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5903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发布人:发布日期:2010-05-17 15:22共 466人浏览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时期国家创始人代表人物研究对象其他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1920s德

2、国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1930s美国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1920s1950s美国华生斯金纳行为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1940s德国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产生美国马斯洛、罗杰斯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认知心理学正式出现在1960s瑞士、美国皮亚杰、奈瑟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

3、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

4、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

5、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意识与注意意识:是人类所

6、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

7、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主义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机

8、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生物节律与睡眠: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睡眠的阶段:过渡期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波(47cps)沉睡期脑电波以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轻睡期REM循环约46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持续约10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可持续到

9、一小时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失率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梦的特征与研究: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梦的特征: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

10、二个重要特征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催眠的原理: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与睡眠的区别):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催眠是角色扮演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由希尔加德提出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的一般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

11、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即产生感觉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关键环节),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

12、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第二节视觉视觉刺激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适

13、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色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视觉的机制: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色觉理论: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第三节听觉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多数是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

14、中产生听觉。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最简单的形式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基本的听觉现象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听觉的机制听觉与耳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听觉的理论音强: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音高: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起作用位置学说(行波学说)贝克西;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第三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知觉的一般概念人们

15、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直觉、触知觉、嗅知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

16、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特例:双关图形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课题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

17、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知觉的恒常性包括:(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阴影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运动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时间知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4)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

18、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四节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信息:社会性信息、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做作物知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做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

19、)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子过程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信息的整合过程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

20、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记忆概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

21、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第二节记忆系统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短时记忆(STM,工作记忆)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如果将短时记忆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变成长

22、时记忆。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编码的形式: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康拉德的经典型研究。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为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大小可变。储存的持久性:短。只有经过复述,信息才能保存。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LTM)通常所谓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我们将

23、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编码形式: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遗觉象或照片式记忆)储存模式:归类、构建逻辑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构建语义网络构建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的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第三节遗忘遗忘的过程与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研究“纯”记忆;设计节省法(再学习法),测量遗忘;绘制记忆节省图(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遗忘的原因: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

24、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这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提取有时需要借助有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有意遗忘的作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地点法(位置法)传统的记忆术;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为提取线索韵律法(口诀法)记忆纯

25、语言材料记笔记最常用的记忆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联系,清晰准确的总结主要观点和例证第四节学习学习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适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学习属于心理适应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

26、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学习的分类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人类所特有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复习策略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系统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一星期后;一个月后;半年后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群集,即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第五章思维与创

27、造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思维的过程和种类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比较重要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

28、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思维的种类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

29、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函和外延两个方面。内函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

30、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分类: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赫尔的“人工概念”的方法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赫尔: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罗施:样例理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确定,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后被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即样例信息和类别信息。假设检验理论对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

31、成都适用。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推理推理的一般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过程。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以下三种推理都是对演绎推理的研究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

32、前提,可也能不符合。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根据命题中的逻辑量词将命题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武德沃斯和塞尔斯的气氛假说;气氛探索法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斯腾伯格的语言表象整合模型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证实倾向。沃森的试验说明这个问题。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问题就是消除问题空间,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33、。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有: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算法式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启发式方法。缺点: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常见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核心:讲一个较为

34、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爬山法以退为进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二)无关信息的干扰(三)功能固着性(四)心向(心理定势)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想象和创造思维什么是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基本特征:新颖性、形象性想像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发散思维测验验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包括

35、14个分测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目前应用最广泛;分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三套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环境因素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其他因素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途径: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

36、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元认知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内容: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力第一节智力概述智力的性质:智力的概念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智力与能力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

37、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包含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能力的不同类型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专门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着。其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一二种特助能力占优势。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时间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这两种能力共同起作用。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

38、件。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社会叫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智商与智力差异智商智商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只适用于儿童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39、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队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队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智力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分数伤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部公

40、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智力发展的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着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婴儿早起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第二节智力的理论智力的因素论智力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

41、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局成绩进行近拟的估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词语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7中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42、这7种智力为: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

43、150种。智力的认知理论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其信息加工过程。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型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或实践智力。第三节智力的测量智力测验概述心理测验,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它是最早发展的测验之一。智力测验的产生世界上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