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4448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4232_沈金金_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学 生:沈金金学 号:20094232指导教师:金镝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 Study o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Undergraduate: Shen JinjinSupervisor: Prof. Jin Di Major: International

2、Economics and TradeSchool of Public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摘 要机电产品是国际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都将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力要素。近年来,我国机电制造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国内产品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逐步提升,国内大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也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具备了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其中,中日两国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经贸关系。本文以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1992-2011年

3、间中日双边贸易数据,通过两个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和MIIT指数的测算,得出中日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概况;并通过GHM测算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发现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是其产业内贸易类型仍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本文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对影响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基于分析结果,结合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关键词:机电产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GL指数I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ABSTRACTElectr

4、omechanic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and every country has treated expanding export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as the ma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tr

5、emendous development. As the change of domestic product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quality and grades of China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scale operation in large domestic enterprise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hinas electromechanical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

6、tition. Among them,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affects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n some degre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by calculating the index of GL and MIIT using dat

7、a of sino-japanese bilateral trade from year of 1992 to 2011, it is draw a conclus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particular, intra-industry trade is distinguished as either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through GHM. It is found that

8、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high levels, but still based o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Key influence factor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ill be found through analyzing factors from National level and

9、industry level. At the meanwhile, customized schedule will be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analysis resul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

10、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intra-industry trade, product structure, the index of GLIV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1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1.2.1研究思路21.2.2研究方法21.3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32理论综述42.1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42.1.1国外研究现

11、状42.1.2国内文献综述42.2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52.2.1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52.2.2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62.2.3国际商品分类8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103.1中日双边贸易概况103.2中日机电产品贸易分析113.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133.3.1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分析133.3.2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153.3.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点184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204.1国家层面204.1.1国民收入204.1.2国家经济规模204.1.3经济发展水平204.1.4地理因素204.2产业层面204.2.1规模经济204.2.2

12、不完全竞争市场204.2.3产品差异化214.2.4国际直接投资214.3影响因素分析215政策建议235.1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发展235.2引导外资流向,解决加工贸易问题235.3扩大规模经济,资源优化配置245.4缩小贸易逆差,占据贸易主动权256结论26参考文献27致 谢29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依托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1。近些年来,机电产品在我国的贸易出口结构中,一直占据

13、着出口商品第一大类的地位,其出口也占到我国总出口额的将近60%。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额18387.9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0.5%,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额108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2%,同比增长16.3%;进口额7532.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3.2%,同比增长14.1%。机电产品贸易顺差达到332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2。而日本作为与中国毗邻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2012年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中日进出口总额达到3428亿美元,较前

14、一年增长15.1%,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9.4%。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另据日本海关方面统计,2011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461.1亿美元,增长14.2%。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620.4亿美元,增长8.3%;自中国进口1840.6亿美元,增长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制成品一直在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其中,又以机电产品为主要贸易商品。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724.6亿美元,增长10.3%,占日本对

15、中国出口总额的44.7%。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也为机电产品,2011年进口额为747.5亿美元,增长15.2%,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中日之间的机电产品贸易在两国双边贸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1.2 研究意义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机电制造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产品结构和民众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变,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逐步提升,国内大企业的逐步开始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下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基础。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机电产品拥有众多竞争对手,同其他国家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其中以中日两国机

16、电产品的相互竞争最为激烈3。日本的制造产业十分发达,曾经,日本依靠汽车、家电等典型民用机电产品的优势地位,占领着全球的机电产品市场,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减弱,整体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在廉价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迅速显现,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领域的优势地位愈发明显,同时由于技术扩散的影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我国在机电产品的贸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日本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4。但是由于我国仍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高端机电产品上仍就缺乏国际竞争力。结合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对中日两国

17、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双边贸易中,相比于产业间贸易,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要重要的多。自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对外贸易中将会遭遇到更多非关税壁垒。通过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仅可以避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同时还能促进机电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差异化,并且通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润。因此,深入研究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极其贸易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我国机电产业的结构,促进我国机电产品乃至整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 研究思路本文将SITC第7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认定为机电产品,计算过去10-15年间

18、的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通过对GL指数、修正GL指数等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分析、归纳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通过GHM法得出中日两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并对有可能影响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2.2 研究方法为了完整系统的分析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为能够针对中日贸易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课题将采用如下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分析法。充分应用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并贯穿到整个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体系中去。数量分析法。在对中日双边机电产品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

19、的总体分析中,选取适当的样本对相关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算并得出分析结果。对于中日两国贸易数据的来源,可采用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的SITC分类,将SITC 第7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定义为机电产品,从数据库中提取该类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规范分析法。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找寻影响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因素,分析我国在与日本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基本情况,然后进一步结合当今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研究内容的深入、细化。多数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

20、究文献集中在整体产业或者说制造业,较少涉及到机电产品这一特定范畴。本文则深入、细致研究了中日SITC第7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选取贸易程度最高的20种SITC四位数产品进行详细分析。第二,选取多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衡量,包括静态的GL指数,以及MIIT指数。全面的分析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状况。第三,尝试新的分析方法。运用GHM测算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形式进行了判定。该方法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不太多见。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获取上。本文数据

21、主要来源为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中国海关、商务部和中国统计年鉴,主要都是中国方面的数据,对于日本方面的数据不易得到。此外,在涉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相关计算时,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需要用到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或者重量,但是由于一些统计上的原因,某些年份的数量或者重量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忽略了这些部分的数据,这对于论文的严谨性有所影响。29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2 理论综述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1.1 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产业内贸易最初的研究。在1961年,林德首先提出偏好相似理论,指出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在

22、消费层次结构上也存在着重叠现象,一国出口某种产品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是很正常的现象5。并且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相似,则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也就越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探究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们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不同与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全新视角来解释产业内贸易6。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了GL指数,该指数迄今为止仍是最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他们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以及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并且在1981年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规

23、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产业内贸易理论也得到重大发展,新的模型不断得以涌现。此外,各国贸易数据的统计的日益完善,各种计量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使得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建立双头垄断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指出双头垄断比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扭曲要小,因为虽然多支出了成本,但引入了竞争,它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会更大。兰卡斯特和赫尔普曼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改造,证明产业内贸易能使消费者获得他们更理想的产品7, 8。2.1.2 国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

24、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强,对于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显得极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对当今国内经济更有指导意义。但是,最初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相似产品的贸易,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便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纵观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不少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兴盛,其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呈加速上升趋势,所以产业内贸易在国家经济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国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研究人员也还不多,当前国内文献仍以介绍和评价为主,整体研究状况还较落后

25、。樊辉(2005)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DIST)、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DGDP)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FDI)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内贸易额与伙伴国的GDP、GDPP、FDI成正比,与DIST、DGDP成反比9。林琳(2005)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和潜

26、在的市场容量、地理区位和一体化程度等;产业特征因素包括产品差异化程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同时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国家福利、降低结构调整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并会影响国际的贸易政策10。李汉军(2006)通过对1992-2004年中日HS分类标准下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核算发现,中日初级原料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都不高;纺织服装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比较稳定,有下降趋势,但仍然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表现为入超式的产业内贸易;通过对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体现在入超的产品上,并且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11。

27、项义军、于飞(2009)对中日2003-2007年SITC 10大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趋势正在逐步增强,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且主要还是以低技术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过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缓慢上升中,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加强;利用GHM测算法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还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12。2.2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2.2.1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经典的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生产不同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即国家之间发生贸

28、易活动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李嘉图模型提出的技术的差异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的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按照这些经典理论,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那么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也应该越大,如果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近,资源禀赋差异很小,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就会比较小。这种,由于各国之间技术或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为产业间贸易。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出口工业产品的基础上,也同时进口大量相似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在同一行业内,许多国家出现了即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打破了传统工业国家通过进口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制造转而出口工业产品的经济模

29、式。例如上世纪中叶,美国每年有大量的汽车出口,但同时也会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的进口汽车。这种国家之间即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内贸易。2.2.2 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献,发现目前常用的用与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GL指数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最初便是有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Lloyd)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系统研究而提出的,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被称为GL指数,该指数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用于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方法。具体GL指数公式如下: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者同类产品)的出口价

30、值和进口价值。GL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进口或只出口该产品,那么GL=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如果GL0,意味着该国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一产业的产品,有产业内贸易。GL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进口与出口的价值相等时,即XM=0,GL=1。当然,GL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产业或者产品,产业或产品定义的越宽泛,GL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2. MII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由于GL指数在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它主要从静态角度测算了某一个时期内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不能反映出动态的时间序列的变化。Bruelhart等学者相继提出了动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的概念,

31、用来测度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并给出了相应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具体为:其中,MIIT表示一定时期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该时期内该类产品的出口增量,表示该时期内该类产品的进口增量。MIIT取值介于0和1之间。当MIIT=0,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全部是产业间贸易。当MIIT0,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存在产业内贸易。当MIIT=1,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即进口和出口以相同程度增长。3. 产业内贸易类型分类方法根据Greenaway等人对产品差别化的不同划分,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32、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特征相同的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产品特征不同的产品的双向贸易。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提出了一种用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度的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简称为GHM法,具体如下:如果,则该产业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可记为HIIT;如果或者,则该产业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记为VIIT。其中,当时,表明出口国出口的是高质量商品,称作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反之,当时,则表明出口国出口的是低质量商品,称作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表示贸易中某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表示贸易中某产品的单位进口价值,一般采用该类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FO

33、B离岸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CIF到岸价格)表示。由于一些统计原因,本文采用某类产品贸易总额与贸易重量(或数量)的比值来确定产品的单位价格。另外,式中表示离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一般取为0.15或者0.25,考虑到中日贸易中发生的运输成本及保险费等相关因素,本文将离散因子取为0.25,即。因此本文划分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标准如下:当时,认为产业内贸易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当或者时,认为产业内贸易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2.2.3 国际商品分类目前国际上被公认并广泛采用的国际商品分类体系有如下三个:1. 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此分类目录

34、主要按商品的原材料,结合加工程度和材料用途及所属工业部门来划分商品目录,适用于海关税则。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分类体系编制本国的海关税则。2.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由联合国为了便于统计世界经济状况、促进国际贸易和推进海关手续合理化而制定的一种分类目录。目前,联合国也是据此编制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的,以便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研究。3. 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HS)。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由海关合作理事会主持,参照国际其他税则、统计、交通等分类协调制度,经6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多年研

35、究后编制。截止目前,它是最新、最系统、用途最多的国际贸易商品统一分类体系,被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广泛采用。此外,还有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它也是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BEC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划分为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主要采用SITC分类标准,主要考察SITC第七类产品。SITC是以等级为基础,用阿拉伯数字描述商品,第一位表示类,第二位表示章,第三位表

36、示组,第四位表示分组,往后还可分为目和细目。SITC大类分类情况如下表2-1:表2-1 SITC大类商品构成SITC商品构成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商品一般,将SITC第5-8类定义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第7类视为机电产品。第七类产品的SITC分类名称如下表2-2:表2-1 SITC第7类各章商品构成SITC第7类商品构成71章动力机械及设备72特种工业专用机械73金工机械74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75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

37、理设备76电信、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77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78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79其他运输设备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3.1 中日双边贸易概况中日建交后,中日双边经贸合作开始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双边经贸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1972年中日刚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1981年首次超过100亿美元,1989年达到146.6亿美元。进入90年代后,中日经贸关系在80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双边贸易额由1990年的16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31.

38、6亿美元,增长4倍。其中1998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额出现首次下滑,但经济复苏后又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而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为2287.8亿美元,同比下降14.23%,甚至低于2007年的水平。挺过金融危机之后,双边贸易依旧繁荣,2011年达到3428.3亿美元,两国的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图3-1 2001-200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从改革开放至今,中日双边贸易基本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其贸易发展程度和增长速度,中日贸易大概可分为以下3

39、个阶段:1. 1981年至1990年,稳定增长阶段在这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开始不断上升。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04.87亿美元,到了1990年增长至181.8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3%,期间中日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这期间中日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保持稳定。2. 1991至2000年,快速增长阶段199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28.09亿美元,到了2000年双边贸易额增长到831.6亿美元,增长近四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5%;而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呈现下降趋势。该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八十年代的增速,所以呈现

40、快速增长的趋势。3. 2001至2011年,高速增长阶段进入21世纪的这十一年间,中日双边贸易额由877.3亿美元发展到3428.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6%。增长速度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而且各年之间增长速度非常稳定,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经历过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明显停滞的过程。这表明中日双边贸易在这几年中呈现高速并且稳定增长的趋势。此外,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也不是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总共经历过三次波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双边贸易额首次出现下滑;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中日双边贸易严重下滑,同比

41、下降14.23%;2012年,由于钓鱼岛等领土、政治问题导致中日关系紧张,使得中日双边贸易停滞,同比出现下滑。3.2 中日机电产品贸易分析机电产品贸易是国际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带动出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电产品的出口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13。作为我国目前最主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贸易也是影响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中日机电产品的贸易也十分重要,因为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电产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的增强和日本制造业的相对滑坡,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3-1 1992-2011年中日机电产品进

42、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从日本进口中国向日本出口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机电产品占比(%)机电产品占比(%)199273.19 53.49%5.67 4.85%78.86 1993133.47 57.31%16.50 10.46%149.97 1994154.14 58.55%25.59 11.86%179.73 1995155.99 53.78%43.79 15.38%199.78 1996157.35 53.92%53.94 17.46%211.28 1997147.73 50.95%61.23 19.23%208.96 1998146.06 51.66%64.90 21.88%210.9

43、6 1999178.63 52.91%72.74 22.44%251.38 2000227.43 54.79%97.16 23.33%324.59 2001241.12 56.35%118.92 26.46%360.04 2002312.29 58.41%155.05 32.01%467.34 2003446.73 60.25%211.63 35.62%658.36 2004552.93 58.62%270.12 36.75%823.05 2005561.56 55.93%311.99 37.15%873.55 2006657.71 56.86%350.28 38.23%1007.99 200

44、7751.59 56.11%400.04 39.20%1151.63 2008817.00 54.25%452.53 38.97%1269.53 2009718.02 54.84%385.96 39.42%1103.98 20101017.20 57.55%509.27 42.07%1526.47 20111121.64 57.65%578.96 39.05%1700.61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图3-2 1992-2011年中日双边机电产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表3-1为

45、1992-2011年中日两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统计,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日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11年这二十年间,中日贸易保持了极高的增长态势。1992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机电产品价值仅为73.19亿美元,出口价值仅仅为5.67亿美元。而到2006年,中日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5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39%,出口额为350.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27%。2011年,中日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700.6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121.64亿美元,出口为578.96亿美元。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日机电产品的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无论在促进贸易收益上,还是在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初步具备了在国际上同其他国家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3.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3.3.1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分析为全面了解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在中日双边贸易中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