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871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冷水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易振+ # M. P9 T e( _% B$ i+ T9 S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累计采出总量已达测定储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3月,又确定了冷水江市等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全国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资

2、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冷水江市为例,深入调研,着力探求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冷水江市发展现状(一)经济发展概况冷水江市地处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为湖南省几何中心。过去曾隶属新化县,1960年设立冷水江市,1962年撤市,1969年恢复市建制。全市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43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总人口37万,其中城镇人口25万。2008年全市完成社会生产总值1一八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地方进出口总

3、额3.45亿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172元。在计划经济时期,依照地区分工、统一调配的原则, 国家在冷水江市大量投资兴建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金竹山煤矿、利民煤矿、冷水江煤矿、锡矿山矿务局、冷水江钢铁总厂、金竹山电厂、资江氮肥厂、冷水江制碱厂、冷水江耐火材料厂等一大批资源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纷纷建成投产。由此,形成了冷水江市国有经济占绝对主体,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特征。2008年全市以资源开采、加工、消耗为主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90%左右,轻重工业之比为1:19,第

4、二产业占 GDP的比重达到了70.6% 。建国以来,冷水江市已累计生产锑品90.35万吨、原煤3.1亿吨、钢铁2820万吨,累计发电一三50亿千瓦时,累计上缴税费200余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资源开采现状历史上,冷水江市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锑、煤、铁、铅锌、石墨、石灰石、白云岩、天然气等40余种,矿产资源的富集程度曾在全国独一无二,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之乡”等称谓。但经过上百年的开采,市境内资源,如锑、煤、铁等矿产资源保有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据调查了解,锑探明储量108.84万吨,已累计采损90.35万吨,保有储量仅一八.49万吨,

5、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16.99%;煤探明储量3.787亿吨,已累计采损3.1亿吨,保有储量0.687亿吨,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一八.14%;铁矿石探明储量819.5万吨,已经开采殆尽。其他矿产资源,如石墨、铅锌、石膏等均已枯竭或濒临枯竭。(三)资源企业现状受资源枯竭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冷水江市境内的资源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明显呈现萎缩状态。一是矿山企业数量大量减少。截止2007年底,已关闭矿山企业292家。其中:锑采选、冶炼企业由1一八家减少至7家;煤炭企业由243家减少至66家;4家铁矿开采企业和石墨矿开采企业全部关闭。已破产的大中型矿山企业有: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

6、北矿、北炼厂、利民煤矿利北矿井、金竹山矿业公司化溪矿井、冷钢集团洪水坪铁矿、七里江铁矿以及三尖石墨矿。二是矿山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明显。据统计,2002年前冷水江市采掘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5%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占该市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采掘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近年来,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开采难度加大,企业生产能力和就业承载能力不断下降。2007年锑冶炼生产能力4万吨,比2005年减少3万吨,2007年锑产量3.4万吨,比2005年减少1.1万吨,比鼎盛时期减少2.3万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比鼎盛时期减少40.35%;2007年煤炭产量33

7、6万吨,比2005年减少81万吨,比鼎盛时期减少120万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比鼎盛时期减少26%。从整个采掘行业来看,矿山采掘企业工业产值和吸纳就业人数逞明显下降趋势。2005年采掘业产值36.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9%,采掘业承载从业人员3.8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1.7%;2006年采掘业产值3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5%,承载从业人员3.1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55.6%;2007年采掘业产值32.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一五.5%,承载从业人员2.4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8.47%。三是矿山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由于资源

8、的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服务年限缩短,如:锡矿山南矿和金竹山矿业一平峒、土株矿井开采年限已超过50年,保有储量服务年限均已不足5年;湘煤集团金竹山矿业公司(大型国有企业)按现有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为一三年;资江矿业公司(中型国有企业)按现有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为8年;大建矿业公司(中型国有企业)按现有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也只有9年。矿山企业日益面临资源开采殆尽的生存危机。二、冷水江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冷水江市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典型的“抽血型”经济结构,由于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依靠拼资源和依赖国家大量投入,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源开采殆尽的双重压力

9、下,冷水江市经济社会潜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M& h/ T3 f0 h0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门户1.企业生存难。矿山企业因有矿才有企业。没有了矿产资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影响。如境内大多数煤炭企业,由于浅表煤层已全面开采,只有向纵深试探,建设接替矿井,才能延续煤矿服务年限;锡矿山闪星锑业也由于锑矿石开采量越来越少,有时不得不外购原材料维持锑品冶炼和生产。企业在延续生产的同时,还面临着成本加大、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困境。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政策。如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2009年已辞退临时工200余人,职工每月平均减薪500元。湖南

10、省冷水江市第一门户5 G5 E P% z; G6 E2.环境治理难。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耕地沉陷、退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是“三废”污染严重。由于境内锑品、铅锌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对植物生存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以锡矿山闪星锑业为例,每年废气排放量约70335万立方米,冶炼厂四周寸草不生,岩石土壤裸露,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部分地方地下水砷、锑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毒烟所到之处,轻则叶枯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市民健康水平急剧下降。二是地质灾害频发。冷水江市境内除冷办城区外,其余一五个

11、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处于采空区之上,地层塌陷,地表开裂,道路断裂。特别是锡矿山宝大兴地区,由于解放前人们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形成了2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地表最薄处仅0.60.8米。2008年受冰冻灾害影响,再次发生地表下沉,形成一条长约60米、宽约4米的下沉地带,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冷水江市因采空区影响,已造成12900余户房屋不同程度毁损,2000余户房屋已塌陷或无法居住,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三是人畜饮水困难。一方面,由于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和有毒酸性水,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加之管理不善,甚至污染生活水源;另一方面,由于矿山企业巷道式开采,破坏了地质构造,使浅表含水层无

12、法蓄水,局部区域甚至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造成山泉枯竭、溪河断流。渣渡、岩口、矿山等乡镇部分村落农民有田无水,有井无泉,耕地一片荒芜,农业生产无以为继,不得不举家迁移。近几年,尽管冷水江市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在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城区环境依然没有根本好转,环境治理任重道远。3.社会维稳难。一方面,失业问题的突出,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由于部分采掘、加工企业关闭或生产大规模缩水,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就业机会。2005年全市失业人数2.9万人,失业率为26.6%;2006年全市失业人数3.3万人,失业率为27.9%;2007年全市失业人数3.7万人,失业率达29.1%。采掘业失业

13、人数占全市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了40.3%。相对其他行业,资源企业转产、转型难度大,周期长,消化有限。以利民煤矿为例,自2004年利民煤矿倒闭停产以来,共造成一八70人失业,797户家庭生活困难(按归口冷江管辖的统计)。仅管近年来财政投入的再就业资金以平均每年51.6%的比例在增长,但随着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进以及部分矿井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仍在以一定的比例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如2007年的资水锑超标、2008年的锡矿山地区砷超标等事件造成群体性SHANGfang,铎山镇境内部分村民因煤矿过度开采导致房屋受损,致使村民多次聚堵S312线,造成交通中断

14、,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拿群众的话来讲,就是“税费上交了国家,污染留给了百姓,矛盾甩给了政府。”农企矛盾、工农矛盾、国企民企矛盾日益加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压力越来越大。三、冷水江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转型力度,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有一个好的转型思路冷水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调整改革发展思路,必须实施 “一转三化”工程,并将这一思路贯穿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谓“一转三化”就是“深化转型工程,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一转三化

15、”工程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冷水江的实际做出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可能的决策,只要一以贯之地坚定执行,就可以将冷水江从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带向一个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这里主要是把握好这几点:一是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2008年冷水江市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是5.1亿元、83.2亿元、29.6亿元,其结构是4.3:70.6:25.1,一言以概之,可以说是“一产业太轻、二产业较重、三产业不够发达”。根据该市的现状,要加大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力度,建设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在冷水江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这一历史时期,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要想办法着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通过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规模

16、,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中介等服务业,要以锡矿山为红色旅游基地,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市的第三产业上一个台阶。二是要调整第二产业的结构。冷水江市是因工业而建市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紧紧依托“工业立市”这一战略不放松,在此基础上,要对工业内部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改变“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局面,在突出发展钢铁、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同时,要加大对食品、医药、轻纺等工业的发展力度,使该市的工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三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历史的原因,冷水江在环境保护方面欠账较多,该市的环境保护经常成为社会上下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

17、置,真正按冷水江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做到“环境保护见成效”。湖南省冷水江市,冷江社区论坛,我爱冷水江,52冷水江# f / n! + J5 3 P9 n c7 a(二)要有一个好的转型规划在冷水江市这样的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转型,必须做好一个较长时期管用的战略规划。筹谋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的是:一是要依托资源。冷水江是依托锑、煤、铁等资源而存在的一个工业城市,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这一实际。毕竟冷水江这一资源型城市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其产业链条与其资源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共生关系。二是要依托传统产业。在百余年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冷水江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

18、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一下子抛弃传统产业,而要利用传统产业成熟的工艺、熟练的产业工人和广阔的市场,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升级转型。要做大做强该市的有色、煤炭、电力、煤化、钢铁、建材等产业集群。三是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冷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于2005年正式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初具规模,亚洲最大的天宝紧固件厂、湖南金鹰服饰集团、金汉乳业集团、三A化工、益盛公司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只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作、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

19、秉着“诚信、务实、效益”的发展理念和“开放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宗旨,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传统产业集群为支柱,以信息、仓储及配套设施为支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冷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会成为湘中经济圈重要的服装、轻工、机电、生物制药、新材料、工业基地,成为该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H3 u# h8 t6 m) t1 p bbs.52lsjx我爱冷水江/ P( A) j M% O$ F B# K(三)要有一个好的转型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成功实现转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一是要政策推动。上级

20、部门要从产业规划、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中央调控的重大产业项目,按“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原则,要向资源枯竭型城市倾斜。凡是有利于转型的,要快办结、快呈报、快实施,尽快把方案付诸实施。二是要投资拉动。资金是现代社会的血液,一旦资金供应不足,则社会运行会不畅。冷水江市实施转型,需要资金数亿元,单靠本级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上级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这里的资金既包括财政资金,也包括金融资金。上级政府要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资金的补助力度,中央可以设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改造基金,专项用于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各级金融机构要从转型的大局出发,利用积极的信贷政策,给资源型城市的

21、发展项目予以信贷支持。三是要机制促动。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机制的创新。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大胆推行财政省管县体制,给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多的人事、财政、计划、规划、审批自主权,以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活力,促使资源枯竭型城市早日实现转型。本文来自: 我爱冷水江(xbbs.52lsjx/) 详细文章参考:xbbs.52lsjx/viewthread.php?tid=8387112.18.202202:4102:41:0222.12.182时41分2时41分2秒12月. 18, 2218 十二月 20222:41:02 上午02:41:02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02:4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