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金衢盆地中部,面积1138.72km2,辖龙洲、东华2个街道,湖镇、小南海、詹家、溪口、横山、塔石6个镇和罗家、庙下、沐尘、大

3、街、社阳乡、石佛、模环乡7乡,共有262个行政村、1455个自然村、3185个村民小组。2010年总人口为36.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6万人,农村劳动力20.43万人,农村山区以水稻、笋竹、茶叶、蔬菜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植为主,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交通条件:龙游是浙江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杭金衢高速、龙丽高速、杭新景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浙赣铁路、320国道、46省道、50省道纵横交错,各行政村有县村道路贯穿,山区以林区小路相连,交通较便捷(图1龙游县交通位置图)。项目负责单位:龙游县国土资源局项目承担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1 龙游县交通位置图

4、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一)地质背景1气象水文龙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明显。春季阴雨较多,夏季天气晴热,夏秋受台风侵袭影响,局部产生暴雨中心,是浙江中西部暴雨中心之一,秋冬季天气以晴为主,冷空气南下时形成寒流。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805.29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03.6mm,平均气温17.3,年平均暴雨日5.5天,降雨一般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7.4%,降水量具南部较大,中部偏低,北部变化不大的特点。境内水系属钱塘江流域,衢江是钱塘江上游干流,从詹家镇马叶入境,顺势横贯中部,向东经湖镇邵家出境,过境段长28km。衢江支流发育,

5、主要有塔石溪、模环溪、灵山港、罗家溪、社阳溪等,各支流属典型的山区性雨源型河流,源短流急,自然落差大,水量水位受降雨控制呈季节性变化,具暴涨暴落的特点,境内39月为丰水期,其中36月常有洪水,9月至次年2月为平枯水期。2地形地貌(1)地形特征龙游境内地形总体呈南高北矮中间低的马鞍状。南部属仙霞岭余脉,大部为中山、中低山丘陵,山脉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地形切割深,起伏大,山体地形坡度陡,一般为2050,区内山势高耸挺拔,山峰林立,千米以上山峰有70余座,最高峰桃源尖海拔标高1438.9m,为全县最高点。中部可分为冲积平原和低丘岗地,衢江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最低点为湖镇童村,海拔高度仅33.0

6、m,与县内最高峰相差1405.9m;低丘岗地地形切割较浅,坳沟垅岗相间,沟宽坡缓,岗顶波状起伏。北部地势较低,多为低山丘陵,山脉走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地形切割较深,山体地形坡度1535为主,最高处为马槽坪,海拔标高940.1m。(2)地貌形态特征根据地质作用内外营力、岩石对地貌形态影响等因素,将龙游县地貌形态划分为五类(表1龙游县地貌特征表、图2龙游县地貌图)。表1 龙游县地貌特征表序号地貌形态代表岩性高程分布位置地形坡度面积(km2)占总面积(%)绝对(m)相对(m)河谷冲积平原、漫滩、一级阶地粘性土、砂、砂砾石组成7030衢江和各支流两侧3150.6613.23侵蚀剥蚀红层垅岗丘陵K1-2“

7、红层”组成572灰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含砾粗砂岩、砂岩、粉砂岩夹泥岩朝川组(K1c)300紫红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侏罗系上统九里坪组(J3j)2836斑状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霏细斑岩夹凝灰质砂岩黄尖组(J3h)西山头组(J3x)174943174943块状熔结凝灰岩夹含砾凝灰岩等块状流纹质玻晶屑熔结凝灰岩、凝灰岩高坞组(J3g)300流纹质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劳村组(J3 l)大爽组(J3d)5261318300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凝灰岩;厚层砾岩、砂砾岩、中细砂岩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夹沉凝灰岩古生界三叠系上统乌灶组(T3w)350厚层状、块状灰白色石英砂岩

8、、含砾中粒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石炭系中统藕塘底组(C2o)1543灰白、紫红色中粗、中细石英砂岩,上部粉沙质泥岩与灰岩、白云岩互层奥陶系上统长坞组(O3c)11992042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黄泥岗组(O3h)1572紫红色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砚瓦山组(O3y)1052瘤状灰岩夹薄层状钙质页岩胡乐组(O2-3hl)6149灰色硅质页岩、硅质粉砂岩中统宁国组(O1-2n)37175深灰色粉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下统印渚埠组(O1y)94382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岩西阳山组(O x)162462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夹隐晶灰岩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3 h)127181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泥质

9、灰岩中统杨柳岗组(2 y)45373大饼状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统大陈岭组1d30109白云质灰岩夹炭质硅质岩薄层荷塘组(1h)29547硅质岩、硅质页岩、硅质粉砂岩夹石煤层新元古界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76108灰白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下统陡山沱组(Z1d)3995灰色中厚层硅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粉砂岩南华系上统南沱组(Nh2n)75555深灰色含砾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下统休宁组(Nh1x)4901890中上部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细-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夹凝灰质砂岩古元古界龙游岩群(Pt1L)2000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粒变岩,矽线云母片岩、角闪岩等(3)岩浆

10、岩龙游县境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侵入岩、潜火山岩、脉岩三类。侵入岩主要是燕山中、晚期二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分布龙游南部,其中沐尘岩体出露在溪口梧村,长18km,宽35km,呈椭圆状,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差,风化残积层厚度较大。潜火山岩属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晚期产物,有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石英霏细斑岩等,分布龙南地区,平面形态呈椭圆形、圆形、部分不规则形状。脉岩以霏细斑岩为主,多数呈NE向展布。4地质构造及区域性稳定性江绍断裂带将龙游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各个时期构造相互迭加改造,形成了褶皱形态不完整、断裂构造发育的总体构造格架(图3龙

11、游县地质图)。(1)断裂带北东向断裂:走向4060,为压压扭性结构,如江绍断裂带、枫林断裂带、银坑断裂带,十都寺后断裂 、金钓湾甘溪垄断裂。北北东向断裂:走向2025,倾向NW,倾角陡,次级断裂多,主要为连里下章断裂、高坪庙下断裂带、小马埠新铺断裂带。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分布金衢盆地,以下章断裂规模最大,张家寺徐盆边断裂带。 北西向断裂:强烈错切北东向断裂,总体走向NW300320展布,如全旺马头断裂带等。断裂带的两侧常衍生有次级断裂,小断裂、层间滑动、柔皱、劈理、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常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面,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37图3 龙游县地质图(2)新构造运动白垩纪末第三纪区

12、内新构造运动处于间歇性、差异性上升,主要表现在衢江两岸的两级阶地上。一级阶地分布在衢江南岸,高程在4055m间,二级阶地由中更新世冲洪积组成,衢江两岸均有分布,高程在6085m,阶地前缘高于衢江2025m。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高差2030m,反映了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期间河流下切作用及地壳抬升幅度,间歇性上升从中更新世以来变得缓慢。差异性上升表现在最后一级剥夷面在衢江两岸高程的差异,衢江南岸为80120m,而衢江北岸为65100m,缺失第三纪沉积和第四纪阶地的不对称分布。第四纪前期新构造运动时强时弱,形成了一套粗细韵律较明显的松散堆积物;中更新世构造运动总体渐趋缓和,形成了一、二级基座阶地。根据浙

13、江省历史地震年表境内发过二次小干3.0级的地震,1526年2月26日建德梅城4.0级地震是周边最大一次地震,县境内地震具震级小、频率低的特点,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一般小于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度,属地壳稳定区域。5岩土体工程地质根据岩土体的成因类型、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分布均匀性和完整性、工程物理力学性质及抗风化能力等综合因素进行岩组分类,将县境内岩土体分为砂类土岩组(ST)、砾石类土岩组(LT)、红色砂岩、砂砾岩岩组(SRc)、红色粉砂岩、泥岩岩组(SRf)、砂岩、砂砾岩岩组(Sc)、粉砂岩、泥岩岩组(Sf)、流纹岩岩组(Rr)、晶屑

14、、玻屑凝灰岩岩组(Ht)、熔结凝灰岩岩组(Hi)、凝灰质碎屑岩岩组(Hs)、碳酸盐岩岩组(Tc)、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Tcc)、片麻岩、变粒岩岩组(Bg)、花岗岩类岩组(Qg)、中、基性岩类岩组(Qd)等15个工程地质岩组(表4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表4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序号岩组及代号主要地层(代号)工程地质特征1砂类土岩组STQhy粉砂、粘土、砂、砂砾石等2砾石类土岩组LTQ1、Q2、Q3含砾粘土、砂砾石、网纹红土、砾石等3红色砂岩、砂砾岩岩组SRcK2q、K2z紫红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含砾粗砂岩、砂岩、粉砂岩夹泥岩4红色粉砂岩、泥岩岩组SRfK2j、K1c中厚层状粉砂岩、

15、粉砂质泥岩,局部砾岩、砂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5砂岩、砂砾岩岩组ScC02、T3w厚层状、块状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中粒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6粉砂岩、泥岩岩组SfO深灰色含砾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中上部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细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夹凝灰质砂岩7流纹岩岩组RrJ3j斑状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霏细斑岩夹凝灰质砂岩8晶屑、玻屑凝灰岩岩组HtJ3x块状流纹质玻晶屑熔结凝灰岩、凝灰岩9熔结凝灰岩岩组HiJ3h、J3g块状熔结凝灰岩夹含砾凝灰岩、流纹质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10凝灰质碎屑岩岩组HsJ3l、 J3d上段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凝灰岩;下段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中细砂岩等,流纹

16、质玻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夹沉凝灰岩11碳酸盐岩岩组Tc1h、2y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夹隐晶灰岩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泥质灰岩大饼状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炭质硅质岩薄层12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TccZ2dn、Z1d灰白、紫红色中粗、中细石英砂岩,白云岩互层,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瘤状灰岩夹薄层状钙质页岩,硅质粉砂岩夹石煤层灰白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硅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粉砂岩13片麻岩、变粒岩岩组BgPt1l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粒变岩,矽线云母片岩、角闪岩等14花岗岩类岩组Qg、花岗岩、花岗斑岩、霏细斑岩、石英霏细斑岩15中基性岩类岩组Qdo、石英

17、二长岩,角闪二长岩,辉绿玢岩,安山玢岩6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岩层含水介质特征,水理性质和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红层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含水层成因时代、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水类型、水理性质等因素,将龙游县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八大类(表5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特征表)。表5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特征表含水层名称含水层代号含水层岩性含水层厚度(m)水位埋深(m)透水性单井涌水量(m3 /d)富水等级全新统冲积含水层alQ4中粗砂、砂砾石、砾卵石1.512.00.53.8强10003000丰富全新统冲洪积含水层al-p

18、lQ4含粘土砂、砂砾石、砂卵石3.17.70.55.2中等100300中等上更新统冲积含水层alQ3松散砂、砂砾石、砂卵石3.09.00.34.8中等15300中等贫乏上更新统冲洪积含水层al-plQ3含少量粘土砂、砂砾石3.88.01.36.9强50200中等贫乏上更新统洪冲积含水层pl-alQ3含粘土中粗砂、砂砾石2.38.70.97.6差2080贫乏上更新统坡洪积含水层dl-plQ3混粘土砂、砂砾石3.76.80.72.2差1080贫乏中更新统冲洪积含水层al-plQ2砾石、砂砾石、卵石混粘土2.16.51.05.0差210极贫乏残坡积层含水层el-dlQ含碎石粉粘土、碎石土0.52.5

19、0.52.5差58极贫乏(2)红层孔隙裂隙水(K2q、K2j、K1-2z、K1c、J3l)分布于金衢盆地,富水性依据岩性相差较大,其中上白垩统金华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细粒粗砂岩具溶蚀孔隙,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上白垩统衢县组和下白垩统中戴组、上侏罗统劳村组、朝川组等含水条件差,水量贫乏。(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3x、3h、2y 、Z2dn)分布在志棠石佛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上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和上寒武系中厚层状条带状灰岩夹碎屑岩,岩溶不发育,泉水流量0.11.0/s,除构造破碎带外,水量较贫乏。(4)基岩裂隙水(J3、T3w、O、Z、Pt1l、o、)分布于龙南变质岩、

20、侵入岩和火山岩,以及龙北古生界、晚元古界碎屑岩和火山岩区,水量贫乏,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孔隙、溶洞(隙)径流,该类型地下水与残积坡积含水层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联系密切,常以泉的形式排泄或侧向补给孔隙潜水。(二)立项依据1农村山区地质环境脆弱龙游县山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切割深,起伏大,陡坡陡崖发育,山体斜坡坡度较陡;龙游山区降雨充沛,台汛期历时长,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明显,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区沟谷落差大,源短流急,具暴涨暴落特点,易发生山洪灾害,可能引发泥石流;境内龙游岩群分布面积大,地层年代老,成岩历史久,片理片麻理发育,岩土工程结构差;沐尘岩体为境内最大岩体,该岩体抗风化能力差,

21、风化程度深,风化残积层厚度大,岩体结构松散破碎,残坡积孔隙水分布广,斜坡自稳能力较差,常发生地质灾害;龙游地处江绍断裂带,构造运动强烈,断裂发育,次级断裂、小断裂、柔皱及节理密集带等软弱结构面常成为地质灾害控滑面;龙游南部山区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灾害点较多,在降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原灾害点可能复活,产生地质灾害。龙游县地质环境脆弱,特别是南部农村山区地形高差大,岩土结构复杂多样,斜坡数量多,稳定性差,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高;村民防范意识差,救灾能力相对较差,地质现象成灾可能性大,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环境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促进龙游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22、具有较大现实意义。2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龙游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面积26.55km2,中易发区1个,面积196.57km2,低易发区4个,面积386.13km2,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3.5%。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在溪口、大街、社阳等山区乡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在溪口、大街、庙下、沐尘和龙洲街道等山区。已发现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除位于金衢盆地的东华街道、詹家镇、湖镇镇、模环镇外,其他11个乡镇都有地质灾害点分布,至2010年底已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149个,分布于溪口42个、庙下28个、沐尘18个、大街14个、罗家11个、社阳12个;其中滑坡93个,

23、崩塌25个,泥石流26个,地面塌陷5个;规模小型145个,中型4个;危害程度较大级32个,一般级117个;目前稳定性差82个,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110人,威胁财产约1500万元。龙游县地质灾害及隐患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山区,对当地村民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3农村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1)切坡建房龙游山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切坡建房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一是随着工程活动增加,大量工程建设活动逐渐向山区延伸,由于山区地形和交通等因素制约,建设工程常常依山傍水修建,人工削坡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众多人工边坡且防护不到位。二是改革开放经济收入增加,村民对居住条件改善需求强烈,新的

24、切坡建房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山区村民住宅依山就势沿沟呈长条形散布,存在大量人工切坡建房现象,据统计,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有65%以上为人工切坡建房等人为因素综合引发,农村山区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暴雨诱发的突发性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已成为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区域。(2)切坡修路龙游农村山区修筑了大量的低等级公路、通村公路等,近几年来,随着毛竹种植业的兴起,还修建了规划修建大量林区道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起伏大,存在大量切坡现象,公路开拓使本来陡峭的山体形成了许多高陡人工边坡,且大部分路段对边坡缺少应有的防护,部分施工弃渣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在方便村民出行运输的同时也影响部分村民住

25、宅的安全,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3)乡镇建设、旅游开发、水利设施和矿产开发近年来,龙游山区村镇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旅游景点和农家乐开发力度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增加,矿业开发日益频繁,新一轮工程建设项目将展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农村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当地地质环境质量和村民住宅安全,科学地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有利于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选址、旅游开发、水利设施、矿业经济发展,开展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合理进行地地质灾害防治,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改善山区地质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所需。4农村山区防灾减灾要求迫切改革开放以来

26、,龙游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居住、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笋竹、畜牧、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龙游县地处浙江西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但减灾防灾要求迫切。龙游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共享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实施对规范农村建房、引导农民集聚建房、实施新农村规划、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县财政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将为本项目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以保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

27、价工作顺利进行。5地质灾害调查基础扎实龙游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县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府还与有关乡镇、部门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出台了地质灾害防治奖励与处罚办法。各责任单位根据相关要求积极制定行动计划,建立了地质灾害汛期预案、灾害速报、险情排巡查、汛期值班等制度。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特点、发展趋势分析评价,及时发现险情,采取预防、应急措施,重点突出地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升了应急体系指挥协调、救援处置能力,确保了平安。近年来龙游县国土资源局一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墙

28、面标语、警示牌、宣传栏、派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相关部门、街道、乡镇、村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特点、隐患识别、监测、应急方法、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地质灾害危险区人员发放明白卡和避险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应急管理体系。二是加大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值班、应急处置力度,建立健全了群测群防体系,巩固县、乡镇街道、村监测责任人。跟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工程治理,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扎根于群众。龙游县已创建为国土资源部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溪口镇枫林村的余福明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优秀群测群防队员,溪口国土资源管

29、理所也被评为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基层示范国土资源所。三是配合规划用地选址、村镇土地规划审批等环节,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危险性中等及以上的项目,实行“三同时”政策,要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四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了雨量监、遥测站点,根据财政状况,分轻重缓急按排资金进行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五是与有关部门、乡镇密切配合,依据地质灾害点实际,结合下山脱贫和村镇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危险区村民搬迁避让,龙游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丰富,为本次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奠定了

30、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龙游县是浙江中西部暴雨中心之一,衢江支流属山区性雨源型河流,具暴涨暴落特点,地形切割深,起伏大,山体坡度陡,地貌类形较齐全,有侵蚀剥蚀中山、中低山、低山、丘陵,侵蚀剥蚀红层垅岗丘陵和河谷冲积平原等;地层出露较全,代表性强,龙游北部代表了古生代沉积岩系,南部代表了中生界火山岩、元古界变质岩和上古生界碎屑岩及酸、中酸性侵入岩。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分布于农村山区,对村民影响较大;近年来农村山区人工削坡现象普遍,形成众多高陡边坡,且防护不到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较严重,是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区域,具浙江一般农村山区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开展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

31、十分必要。龙游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十分重视,群测群防体系扎实可靠,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管理体系已建立,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展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对抗灾减灾具有社会效益、总结地质灾害防治成绩、巩固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创新地质灾害管理体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县财政将为本项目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四、以往工作程度龙游县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主要有:1:20万金华幅、衢州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66年;120万金华幅、衢州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771983年;1/5万塔石、安地、龙游、沐尘、灵山、蕉川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911995年;1/25万金华市

32、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4年;龙游县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生态地质环境功能区划,(2003年);龙游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3年;龙游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年;20042011年间龙游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龙游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2007年);龙游沐尘水库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及说明书等50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方案15份。五、调查工作布置(一)目标任务1工作目标收集整理龙游县农村山区村镇规划资料;查明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系统研究总结龙游县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

33、改革,编制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评价报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建立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评价模型。2工作任务(1)收集整理龙游县基础地质、地质环境成果资料,特别是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山区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册、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资料,总结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灾害速报、险情巡排查、汛期值班,地质灾害防治奖励与处罚办法等制度建设成就,巩固地质灾害防治成果。(2)重点查明龙游县溪口等13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山区村民削坡建房和旅游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矿业开发、低等级通村公路建设形成的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对东华街道等2个乡镇街

34、道有危险的村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和对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3)研究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特点、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特点,编写农村山区重要居民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评价农村山区重点村庄的地质环境安全性;提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等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4)开展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协助当地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5)编制龙游县农村山区乡镇地质灾害分布图册,建立地质灾害空间信息数据库;地质灾害预警、评价模型,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处置、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勘查

35、治理和村镇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二)部署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依靠当地各级政府、村民委员会,根据山区民居点依山傍水、沿沟线状散布的特点,合理布置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量,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科学准确地划定地质灾害隐患危险区范围,实事求是地调查受威胁人口,受威胁财产采用当地统一口径计算,杜绝人为扩大和缩小。 “因地制宜,防治结合”的原则: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隐患特点、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科学合理地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三)工作部署1资料收集分析充分收集龙游县基础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勘查设计、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及

36、机制以及龙游县气象、水文、村镇规划等资料,分析评价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环境背景,有的放矢地进行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2遥感解译龙游县农村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给野外调查带来了困难,通过遥感解译体现了整体视觉,合理地运用遥感解译,能防止需调查点遗漏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精度。本次遥感解译使用spot5卫星正射影像,遥感解要贯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全过程,解译标志与野外现场调查验证,建立地域、岩性、地质构造、梯田分布、沟谷形态、沟谷坡度、沟槽等山区地形形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遥感解译标志,辅助农村山区居住点地质环境安全性的分析评价。3野外调查龙游县地质灾害易发区面

37、积608.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3.5%,海拨高度大于100m面积为583.4km2,占龙游县面积的51.3%,本次地质灾害调查覆盖溪口镇、横山镇、罗家乡、庙下乡、沐尘畲族乡、石佛乡、社阳乡、大街乡,包括龙洲街道、东华街道、小南海镇、塔石镇的一部分,调查总面积约600km2,其中重点调查区240km2,占总调查区面积的40.0%(见工程布置图),调查重点为农村山区居民点周围及旅游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矿产开发、山区公路对农村山区居民点有影响的区域,对乡镇规划建设区也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手图采用1:1万地形图,地质内容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编绘,野外调查时对临近区域相关内容进

38、行实地核实与修测。调查工作要与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密切结合,在重点地区开展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监测预警方法和手段,协助当地政府落实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工作,野外调查成果进行野外现场验收,并进行补充调查。4资料整理及综合研究全面系统整理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成果资料,确定地质灾害隐患,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环境地质条件、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等级、潜在危害、稳定性、变化趋势,分门别类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编制有关图表等。按乡镇编制相关基础图件,进行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环境背景专题研究。5成果报告编写和数据库建设完成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写,浙江省龙

39、游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浙江省龙游县山区乡镇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册及说明书、浙江省龙游县重点村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方案、浙江省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信息系统及建库报告,建立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和评价模型,成果资料提交专家领导验收。6专题研究在查明龙游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开展龙游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探索建立县级行政区级别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体系,总结技术方法与工作流程,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四)调查技术方法与工作量1技术路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要进行项目专项设计,设计书要抓住要点,突出

40、重点,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山区乡镇农村居民点、厂矿企业及人口密集区内的地质空间进行分类详细设计,提交专家评审。加强已有地质灾害成果分析研究,野外调查要查明山区农村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及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程度,在系统分析其成灾规律和危害趋势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防灾避险方案。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学和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系统调查区内潜在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各因子特征,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2技术方法依据相关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在充分搜集各类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分

41、别采取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具体要求如下:(1)收集现有所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完全数字化,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建立基础;(2)充分运用航空和卫星遥感信息处理资料,进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解译,圈定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3)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重点调查区使用15000地形图,采用GPS定点,每个点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记录,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一般调查区使用11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目测与GPS技术结合定点,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调查方法采用专业队伍为主,地方政府配合,涉及主要农村山区居住点;(4)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GPS、RS和野外快速测试技术等),以便快速有效地获取资料。(5)调查资料与调查工作同步进入GIS空间数据库,所有调查成果必须以数字化图件和多媒体光盘的形式提供,并以网络的方式传输与应用。(6)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系统,充分收集基础地质地理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