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5181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山先生、开国以来四代国家领导人、众多科学家、中外世界名人与佛教 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幽默地谈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佛法必超哲学、科学,它博大精深,微妙难思,用语言难以表达。佛陀以无尽的慈悲心向众生宣示了亘古而不变、历万劫而不衰的真理。以下就是众多科学家、政治家与中外世界名人对佛教的信服与赞叹,一并附上当代科学与佛教经典的大量令人叹服的契合之处。诸正信佛子合编,若有不当之处,恳请诸善知识指正。目 录 一、领袖、名人谈佛教并当代科学与佛学

2、的惊人契合举例二、孙中山普陀遇罗汉三、毛泽东与佛教四、毛泽东与赵朴初的一次谈话五、毛泽东皈依虚云未成六、朱德赠给映空和尚的诗七、中外名人谈佛法(部分摘录)一、领袖、名人谈佛教并当代科学与佛学的惊人契合举例 马克思: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一般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佛教是唯心的,做出这一论断的原因,大概是看到佛经里有很多类似“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觉者如虚空”、“诸行无常”等等的说法,世间学者大都依文解义,从未曾亲证其境界就下判断,这本身就应该算是一种最标准的“唯心”行为。世间学者望佛教之文,也错解了佛法本义,他们又有谁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做过彻底、辩

3、证、深入的思考呢?佛法精义又实在无法用三言两语,或唯物、唯心简而言之。而我觉得释迦牟尼佛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师,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没有一位宗教导师像佛陀这样彻底的无神,但又没有一位像他这样无比的神圣。”佛陀说法恒以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他从不在一些虚幻不实的名相上纠缠不清。相反,根据不同众生的不同根机,佛陀总能直指人心,令听者获得最实际的利益。) 恩格思: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爱因斯坦:“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我不能设

4、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爱因斯坦 “未来拯救人类的是大乘佛法” 。-爱因斯坦:“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的日记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

5、教。如果有任何能够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原文如下:“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6、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

7、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爱因斯坦还在所写自传中的谈到, “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当然很可惜的是在这里爱因斯坦稍微误解了佛教,所谓佛教佛教,并非宗教啊,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

8、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 子,弟 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

9、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

10、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11、,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孙中山: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的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毛泽东:佛学不可不学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毛泽东:佛教是文化,非迷信。我妈妈信佛,学佛的人慈悲为怀,善良。毛泽东: 很值得一读邓小平(1994.4.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有博大的医学体系、伟大的佛学文化、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国际诺贝尔奖的大会上,东西方科学家一致认为,唯有佛法教育人心是清醒剂。中

12、国必需有佛教教育才能扭转文革所带来的巨大困惑之难题。作为党员学习佛法是智信,非迷信,并非要求每个党员都进庙烧香。而是每个党员要学习佛陀慈悲,大公无私,一心为人民的伟大品质。 江泽民(1999.3.4)昌明盛世,护国佑民。学佛是科学家的必修课,要智信佛陀教育,佛是觉悟的导师! 江泽民: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胡 锦 涛(2005. 2)佛教慈悲为怀、抑恶扬善的观点与共产主义道德是相贴近的。温 家 宝: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太平。陈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陈独秀: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

13、也。早期革命家瞿秋白: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李瑞环: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李铁映:发展科学,庄严国土,佛教论文,利乐有情。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当代高僧净空法师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黄念祖居士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询问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的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无可厚非。

14、巴勃特2500年佛教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做“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著名书画曲剧家李淑同(弘一法师)文豪泰戈尔 :“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伯特兰罗素(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我不觉得,在智慧上或在德行上,基督比历史上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米尔曼主教:我愈来愈觉得释迦牟尼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杨振宁: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哈佛大学毕业,浙

15、江大学教授、科学家):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我们将会看到华严经这部古老的宗教经文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F.卡普拉(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畅销几百万册的物理学之道作者)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发明家王季同:哲学对这个(宇宙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而佛教却是亲证。 当代科学与佛学的惊人契合举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演讲节选“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

16、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极微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

17、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

18、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

19、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实际上(弦)也不过是上是众生的妄念,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

20、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三世等品第五)以佛法的博大精深,弦论与佛法的契合若让大德高僧看的话是一点也不值得惊奇的,不光是弦论,微生物学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边,弟子盛了一钵水供养他,他告诉其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毗尼日用中的饮水偈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以肉眼来看,当然看不到,但是看不到的,不表示不存在。此事至到十五世纪末叶,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以之向水中一看,这才发现里面的确存在密密麻麻无数的小虫(细菌),又往后过了几百年才发现还有无数无边的病毒。证明伟大的佛陀早已具足科学的眼光。由此

21、亦可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实不虚啊,取水一滴,取土一撮,其中众生已然是地球之上所有人类总和的无数倍,地球上的一掊土一滴水尚且如此,外星系外星球呢,平行宇宙呢?你可以想象除却人类以外的众生数量多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中做过这样的比喻:假设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海洋,在海面上漂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即为木轭,在它的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在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而盲龟也不具备能看得见木轭的眼睛。当然,如果木轭静止在一处,它们也有可能相遇,可是它却一刹那也不停留。 同样,假设盲龟经常游在海面

22、,它们也有相遇的可能性,可是它每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百年探一次头的海底盲龟颈恰能伸入其中,已是小到无法想象的概率,而获得人身比这更为难上加难,更别提能值遇佛陀兴世说法了,而一旦失却人身,百千万劫,流转轮回,真不知何时能够再有得一有智慧之身去领悟佛法,度脱生死。涅槃经等佛经中也以“光壁撒豆,颗粒难留”以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等比喻加以说明。由此,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人身实在是得之不易,更应坚固念佛成佛的信心。(八万,八万四千,九万九千,三十二亿百千万等等诸多量词在佛经中指代数量极多,难以称数。)宇宙的生灭(即佛所说的宇宙经历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反复循环无穷

23、无尽,大爆炸理论得其玄妙)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根据科学家推测,诞生之初的宇宙直径为普朗克长度Lp=10e-33厘米,人的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60微米,如果仅仅只是沿着直径平行排满当初的宇宙的话,就已经能能陈列多少个了呢,答案是600万亿亿亿,而这个极其细微的宇宙包含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光、声、雨、露、风、霜、雷、电、星球、星系、黑洞、大地山河、一切众生还有除此之外尚处在不可捉摸阶段的的占宇宙总能量70%以上的暗物质、暗能量等等无穷无尽的质量、能量、信息!)大乘无量寿经中所说“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24、,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这里说的就是念劫不二,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观察者眼中,物体处于光速状态时,物体的体积、空间和长短、距离就突破了。如果观察者处于深度禅定状态,他眼中的空间和距离也突破了。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兜率天内院,佛陀开示的三界各“天”,依我愚见指的就是宇宙中的各个维度的世界“Dimension”,事实上,并不只此数,佛陀只是择要而举例言之,维度可以是无限的,亦可以说是空无一维的,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众生的妄想执著而已。科学家

25、业已证明,我们宇宙的空间结构既有延展的维,也有卷缩的维。这些维度紧紧卷缩在一个微小的空间,即使用我们最精密的仪器也根本不能探测它们,(百度:弦论。优酷:维度:数学漫步四维空间) 那些看不见的维可能会有多小呢?我们最先进的仪器能探测到百亿亿分之一米的结构,如果那些维度卷缩得比这个尺度还小,我们就看不见了。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卷缩的维可能小到普朗克长度(即10-33厘米),是目前的实验远远不可能达到的。 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佳话。而自古至今,在禅定之中突破空间、距离者不乏其人。 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众生亦有这种能力,依据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释迦牟尼佛初成道已,

26、叹曰: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都是因众生都被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所以不能证得真如本性。这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的第一句话!所以说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佛陀是大彻大悟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洞彻的人啊!全息理论大卫.玻姆David Bohm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什么叫全息呢?拿全息照片来说吧,里面有一个人像;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

27、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又如在生物学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这在植物界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在吊兰长出软藤的末端或节枝处,可以萌发出一棵棵完整的植株。又如切下一块长芽的马铃薯,便可培育出一棵马铃薯,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用胡萝卜的一个分离细胞或细胞团成功地培养成一棵胡萝植株。在动物界也可发现许多证据,如出芽繁殖,干细胞的分化。全息学说认为,每一个机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或者说,机体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就是一个全息胚。在每

28、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画出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图谱。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这些对应点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处于滞育状态的器官或部位。在全息内,各个对应点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一个对应点的特性都与其对应器官或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也可以把全息胚看做是处于某种滞育阶段的胚胎。这样就可以用在足疗,耳针治疗全身疾病。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 一 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宇宙裏有无量微尘,微尘又裏有无量宇宙,是重重无尽的,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于我们的妄想执著

29、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能将妄想执著通通放下,我们便能清清楚楚地看清宇宙的真相,佛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心地极清净,“净极光通达”,便是“此方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即此方”。)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一 一 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大乘无量寿经一 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 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等等开示,俯拾皆是。时空的真相佛在大乘无量寿经中又说彼佛(阿弥陀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大菩萨于)诸佛刹中,皆能示现,

30、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突破空间、距离已不是神话,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也就是爱因斯坦为什么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的原因。随顺众生是大智慧!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大智慧!众生喜欢科学,那么我们学习佛陀以无尽的慈悲心随顺众生,用科学理论科学术语向他们解说,举例说吧,根据大暴涨理论,宇宙诞生的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秒膨胀了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倍,打个比方就是一枚直径1厘米的硬币在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1、000 000 001秒膨胀到了银河系的1千万倍的大小,如此巨大的膨胀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这就说明,光速并不是宇宙间速度的上限。又比如根据超距作用理论(百度:量子纠缠、阿斯派克特的实验),在两个“同谋”粒子间,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这种现象早先在ERP佯谬(EPR paradox)思想实现中被提出,于1982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的实验首次证实。Aspect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

32、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对此结果人们首先想到的解释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定律被打破了,超光速是存在的。但同谋粒子间互动的即时性和距离无关性仍使人们深深困惑: 难道两个粒子还能知道彼此的距离并随时调整信息的传播速度? (见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九愿,他心通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这时,物理学家大卫.玻姆( David Bohm 1917-1992 )给出了独到的解释。这也就是现代全息理论的肇始。所以说,佛菩萨于能一念顷化身无量亿遍覆十方世界,普为

33、众生演经说法,绝非妄言。(科学只会永远佐证佛法,而不会证伪佛法,科学家多多研习佛法只会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对宇宙人生的觉悟,但只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学佛那就是走入了妄想执著的魔道,须知佛法不是用来谈空说玄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三藏经典,浩瀚如海,去读读大乘无量寿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和华严经吧,一定要不要贪多,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过,我的法如同渡你们去彼岸竹筏一样,到了彼岸就要把竹筏丢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拿十年甚至一辈子读一本大乘无量寿经,时间都不为长,况且,正如你们已经知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经佛理,处处圆融。 如果悟道了,看所有经都是大乘无量寿经,看所有的经

34、都是金刚经,看所有的经都是华严经,看大乘无量寿经是所有经,看金刚经是所有经,看华严经是所有经,如是等等.当知此乃佛法不可思议之妙境界也。当代大德净空法师的部分讲经合集净空法师专集网http:/www.amtb.tw/黑洞理论佛甚至在阿含经中以彼时众生能接受的语言向众生开示了黑洞的存在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二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游行,照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须弥山,千弗婆提,千阎浮提,千拘耶尼,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此千世界,中间暗冥。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见。其

35、有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是大暗冥。复更有余大暗冥处过于此耶?”佛告比丘“有大暗冥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是名比丘有大暗冥过于世界中间暗冥。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见。” 知道光都无法逃逸黑洞的巨大引力也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科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类才探测到银河系中央的巨大黑洞(百度:德国科学家证实银河系中心存在巨大黑洞,有人就开始对号入座了,须知这里并不是不是暗示银河系就是佛所说的小千世界啊,佛陀的宇宙观

36、庄严宏大,难以言说,人类的目前掌握的那么一点可怜而又显得过于执着偏激死板的科学知识在佛陀庄严的智慧海之下显得无比的渺小,所以不要以凡夫之心揣测佛智,死板地一学到一点宇宙物理学的知识就亟不可待地对号入座,一旦发现仿佛有点出入就心生疑悔,乃至抓狂着魔(真有着这种魔的,我见过),可惜不知人类已知的宇宙比起佛心中的宇宙太小太小了啊.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流于凡夫的执着妄想,不是真正了脱生死的大智慧啊.),黑洞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因为从科学上讲(我更愿意从众生的业力角度去分析)黑洞是恒星燃尽了自己的核燃料出现引力坍缩而成,在宇宙演化的漫长历史中,耗尽了燃料而变成不发光的星球体的恒星,数不胜数,比比皆是,

37、这种恒星的数量甚至堪比目前正在发光的恒星,如果它们都变成黑洞的话,那么,黑洞就如现在满天的星星一样多,到处都有不断成长的黑洞就如同不断变大的巨大旋涡,贪婪地吞吃附近的天体物质,经过宇宙长期的演化,到目前,应该已出现很多个长成像银河系般大小的黑洞。所以佛说:有大暗冥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而潜意识告诉我这就是地狱,无量劫以来人人都曾造访过它 哈哈摘自佛法与宇宙池田大作木口胜义)太空黑洞的表面,我们地球上的人从对面是绝不能看到的,所以称之为地平线,越是接近这种地平线,时间的前进就越慢。在地平线的附近,即使是一秒的几分之几的一瞬间,对我们来说也会成为

38、简直可以成为永恒的漫长的时间。一旦进入太空黑洞的内部,就再也不可能逃出来,这真是“无间地狱”呀!,胎儿在母体中的整个发育过程(见佛说入胎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观测不差分毫),论人体寄生虫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略说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论地球的形状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

39、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等等等等万事万物的真相佛陀都早已向众生揭示(三藏十二部几千部经书这不是一言两语能说尽的),未来的科学还必将逐步证实,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只不过是把自己证得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实地告诉了众生,并希望众生

40、如理奉行,离苦得乐,可惜啊执着的众生,百千万劫至今还在流转生死! 李世民(599649,唐太宗,受菩萨戒皇帝):贞观十八年,太宗皇帝下诏道:“如来灭度,时以末代浇漓,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护持正法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弟子托钵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的钵内一放。佛陀客气地接受了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弗看不过去,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么可以用沙土向世尊开

41、玩笑。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道:世尊,刚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在您的饭钵里,怎么能让她这么胡闹?释迦牟尼佛微笑:你们不知,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将会试图去破坏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这样让她结下此善因缘,她将来做王时将会弘扬佛法。这个女孩子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主武则天。她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龙凤之姿,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我们每天在诵经文之前,要先念四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武则天初阅华严经时,因体会佛法的高妙稀有,非常欢喜,故有感而发,为此大乘法宝做此四句偈,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

42、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法的义理,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那么深奥不可测及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此偈千载流传,成为千百年至今佛子诵经的“开经偈”。她在政治方面,富于权略,知人善任;在佛教方面,度僧造寺、塑像写经,翻译经典,虔诚信佛;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她当政时,所扩大开凿的,毘卢舍那佛等,诸佛造像,端严温雅,衣褶简洁生动;其菩萨造像,华丽细致,颇有不可逼视的天人气度。所以说佛陀要的并不是什么供养,而是世人那一颗崇敬佛法的心。正是因为你有那一颗向善的心,有对善的期待和向往,福报才会自然而然随之而来。一个生命的未来,是他自己的选择。李白(701762,唐朝诗人,青莲居士):仙李白存世的作品中有五十

43、多篇是写释家题材的,但从内容和理趣言,都被彻底地仙化了。究其成因,则主要在于佛教净土和神仙境界的相通以及道教度人思想与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相契。地藏菩萨赞:“本心若虚空,清静无一物”。庐山东林寺夜怀:“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诗佛王维: 王维(701-760)乃唐朝诗人、画家,祖籍祁县(今山西祁县)。在王维出生之时,其母夜梦维摩诘菩萨入室,故名王维,字摩诘。开元中,进士及第后,出仕为官,累有升迁,后官至右拾遗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失守,服药不死,被迫任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未几又升为尚书右丞,时称王右丞,不久辞官,过着半隐半世的生活。 王维世代奉佛,故孝悌出乎天性,对母极尽孝道,母卒,便舍宅为

44、寺,为母资增福德。其弟遭病,亲侍汤药,不辞昼夜。辞官之后,常偕高僧旅游名山大川,并与处士裴迪等邀聚,切磋经教,屡日不惫。以弹琴、赋诗、作画、诵佛为日常课。王维之诗,很有禅味,故时称诗佛。其画,独具一格,自创破墨法,开南派之山,明朝画家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亦善书法,知名于世,今有集本,刊行于世。临灭之时,预知时至,作书遍寄故友劝化念佛,书毕掷其笔,便奄然而逝。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高僧印光大师的一段叙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则徐)曾孙翔(林翔,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

45、(即佛说阿弥陀经编者注)、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折叠式装祯)课本见示。其卷面(即封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行舆即轿子)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从上所述,可知林则徐青年时期,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

46、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在流放期间,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当时人民称之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繁冗,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却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甚至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仍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君当知虎门销烟销的是谁人的烟)正反映历史的公论。同时,还须指出,因果贯通三世,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感应统纪所载此类感应事例,真实不虚。就拿林则徐说,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300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