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6973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初稿(七章)工程硕士论文初稿欢迎共享.docx(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子政务智能数据交换平台设计和实现姓 名: 摘 要电子政务智能交换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宏观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实现各部门日常业务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增强档案部门的文档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的可管理性,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实现“无纸”办公。电子政务智能交换系统意义: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强化监督,促进政务公开;促进改革;推动社会化信息建设。在电子政务智能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中,通过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备和设施、下载常用表格等。因此,基于WEB技术的开发方

2、式有其特有跨平台、统一界面、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随着我系统内部投入的增加,电子政务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系统采集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善,实现直属局的网上行政办公。电子政务智能数据交换系统就是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来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本系统平台主要为机关机构开发的一个电子政务应用信息集成系统,可以满足机关办公信息管理、业务信息管理、领导决策信息管理等需要。系统可以解决机关各个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

3、交流。第一章 绪论1.1 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背景1.2 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1.2.1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1.2.2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智能办公系统的概述1.4 智能办公系统与电子政务的关系1.5 本文的主要内容1.6 论文章节安排第二章 智能数据交换平台的关键技术介绍2.1 工作流技术2.1.1 工作流定义2.1.2 工作流管理系统2.1.3 工作流建模2.1.4 工作流参考模型2.2 XML技术2.3 WAMP架构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3.1 业务需求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电子

4、政务智能数据平台的设计4.1系统总体结构4.1.1系统逻辑结构4.1.2系统物理结构4.2交换中心管理系统4.2.1数据交换标准定义4.2.2数据交换流程定义4.2.3数据交换标准与内部数据结构的映射管理4.2.4数据交换流执行4.3接入管理系统4.3.1接入点注册4.3.2接入点配置4.3.3接入点维护4.4交换前置子系统4.4.1交换前置子系统的作用4.4.2交换前置子系统的部署4.5交换桥接子系统4.5.1交换桥接系统的作用4.5.2交换桥接系统的分工界面4.6运行监控平台4.6.1传输监控4.6.2前置节点运行监控心4.6.3数据库运行监控4.6.4适配器监控4.7系统管理4.7.1接

5、入编码管理4.7.2数据备份及恢复4.7.3用户管理4.7.4日志管理4.8交换平台安全设计4.8.1威胁与风险分析4.8.2安全需求分析4.8.3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设计4.8.4数字证书认证 4.8.5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保障4.9数据交换中间件选型4.9.1数据交换中间件技术要求4.9.2应用适配器系统技术要求5.0本章小结第五章 电子政务智能办公系统的实现与测试5.1技术路线5.1.1技术架构5.1.2技术实现5.1.3技术特点5.2应用架构5.3系统功能5.3.1功能划分5.4系统管理5.4.1运行环境配置5.4.2系统注册5.4.3目录服务5.4.4类别维护5.4.5元数据维护5.5目

6、录索引管理5.5.1权限管理5.5.2操作者权5.5.3系统用户权限5.5.4订阅定制5.5.5数据校验5.5.6订阅5.5.7退订5.5.8日志定制5.6安全管理5.7其它参数设置5.8数据交换服务5.8.1数据交换流程5.8.2消息管理5.8.3队列管理5.8.4发送管理5.8.5接收管理5.9封装解析5.9.1封装5.9.2解析5.9.3数据整编5.9.4数据保存5.9.5其它相关服务6.0本章小结第6章 电子政务智能办公系统的测试6.1 测试规划6.2 测试用例实施6.2.1 制定测试计划6.2.2 录制脚本6.2.3 设置、运行和监控场景6.3 测试结果6.4 本章小结第7章 总结与

7、展望7.1 总结7.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第一章 绪论1.1 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背景随着我系统内部投入的增加,电子政务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系统采集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善,实现直属局的网上行政办公。电子政务智能数据交换系统就是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来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本系统平台主要为机关机构开发的一个电子政务应用信息集成系统,可以满足机关办公信息管理、业务信息管理、领导决策信息管理等需要。系统可以

8、解决机关各个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流。1.2 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1.2.1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扼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穷,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穷,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

9、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以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进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低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同一等题目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

10、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然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进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未来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

11、,信息公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用度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目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分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治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

12、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治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治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心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切进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

13、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1.2.2电子政务系统的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从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来看,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沿着下列四个阶段进行:(1)起步阶段。政府在网上发布信息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与政府相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律法规、办事程序、机构设置情况等。(2)政府与用户的单向沟通阶段。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相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如政府提供下载填写的表格,在网上建立投诉和调查统计等。但这种沟通是单向的,政府不会直

14、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反馈。(3)政府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阶段。此时政府可以进行全面的网上办公、纳税、认证、投票等业务都可以通过政府网站直接进行,部门间也可以实现网上公文流转,信息查询等。(4)政务全面变革、整合与创新阶段。目前这被认为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目标是通过业务和机构的整合,政府提供所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此时技术障碍已经基本解决,政府所需要做的主要是对行政文化、业务过程、部门责任分工等进行重大调整。1.3 智能办公系统的概述智能办公系统是从用户需求中抽象出通用模型,并利用群件技术和Web技术开发的新一代OA软件产品。目标是帮助客户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弹性、灵活、高效的电子化协同办公与知

15、识管理环境。1.4 智能办公系统与电子政务的关系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只是进行文件电子信息的管理,比如统一文号、登记标题和发件单位、保存电子文本、催办、存档等信息,其重点是使办公过程电子化、迅捷化,方便检索和查询。由于多年来养成的办公习惯,尤其是领导批示环节还很难实现全面电子化,还有各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和网络安全问题,造成了现在纸质文件和电子信息流共存的局面。在这种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共存的情况下,大家习惯是将纸质文件作为最终有效的办公依据,而OA系统对纸质文件的流转并不做登记处理,大部分纸质文件的传输必须通过传统的登记本手工登记、手工签收方式来完成,尤其是机要信件的交换流转,完全是手工作

16、业模式。而在纸质文件流转过程中,由于人员配备少,文件、信件、公文流转量大,存在着手工登记签收责任不清、劳动强度大、数据不准确、保密安全性差、查询统计困难以及文件实物流和电子信息流“非同步”现象等问题,所以如何对文件尤其是大量的纸质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纸质文件能和OA系统中流转的电子版本对应、同步,就成为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1.5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史和现今电子政务智能数据平台发展现状分析入手,从基础的智能办公自动化如何提升到智能数据交换平台的发展。分析智能数据交换平台的制作前提条件、技术等,进一步设计平台的宏观和微观构架、模块,以及最终如何进行实现的过程。通过对此系统平

17、台的设计实现,可以改善我系统办公环境,提升办公效率。1.6 论文章节安排本文章节安排开始第一章节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至第二章对本平台设计的相关技术介绍,到第三章就对本平台功能需求分析,第四章节主要介绍平台设计过程,第六章节就是此平台的实现测试,最后一章节是对平台总结与展望。第二章 智能数据交换平台的关键技术介绍2.1 工作流技术2.1.1 工作流定义工作流就是工程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标识并对其实施计算。2.1.2 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

18、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2.1.3 工作流建模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流过程建模,过程建模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为企业行政过程建模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描述行政过程的建模语言。对流程的描述需要提供逻辑顺序结构,如顺序、分之、汇合、条件、循环、并行的描述。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一套语言来对企业的行政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2.1.4 工作流参考模型(1)流程起点模型(一)任何一个工作流能够运行,需要条件“起点”来激活起点也是一种任务节点。这个节点可能会进行一定的操作,可能只涉及一些数据的改变。导致一个流程被激活(2)流程起点模型(二)单起点模型(3)流程起点模型(

19、三)多起点模型11)在同一流程中,存在多个起点。重新申明:起点也是一种任务节点,而不是独立于工作流任务特殊节点。2)起点A 和起点B,它们都可以激活流程的运行,而且激活后,流程都会共同指向Task A。所以,对于Task B 来说,其不关心流程是如何激活的,其只关系从Task A是否正确的传递来正确的流程数据。(4)流程起点模型(四)多起点模型21)起点A 激活工作流后,导致流程沿着Task ATask BTask C 方向流转。而从起点B 激活工作流后,Task A 则被跳过。(5)流程起点模型(五)多起点模型31)虽然也存在多个起点,但是基本是按照一个统一流程方向运行的。这是与方式二最大的

20、区别所在。在此,须要再此申明:一个起点(Start Node)同时也是一个任务节点(Task Node)。2)应用:在多个流程之间信息交互的时候,流程A 发送消息数据,激活流程B 的运行。但是未必是从流程B 的默认激活点激活,可能是从流程B 的中途某个任务激活。2.2 XML技术XML是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而这些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虽然XML占用的空间比二进制数据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但XML极其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XML与Access,Oracle和SQL Server等数据库

21、不同。数据库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例如:数据索引、排序、查找、相关一致性等,XML仅仅是展示数据。事实上XML与其他数据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极其简单。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琐细的优点,但正是这点使XML与众不同。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这使XML很快成为数据交换的唯一公共语言,虽然不同的应用软件也支持其它的数据交换格式,但不久之后他们都将支持XML,那就意味着程序可以更容易的与Windows、Mac OS, 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产生的信息结合,然后可以很容易加载XML数据到程序中并分析他,并以XML格式输出结果。XML的前身是SGML(The Stand

22、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是自IBM从6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GML(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同HTML一样,XML (可扩展标识语言)是通用标识语言标准(SGML)的一个子集,它是描述网络上的数据内容和结构的标准。尽管如此,XML不象HTML,HTML仅仅提供了在页面上显示信息的通用方法(没有上下文相关和动态功能),XML则对数据赋予上下文相关功能,它继承了SGML的大部分功能,却使用了不太复杂的技术。为了使得SGML显得用户友好,XML重新定义了SGML的一些内部值和参数,去掉了大量的很少用到的功能,这些繁杂的功能使得S

23、GML在设计网站时显得复杂化。XML保留了SGML的结构化功能,这样就使得网站设计者可以定义自己的文档类型,XML同时也推出一种新型文档类型,使得开发者也可以不必定义文档类型。因为XML是W3C制定的,XML的标准化工作由W3C的XML工作组负责,该小组成员由来自各个地方和行业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E-Mail交流对XML标准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www.w3c.org/TR/WD-xml)。因为XML是个公共格式(它不专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不必担心XML技术会成为少数公司的盈利工具,XML不是一个依附于特定浏览器的语言。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从称为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更加古

24、老的语言派生出来的。SGML的主要目的是定义使用标签来表示数据的标记语言的语法。 标签由包围在一个小于号()之间的文本组成,例如。起始标签(start tag)表示一个特定区域的开始,例如;结束标签(end tag)定义了一个区域的结束,除了在小于号之后紧跟着一个斜线(/)外,和起始标签基本一样,例如。SGML还定义了标签的属性(attribute),它们是定义在小于号和大于号之间的值,例如中的src属性。如果你觉得它看起来很熟悉的话,应该知道,基于SGML的语言的最著名实现就是原始的HTML。SGML常用来定义针对HTML的文档类型定义(DTD),同时它也常用于编写XML的DTD。SGML的

25、问题就在于,它允许出现一些奇怪的语法,这让创建HTML的解析器成为一个大难题:1)某些起始标签不允许出现结束标签,例如HTML中标签。包含了结束标签就会出现错误。2)某些起始标签可以选择性出现结束标签或者隐含了结束标签,例如HTML中标签,当出现另一个标签或者某些其他标签时,便假设在这之前有一个结束标签。3)某些起始标签要求必须出现结束标签,例如HTML中标签。4)标签可以以任何顺序嵌套。即使结束标签不按照起始标签的逆序出现也是允许的,例如,This is a sample string是正确的。5)某些特性要求必须包含值,例如中的src特性。6)某些特性不要求一定有值,例如中的nowrap特

26、性。7)定义特性的两边有没有加上双引号都是可以的,所以和都是允许的。以上这些问题使建立一个SGML语言的解析器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判断何时应用以上规则的困难导致了SGML语言的定义一直停滞不前。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XML逐渐步入我们的视野。XML去掉了之前令许多开发人员头疼的SGML的随意语法。在XML中,采用了如下的语法:1)任何的起始标签都必须有一个结束标签。2)可以采用另一种简化语法,可以在一个标签中同时表示起始和结束标签。这种语法是在大于符号之前紧跟一个斜线(/),例如。XML解析器会将其翻译成。3)标签必须按合适的顺序进行嵌套,结束标签必须按镜像顺序匹配起始标签,例如this i

27、s a sample string。这好比是将起始和结束标签看作是数学中的左右括号:在没有关闭所有的内部括号之前,是不能关闭外面的括号的。4)所有的特性都必须有值。5)所有的特性都必须在值的周围加上双引号。这些规则使得开发一个XML解析器要简便得多,而且也除去了解析SGML中花在判断何时何地应用那些奇怪语法规则上的工作。仅仅在XML出现后的前六年就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语言,包括MathML、SVG、RDF、RSS、SOAP、XSLT、XSL-FO,而同时也将HTML改进为XHTML。如今,XML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文本以结构化的方式来表示数据。在某些方面,XML文件也

28、类似于数据库,提供数据的结构化视图。2.3 WAMP架构WAMP架构是指Windows+Apache+MySQL+PHP这一开源、免费、跨平台组合,是用来开发动态Web程序的首选架构之一1。这一架构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PHP脚本语言来存取MySQL数据库或直接与操作系统交互,并通过Apache服务器将结果以网页的形式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由于表中的记录数量众多,不可能一次去查询所有的记录,这样会造成MySQL数据库服务器计算任务繁重,也会造成线路拥塞而影响浏览速度,另外,一次给客户端传输过多的记录,用户无法接受,没有实际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对记录进行分页查询和显示。1 MySQL批量查询记

29、录的子句LIMITMySQL中内嵌了批量查询记录的LIMIT子句,使得批量获取记录相当容易。LIMIT子句用法:SELECT*FROM table LIMIToffset,rows|rows OFFSET offset2LIMIT子句可以被用于强制SELECT语句返回指定的记录数。2.4 本章小结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此系统平台设计过程中所能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介绍,其中主要就是工作流技术、XML技术、WAMP架构,任何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都必须有技术的支撑,通过此章节的技术介绍可以在后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理解更加透彻。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3.1 业务需求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职能部门通常采

30、用不同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来构建自身的信息系统,虽然为各自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各信息系统数据独立存储形成一个个信息独立体,使得各业务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严重制约着机关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协作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如何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跨平台数据访问也成为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3.2 功能需求分析 网络及硬件环境已经部署,各业务系统也已经投入使用,各业务数据对其他系统也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在技术上,当前市场已经涌现很多实现数据交换的平台产品,形成先进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技术体系,能为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提供很好的技术架构。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当前的“

31、信息独立体”现象,建立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政府综合信息库。同时,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单一安全通道,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也确保了各自数据信息的安全。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要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必须先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交换平台实现各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集成,实现原有各业务系统在数据级集成,保证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在建立的数据交换平台基础上,针对各业务系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配置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映射关系,形成各业务系统的应用。当平台建立好以后,业务应用可以任意扩展,添加新的共享数据。3.4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从业务需求、功能需求、

32、非功能性需求上分析了电子政务智能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需求以及可行性。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当前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可以为以后新的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标准,一旦标准形成,审批、监察等业务都可以直接利用共享的基础信息库数据,从而减少了数据采集的资本投入,也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章 电子政务智能数据平台的设计4.1系统总体结构4.1.1系统逻辑结构业务系统的资源交换是通过中间件进行交换和共享。其中,发送模块负责从业务系统接收信息、把信息的格式转换成中间件可识别的格式、和把转换后的信息发送给中间件;接收模块负责从中间件接收信息、把信息的格式转换成接收系统可识别的格

33、式、和把转换后的信息发送给业务系统。4.1.2系统物理结构业务系统通过交换平台接入点连接业务系统,接入交换平台的业务系统,需要开发相应的适配器,如下图:4.2交换中心管理系统4.2.1数据交换标准定义根据对目标系统综合性应用内容的需求分析,定义出一系列的数据交换标准。这些标准将反映各个应用所需要的数据的结构。同时在标准中定义的还有数据“宿主”位置等信息,表示该块数据将向哪个业务系统请求获得。所有的数据交换标准定义信息,均以XML结构记录。可以通过数据交换标准定义管理工具完成如下功能:新建标准、修改或删除标准;维护标准中的属性,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宿主”位置、缺省过滤条件等;实现对用户身份识别与

34、管理权限控制;4.2.2数据交换流程定义数据交换是依据数据交换流程实现的,针对不同的数据,需要设定和管理不同的数据流转过程。该模块的作用是提供图形化界面,供给数据交换平台的管理人员实现数据流转过程的定义。数据交换流转过程的描述也采用XML方式。具体功能如下:新建流程、修改或删除流程维护流程的规则、数据加工过程和数据路由方式实现对用户身份识别与管理权限控制4.2.3数据交换标准与内部数据结构的映射管理由于数据交换标准并不知道在具体业务系统内的相应数据的位置、属性、名称等等信息,所以需要在业务系统内对数据交换标准中的对应项有一个映射关系的定义。这种定义包括数据项与数据项的对应或组合对应(公式化)、

35、数据类型的匹配或转换关系、数据项位置描述记录等等。以XML结构保存定义的内容。具体功能包括:数据交换标准定义信息的导入维护数据交换标准与内部数据结构间的映射定义表,包括数据项与数据项 的对应或组合对应(公式化)、数据类型的匹配或转换关系、数据项位置描述记录等等实现对管理员的身份识别与管理权限控制4.2.4数据交换流执行数据交换流的执行是通过应用集成中间件实现的。采用中间件产品可以保证数据交换的高效、安全和可靠地进行。其工作原理是:读入数据交换流程,根据流程设定,启动数据交换过程。根据业务需要,同时可以并发若干个数据交换流程。当业务变化时,只需修改数据交换流程定义,就可以实现基于新业务的数据交换

36、过程,因此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能力。具体功能如下:接收数据验证数据分析流程定义根据流程进行数据交互过程数据交互的事务管理日志管理和交换数据存储消息队列管理实现对管理员的身份识别与管理权限控制4.3接入管理系统4.3.1接入点注册在接入点向信息交换平台注册时,信息交换平台会自动检测接入点提供的属性信息是否正确,只有正确后,才可以注册,接入点才可以接入信息交换平台。4.3.2接入点配置由于有很大一部分的业务系统早已开发完成,且采用的数据库不同,有Sybase、Oracle、SQLServer、Access等等,各个业务系统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可共享的数据,定制不同的共享接入点,将共享接入点发布到数据

37、交换平台上;也可以根据业务系统自身的不同的数据种类定制不同的共享接入点,将共享接入点发布到数据交换平台上。这样就最大限度的提供了各自业务系统数据的共享,也保证了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安全。 共享接入点的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接入点的类型(只能收、只能发、接收都可)、本节点只接收那种信息类型, 如果管理员本身是接入点的创建者,还可以设置本接入点的管理员帐号。 4.3.3接入点维护(一)新增接入点根据各个业务系统的实际需要,系统管理员可以增加新的接入点,和建立新接入点的管理员帐号。为了便于管理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规定一个单位或部门只有一个共享(单位或部门内部共享)接入点(因为多个业务系统可以通过一个接入

38、点接入交换信息平台).如果要新增接入点,由使用单位或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系统平台管理员审核同意后,统一由系统平台管理员新增接入点,同时由系统平台管理员设置新增接入点的相关信息(二)修改接入点因为各个单位、部门的业务系统的数据种类是变化的,且用户的要求也是变化的,所以共享接入点的管理员要根据需求实时来修改其共享接口,满足其他用户、单位、部门对数据的需求。共享接入点的管理员先查询到要修改的接口,然后对接口的关键字及其他属性进行修改,但接入点的唯一标识(比接入点编号)不允许修改.修改后的共享接口在数据交换平台上能立即反映出来,以便其他单位、部门使用。(三)删除接入点如果共享接入点的管理员认为其定制的

39、共享接入点已没有使用意义或已被新的的共享接入点替代,由接入点的管理员提出书面申请,经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管理员(接入点的创建者)审核通过后,统一由交换平台系统管理员进行删除。共享接入点的管理员只能申请删除自己管理的共享接入点,在共享接入点删除后,数据交换平台记录删除日志,并删除与它有关的在数据交换服务器(JMS)的队列. 删除接入点的信息要在数据交换平台监控上立即反映出来,以便其他单位、部门不再向它发送信息。(四)查询接入点根据需要, 可以按类型、状态查询各个接入点的情况,可以统计各个接入点的类型、状态(是否有效、是否已删除)。4.4交换前置子系统4.4.1交换前置子系统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配置交换

40、前置机,成为与信息交换总线相连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与部门内部业务系统及业务信息库相隔离的“堡垒”。在部门前置机上安装前置交换数据库、应用适配器和信息交换软件,用于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4.4.2交换前置子系统的部署部门交换前置机系统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1)操作系统部门交换前置机的操作系统一般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或Linux。(2)前置交换数据库部门交换前置机安装SQL Server/MySQL数据库作为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3)应用适配器系统部门交换前置机安装应用适配器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负责自动从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提取数据发送到信息交换总线,同时,从信息交换总线上获取信

41、息并存储到部门交换信息库。部门交换前置机上的应用适配器系统还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库与部门交换信息库之间的信息交换桥接功能。(4)信息交换软件部门交换前置机安装消息中间件产品作为信息交换软件系统,与中心交换服务器的信息交换软件共同构成信息交换总线。4.5交换桥接子系统4.5.1交换桥接系统的作用交换平台的交换桥接子系统指由部门业务应用数据库(或文件等数据)到前置交换数据库(或文件等数据)之间的信息交换桥接接口,以完成两个数据库(或文件等数据)之间的在线实时交换的系统。之所以采用桥接系统是为了保护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独立性,信息交换平台通过交换前置机与业务系统相连,在前置机上建立交换库,用于存储各节点向

42、外发布的信息和从其他节点交换过来的信息。桥接系统的实现可以利用集成中间件提供的编程接口,但业务系统接口的编程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像适配器提供一个透明的数据提供源。考虑到业务系统的复杂情形,有时并不一定是提供数据接口,也可以是文件的各式,提供给前置交换系统,再通过交换平台的进行传递。桥接系统还包括把数据交换到目的系统的情形。比如把A系统的数据通过交换平台传递到B系统,那么B系统在接收这些数据时也需要利用桥接系统编写相应的适配器。4.5.2交换桥接系统的分工界面交换系统从源到目的都涉及不同单位、不同网络、不同架构的异构业务系统,除了在组织协调大量的工作外,在分工界面上也应清晰。因为数据交换平台不是万

43、能的,在数据交换过程中涉及不少的编程工作,必须有业务单位和业务系统开发商的配合。以下图为例:交换平台从某部门的业务系统获取数据后,传送到中心数据库,再通过中心数据库分发到三个不同的业务系统,这里至少涉及4个不同的系统:首先数据源提供系统必须把数据送入到前置机的数据,或者放在本地由数据交换平台去抓取。数据交换平台无法从业务系统中去获取数据,因为它不知道业务系统的数据结构和逻辑,比如数据交换平台并不知道OA系统中一份公文的数据保存在哪些表,流程现在是什么状态,从安全的角度也不应该由数据交换平台直接抓取。正确的做法是业务系统根据要求把数据提取出来放到某个位置(数据库或者文件系统),交换系统适配器去获

44、得这些数据。其次,接收的目的系统,在获取到数据后也要对数据进行解析放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否则数据交换平台不知道该把数据放在什么位置,即使知道也不安全。所以,从分工界面来说,数据交换与业务系统有着密切的关心,必须有业务系统的支持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4.6运行监控平台4.6.1传输监控传输监控的主要任务是对交换平台本身和流过交换平台的数据包进行观察与控制。传输监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对数据流量和状态的查询、统计与审计;(2)对信息交换平台自身运行状态的查询和监控;(3)对信息交换平台的远程监控。数据流量和状态的监控,首先是对于所有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进行交换的数据总量的把握,其次是对每个通过信息交换

45、平台的数据包状态的微观把握。通过监控功能,可以了解在指定时间内按照进入/转出、目的地/来源地、数据量大小等项目进行查询和统计,从而实现对总量的把握;通过对数据状态(例如等待处理、正在进行、处理完毕、回执收到、处理中断等)的监控,可以追踪某一个指定数据的状态。对信息交换平台自身运行状态的查询和监控,是为了确认信息交换平台自身的运行是否正常。查询和监控的对象主要是构成共享平台的各类软件运行实体(例如进程、队列等)。以进程为例,监控的主要操作包括查询进程状态、停止进程、重新启动进程等。对信息交换平台的远程监控,是指通过监控命令的交换,对系统中的远端信息交换平台部件进行上述监控。由于信息交换平台的运行

46、记录不仅是进行监控的重要依据,还是进行审计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监控的功能设计,必须实现相应的日志机制。4.6.2前置节点运行监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通过网络连接了许多不同的节点,通过监控系统能对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前置交换系统状态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发现异常的监控节点。4.6.3数据库运行监控数据交换平台涉及中心数据库,前置节点数据库等多套数据库系统,通过监控系统能实时了解各节点数据运行的状态,能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提醒。4.6.4适配器监控监控平台对桥接服务实行数据传输量监控,速率监控,历史数据统计等监控管理,对有关交换的各种组件运行状态及日志情况,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监控及查询。4.7系统管理4.7.1接入编码管理接入点编号是由交换信息平台统一分配给各个使用单位或部门。各个使用单位或部门要接入信息交换平台,必须先申请接入点编号。获得接入点编号后,必须要先进行接入点注册,然后才可以通过接入点接入到交换信息平台。接入点编号规则参考如下:A.编号长度为九位(数据的长度预留20位:如果以后要加市的,在原来基础上前面加多俩位,依此类推:加省、);B位数的意义:第一、二位代表区;第三、四位代表单位类型;最后五位流水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