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018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7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doc(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序 近年来我与国内一些哲学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分歧,这些分歧包括:我们是否应该拒斥形而上学的问题;本体的研究何以可能问题;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研究本身是否误入岐途问题;如果不是,我们是否应该或可能从分析哲学或系统哲学的研究中或者当代其他学派的本体论哲学中获得一些哲学宇宙观的规律来补充、修正或更新“辩证法三大规律”问题。世界的终极实在是什么,是实体、过程、事件还是关系问题;我所坚持的实体实在论与关系实体的分歧到底何在问题。世界是自然类组成还是由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类似类组成问题。事物过程的作用机制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决定论问题。因果性的传统概念是否需要修改,修改成包

2、含随机事件的盖然性相互作用问题。因果性、随机性和目的性意向性是否是三个独立的不可还原的生成模式与运行机制概念,目的论解释是否可以从本体论上还原为因果解释问题。自然界是否存在着广义目的性从而广义价值论和生态中心伦理是否成立问题。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和社会福利的概念问题。健全社会的伦理价值标准到底是一元论的还是多元论的,我所提出的四元价值目标以及由此推出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促进人类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论点能否成立问题。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科学解释问题,科学解释的DN模型和IS模型是否已经过时问题。如果已经过时,我们到底应提出什么样的替代性的科学解释理论

3、和模型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我都曾与有关哲学工作者讨论过,在杂志上论争过商谈过。不过要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系统地整理起来,重构出来,并补充的一些国内国外的最新材料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我认为这样做无论对我来说还是对哲学界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它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些靶子,让大家可以万炮齐轰它,看看还能够剩下一些什么。因为我的目标并不想保卫我的哲学结论,而是要实现我的哲学追求。我发现,历史上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哲学结论或阶段成果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那哲学追求才是永恒的。特别是自己处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岁月,如果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出更多一些问题去促进自己和其他人,特别是青年人共同探索,那实

4、在是我所梦寐以求的。 有一件事情迫使我必须这样做,这就是我作为山西大学专职教授参与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科学解释问题”的研究。2001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十次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上,对科学解释十大难题展开争论,我发现解决这些难题,建立科学解释的新理论必须有个本体论研究进路。一旦我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就发现它几乎与我近年来与同行们争论过的本体和价值哲学问题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整理我的本体论思路并将它与科学解释问题联系起来思考似乎就是我参与科学解释问题研究所不可避免的道路,也是完成课题的一个很好的步骤。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形成了一个信念,哲学问题要就不解决,要就一揽子解决。科学解释问题不从一个更广泛的

5、视野中分析它是不会解决得好的。这也许是我的系统主义和扩展思维所要求的。从这个角度看,我的题目应该是科学解释中的本体论与价值哲学问题。事实上,上述许多本体论问题的产生,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科学哲学的研究,特别是科学解释问题的研究。不过最后我还是采用了含盖上述问题的更为广泛更为扩展的题目:引进系统观念的本体论和价值哲学。 作为书名, 我采用了本体论、价值论与科学解释“引进系统观念”的立论与批评。因此,本书是属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的子项目。 幸好,中山大学哲学系愿意帮助我出版这本书。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规定我每年有段相当长的时间在研究基地中进行工作,又给我提供

6、了良好工作条件。在这段期间我除了完成其他工作(例如讲课)外,我实际上是有三个月躲了起来,利用山西大学基地较为丰富的外文资料,毫不间断地每天工作10小时来完成这个研究与写作任务。当我完成了我的写作工作之时,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十分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以及黎红雷教授和李平教授对我完成这本书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十分感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郭贵春校长和高策主任等同志给我提供极为优异的条件。我还要感谢张志林教授,本书的许多部分都曾与他讨论过,有一些部分可以说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最后我特别需要感谢对我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各位学者,他们毫无保留地提出尖锐的批评,挑明我的问题之所在并提出修正和替代性的论题、

7、论点和替代性的论证,从而促进学术争鸣和学术发展。136第一章 本体论的研究何以可能 本书的目的,是讨论一种引进系统观点和方法的本体论与价值哲学并对其相关的解释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价值哲学,在我国研究者越来越多,不过价值哲学到底如何与本体论相联系的,这个问题却研究得很少。至于本体论的研究,在我国大陆几乎无人问津了,这一方面因为许多研究者的哲学观点普遍地滞后了一个历史时期,他们受了早期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认为一切本体论问题都是无意义的问题,而不知道当今世界上本体论的研究已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另一方面,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关注主体性,关注“有人在场”、“以

8、人为中介”的世界,而无人在场的世界“不可言说”、“对于人说来也是无”,因而最好保持沉默,否则就会陷入“本体论思维方式”,去寻找一些自寻烦恼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和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是哲学童年时代的一种幻想而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哲学学科,采取了一种奇怪的分类,划分为马哲、中哲、西哲、科哲等等,主要是按学派,按地区进行分类,而不是按学科性质进行分类。于是作为基础哲学三大学科之一的本体论,在哲学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在作为学科发展条件的分门别类的教学与研究中消失了。 关于我个人,由于某种个人经历的原因,一直顽固地坚持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不过只是到了后来,大概十年

9、前左右才自认找到本体论研究何以可能的一些根据。一、后期分析哲学怎样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学科地位 何谓本体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与生成的最一般性质的学科。早期分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命题的意义就在于它经验地可证实”的划界标准,从而严格区分了作为重言式的分析命题和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依这个标准发现了一切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综合命题,它们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无意义的命题。正如卡尔纳普所说的“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这就做到了彻底清除形而上学”。他又说,“一个语言构架的接受决不可以看作蕴涵者一个关于所谈的对象的实在性的形而上学教条”,“一个关于对象系

10、统的实在性的所谓陈述是一个没有认识内容的陈述。”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第13、28、93页。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发起的“拒斥形而上学”的运动,在哲学发展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揭示了许许多多“思辨的”“超验的”形而上学胡说,特别是黑格尔派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许多本体论命题是怎样违反语言的逻辑和语言的正确使用,是一些伪问题,无意义问题,在认识论上是不能解决的,它们理应扫到哲学的垃圾堆里去。这个工作我们当然应该很好地进行,而我们现在还感到遗憾的是,在我们许多标准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专著中,这个打扫工作还没有进行。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不能因为许多本体论著作有一派胡言就回避本体论的整个哲学学科。

11、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分析哲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关于存在的新的言说方式,即W. V.奎因所谓“本体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s)他指出,在日常语言和科学或哲学的陈述中,能够断定存在事物的基本类型的语句成分,不是语句中的量词,也不是逻辑常项,也不是谓词,而且还不是一般所说的个体词或名词,而是在这些陈述经过逻辑整理后的由量词约束的个体变元的值。 “存在就是作为一个变项的值”这是奎因的一句名言。他说:“例如,我们可以说有些狗是白的,并不因而就使自己作出许诺,承认狗性或白性是实体。有些狗是白的是说有些是狗的东西也是白的;要使这个陈述为真,“有些东西”这个约束变项所涉及的事物必须包

12、括有些白狗,但无需包括狗性或白性。但是,当我们说有些动物学的种是杂交的,我们就作出许诺,承认那几个种本身是存在物,尽管它们是抽象的我们现在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可以判定某个理论或说话形式所许诺的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这个标准是:为了使一个理论中作出的断定成为真的,这个理论的约束变项必须能够指称某些实体,正是对于这些并且仅仅是对于这些实体,这个理论才作出承诺”。 W.V.奎因(1953),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根据这个新的存在观及其语义追索和语义分析的方法,我们便发现,任何科学理论,科学规范或科学传统都包含了某种本体论承诺和本体论预设,指明了这些领域的

13、基本实体及其性质与行为,这便与科学哲学历史学派承认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不谋而合。T.S.库恩认为,在任何科学规范中都包含了形而上学和准形上学的见解,它规定“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是什么?它们之间怎样相互作用?又怎样同感官发生作用?”。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4P.5.而L.劳丹则认为“每一个研究传统都显示出某些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信条”预设了它的“实体及其过程”。 L.劳丹(1977),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第76、81页。因此,根

14、处语言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我们便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包含了一切事物具有潜在目的的预设。牛顿力学规范包含了将世界看作物体通过超距作用而联系起来的机械体系,古典电磁场理论预设了不可检验的绝对空间,而爱因期坦的科学研究假定了世界的前定和谐和决定论。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在一定的语言或概念系统中,有两类本体论问题被提出来了。第一类问题,是哲学本体论问题,它问的是:“如此这般的东西存在吗?其中如此这般的东西用来穷尽特定类型的约束变项的范围”这是“广义的范畴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各门科学的本体论问题,它问的是:“如此这般的东西存在吗,其中如此这般的东西则不用来穷尽特定类型的约束变项的范围”它是属于“

15、属类问题”。问及物质、属性、类、数或命题存在吗?这是第一类问题。而问及原子、分子、素数、能量存在吗?这是第二类问题。第一类哲学本体论问题和第二类科学本体论问题,只要都是正确地进行逻辑与语言的构造而得出来的,“在认识探究中都有同样坚固的地位。” W.V.Quine,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1966.p.130-134,参阅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p.435-p.449.这里告诉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科学问题与哲学本体论问题是不同的问题,分别属不同的学

16、科。不能将哲学本体论问题当作Science问题,将它从哲学中扫出去。(2) 科学问题和本体论问题都有同样的生存权利和认识论状态,本体论问题可以看作是最一般的广义科学,即“广义的范畴问题”;而本来意义的科学可以看作是局部的本体论,即“各门科学的本体论问题”。 后期分析哲学之所以能够恢复本体论为一门独立哲学学科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破除了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二分以及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二分的经验主义两个教条,对知识体系及其与经验的关系采取了系统整体论的立场。这种系统整体论认为,科学体系或知识体系是由各种陈述、命题、规律通过逻辑联系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当着它的边界条件即经验与理论体系发生冲

17、突时,理论的体系原则上总可以通过内部的调整,重新分配其中命题的真值,使得它重新与经验相适应,当作出这种调整时,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单个命题是必不可避免要加以修改,也没有任何一个命题,即使包括逻辑命题必然可以避免修改,例如有人甚至提出要修正逻辑排中律作为简化量子力学的方法就是一例。所以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在这里作严格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说一些本体论原则的内容没有经验意义也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理论体系中的命题并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接受经验的检验的。经验意义的单位不是语词,也不是命题,而是整个科学,这样本体论问题和科学问题都同样具有合法地位,关于这个问题奎因说了两段非常重要的话: “我想,我们之接受一个本体

18、论在原则上同接受一个科学理论,比如一个物理学系统,是相似的。至少就我们有相当的道理来说,我们所采取的是能够把毫无秩序的零星片断的原始经验加以组合和安排的最简单的概念结构。一旦我们择定了要容纳最广义的科学的全面的概念结构,我们的本体论就决定了;而决定那个概念结构的任何部分(例如生物学的或物理学的部分)的合理构造的理由,同决定整个概念结构的合理构造的理由没有种类上的差别。对任何科学理论系统的采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问题,则对一种本体论的采用也在相同的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问题。” W.V.奎因(1953),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16页。 “在自然科学中,有一个等级的连续统一体,

19、从报告观察的陈述到那些反映比如量子论或相对论的基本特征的陈述。我最终的观点是:本体论,或甚至是数学和逻辑的陈述组成了这个连续统一体的一个延续部分。它们可能比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离开观察要更远。按照我的看法,这里的区别只是程度的区别,而不是种类的区别。科学是一个统一的结构,并且原则上是一个整体结构,而不是被经验所确证或表明为有缺陷的一个一个陈述的组合。卡尔纳普主张,本体论问题以及类似的关于逻辑和数学原理的问题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为科学选择一个方便的系统或构架的问题;仅当承认每个科学假设都是这样的时候,我才同意这一点”。 W.V.Quine, 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

20、her Essays. New York: Random House, lne.,1966.p.134. 总结以上所述,后期的和当代的分析哲学,不但说明本体论研究和本体论哲学学科何以可能,而且说明了研究本体论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对日常语言以及对各种科学理论,进行语言分析、语义追索,寻找它们的本体论承诺,特别是对普遍本体论的承诺,筛选掉那些通过语言分析与重构得不到承诺的本体论假说。但依“存在就是量词约束变量的值”这个标准所得到的只是某个语言体系和科学理论说何物存在,而没有解决在本体论方面到底确有何物存在,它们的一般性质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必须在诸多理论、学说的各种不同的本体论承诺中,进行本体论理论的

21、建构与选择,这个本体论理论选择的标准与科学理论选择标准并无二致,我们需要按照本体论理论的简明性,它的解释力和预言力,它怎样有利于科学解决问题,它与现行科学和技术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等等来进行本体论的选择。依照这种方法,分析哲学家们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本体论体系和本体论原理,其分析之精细、理论之精深、思想之启发力,简直使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本体论规律与范畴的论述相形见拙,无地自容了。不幸的是,我们许多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者对此却置若惘闻。二、本体论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特别是本体论哲学,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对于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的具体研究称为科学,即Science。而对

22、Science进行的反思属于哲学的范围。什么叫做反思?所谓反思就是思考我做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这样做?什么是我做这件事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怎样才能将这件事做得更好?所以对科学的反思包括本体论反思,认识论反思和价值论反思。这个反思是批判性的和分析性的,和带有合理的思辨性的,因为它不仅站在整体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的立场而且从其他文化领域的思想行为的原则上进行的思考,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世界观,他们关于存在及其性质的本体论观念就会发生变化,同时它并反过来影响科学的发展。 希腊古代自然科学从总体上观察自然,并且用个人的整体性与之进行类比,内省个人的整体性而推论整个

23、自然界,得出了他们的本体论观念:自然界不仅是个运动不息而且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自身具有理智与灵魂从而是有秩序和有规律的世界。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他最早提出整体大于部分和)以及他关于万物有目的,都有目的地寻找自己的“天然位置”而运动不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本体论观念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就是从16、17世纪科学革命时代开始的,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时期,它正是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和目的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哥白尼、吉尔伯特、培根、伽利略、哈维、笛卡儿、牛顿等等就是这个时期科学上的代表人物。这个时期形成的总体观念,就是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它像是一部可以拆散为各种零件的机器。这时,有两种本体论思想占着支

24、配地位。 (1) 还原主义(Reductionism)。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可还原和分解为简单的不变的实体。物理世界分解为内部不变的原子或基本粒子。化学世界分解为单体与元素。生命世界分解为细胞。心理世界分解为神经元、直觉、本能、情绪、动机等等。 还原主义主要用分析的思想方法看待世界。将要理解的东西分解为组成部分,一直分解出它的独立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部分和不在整体中部分基本上没有区别。解释这些组成部分的行为。将这些部分解释汇集起来就理解了整体。 (2) 机械主义(Mechanism)。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因为原因对于结果的出现是充分的和必要的,所以解释了原因,结果便自然

25、明白。由于结果完全由先行的原因决定,所以这个时代占优势的世界观是决定论的世界观。目的、功能、选择、随机作用以及自由意志都是没有作用和毫无意义的。宇宙形同一只大机器。这个时代与第一个时代不同就在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各种机器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人们懂得机器的本质以及使用这些机器的经验,把它类比到整个宇宙以及动物与人本身,宇宙与生命都看作是机器,这种本体论观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的本体论观念或自然观念,首先起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新发展,这时生物进步的观念不但早已深入人心,而且科学早已指出微观世界是不断演化着,宏观世界也是不断演化着的,整个宇宙都是有限的和演化着的,

26、这样不但没有不变的物种,不可入的原子和不能烟灭的基本粒子,连宇宙也有一个创生过程,于是存在就是过程,表现于过程和过程的节律和格式之中,这便是20世纪的首要的自然观念。与此相互联系的,自然界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有动态的内部结构,是不能还原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来加理解的。当然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并不是反对分析方法与还原方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着重考察部分是怎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它们组成整体时出现什么突现性质与功能;将一个事物放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来考察时对事物的认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就是所谓整体主义(Holism)和扩展主义(Expansionism)的方法。物质系统演化观念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的本体论

27、观念,二十世纪一批早期的哲学家,曾系统地表达过这个本体论观念,例如,S.亚历山大的空间、时间和神(两卷.1920)L.摩根的突现进化论(1923)以及A.N. 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和过程与实在(1929)以及R.柯林伍德的自然观念(1939),这些哲学家和哲学著作是后来称之为系统哲学的先驱,特别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他的有机哲学和过程哲学概括了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内的最新科学成果。应该指出,这种系统主义的本体论观念不但可以从基本的自然科学,如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中分析出来,而且可以从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的和作为横断科学的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分析出来。 大家知道,从二十世纪中

28、叶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N维纳称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阿尔温托夫勒称它为“第三次文明浪潮”。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技术时代,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而约翰奈斯比特称之为“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发明和使用蒸汽机,后来又发明和使用内燃机和电动机,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解放人们的体力;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便是发明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解放人们的脑力,所以国外又常有人称它为“三A革命”(即Factory Automation工厂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Home Automat

29、ion家庭自动化)。新技术革命目前正在发展之中,不久将要席卷全球。这场新技术革命有什么社会意义?因篇幅所限,我们在此不加分析,不过它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式,导致人们更多地运用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则是为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承认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特征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特征。 近、现代的技术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机器的发展上。二十世纪以前的机器,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主要是由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由人来照管。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象远距离高压输电,原子能、导弹、航天这样的技术,它们是不能由人直接操作的

30、,这就迫使人们创造了自动控制技术,导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工业企业自动化。这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机器,便发展到由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再加上控制机(主要是通过电脑来实现)四个部分组成的机器系统。这个变化是实质性的,时代性的。没有控制机 的机器系统,无论怎样庞大,相对说来都不过是一只老式大钟表式的简单的机械。而具有控制机或电脑的现代机器,则是内部联系高度复杂的统一整体,与钟表时代的机器不可同日而语。从前的手表,有上百件可以拆卸的零件,而现代电子手表,一生产下来就是整体手表,除电池和表壳外,几乎没有一粒可拆卸的零件。自从1976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一块硅片上“装”上几万个晶体管构成了八位数的计

31、算机以来,机器本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旧机器中分别由机械,电机,老电子元件来完成的各种功能,日益转移集中到新机器的单一元件(功能块)中去了,要将它“分解”为各个“部件”,要“分开”它的各种功能越来越不可能了。这就迫使人们不但要进行零件设计,而且更重要的要进行整体设计或系统设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要掌握一部机器,例如机械钟和蒸汽机,人们习惯于将它拆开成各个零件,然后分别了解各个零件的性质与功能,最后组合起来便掌握了这部机器,但现代机器的主要性质与功能是整体性的,例如信息流、反馈这些性质本质上是整体性的,自我调整这样的控制功能更是整体性的,只有在相互关系中,在系统中才能把握,一旦将它拆开为零

32、件,这些性质与功能就不翼而飞了。所以,如果说,钟表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要求人们有机械观和分析方法,那么新的技术革命则要求人们并训练人们有整体观念和综合的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道:“第二次浪潮文明特别着重提高我们把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的能力,而对把各个部分重新综合的能力,却很少予以鼓励。多数人从受教育时起,就善于分析,而不善于综合今天,我相信我们己处在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从严谨的自然科学到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我们将看到广泛思考和全面理论的恢复,看到重新将各个部分的再度综合起来。”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人民出版社,198页。 新技术特别要求

33、跨学科的研究。对于象蒸汽机、汽车、电机这样的工业,受过各自专门训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足以应付了。可是解决象航天、环境污染那样的问题,就不能不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就打破了传统的狭隘专业分工界限。现代工程与传统工程有很大区别的地方就在于这些工程项目日趋庞大、复杂,不但要考虑技术因素而且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复杂因素。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协调。例如1961年宣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一个大系统,全部构件300多万个,调动32万多家公司、工厂和120所大学、实验室的42万研制人员,耗资300多亿并且历时11年才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解决这类复杂的工程,各类系统工程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们

34、是为了合理地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程序、组织和方法的总称。贝塔朗菲说:“当前的技术和社会已是如此复杂,按部门划分技术的传统方法已感不足,必须使用带有总的或跨学科性质的整体论或系统方法” L.V.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320页。系统工程的发展,使系统论成了“热门”,从而促进了系统思想的发展。与新技术革命和工程科学要求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相适应。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新综合学科,这些学科统称为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科学以及其他自组织理论等等。它是一个学科群,这个

35、学科群的地位是介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门具体科学和一般哲学之间,它们的特点是:这些学科已经揭示出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共同形式,共同规律或如贝塔朗菲所说的科学的同晶型现象(isomorphism),而不论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实体与能量的形式与内容是什么。例如控制论揭示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社会世界通过负反馈而进行控制的规律,而不问这些规律是发生在恒星演化中,在恒温设备中,在人体中还是在社会中,它们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协同学揭示了通过正反馈而实现的系统自组织过程,即通过非线性相干、涨落、放大、突变分叉,从一种结构进入另一种结构的演化过程,不论这些过程是在宇宙大爆炸中

36、发生的还是在激光器中发生的或者是在社会革命中发生的。这样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运动,便有了一个结构: 4.1 系统哲学研究 3.1 系统理论研究 4.2 一般系统论研究 2.1 系统自身的研究 4.3 各个分支系统理论研究 (系统科学) 4.4 基础系统工程研究1、系统研究运动 3.2 系统工程研究 4.5 应用系统工程研究 4.6 相关系统工程研究 2.2 系统思想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三、系统哲学如何可能提出和解决各种本体论问题 这样在系统科学的最高层次上,即系统哲学和一般系统论的层次上系统哲学家或系统科学家已经成了或已经接近成了本体论者,揭示出存在与过程的一般特征。这里有非常

37、广泛的一批系统哲学著作可供参考。如L.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1968)A.拉波波特一般系统论(1985)E.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1972)和进化大综合(1986)T.D.鲍勒的一般系统思想(1981)M.邦格的系统的世界(1979)P.切克兰德系统思想,系统实践(1981)以及E.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1980)等等。为了说明这些著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讨论了哲学本体论问题,我希望读者能耐心地分析我从这些著作中引述的下面的几段话: M邦格的系统的世界一书将“系统世界观的核心”概括为八个公设:(1) 所有的事物都是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分;(2) 除宇宙外,所有的系统乃是某种系统的子系统,(3) 宇宙是

38、一个系统,(4) 宇宙发展的现阶段,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技术的五种系统;(5) 系统愈复杂,会合过程的阶段愈多;(6) 系统愈复杂,它可能崩溃的模式也愈多;(7) 每一层次上事物都是由属于上一层次的事物参与合成的;(8) 层次结构乃是世界的系统结构。邦格由这八条公设以及其他公设推出系统是变化的、有规律的、为他的、具有质的新颖性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等等性质及定理。 M.Bunge, A World of System, D.Rc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ch.6.另一本系统哲学著作T.D.鲍勒的一般系统思想一书中写道:“一般系统论建立在这样的假

39、说上,所有的系统(人工系统、自然系统、符号系统)都有着共同的一般特征,而这些一般特征作为宇宙性质或存在性质的描述,这些特征乃是新的宇宙统一理解模型的基础作为世界观与人生哲学的一般系统论从现阶段的科学知识中作出如下的某些(本体论)假定和推断:” F.D.Bowler,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Elsevter Narth Holland. lnc.1981.ch.12. (1) 所有的系统都有一组(或几组)内部关系,它约束着子系统的行为与系统的发展;(2) 所有的系统都有一组外部关系,在超级系统中,在同级系统之间以及在宇宙超系统里相互制约着,决定着系统的行为与发展;(

40、3) 所有系统都有由内外关系决定的边界;(4) 所有的系统对于可能的关系和跨边界的传输是有选择性的,而选择是按系统信息进行的;(5) 所有的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惯性,即对改变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6) 所有系统都是由平衡过程建立起来的;(7) 所有系统都有倾向于保持自身完整性的某种控制形式;(8) 所有的存在物都是能量、物质、信息的有组织的系统;(9) 所有系统都包含通过内部过程达到平衡的内部张力,其中有一些这样的张力表现为系统的支配与子系统自主性之间、系统的控制与子系统的多样性之间,结合过程与分离过程之间、合成与突现之间、发展与守恒之间的普遍极性。 这样,系统哲学何以可能提出和解决本体论问题,

41、便有下列两点理由: (1) 系统哲学提出了以系统为核心的新的科学规范和世界观的重新定向。这些新的规范已经遍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所有学科。甚至连生态伦理和语义分析这样一些哲学分支学科为了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也不得不在本体论上寻求系统的规范。英国系统哲学家P. 切克兰德说:“系统思想运动包括了一切发掘在任何研究领域运用不可还原的整体,即系统概念之启发意义的努力和尝试。这个概念的价值和限度可以在几乎所有人类知识的任何划分,即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相互分离的学科中加以考察。这样,我们就发现存在着系统思想的科学家、技术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组织管理者、管理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

42、学家、政治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许多其他人。系统观念提供了思考任何问题的方式”,“因而就需要有一种系统思想的基本语言,它是属于元科学(meta-disciplinary)性质的,并且它也许还要提供一种大家公认的用系统词汇来对世界作总体的说明”。 Peter. Checkland, Systems Thinking, Systems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 1981,p.46,p.99. (2) 系统哲学或系统观的研究方法,通常都遵循下列的基本程序:研究某一门或几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例如生物学)或基础技术科学(如工程控制论,通讯科学等),然后横跨过不同

43、的专业,不同的学科,打破学科之间在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上的屏障,寻找各门学科之间的“科学同型性”。对这些“科学的同型性”进行概括与推广,概括出适合于一切系统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以及方法论原则,它作为系统哲学、系统本体论的假说提出来。将这些系统规律和系统哲学假说拿到自然界各个领域中进行检验,考察它们在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以及社会各个系统中如何表现,考察它们在各基本系统领域是否得到确证。系统哲学规律虽然是一种世界观,在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上它是普遍适用于各个领域的,但它决不是绝对的,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随着科学与实践的发展,它是要不断被修正和改进的。将这些科学同型性的概括、系统规律和系统假说整合

44、起来、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宇宙模型,并考察和检验它们在自然界各领域中的表现。系统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在进行上述步骤时,广泛采用数学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系统工程和系统理论本身,已包含了一整套数学工具。如状态空间分析,微分方程,图论,概率论等等,可以运用它们来分析系统哲学的规律,象系统,元素,结构,功能,组织层次、控制,信息等等,这些概念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理论中本来就有数学形式,在系统哲学中继续使用这些数学形式是顺理成章的事。另一方面,从数学的发展来看,现代数学早巳越出了只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范围,其中一些数学分支越来越成为一般的思维形式和演绎推理的科学,它的主要对象是数学模型与结构

45、本身,即一切可能世界的形式与关系,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象集合论、数理逻辑,抽象代数等最抽象的数学,都可以解决本体论上的最一般的问题。 所以经由系统哲学研究本体论,就不但有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有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与黑格尔式的思辨模糊的本体论以及三十年代苏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教条加例子的本体论有着天渊之别,所以,M.邦格说:“形而上学(本体论)只是最近才发生了极其深刻的革命,以致于没有人注意到它。其实,本体论已走向数学化并正被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栽培着。事实上,在三十年前,关于不同类的实体或系统最基本特征的精确理论已由许多技术家提出来了。开关理论、网络理论、自动机理论、线性系统理论、控制论、数学机器

46、论以及信息论乃是现代技术最年轻的本体论产物。” M.Bunge, The Furniture of the Worl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7.p.7.现代本体论的研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事业,这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四、引进系统观点的本体论和价值哲学 既然本体论的研究至少有两条进路。分析哲学进路和综合哲学(系统哲学)的进路,因此就有可能存在着一种既使用分析方法又使用系统方法的本体论和价值哲学的研究纲领。我认为,这个研究纲领至少可以包括下列各点: 1、在我们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之外,存在着一个不以人为中介的外部世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世界,大多数的

47、探索就没有主题,于是人们只得求助于心灵的内省和逻辑的思维,来揭示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世界。 2、世界是由个体(individual)的事物组成,这些个体的事物称为实体。实证的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是研究这些实体及其性质、关系和变化。在进行这种研究时,任何科学分支都预设了该领域存在着基本的实体(primary entilies),它是该领域所有现象在本体论层次上的载体(carrier)。而哲学则研究一般实体的存在、性质、关系与过程。 3、实体是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他物作为载体来支持的自立体,它是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它是第一位的完全意义的存在,并且存在于时空之中。而属性(包括多元属性即关系)虽是刻划表征实体和实体的类,但却是第二位的,不完全意义的存在,它不能脱离实体而独立存在,关系的实在是第二位的实在。正因为这样,在科学实践中,我们是通过迫使实体的变化来研究它的属性与关系,修改我们关于它的结构知识,而在科学理论中,我们总是建立这样的实体数学模型或语言模型,其中实体处于受量词约束的变元的值的地位,而性质与关系用定义在实体域中或包含实体的集中的谓词(函项)来表现。 4、实体具有各种性质,包括内在性质和关系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在这些属性中,与科学解释密切相关的因果作用效应性质和非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