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5500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9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自考复习教材.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简答题及论述题考试常从主题(即主旨、意旨、情感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结构特色、写作特点、论证或驳论特点)、人物性格(即人物形象、事件-人物、性格特征)及分析名句的含义等角度命题。因此要善于多角度审题,要善于分析和明确题型所揭示的概念和内容。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

2、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

3、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

4、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

5、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

6、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

7、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15

8、.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居处自然感到脱离尘俗了。17.分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叙事、抒情、写景结合的艺术特点:(1)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但结合叙事与写景。(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最后是直抒胸臆。18.陶渊明咏荆轲如何表现

9、荆轲形象:(1)荆轲报答燕丹知遇之恩,为知己者死,一种精神境界。(2)易水饯别,激昂悲壮,义无反顾,英雄豪放。(3)入秦行刺终于失败,诗人赞美其人其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9.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1)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剥削。人人劳动、丰衣足食。(2)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赋税摇役沉重、生活艰苦的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20.分析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以景衬情。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春江,想象奇特,比拟贴切,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的惆怅。21.郦道元三峡中所描写的各季节的代

10、表性景色是什么:夏天:水大、水急;春冬:水清、山高、林荣、草茂;秋天:萧瑟(林寒、涧肃)凄清(猿鸣)。22.王勃膝王阁序段落扣合题目,层层递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的结构特点:(1)本文段段扣合题目。第一段扣题中“洪府”,第二段扣“秋日”和“登滕王阁”,第三段扣“饯”,第四段扣“别”和“序”。全文层层转进,开合纵收,自然流转。(2)第一段由铺写洪府而引出宴会宾主,转入正题,是先纵后收。接着由登阁眺望而引出对人生的不尽感慨,写景转为抒情,文意纵横驰骋。最后从抒怀转向自我介绍,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再次由纵而收,结束全文。23.分析王维观猎中的将军形象:塑造了一位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风劲角弓鸣

11、”,表示将军威武有力:“草枯”“雪尽”两句表示驰骋射猎,豪迈气势:“忽过”“还归”两句是将军欢快心情,暗示治军有方;结句表示气度不凡,身手矫健。2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低回伤感的原因: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是其时代精神,故此诗既充满对远赴绝域的朋友的关切、惜别之情,又不无借酒壮行、鼓励其完成使命、立功边塞之意。以明朗自然的语言写出,感情深挚,气度从容,风味隽永,情调与一般送别诗之低回伤感迥别。25.分析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刻内涵:言少意多,内涵丰富。(1)“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边塞战争的矛盾和问题也由来已久,表示历史的深度。(2)“龙城

12、飞将”句,对今将军的斥责,作战无能与不恤士卒,呼唤李将军,渴望得到边塞战争的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胜利而归,结束绵延已久的边塞战争,还边塞以和平。26.高适燕歌行边塞诗第三部分描写士兵心理活动对丰满土兵形象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征入与妻子的两地相思,再现了士兵们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从久戍边地的辛苦到两地相思的幽怨,从边庭生活的凄凉到身陷绝地的悲痛,思绪起伏转折,笔致婉曲缠绵。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这些土兵为什么会身陷绝境?罪在何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27.高适燕歌行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1)边境告急,出师征伐。军书频传,敌人猖獗。

13、战士血战,艰苦万分。思妇断肠,战士思乡。边境萧条,寂寞凄凉。诗人呼唤李将军,渴望胜利;同情士卒,斥责今将军。(2)重点是写苦乐悬殊。28.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1)运用神话传说。(2)强烈的感情色彩。(3)丰富的想象。(4)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29.分析李白将进酒中诗人情绪变化的特色:蹉跎岁月的深沉忧虑;由悲转乐,酣饮狂放;由酣饮纵乐中表达埋没于世的激愤;最后点明借酒浇愁。3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2)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

14、、九言。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3)至于“吟留别”而无一字抒别意,旨在借“别”抒慨,另有寄托,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31.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如何体现“诗史”的特性: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贤者不得用,诗人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淫乱,臣下不恤国事;百姓受尽压榨,贫富尖锐对立,国家岌岌可危。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失业徒”“远戍卒”,民不聊生,动乱迫在眉睫。真实地本质地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的社会情景。32.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我形象作结的作用: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

15、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3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何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其内心感情:意外听到直捣叛军老巢表现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的情态,又是百感交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喜的动作。“纵酒”是“喜欲狂”的形态,“好还乡”是“喜欲狂”的原因。34.杜甫秋兴之抒情与写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1)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寓老大伤悲、情怀落寞。(2)骇浪滔天寓时局动荡、心潮翻卷。(3)阴云匝地寓国运暗淡、心情沉闷。“丛菊”“孤舟”句显示乡思浓郁。(4)结束二句寓心绪惆怅苍凉。35.分析杜甫登高写景的特点:(1)用“风急”两字领起。风急传

16、来猿啸声,风急鸟在空中回旋,风急落木萧萧,风急滚滚波涛。(2)近景与远景结合。一、二句为局部的近景,三、四句为整体的远景,表现了宽广的境界。(3)俯仰兼顾,动静相衬。仰看“鸟飞回”“落本萧萧”,俯看“渚清沙白”“长江滚滚”。景中有动有静。(4)寓情其中。猿啸使人哀。“鸟飞回”有挣扎之意,落叶纷纷有萧条之感,滚滚长江有时光流逝之叹。36.分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设色明面的特点:这首小词,颜色字用得鲜亮明快,如“白鹭飞”“桃花流水”“青箬笠”“绿蓑衣”等,分明是一幅江南春雨渔翁图。37.韩愈师说的对比论证方法:(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童

17、子之学与成人解感:愿童子学于师,而自己不要解惑之师。(3)“巫医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巫医百工之人肯从师。三层对比,批判师道之不传,批评士大夫不肯从而学。38.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议论与记叙的特点:议论辩诬,理论上张英雄之气;记叙事实,以逸事证明他们的英雄气概。两者相得益彰。39.分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他们同仇敌忾,都表现出维护国家利益、英勇无畏的英雄本色,但三人又各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张巡临危不乱,视死如归,又博闻强识,威武豪爽;许远宽厚温和,胸怀磊落,为抗敌大局而坦然让贤;南霁云正气凛然,嫉恶如仇,忠勇刚烈。40.说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议论风发、

18、气盛言宜的特点: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风发,义正辞严,激情鼓荡,震撼人心。41.韩愈进学解措辞曼妙、似庄实谐、似谐实庄的特色:本文借先生与学生对答的形式抒发不平之情,根据陈辞者不同的身份特点措辞造语,似庄似谐,意在言外。42.分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情景交融的特色:从“登柳州城楼”写起,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愁思充溢在空阔的填界中。第二联写近处所见,“芙蓉”“薜荔”形象实与诗人横遭摧折的处境感受融为一体。第三联转写远景

19、,“岭树”“江流”,景中寓情,愁思无限。43.分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写景时所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本文为了突出西山之异,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首先以永州其他山水与西山构成对比,作者先极意叙写永州“山水有异态者”。但在发现西山并登览之后,此前之景黯然失色,这一感受强化了西山之景与永州其他景色的对比。其次以山外之景烘托西山。通过放目远眺,把笔墨著于西山四周之景,因所见之广远清晰而体悟到西山的特立。44.分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刚勇、仁义、气节凛然。45.说明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所用对比、衬托手法: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横暴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46.柳宗

20、元段太尉逸事状为什么打破三件逸事的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先写勇服郭晞,突出段秀实刚勇无畏的品格。47.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将传记与寓言融为一炉的特点:作品以传为题,并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结构全文,但文章的意旨则并非为人物作传,而是以种树之法来喻治民之道,体现了寓言的表现特征。故可谓本文具有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的文体特点。48.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现实描述与艺术想象结合,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杨妃专宠、杨妃之死、玄宗思念重在现实描绘,道士见到仙山上的杨妃纯为想象。两者的结合表现李、杨生生死死的爱情。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在写景中表现人物的感情与心理活动。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更好地塑造李隆基与

21、杨玉环的形象。49.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情节特点:曲折离奇、描写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本诗情节生动曲折,按理,杨妃死后,悲剧已经完成,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李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细致地描写出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了情节继续深入发展,使诗波澜迭起,生面别开,而且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50.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1)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2)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的深情。(3)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4)写了听者的感受。(5)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互不重复。5

22、1.说明白居易琵琶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诗人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与诗人身处穷乡僻壤的郁郁心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二者比兴相纬、融合为一,从而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52.分析琵琶女形象:通过她令人心酸的凄怆自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举止及“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乐曲情调,揭示出她布满伤痛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满怀忧思的风尘女子的形象。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核阅读分析能力,现列举一些段落供练习1. (郑国烛之武)见秦伯

23、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中。(1)用自己的话说明文中分析的郑国存亡与秦国的关系。(2)文中哪一句话指出晋国不讲信义?(3)释词: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唯君

24、图之。答: (1)郑国灭亡,相接壤的晋国得到好处,遥远的秦国只会削弱力量;郑国不亡,秦国使者来往经过,郑可为东道主,热诚接待;晋国从来不讲信义,从无满足之时,灭了郑,它会西侵,肯定指向秦国。(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陪:增益。厌:满足。阙:损害。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邵公谏厉王弭谤)成而行之:(百姓)考虑成熟了自然要发表。(1)说明文中提出的观点。(2)本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将“若壅其口

25、,其与能几何”翻译成现代汉语。答:(1)民众舆论是执政者的镜子;民众的口是堵不住的。(2)比喻,排比。(3)如果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 (与,赞成)3.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章)(1)中心思想是什么?(2)文中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释词:不为苟得也。有所不辟也。答:(1)舍生取义。 (2)比喻,对照,比较。 (3)苟得;苟且求得。不辟:不避开。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26、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章)得我:得同“德”,回报恩德。(1)文中的“本心”指什么?(2)文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何种关系?(3)释词: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答:(1)指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即良知良能,善心。 (2)前为例证,后为阐述道理。(3)蹴:用脚踏。乡:向来,从前。穷乏者:贫困的

27、人。已:止。5.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非攻)(1)本文的作者是谁?(2)说明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3)写出下面句子的正确意思: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答:(1)墨子。(2)逻辑推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3)大的错误攻打别人的国家,就不认为是错的,(反而)跟着别人去赞扬它,称它是“义”。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28、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难一)鬻:卖。(1)本文出自哪本书中?(2)说明本文的文体。(3)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答:(1)韩非子。(2)驳论。(3)不可戳穿的盾牌与任何东西都能戳通的矛,不能同时并存。7.民者,在上所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而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

29、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段文字采用何种方法说明论点?(3)释词:在上所以牧之。其为物轻微易臧。盗贼有所劝。聚于力。答:(1)君王应该重视农业生产(“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2)对比(粟米布帛与珠玉金银对比)。(3)牧:统治。臧:藏,收藏。劝:鼓励、引诱。力:人力。8.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

30、民利者也。(论贵粟疏)县官:官府;朝廷。(1)作者提出的“贵粟”的具体办法是什么?(2)说明文中“损有余补不足”的含义。(3)释词:欲民务农。得以除罪。以供上用。答:(1)使民以粟为赏罚(用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2)农民将有余的粮食交朝廷,得到爵位,政府不足的是粮食,用爵位可以取得粮食,实行贵粟,可以减少有余弥补不足。(3)务:致力,尽力。除:免。上:君王,朝廷。9.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子猷访戴)王子猷

31、: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1)本文的作者是谁?(2)文中写了王子猷的哪些举动?这些举动有何联系?(3)根据本文,说说你对名士风度的理解。答: (1)刘义庆。(2)大雪之夜读左思招隐诗,想到隐居剡溪的戴逵,连夜乘小舟造访,航行一夜方到,到了门口却又掉头而回。读招隐诗,思隐士,于是访隐士,造门而返,表现出自己也是隐士。(3)名士率性而行,追求、关注的是“兴”,即兴味和意趣,访戴逵的路上尽情感受了这种意趣,见戴也就成为多余的了。他们追求自由的、非功利的、唯美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名士风度。10.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而流泪。

32、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过江诸人)周侯:周顗,封武城侯。 王丞相:王导。(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山河之异”的含义是什么?(2)说明周侯与王丞相在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3)释词:愀然变色。藉卉饮宴。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答: (1)南方是东晋王朝,北方已经沦于外族之手。风景没有什么不同,山河已经不同,原先统一的西晋王朝已经灭亡了,成了南北对立的不同的政权。(2)周侯感伤颓丧。王丞相奋发图强,以实际行动为国效力,收复中州,恢复统一。(3)愀然:脸色改变。藉卉:坐在草地上。戮力:尽力。神州:中国、中原。1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3、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巳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

34、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1)文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具体说明文中所用的对比手法。(3)“吾斯役之不幸”中的“斯役”指什么?(4)释词:蒋氏大戚。君将哀而生之乎。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又安敢毒耶。答: (1)反映中唐时期统治者横征暴敛,恣意搜括,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2)赋役之害与捕蛇之害对比。捕蛇者独存与乡邻非死则徙对比。捕蛇者一年犯死二次与乡邻天天受到官吏骚扰对比。(3)斯役:捕蛇。(4)大戚:非常悲伤。生之:使我活,让我活。相藉:相互枕藉。曩:从前。毒:恨,痛恨。12.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

35、也。解民之悬,清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富,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徊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陆龟蒙野庙碑)暍:中暑,受暴热。大夫之忧:指国家面临危难。缨弁言语之土木尔:头戴官帽会说话的土木偶像。(1)文中揭示了封建官僚的哪些特征? (2)指出文中表示类比方法的句子。(3)解释加点的词语:升阶级。耳弦匏。解民之悬。颠踬窜踣。答:(1)吃喝玩乐,尽情享受。镇压百姓,敲诈勒索。国家危急,逃窜乞降。(2)“引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3)

36、阶级:台阶。耳弦匏:耳听音乐。悬:倒挂,比喻极大的痛苦。窜踣:倾仆逃窜一。先秦文学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2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3 、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4 、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

37、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5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6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九歌包括

38、十一篇作品。7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8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9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10、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11、左传的文学价值;善于描写战争,构画战争场面;善于叙事,情节起伏,结构完整

39、;善于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简练传神。12、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的艺术特色: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借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战争场面描写简洁生动。13、邵公谏弭谤的思想与艺术:通过记述周厉王暴政,指出统治者错误对待人民的批评,必然导致灭亡。善于运用比喻和历史典故说理,笔墨洗炼,中心突出。14、冯谖客盂尝君的艺术特点:情节曲折起伏,文笔抑扬顿挫;对比手法。15、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1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思想主张: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

40、孟子的仁政主张。17、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艺术特点:巧设机关,引人人翁;先破后立的辩论方法。18、庄子。道遥游的艺术特色: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寓言说理;生动形象;语言顺畅,华丽。19、韩非子、荀子的作者与篇数;庄子。孟子的作者与篇数。20、翻译晋楚城暇之战、庄子。逍遥游,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二、秦汉文学1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栗疏、桓宽盐铁论、王符潜夫论,仲长流昌言。2 、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拘雄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3 、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体制宏大。4 、汉

41、乐府民歌的特色: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叙事性。5 、过秦论的思想与艺术:通过对秦王朝得天下之易与失天下之速的对比描写,指出不施仁义,失去民心是强秦死亡的根本原因。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描写,比中有比;气势充沛,极富夸张。6 、项羽本纪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精心选材与剪裁;个性化语言;反衬对比;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7 、苏武传的特点: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白描手法运用。8 、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汉书是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并称史汉。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体制继承史

42、记又有变化,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列传”,改史记中的“书”为“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9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反映阶级压迫与反抗,如东门行;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战城南;反映婚姻爱情,如上邪,焦仲卿妻。10、陌上桑的艺术特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烘云托月,侧面描写女主人公的惊人之美。11、东门行的思想意义:通过农民为饥寒所迫走上反抗道路的描写,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12、孔雀东南飞的出处及文学史地位: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里程碑。13、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成功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

43、象,具体手法: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和行动描写;抒情性穿插与环境衬托。现实与浪漫相结合;剪裁得当,结构完整。14、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此诗通过焦刘爱情悲剧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歌颂了焦刘夫妇反抗封建恶势力的精神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了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愿望。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建安七子、三曹。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即王粲、孔融、徐干、刘帧、阮王禹、陈琳、应场。2 、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及特点:太康文学指西晋中期文学,以三张(张亢、张协、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其特点是采缛

44、于正始,力弱于建安,大大发展了唯美形式主义诗风。3 、魏晋南北朝的优秀赋作:曹植的洛神赋、王莱的登楼赋、向秀的思旧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孔稚控的们北山移文、庚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4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及特点:魏晋南北朝小说大体上划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大类。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5 、魏晋六朝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大批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崂的诗品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

45、作。6 、骈文及其特点:魏晋六朝时期受诗歌音律对仗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即骈文。骈文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讲究对仗,注重声律,好用典故,追求语言的辞藻美。由于这种文体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所以也称为六朝文。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度信的哀江南赋、谢惠连的雪赋等是当时骈文骄赋的代表作。7 、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昭明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先秦自齐梁时各类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深远。8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张扬个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悲凉哀怨的慷慨之气;鲜明的民歌情调。9 、短歌行的思想艺术:此诗是曹操诗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晚年渴望贤才

46、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格调沉郁,感情真挚;巧妙运用诗经成句人诗,娴熟老练。10、白马篇的思想与艺术:此是曹植前期代表作品,通过武功高超,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游侠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仕进和爱国精神。多方铺叙塑造人物,语辞遒劲华丽,富有气势。11、赠白马王彪的思想艺术:此诗通过兄弟之间生死离合的咏叹描写,表现了曹植哀怨苦痛之情。全诗采用顶真格手法,章章蝉联,具有回肠荡气之效果;善用比兴表现情感;议论、抒情、叙事,写景巧妙有机结合,具有一种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风格。12、归国田居。少无适俗韵思想艺术:此诗通过田园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和归田后的喜悦之情。善于采用平凡景物人诗,于客观描绘中流动出浓烈的主观情趣;语言质朴,平淡自然;结构谨严,意境浑然。13、咏荆轲的特点:笔墨凝练,重在传神;以环境烘托气氛,激昂豪放,给人一种“金刚怒目”的艺术感受。14、拟行路难,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