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竞争力.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131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竞争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香港竞争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香港竞争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香港竞争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香港竞争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港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竞争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香港,你还有竞争力吗?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课题组2003年12月30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年会召开,公布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继2002年之后再次名列榜首。香港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从一个小小的转口商埠起步,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东方之珠”、“最佳商城”、“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等一系列美誉,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及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与商贸中心,城市竞争力在国内名列第一,当之无愧。尽管香港的竞争力现在仍在国内名列第一,但是香港竞争力已经大为削弱。一、香港再次名列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是惯性使然香港经

2、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经济持续低迷,竞争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舆论界对香港的经济走势及竞争力纷纷提出了质疑。2001年经济学人信息部宣布调低香港未来五年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由19962000的第三位降低至20012005的第十二位,并指出其排名可能进一步下降;世界经济论坛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反映,香港的排名一路下滑:1999年第2,2000年第7,2001年第13,2002年第17,2003年更落到第24名;前些时候经济学家张五常亦预言称:“上海必超香港”。今年年初,董特首在香港家书中承认:“(现在是)香港经济最严峻的时候,香港这种困境,是过去几十年没有见过的。 持续了五十个月的通缩,

3、使本地消费信心和投资都受到严重影响;部份市民生活水平下降,资产价格下调,市民财产萎缩,部份市民陷入负资产困境;经济收缩,经济转型,导致失业攀升。此外,财政赤字若不妥善处理最终可能影响到联系汇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也坦然的指出:“目前香港经济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香港经济主要是失业率高企,财政赤字增加”港府亦有高官公开表示:“我们一直对香港的竞争力心存忧虑”。香港的经济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其竞争力正在弱化。二、香港竞争力正在弱化1、 经济增长放缓,优势减退以1998年2002年深圳、北京、广州、上海、香港、新加坡的GDP增长速度作比较(见下表),深圳1998年-2002年的GDP增长率都保持

4、在10%以上,最高达17.4%(2001年),年均增长率达14.9%。北京、上海、广州1998年-2002年的GDP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新加坡尽管在美国“9.11”后曾一度出现了2.0%的负增长,但1998年-2002年GDP的年均增长仍维持了3.8%。但是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增长率极度下挫,1998年出现5.3%的负增长,为50年来所少见。随后虽然在国际经济景气带动下,香港经济自1999年第3季度开始逐渐恢复,全年实现了3%的增长,2000年,香港经济在外贸大幅增长下出现繁荣,经济增长率达10.5%,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到2000年底,国际经济增长再度放缓,香港经济增长再次受到

5、影响,2001年经济增长仅0.1%。1998年-2002年香港的年均经济增长大概只有2.5%,低于此段时期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更远低于内地城市深圳、北京、广州、上海等的经济增长。香港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很大,1998年-2000年波幅达15个点以上;而且波动频率很高,1992年-2002年10年间竟出现四次波谷(见图)。这说明香港经济的外部依赖性过强,依靠自身力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对香港的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经济持续低增长的同时,香港的失业率又不断攀升,但通货却持续紧缩。目前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没有人能为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开出一剂有效的良方。香港的前途,仍然不怎么明朗。从宏观角

6、度看来,香港的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正在逐步减弱,而可与比较的城市,竞争力却在飞速提升。照此下去,正如张五常先生所指,在一段时间后上海超过香港的说法,不是没可能的。19981999200020012002年均增长率深圳14.10%11.40%16.00%17.40%15.50%14.90%北京11.10%8.10%14.00%14.80%10.00%11.60%广州11.90%11.70%15.50%13.20%11.60%12.80%上海9.80%9.40%12.80%8.80%9.20%10.00%香港-5.30%3.00%10.50%0.10%2.20%2.50%新加坡0.10%5.90%11

7、.30%-2.00%3.80%2.80%表1:1998年2002年深圳、北京、广州、上海、香港、新加坡的GDP增长速度比较表 图1:1990年-2002年香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变化示意图2、转口贸易 地位下降香港依靠天然的深水港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业(主要是转口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动力,其中虽然有些波折,但转口贸易作为香港的支柱产业这一地位,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被制造业取代。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香港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再次取代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火车头。据统计,1979-1997年,香港的对外贸

8、易总额从1617.71亿港元增加到30710.40亿港元,18年间增长了近1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已成为香港经济中最大的行业。1996年香港进出口贸易的生产净值达2071亿港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18.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内地的进出口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企业,加上内地港口、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大大改善,内地公司更多的选择自主出口,香港转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80年代,内地产品经香港转口海外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42.0,而19901996年年均增长率降为20.2,近年来,这一比率仍呈下降趋势。国内外企业选择直接对外贸易

9、而不选择途径香港转口的主要原因,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成本过于昂贵。例如在深圳港处理一个40英尺货柜的成本,要较香港便宜1,800港元,差距相当明显。上海近期也调低了港口码头收费标准,比原来收费标准下调15%,在上海处理一个标准货柜的成本比深圳还要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香港港口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内地基本形成了北方以大连、青岛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港口群,中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南部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这些港口群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以往香港码头一枝独秀的局面。2003年10月份单月统计,吞吐量约占香港货柜吞吐总量60%的葵涌货柜码头,10月共处理102.5万个标准

10、箱,而深圳为103万箱,葵涌货柜码头吞吐量历史性第一次被深圳港超过 ,2003年截至10月底,上海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923.06万标箱和873.39万标箱,先后于今年7月和10月超越釜山港,分别跃升世界第三和第四。2003年上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2;深圳港为458.48万标准箱,与2002年同比劲增42.29;香港为980万标准箱,较2002年同期增长11%。而在1998年,深圳集装箱吞吐量只有香港的18,上海只有香港的21。尽管香港今天仍然是第一,但上海、深圳等港口的迅猛发展,已显示其强劲的上升势头!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先生所说:深圳

11、码头的吞吐量将超过香港,这一点已经预料到了。”3、金融中心 地位动摇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有一定的基础。进入70年代后,香港当局为促使香港经济结构多元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解除外汇管制、开放黄金市场、放宽外国银行在港开设分行、取消外币存款利息税的限制等等,使香港金融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与新加坡齐名的亚洲美元市场。 自从亚洲金融风暴97年爆发之后,香港金融业一直未能从危机中走出来,房价和股价大量缩水,金融体制受到了考验。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现正面临着新加坡、上海等地的挑战!金融服务业香港还是有先行者的优势,由于内地股市的先天不足,未能实现全流通,

12、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目前尚未确定,这使得内地股市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以至于各种金融产品、衍生产品不能及时推出,但是上海、深圳并没有气馁,发展的决心十分坚强,而且勇气可嘉。香港若不居安思危,再接再厉,一旦条件成熟,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就有被动摇的危险!在中国内地经济迅猛发展及政府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国大都市迅速崛起,上海更被称为是外商进军中国巨大市场的必争之地。中国内地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加入WTO后更大幅度的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保险、金融、高科技公司在内地设亚太总部、开厂、建研发中心;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外籍人才、专家为中国

13、经济服务,这对内地人才的成长及与国际接轨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海外留学人才的回国热潮和中国内地人事制度的改革,内地人才的匮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在香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面对内地良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才不请自来,纷纷到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工作,特别是素质较高的金融人士。金融人才的流失,是对香港金融地位动摇的最大威胁。另外,香港作为跨国公司投资内地跳板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资本市场的增量在减少,内地企业和外资公司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更加乐观。同时内地的证券、基金、债券等迅猛发展,展望未来10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会进一步加深加厚,金融产品

14、会越来越多,这对于对内地经济依赖性愈来愈强的香港来说,正面临着釜底抽薪的危险。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强大,使得香港资本市场面临巨大挑战:上海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是远东金融中心,有“东方的巴黎”之称。而今上海意欲重拾昔日雄风,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也从未停止,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上海金融市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正进一步增强。创建于1990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如今已经成为仅次于东京和香港的亚洲第三大证券交易所。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最前沿城市,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品质的人力资源及内地的鼎力支持,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完全有能力以比香港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2002年,美国纳斯达克、伦敦交易所、 新加坡

15、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韩国证交所、东京证交所均向中国企业抛出了绣球,加大力度吸引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新加坡交易所甚至把融资推介工作直接做上了门在上海和香港资本市场抢生意,各地的区域中心对增量的争夺也日益激烈。随着网易、新浪、搜狐等中国网络概念股及亚信、UT斯康达等科技股在纳斯达克的成功,特别是网易的停复牌,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可。相比之下,以2002年9月29日欧亚农业(HK0932)在香港停牌为标志,内地民企在香港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经历了一连串的账目丑闻、企业舞弊、交易黑幕的尴尬后,上市速度大大减缓。香港资本市场正面临着信誉破产的危机,所谓的香港资本市场

16、非常成熟、监管严格,在这么多事件之前却显得苍白无力!一方面是中国概念在纳斯达克的成功、用友等在国内市场的风光无限以及比在香港资本市场大得多的融资额,另一方面是如金蝶国际等在创业板的低融资、低股价,相比之下,香港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香港已不再是中国企业上市的唯一,中国企业有了诸多选择,他们在上市前也会仔细掂量掂量!4、房地产业 大幅下滑长期以来,房地产业与香港经济同步发展。尤其是经过近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在香港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香港的房地产对香港经济的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香港房价大幅缩水,房地

17、产业危机重重,严重制约了香港经济的发展。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市场不断下滑,据香港政府统计现在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只有最高时期的30。香港房地产业由于经营的高度集中性和投机性,造成了房价过高,金融风暴的袭击更使得大量中产阶级变成了“负资产阶级”,香港房地产业至今没有恢复元气,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香港政府已经不断减少土地供应,以图稳定地产价格,但收效甚微。房价的大幅缩水,导致其它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资产股市大跌,通货持续紧缩(见下图),产生了严重负资产问题。特别是香港房地产业的低迷不振已经波及和拖累了香港总体经济尤其金融业运行,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香港地产发展商的策略重心转移,面

18、对中国内地的大规模低成本发展模式,香港的小规模高成本营运模式何来竞争力可言?发展多年的香港地产业已经十分成熟,市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饱和度。要想在业务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同时风险较低,内地成了香港地产发展商眼中的新奶酪。香港的六大发展商长实和黄、新世界、恒基、新鸿基、恒隆、嘉里建设,纷纷大举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投资主要集中在京、沪、穗、鹏等城市,其它地产商也纷纷北上攻城略地。5、旅游业 独木难撑虽然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香港旅游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机。1998年下半年访港旅客开始稳步回升。进入1999年,回升速度更见明显。1999年共接待来港旅客1133万人次,较1998年增长

19、11.5%,到2000年,全年访港旅客达到1306万人次,不仅比1999年净升15.3%,而且首次超过历史最高记录的1996年,创历史新高。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香港被誉为全球15个国家最受欢迎的旅游点之一,在全球排名跃居世界第十四位,比1999年排名上升四位。旅游收入亦取得较好成绩,达615亿港元(折合78.8亿美元),较1999年增长9.4%。尽管如此,2000年香港旅游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旺丁不旺财的问题。香港政府1999年取消了当日离境旅客的离境税,尽管香港旅协(香港旅游发展局,下同)积极配合,采取一些过境旅游线路供喜爱购物、观光、饮食的过境旅客选择等措施,努力令大量经香港新机

20、场过境的旅客在短暂停留期内增加消费,但实际收益甚微。综观旅客的消费,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30%,2000年的访港旅客人均消费收益仅有4539港元,比1999年的5260港元仍下降5.3%,下调幅度已较两年前大大降低(1999年比1998年的5994港元下降12.3%)。人均消费持续下跌的原因,一是香港1999年出现4%的通缩,除酒店房租外,其它旅游产品价格均下调;二是旅客在酒店内消费如餐饮、洗衣等费用减少;三是旅客消费模式也在改变,即日离境旅客的比例继续上升,旅客的逗留时间也缩短至平均三天。 据香港旅协统计,1999年即日离境的旅客占32%,比1998年上升5%,其中台湾旅客的比例最高达71

21、.6%。此外,南亚、东南亚及美洲的比例也上升1.43%和9.6%,内地旅客的比例上升7.6%。另外,除了马来西亚、美国和南非,旅客平均逗留时间减至平均三天,下跌10.7%,其中北亚下跌13%,东南亚下跌9.1%,欧洲下跌9.5%,台湾下跌11.1%,中国内地更下跌14.8%。以旅客消费模式分析,1999年旅客人均购物额减至2200多港元,下降5.8%,占总消费的50.2%;人均酒店帐单额下降1.8%,至1100多港元,占总消费额的20.59%;人均酒店外膳食额下降4.7%,至600港元,至于娱乐和观光的人均消费额都低于100港元。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加上今年SARS对香港旅游业的沉重打击,

22、香港意欲通过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打算恐怕要落空了。另一方面,香港居民出境人数也大幅增加。据统计,2000年香港居民出境人数比1999年增长10.8%,达5890.11万人次。从出境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分析,去内地的人数仍然高距榜首,达5008.31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10.9%,占总出境人数的85%。香港人到内地旅游的人均消费为111.19美元/天,远高于内地人到香港的旅游消费,两相比较,旅游开放,内地要比香港实惠得多。6、制造业北迁 新兴产业未成气候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内地资本家因战争因素移居香港,给香港带去了资金、技术、设备,带动了香港制造业的起步,进入70年代,香

23、港的工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带动了金融和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的进程,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和东南亚地区,香港本地制造业一步一步的“空心化”,制造业从1980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1.7下降到2001年的5.2,而服务业则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69.5上升到2001年的86.5 。制造的比例过低,造成了服务业所依托的基础薄弱,对外部环境的过分依赖,一有风吹草动,经济增长就面临危险。“九七”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对这种经济结构的一种验证,使得香港经济结构中潜在的问题暴露无遗。在金融风暴之后,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

24、已相继走出困境,而香港还在苦苦挣扎。同时制造业的衰落,其吸纳的本土工人数目日渐缩减,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严重的影响了香港的产业竞争力。香港作为相对独立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实体,自身必须要有一个平衡的经济结构,要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面对产业的空心化,港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重组”计划,如数码港、中药港、鲜花港等等,可惜的是这些计划都纷纷落空。事实的另一面是香港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高通货膨胀,使得香港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使得香港经济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虽然经过亚洲金融风暴后,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滑,但香港的营商成本在亚洲仍仅次于东京,高于新加坡,远高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内地城市。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

25、办厂、设研发中心了,他们看中的就是内地巨大的市场、低营运成本和价廉物美的劳动力,想想香港的高人力成本、高地价,就知道外商为什么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了。资本的逐利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是决定了其必须在低成本的地方发展,亚太地区全球排名面对内地城市,香港哪有优势可言?亚太地区全球排名排名地区得分1日本10012澳洲38.314香港27.315韩国27.116台湾26.617新加坡22.425马来西亚11.127印度8.728中国7.729泰国7.330印尼1.7全球十大排名排名地区得分1日本1002美国66.33德国664英国645比利时58.76瑞典54.57法国54.48荷兰54

26、9加拿大45.610意大利45.57、港府作为 满意度低面对竞争力的下降,香港优势被一步步蚕食,面对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香港政府又因应失当,无大作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昔日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都受到沉重打击,有的甚至被迫改变汇率制度,但是如今泰国、韩国、台湾等地政府通过采取种种措施,已经从危机中走了出来,产业结构、经济制度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韩国经济、竞争力更显得比金融危机前更强大。相比之下,香港是保住了汇率制度,可是股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经济制度、产业结构至今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是说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多少进步,逆水行舟。港府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确实不能让

27、人满意。从港府1999年力推的数码港、中药港、创业板等宏伟计划,力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不是起步雷声大,结果却草草收场。网络股、科技股的泡沫的破灭,更是加速了雄心勃勃的数码港计划的失败。就算要发展高新技术,香港有这等人才储备和基础吗?香港的数码港计划只能说是一时跟风,概念炒作而已,落空自然是不可避免。再说那中药港计划,这更是让港府颜面扫地,香港连个象样的中医学院都没有,指望内地医药公司赴港上市,然后就能通过美国FDA的检验,堂而皇之的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假设内地医药公司的中药产品在内地是通不过FDA检验的,在香港就容易多了。就是凭这样的设想发展中药港,失败是必定的。唯一有点起色的就是

28、创业板,还可以用动人的故事动员些内地民营企业去上市。可如今那些股价只有一二港元的金蝶们面对国内的用友们肯定忿忿不平、后悔不已!数码港、中药港的失败,创业板的低迷,使得港府失望之余终于明白:政府不能靠跟风来发展经济。由于港府对经济的政策一贯是“积极的不干预”,实行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使得其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而且港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拍卖土地及利得税和薪俸个人税,在地产大幅缩水、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扩大税基也是个两难的问题,结果造成现在港府财政收入锐减,支出又很难减少,今年财政赤字已高达670亿港元。可见,香港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三、提升香港竞争力的战略思考香港的竞争力在减弱,

29、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香港没有希望了,香港完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看到香港的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香港的优势。香港经济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世界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不利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因素;香港经济在转型期又碰到了一些不可预见的外部环境如SARS等的打击,才出现了现在这样的麻烦。我们认为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香港要在变中求发展,在变中求突破,以崭新的香港模式面对世界。为此,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特为组织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为振兴香港经济,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提出了九大战略思考,部分内容如下:1、 调整发展战略,重新定位香港97之后,香

30、港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香港的整个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必然要求香港的发展战略随之相应改变。作为主权国家领土的一部分,这种战略调整主要表现为:A、港府政策逐步调整到与中央政策保持协调一致,处理好“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实质关系。B、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新的产业政策。C、向内地进军,部署为内地服务的战略。D、发挥香港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增长极”的地位。E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战略。战略的调整必然带来香港定位的改变。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经济研究课题组提出:香港要尽快完成从女王的“东方明珠”到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的角色的转变这一过程。2、 扬长避短,优势再造,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尺

31、有所短,寸有所长,香港有香港的优势,内地有内地的特色。香港应该抓住中央政府拟定的一系列挺港政策的良机,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立足优势、发挥优势和再造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抢占制高点 ,着力发展优势行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课题组认为,在传统行业如制造业,由于香港高地价、高工薪等引起的高成本,在与内地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香港应尽快实现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加大投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另外,在产业结构比重上,香港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与亚洲其它城市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题组

32、建议,香港在金融、贸易、咨询、法律等行业大有发展前途,要大力因应加强。3、 改变观念,调整心态。香港在特有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导致了香港文化的残缺。香港人既不可能对殖民文化认祖归宗,对内地文化又多少有些不屑一顾。夹在两者之间,香港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在语言上,香港英语、粤语两种语言混同使用;文字上,英文与繁体字同时使用。使用普通语言的人尽管比以前多了许多,从总量上讲,也还是极少数。回归之后,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心态多少都有点不正常。一方面香港人盲目自大,敝帚自珍;另一方面,香港人又有点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其实这都不对,大陆人一直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香港人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观念、

33、调整心态呢?4、 提高制造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香港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是香港经济的基础。制造业曾一度在香港国民经济中占有31%的比重,对推动香港工业化和经济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香港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内地转移,双方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从这时期起,制造业在香港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下跌,到1998年已跌至6.2%,目前已不到5%,制造业比重的大幅下降,使香港经济逐渐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态势。“产业空心化”给香港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增加了香港经济不稳定的因素。课题组建议,香港应抓住CEPA给香港制

34、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高科技领域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但考虑到香港特有的竞争力优势,课题组不赞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的香港制造业要占香港国民经济25%左右的比重标准,课题组认为,制造业比重维持在10%左右,在香港产业结构中属最优。5、 降低营商成本,建立综合成本优势。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利润平均化的形势下,竞争规律就是成本规律,谁的成本低谁就占有竞争优势。香港的营商成本太高,其城市生活费用全球排名第四,大大地降低了其竞争优势。但从另一种角度讲,这种成本优势也是相对而言的。与不同的对象比较,就有不同的相对成本优势,这是比较成本理论最基本的表现。香港与内地相比,其绝对成本肯定高过内地,但是如果考

35、虑到生产率,结论就要重新给定。与同类国际化大都市比较,香港营商成本确实需要降低。现在,香港地价、房价大幅缩水,公务员薪水持续降低,基本上已经为香港营造了一个相对低廉的营商成本环境。所以我们提出的是:降低营商成本,建立综合成本优势。6、 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欲望。香港人有近3万亿的储蓄存款,如何扩大香港人的消费需求,提到消费欲望,是香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香港是世界的购物天堂,如何吸引香港以外的人士到香港消费,也是值得香港人深思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在持续49个月的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提高香港居民的信心,提高消费欲望,吸引外地人士到香港消费,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7、

36、 在竞争中竞和,发挥中国经济的龙头作用。CEPA的安排,及中央政府对香港定位的再次明确,使得香港和内地城市的合作、互补关系进一步确认,香港应该进一步扩大视界,在与内地的竞争中竞和,发挥中国经济的龙头作用。香港应加紧与内地交流与合作。例如,香港运用自身的优势,在内地设立独资或合资外贸公司,在内地设立独资或合资的零售或批发商业企业;在内地建立物流、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服务公司;在内地发展会展业、影视业,设立时装、珠宝、首饰等研发设计中心;对内地的公用设施进行投资,在内地从事咨询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内地设立金融机构;并购内地服务企业,参与内地国有企业的合作、合资或兼并等业务。不应再紧紧盯住

37、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而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向整个中华大地辐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产业转移的梯度理论,充当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生力军,成为振兴中国经济的领头雁、火车头!8、 积极推进、融入“103”,充当重要角色。“103”是指东盟10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加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领导人每年举行会晤的机制。亚洲金融危机激发了各国推进地区合作、同舟共济的强烈愿望。1997年底,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聚首吉隆坡,“103”合作正式激活(1999年前是“93”)。经过有关各国的积极努力,“103”机制已成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10

38、3”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实现制度化,发挥着推动地区经济融合的重要作用。“103”主渠道有“四条支渠”,即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103)、东盟10国自身的发展与合作、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101)、中日韩三国间的对话与合作。香港在“10+3”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历史上,香港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就比较密切,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即“10+3”中的“3”的一部分,积极融入“10+3”理所当然。融入“10+3”,香港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东亚地区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进一步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9、 吸引人才,改善教育,加大扶持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的力度。人才在知识经济时

39、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要素,香港意欲发展高科技产业、高增值产业,依靠自身的几所大学、科研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一方面应大力引进人才到港工作、创业。目前不包括港澳台在内,全球海外留学生达25万余人,对于内地人才和海外人才来说,只要香港制订相应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适合工作、创业的软环境,打造人才制高点的优势;同时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香港完全可以走进去,与这些科研院所、大学开展合作,可以是产学研结合,也可以用风险基金投资项目,亦可以投资民营教育,内地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市场也非常大。其中李嘉诚投资的长江商学院可以看作是投资民营教育的先行者。香港不仅要吸引人才,

40、香港本土的人才也需要走出去,把自身国际化的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走进内地,服务内地,带领内地的产品、企业走向世界,加强与内地的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内地,港人自然也应更多的学习普通话,仅仅依靠珠三角作为腹地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呆滞多年的世界经济正在转暖,美国经济也由局部复苏转向全面复苏,日本、欧洲的经济也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内地,在克服“非典”造成的负面影响后,经济继续保值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这种形势下,香港的经济也开始摆脱颓势重新活跃起来,股市出现大幅回升,楼市转活,加上内地居民大批赴港观光旅游,香港的人气和市场也随之转旺,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以积极的态势与中央政府达成了CEPA,

41、这无疑为低迷已久的香港经济注入一支强心剂,并为香港企业争取到了提前14年和WTO成员更低的门槛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当然,内地的人才、企业及资金,也可以更便利的往来香港,这确是一个对两地都有利的安排。但是,应该看到,CEPA能否有效的实施,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最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香港、内地有关城市和中央政府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香港来说,港人重拾信心,团结一致,继续发扬艰苦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为重展香港的辉煌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有利的外部因素,香港继续保有一个稳定且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香港政府应努力创造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争取香港

42、广大市民的支持。总之,香港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利用好CEPA等中央政府的支持政策,找准切入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香港才能重新展现其总体竞争力的优势!参考书目:1、冯邦彦着:香港产业结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2、尹继佐主编:2002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城市管理与市民素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经济学人,2001年版4、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6-20035、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6-2003 中国城市第7-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