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4414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合作、共建,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精心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评价环节做到环环相扣,环环落实。,新课程已实施多年,校本教研也已人人皆知、学校教研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备课。 现状一:备课就是写教案、写教学过程; 现状二:或旧

2、教案抄袭,或现成的教案复制; 现状三:备课是形式和任务,并非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现状四:备课是为了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准备的。,目前备课现状,对备课的再认识,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真正实践新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备课是把教材、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是精心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 备课 功在课下,利在课上, 呼唤让精彩的备课成就精彩的课堂。,有效的学习理解、应用课标是备好课的前题,学习课标要做到: 熟背课标基本要求,并结合教材找落脚点

3、。 明确各年段基本要求,同时明确具体训练点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头脑中 形成完整的体系。 结合课标确定单元目标,确定课本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要符合课标。,钻研教材要做到: 读通三个层面。弄清五个问题。明确四个方面。 读通三个层面。 通读全册教材;通读单元教材;通读本课教材。 弄清五个问题。 弄清全册、全单元及本课的1.教学目的、任务2.内容3.教学建议4.限定的知识范围、深度5.所学内容与课标有机结合。 明确四个方面。 明确教材编排意图、明确教学要求。 明确基本训练点和重难点(解决课后思考题)。 明确教材纵向关系。 明确三维目标。,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要完成三个转化,进行三次备课。第一个转化:

4、研究课标,把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备课:(学期备课) 要求:1通读课标,读总纲和各年级的要求,便于把握年段关。 2通读全册教材,目的是找到课标里的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第二个转化:通过理解教材找到教材中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 第二次备课:(单元备课) 要求:1.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 的素质和修养。 2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系统。 3要尽可能向编者靠拢,向教材靠拢,才能在教学中贯穿编者的意 图。,第三个转化: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把它转化为课堂执教的方法 第三次备课。(课时备课) 要求:1要深入理解

5、教材,向编者靠拢。 2. 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方法,形成哪些技能,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照搬教参不可取)。 3要恰当的选择教法。,给教师的备课建议,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

6、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备课“六忌” 1.忌简单照搬 2.忌千头万绪 3.忌闭门造车 4.忌琐碎设问 5.忌盲目无目的 6.忌程式定势 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 不论是看书、看报、听课、参观、游览,还是参加会议等,随时随地做备课的有心人,不断地从知识的海洋中,从生活和教学的实践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倡导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

7、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 集体备课的流程: 1.初步拟定集体备课计划; 2.主备竞标; 3.个人自备; 4.集体备课; 5.形成统一教案;,更新教学观念,实现五个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主渠道。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校长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更新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由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传授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 由给学生“浇水”转向教给学生会“找水”; 由“圈养”转为“以圈养为主、散养为辅”

8、。 新课程新教材不仅是开什么课、学哪些知识的具体问题,而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认真搞好新课程的实施,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开展好教学活动。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过程和谐。 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手段优化。 教学效果明显。,课堂教学的“七”字原则,实:处理好“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巧:要注意处理好“教学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精:在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量质效”三者之间的 关系。 活: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记快理解运用”三者关系。 新: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方法

9、”三者之间的关系。 美:语言生动,完美的形态,合理的教学手段。 动: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构“五化”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和谐有效,教学目标明确化 制定科学的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前提,这有助于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法,以及调控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课堂结构高效化 教学目标的落实在课堂,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围绕“课堂结构高效”,提出了“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的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结构高效化的关键,提出“启发性、生动性、自主性和因材施教性”四性原则。,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

10、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又恰当地引入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符合时代特点。 基本训练精细化 训练是夯实双基的基本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倡导训练设计精细化,将基本训练落实在课堂,减少课外作业量。训练要有层次,分层布置,训练要避免枯燥、机械、重复、做到有效、有趣、有新意,使学生体会到练习的乐趣,愿意参与,愿意探究,并在训练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叶澜:“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扎实:学到了知识,

11、锻炼了能力;充实:有效率的课,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收到不同 的效率;丰实:有生成性的课,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 力的投入;平实:常态下的课,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生成 新东西;真实: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不可能十全十美。,让反思伴随教师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教学反思包括课后反思,学期中反思和学期末反思等几种类型。如何写

12、好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之外。 (2)写不足之外。 (3)写教学机智。 (4)写学生创新。 (5)写“再教设计”。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中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作业布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在作业内容上,要求过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注意作业的综合化,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在作业量上,要求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在作业难度上,不留过难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 在作业形式上,笔答作业要少而精。,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几种形式,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1)开发视听能力的作业设计;(2)激活想象能力的作业设计;(3)锻炼实践能力的作业设计;(4)强化创造能力的作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