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5649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天然气产业组织分析 32009021127 杨帅 工商管理:一、世界和我国天然气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世界天然气供应与消费基本情况1、全球天然气资源概况据IEA世界能源展望2009。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接近180 万亿立方米(TCM),相当于目前开采水平的60年产量。长期的可采资源基础是850TCM,非常规气主要是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约占全部的45%。和石油一样,天然气资源也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和油气田。世界天然气总储量超过一半仅仅存在于三个国家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而全球25个大气田就占了全球总储量的近一半。欧佩克国家也拥有全球将近一半的储量。从1980年以来,全球天然气剩余储量增长了1

2、倍以上,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是中东。尽管年产量在不断提高,但2000年以来每年剩余储量的增幅仍在15%以上。和石油一样,近年来的储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投产气田或处于评价和开发阶段气田的储量上调。虽然近几十年来天然气发现的规模在逐步缩小(与石油相同),但发现量一直大于产量。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算,包括探明储量、储量增长和未发现资源量在内的常规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36TCM。到2007年累计产量要占总原始资源量的13%。包括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要大得多,总量可能超过900TCM,其中有25%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气资源量在满足2030年前的预测

3、需求外还绰绰有余。各地区天然气生产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田到市场的距离,因为这是天然气供应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世界天然气资源有很多都远离主要市场,因此只有一小部分经济潜力得到了开发。2、常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截止2009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187.49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地区探明储量为76.1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1;欧洲及前苏联63.0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总体上看,中东储量份额增长较快,非洲的份额也有一定增长,其余地区储量份额都处于下降。图1-1 1989、1999、2009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百分比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3、产量分布据BP

4、世界能源统计2009资料,2009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9870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下降。天然气产量最高的地区是前苏联和欧洲地区,占总产量的32.5%,其次是北美地区,占27.4%。图1-2 2009年天然气产量分布4、天然气消费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29404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2.1%。消费量最大的是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占总消费量的35.9%,其次是北美地区,占总消费量的27.8%。图1-3 1999-2009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世界各国天然气消费主要用于城市、工业和发电。天然气消费结构取决于各国的资源可得性、经济结构以及与可替代能源的竞争水平等因素。美国天然气消费结

5、构较均衡且结构稳定,加拿大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和城市用气,英国以城市用气为主,日本则以发电为主。 表1-1 典型国家天然气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人均消费量数据工业发电城市(立方米/年)时间全球35%39%24.70%4492006美国33.80%29.80%36.40%21022007加拿大60.00%9.10%33.00%30402005英国16.40%34.20%47.00%16272004日本15.60%65.60%20.00%61420055、天然气贸易2009年世界天然气贸易8765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贸易占72.3%,主要位于前苏联、欧洲和北美地区,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占27.7%

6、。天然气贸易流向见图1-4。 2009年天然气贸易量下降了2.1%。其中管道贸易量下降了5.8%,LNG贸易量上升了7.6%,管输贸易量的下降抵消了LNG贸易的增量。 管道贸易量下降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向欧洲和加拿大向美国的出口量减少;LNG贸易量上升主要受卡塔尔和俄罗斯LNG出口驱动。来源:BP图1-4 全球天然气贸易流向图 IEA预测,2006-2030年间,全球天然气贸易发展迅速,地区市场结合更为紧密。贸易量将从2006年的4410亿立方米上升到2030年的1TCM。欧盟进口量将从3050亿立方米上升到58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从57%上升到86%,进口来源主要是俄罗斯、中东和非洲。北美

7、也将成为净进口地区,2030年美国进口量预计为1400亿m3,进口来源主要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OECD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量将上升50%。中国天然气进口增速迅猛,预计2030年将接近需求的50%。届时,印度超过60%的需求将依靠进口满足(表 1-2)。 表1-2 全球天然气贸易 单位: 十亿立方米2006年2015年2030年贸易量(10亿立方米)占总需求或占总产量的份额(%)贸易量(10亿立方米)占总需求或占总产量的份额(%)贸易量(10亿立方米)占总需求或占总产量的份额(%)OECD-35324-49630-74141北美-152-536-14316欧洲-24145-33354-47

8、769太平洋-9761-11161-12154OECD亚洲-11591-14397-17998OECD大洋洲183832475858非OECD 353194962174122东欧及欧亚137161851922421俄罗斯198302052927034亚洲4614368-12619中国-12-1714-10648印度-821-1629-7161中东55171052232332非洲99501625728463拉丁美洲1611843512世界4411558217102223欧盟-302557-43572-58286注:正数代表出口量,负数代表进口量。 资料来源:IEA2008世界能源展望2006-2

9、030年间,天然气净出口量的大部分来自非洲和中东,两者占2030年世界净出口总量的59%。非洲的净出口量有望增长3倍,即从2006年的990亿立方米上升到2030年的2840亿立方米,出口主要面向欧洲。中东的净出口有望增长6倍,即从2006年的550亿立方米上升到2030年的3230亿立方米,出口主要面向消费市场。俄罗斯及里海-中亚国家共同构成了另一个重要出口地区。预计到2030年对欧洲的出口增长14%,并开始向中国和OECD亚洲国家出口天然气。俄罗斯净出口量将从2006年的1980亿立方米上升到2030年的2700亿立方米。2006-2030年间,LNG在区际贸易中的份额将从52%上升到69

10、%,贸易量将从2010亿立方米增长到6800亿立方米,LNG将占区际贸易增长的80%(图1-5)。图1-5 2006-2030年间世界区际天然气贸易方式变动与此同时,大西洋盆地市场在全球LNG贸易中的份额逐步扩大出口,与亚太LNG市场对资源的争夺进一步激烈。目前世界在产LNG液化厂有24个,生产能力为2.7亿吨/年(3591亿立方米)(LNG Journal,2009(6) 。各地区LNG产能占世界比例:中东34.5% 、亚太34.2%、非洲21.2%。 截止2009年,全球LNG年产量1.92亿吨,预计2015年,目前在建LNG项目及规划项目投产后,全球LNG产量达3.43亿吨。6、全球天然

11、气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一: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天然气政策1、中东天然气资源国将“以气代油”加快天然气应用2、日本、南韩等发达岛国“以气代油”减小对石油的依赖3、俄罗斯将以煤代气,减小天然气出口压力,保障天然气稳定发展4、北美区将谨慎进行能源替代,可能继续保持天然气消费水平的低增长5、西欧因有利的地缘结构和发达经济,最具选择进口洁净能源的综合实力6、亚太消费区将根据全球天然气市场份额,有节制地发展和应用天然气(1)中、印两国为具有一定天然气资源基础的新兴消费国,且富煤为共同特征。(2)两国北陆南海,具有天然气供给的地缘优势(3)两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具有类似的空间不均衡性(4)当前天然气在

12、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率都很低(5)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根据不同资源国、消费国的天然气开发利用政策,中石化在开拓海外天然气项目方面将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第二:近期世界天然气现货市场价格低位运行,中远期价格将有所回升近期,国际天然气市场预计将维持供过于求的局面,目前美国、欧洲天然气和LNG现货现货市场价格在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见图1-6)。 图1-6 1985-2008年天然气现货价格变化趋势 天然气工业正处在转折点。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抛起一波新的天然气需求浪潮,天然气需求正发生新的变化;LNG交易在全球天然气贸易的地位逐渐上升;天然气行业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能源公司参与天然气市场

13、竞争,竞争将日益加剧;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长期提取或支付合同的结构和定价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合同时间变短,气量变小,灵活性大,与电网和现货价格挂钩)。 (二)我国天然气供应与消费基本情况(1)天然气资源概况根据全国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方,可采资源量22万亿方,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松辽、东海、琼东南、莺歌海和渤海湾等九大盆地(见图1-7),合计资源量45万亿方,占全国81。全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1万亿方,可采资源量10.87万亿方,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9个盆地,均为万亿方级煤层

14、气资源阵地。另外,已在四川盆地的威远和泸州地区发现页岩气,估计资源7-8万亿方,而南方、鄂尔多斯、吐哈、茂名和抚顺等盆地(地区)也具有形成页岩气的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东海盆地莺琼盆地渤海湾盆地图1-7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情况2000年以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年新增探明储量保持在4000-5000亿方。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储量6.34万亿方。(2)天然气供应现状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长,从1998年的223亿方增至2009年的851.7亿方,年均增长率约14%,2001年以来国内天然气产量如图1-8所示。图1-

15、8 2001年-2009年国内天然气产量注:2009年数据来自2009年国土资源公报我国从2006年起从海上进口LNG,当年进口气量9.5亿方;2007年进口量猛增至40.2亿方,比上年增长3倍多;2008年,海外进口LNG气量为44.4亿方,比2007年增加4.2亿方。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553.2吨,气量约为75亿方。2009年12月14日,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截止2010年6月1日北京时间零点,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输送进口天然气总量达13.54亿方。预计2010年土库曼斯坦将向我国输送58亿立方米天然气。(3)天然气消费现状

16、2001年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274亿方增至2009年的887亿方,年均增长速度约16%,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较低,仅约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8年,全国城市燃气消费量为267.9亿方,比上年增加46.6%,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3.2%,其中CNG汽车消费72.5亿方,比上年增长315.4%,占全国总量的9%;工业燃料消费量为213亿方,比上年增加3.7%,占全国消费总量的26.4%;天然气化工消费量为178.4亿方,比上年减少20.4%,占全国的22.1%;天然气发电消费量为147.7亿方,比上年增长78.6%,占全国的18.3%。表1-

17、3 2008年全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及比例用户类别消费量(亿方)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城市燃气(其中CNG)267.93(72.47)33.2%(8.98%)化工178.35 22.1%工业213.05 26.4%发电147.68 18.3%总计807100%2007年,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颁布实施后,有力地促进了天然气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燃气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其中CNG汽车消费量增长尤其迅速;天然气发电的消费量也有较大幅度上涨;工业燃料消费量基本维持不变;天然气化工消费量则明显下降。通过对比199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天然气消费结构(见图1-9),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气市场消费结构从早期的以化

18、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逐渐转变为各行业均衡发展。图1-9 不同时期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对比图我国的天然气消费区域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天然气消费市场已经扩展到30个省市区,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0亿方的省市区达到20个。其中,四川省仍是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省份,消费量超过110亿方;江苏省和北京市分别列第2、3位。目前,全国基本形成了八大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天然气消费市场,见图1-10,按2007年消费量排名依次为:西南地区市场、环渤海地区市场、西北地区市场、中西部地区市场、长三角地区市场、东南沿海地区市场、中南地区市场、东北地区市场。 西部地区中南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长三

19、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图1-10 国内区域性天然气市场分布图(4)天然气供求关系现状国内天然气市场总体供不应求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相比,国产天然气供应量仍显不足,需加大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引进力度。图1-11 我国天然气产量与消费量对比图市场用气存在季节不均衡性,加剧了供需失衡局面市场存在较大的调峰需求,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夏季供气充足,冬季严重缺气。市场发展存在地域不均衡性,少数地区出现供求平衡态势 少数重点供气地区(例如上海)气源相对充足,储运调峰设施相对完善,供求基本平衡。(三)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成熟度低我国天然气发展较晚,能源使用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国家管理层参考了国

20、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条例,以期提高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的竞争力,规范天然气市场,促进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因此,现阶段国内天然气工业主要呈现出政策引导、垄断经营、国家管制和供应驱动的特点。1、政策引导2004 年,在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20 年中,管理层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比例的目标。之后,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措施。并且可以看到,国家管理层对于天然气的发展规划是长期性和前瞻性的,其对天然气的支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也反映了国家管理层对于天然气使用结构的重视。在国内天然气整体呈现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情况下,国家对于优先发展

21、城市天然气态度仍将继续。时间名称主要内容2004.6.30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力争在2010年达到5.3%,2020年达到8-10%2006.3.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适时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陆路进口油气管道2007.4.11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建立“西部油气东输、东北油气南送、海上油气登陆”的格局2007.8.30天然气利用政策优化天然气使用结构,优先发展城市燃气图2-3 国内天然气相关政策2、垄断经营在我国,无论是天然气的上游开采业、中游运输业,还是下游分销业,都具有垄断经营的特点。对于

22、中上游行业,资源基本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央企,其中中石油占比高达80%,且份额稳定上升。图2-4 我国天然气产量由三大央企垄断尤其对于下游分销业,采用特许经营权模式,各地方政府授予分销公司提供管道燃气的独家经营权或优先发展权,一般为20-30 年。鉴于燃气行业作为典型的公用事业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未来燃气行业的垄断局面仍将持续。3、国家价格管制(定价机制)在天然气发展初期,为了提高天然气的竞争力,培育天然气市场,国家发改委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并采用了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机制。具体地讲,国内天然气价格实行两级管理的定价机制。出厂基准价和管道运输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终端销售价格

23、由省级物价部门制定。定价原则主要采用成本加成为主并适当考虑市场需求。其中为了合理引导下游消费,还将天然气价格分为化肥、直供用户、城市工业用户和城市非工业用户四类,并区别定价。图2-5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4、供应驱动在价格管制下,天然气价格与竞争能源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其需求十分庞大。在此背景下,供给成为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如图,1985-2002 年间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4.9%,占全部能源的比例只从1985 年的2.2%小幅提升至2002 年的2.4%,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而2003-2004年,随着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顺利投产,实现了天然气大规模跨区域的利用,在解

24、决了运输瓶颈的同时,带动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3-2009 年,我国天然气平均消费增速高达17.2%,占一次能源比重也大幅增加至3.9%。图2-6 我国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 图2-7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及天然气占全部能源比例“十二五”期间,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以及川气东送等大型管网的建设,预期天然气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由供给推动的行业景气期仍将维持。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类似于美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初期。美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提供很好的参考作用。(四)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前瞻潜力巨大通过逐步提高对我国天然气资源的认识,中石油展示了其估测的我国天然气资源,如图

25、所示:万亿立方米万亿立方英尺备注天然气水合物大于602,118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煤层气36.81,300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评价(2008)页岩气30.71,084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21.4755国土资源部(2008)致密气12.0422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2008)图2-8 中石油展示的中国天然气资源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除去暂时不可大规模利用的天然气水合物,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储量远高于常规天然气,一旦其可大规模产生经济效益,将极大地促进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依托于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中不少副作用如环境污染等一直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对比煤炭,天然气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且其在我国存在形式多样储量丰富,国家已开始为更大规模地开发天然气资源不断做出努力。“十二五”期间,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以及川气东送等大型管网的建设,预计天然气市场依然会保持增长态势,由供给所推动的市场格局也将维持。其中非常规天然气行业,特别是煤层气行业发展态势尤为值得关注。 数据来源: 2009天然气市场研究 世界和我国天然气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