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9144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教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54目 录1 绪论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21.3 论文的创新之处42 关于创新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52.1 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5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92.3 总结133 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153.1 国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153.1.1德国鲁尔区发展模式的分析153.1.2丰田模式的分析163.2 国内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173.2.1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173.2.2与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184 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现状分析214.1 东北制造业创

2、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现状214.2 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4.2.1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224.2.2东北制造业集群效益不明显254.2.3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不足264.2.4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284.3 国内外制造业经验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借鉴305 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325.1 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325.2 构建模式影响因素335.3 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346 解决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446.1 建立健全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446.2 培育和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456.3 制造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466.4

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47结 论50致 谢50参考文献51摘 要当今世界,市场对制造业提出的要求是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最高的质量和最快捷的方式向顾客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正是制造业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然而,东北制造业在由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东北制造业企业选择合适的创新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东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东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充分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写作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关于创新管理模式的相关综述。第三部分进行了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找寻出其成功的经验,对东

4、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起到借鉴作用。第四部分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出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构建三种模式,分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学习型联盟组织模式和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模式。第六部分提出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对策。 关键词: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产业集群;学习型联盟组织AbstractIn the nowadays world, marketing makes new requirements about manufacturing. It is recommend that manufacturing sh

5、ould provide customer more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s and service, which spend lowest cost and highest quality and fastest manner. It is also the goal tha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However, the northeast manufacturing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when it transform tradition

6、al enterprises management model into moder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model. Therefore, it is contribute for the northeast manufacturing that choosing appropriat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can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northeast manufacturing in this paper, at the sa

7、me time, the adequately study part is the northeas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First, elaborat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aper. Second, the paper elaborate the relevant review about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Third, make th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cont

8、rast to foreigners. And other successful model reference for the northeas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urth,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seek for the problems of the model. Fifth, this paper propose that

9、buil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build three models. There are innovative industry cluster model, learning alliance organization model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ynamic virtual organization model. The last part prov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nort

10、heas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Key Word:northeas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dustry cluster; learning alliance organization 1 绪论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制造业从技术开发、制造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制造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对中国能否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速度,是

11、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制造业应该抓住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实现制造业技术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经过反复调研,国务院于2009年9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就是振兴东北制造业,近代中国的第一大钢厂、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诞生于东北,辽宁鞍钢、吉林汽车制造、黑龙江大庆油田都是国内同行的典范。然而,东北制造业在由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过度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效益不高;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专精特的中小配套企业;地区结构趋同化,重复建设严重等。因此,为东北制造业企业选择

12、适合的创新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东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创新模式的讨论,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缺乏全要素的考虑。因此本文选择以东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寻出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改进东北制造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并构建了三种创新管理模式。 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意义: 由于东北制造业当中相当比重都是装备制造业,又因所涵盖的装备制造业在国外尚无明确的界定,而且国外理论研究基本停留在相关领域的理论介绍上,缺乏针对性。本文从创新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填充空白,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13、 当今世界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保持大规模生产管理模式的高质量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灵活性和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信息和先进技术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起到借鉴的作用。 东北地区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在顾客需求日趋个性和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使东北制造业利用已有的竞争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出构建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为提升东北制造业的竞争力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孤立的企业都难以在激烈地

14、竞争中取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优化东北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促进新技术的开发从生产到应用的快速转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研究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以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是论文写作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关于创新管理模式的相关综述。第三部分进行了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找寻出其成功的经验,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起到借鉴作用。第四部分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出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构建了创新

15、型产业集群模式、学习型联盟组织模式和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模式三种模式。第六部分提出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对策。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文采用了以下三种主要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出东北三省制造业的优劣势产业,学习国内发达地区制造业管理模式成功的做法,并且借鉴国外制造业成熟的经验,进而完善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 实证分析法本文主要使用了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等,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充分性。 案例分析法本文选取了如下案例作为研究:丰田汽车知识共享网络的构建及其竞争

16、优势;冠达尔钢结构制造业管理模式创新;美国硅谷校企合作培育应用型人才模式;论大荣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等。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从提出到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是有差异的,本文拟构建的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挑战。1.3 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基于对文献和案例的研究,提出进行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构建了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学习型联盟组织模式和技术创新动态虚拟组织模式三种模式。模式构建的实质是:为生产型企业创建创新环境,指出东北三省应打破地方割据,以区域合作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整体和当地政府一起来整合世界上的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优秀资源组

17、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园联盟。 2 关于创新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2.1 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创新管理指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运用适合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方法,以实现企业资源和市场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和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这里提到的模式是指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法和范本,这一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来带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升。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互动结构,当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内外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时,企业管理模式也相应地面临改变。创新管理有时

18、会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创新模式。这些因素常见的有:国家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的部门和规模,产品的生命周期,创新的新颖程度等。比如:新技术产业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创新重点不同,企业采取的创新管理模式就不同。创新管理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企业应该具备创新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能力。3企业应该有找寻激发变革机会的能力;企业应该具有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企业能够对新产品开发项目从最初创意到最终投产的各个阶段实施管控;企业应该具有评价创新过程的能力,能够从管理规程的改进中识别教训。创新过程管理应该包含主要四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4 战略 有效的实施机制支持性的组织 有效的环境 外部联系创新

19、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图1 创新过程管理的四个因素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创新过程管理应该包括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创新和创新管理问题;开发和运用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结构;为创新开发和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外部联系。因此,过程管理会受到上述的四个因素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机配合会导致创新管理的实施。 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阶段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可以将制造企业管理的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管理模式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模式阶段。5传统管理模式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20、步,起源于英国的制造业,由手工作坊的制造生产模式发展成为单一品种或者少数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但是在这种生产模式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零件的制造,生产过程极其散乱,管理工作复杂,生产效率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模式。他还提出了四条管理原则,强调生产专业化,规范化,但是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这种大规模定制的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现代管理模式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更加灵活,对制造企业的要求更

21、高,这就要求制造企业管理要以知识经济为导向,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将产品品种由单一发展为多品种,缩短交货期限,由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为小批量定制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制造企业以高质量、多品种为目标,进行了众多管理模式的创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升华为创新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对组织内外要素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以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为典型代表。6以订货点法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如下。在生产模式方面,以福特生产模式为代表。7以生产为导向,建立在大批量流水线基

22、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采用专用设备实行产品标准化生产,构建严格垂直型组织形式,控制原料采购,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产品销售,服务等所有环节,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个人工资,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形成工资与生产率增加的联动机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决策领导体制方面,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以法规为核心,其管理原则为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因此所制定的管理模式是强化规则,以制度为特征。美国企业采用垂直自上而下进行决策方式,上下级之间的交流通过命令渠道,因此,美国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速度快,责任明确,有利于调动中下层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以通用公司为学习型企业

23、的典范。7总裁韦尔奇极力倡导组织学习,建立开放式的学习组织,通过共享思想,寻求先进技术的多种应用方式,并在各部门之间保持人员流动,以交流经验。事实证明,美国制造业采用知识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并且能够创造效益。以准时生产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如下。在生产模式方面,以准时生产制(JIT)为代表。8通过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作业的自动化,标准化,使作业人数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使企业及时了解供求信息,更快做出反应和调整。采用多功能机器,构建柔性专业化的生产过程,生产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份额较小的市场需求。在决策领导体制方面,企业对员工实行

24、工作轮换制,员工们可以做多种专业工作。在企业组建大量由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构成的工作团队,增加团队的自由权,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更好地利用良好的劳资合作关系,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强化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制造的同步化,有效地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获得更低的成本优势。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以丰田公司为学习型企业的典范。该公司通过应用第14项原则:通过不断省思与持续改进使员工不断学习。9团队合作从不会屏蔽个人的责任,反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日本的文化。标准化加上创新,再转化为新标准是日本制造业一贯采用的创新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创新管理仍然是知识经济时

25、代的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最高的质量和最快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般而言,市场对制造企业的要求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而且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正是制造业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就产业集群有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观点,Isabel Alvarez 在The role of networking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一文中研究了企业建立一个合作网络的重要性。当今两种生产系统的主要特征:一

26、方面,市场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全球化使得竞争加剧和劳动全球分工;另一方面,技术的日趋复杂性使得创新成为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分析了食品、化工、电子和车辆制造业的企业竞争力。此外,Zhao在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 industry cluster: The case of Dalian Software Park in China一文中论证了中国软件产业园的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推动企业发展的事实。他们通过论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在中国进行制造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制造业从粗犷型制造方式向创新型制造方式转变也有利于产业群的发展和创新,并可增强区域经济

27、创造能力。就技术创新模式的观点,Rosanna Garcia在A critical look 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ypology and innovativeness terminology中提到: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与配置方式及其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就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Pia Weiss在Adoption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in Differentiated Markets中阐述了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条件:现实中的企业通常并不具备完整的、单独的实施某一技术创新模式的客观条

28、件,而是同时具备几种创新模式实施的主要条件。就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联动的观点,Ge 和Vo在 ERP application in China: An overview一文中认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商业智能和供应链规划的最重要的推动者。ERP的实施加强了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国内研究综述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的观点,许尔明在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特点和重要作用,指出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存货量和资金投入,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该文章还针对现有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高光锐和樊立亮在制造业先进

29、生产模式的应用探讨中介绍了面向制造企业的几种先进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准时生产制,最优生产技术,柔性生产技术以及虚拟制造等。文章中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的特征,对近年来在制造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以及几种主要先进生产模式实现机制进行对比,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共同点,指出了我国适宜采取的先进生产模式。曹苏和龚国钧在关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中认为企业管理没有通用的最佳模式。企业管理方式因企业的经济性质、运作机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异,现有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大型国企的传统式管理、多元化投资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以及其它各类型的企业管理方式都各有利弊。企业管理贵在创新,重在务实,任何企业,只有摸索出一套适合

30、本企业实际的,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战略实施的观点,王晓菲在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导向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中指出,管理模式落后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文章中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与国外先进模式的差距,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由世界制造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速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我国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新这条路径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并结合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模式的新要求制定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王玖河

31、和军玲在基于大规模定制的企业组织管理创新模式探析中探讨了大规模定制下企业组织管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企业战略、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大规模定制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模式。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特性,设计出适应的组织结构,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主权的关键。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组织进行适时的评价和调整,保证资源整合和需求的匹配。就区域创新管理模式的观点,宋晓洪在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中指出,面对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需求,东北制造业应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参与到国际市场上竞争。该文章从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学习模

32、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三角度进行分析,构建了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态虚拟组织结构,并且分析了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联盟运行的特征、环境建设、平台建设等,提出了完善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对策。高寒峰在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中,从宏观层面构建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了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同时对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做出判断。指出东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得出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并且提出了实现这种模式应具备的保障措施。李文静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阐述了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理论,在考虑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和企业

33、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企业拥有的规模程度这三个主要决定因素的前提下,构建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就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观点,孟韬在集群创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中研究了中国转轨经济下老工业基地的集群创新战略,比较了中国和欧美国家老工业基地集群创新的不同,明确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需实施依靠产业集群进行创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及政策,并论述了中国老工业基地集群创新的路径、创新系统和政策。书中还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和中介机构可遵循的一套综合了集群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的集群创新政策体系。张万强和李世杰在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中主要围绕辽宁打造世界

34、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诸方面问题展开。探讨了国际装备制造业目前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及发达国家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经验,从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给予评价,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在总体规模、技术水平、开放水平、产品档次等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明显差距。此外,书中就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战略与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对辽宁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战略意义。李廉水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中从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方面对东北地区制造业进行分析。 就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观点,戴

35、红军和王宇飞在国内外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阐述了各种管理模式产生的市场环境、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选择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模式与我国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美日企业的管理模式无论在生产技术、战略目标,还是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领导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而言,国外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在尽可能保持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品种适应性、市场快速反应,由此得出,我国企业应该不同程度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2.3 总结综合上述国外文献的相关研究,学者普遍认同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国外在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技

36、术创新模式的研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提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如:产业集群模式,技术创新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上述学者观点对本篇文章写作起到了指导和借鉴意义。综合上述国内文献的相关研究,学者普遍关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通过对西方管理模式的消化吸收,提出了理论上创新的管理模式。研究多集中于以下五大领域: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理论研究,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战略实施,区域创新管理模式,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然而,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虽然在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书籍和文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联系,但是,多数情况下,所研究出的最终结论与实际应用仍然存在着差异。

37、又由于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的基石,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创新模式的讨论,忽视了企业的成长以外的诸多因素,政府激励,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等,使得创新管理模式的构想不够全面。虽然,企业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通用的最佳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创新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内在联系,并且针对东北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的研究较少,这就使本文具备了一定的研究空间。3 国内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3.1 国外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3.1.1德国鲁尔区发展模式的分析德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两个州一带,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等城市集中了德国的通用设备、专

38、用设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制造业集群。11德国鲁尔区是德国一个历史悠久、跨州的最大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和煤钢主要产地。德国鲁尔区发展模式可以总结如下。从政府方面来看,建立跨行政区的统一规划机构(KVR),对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统一规划和安排,简化审批手续。24这方面的规划主要包括鲁尔地区改造的基本原则、整治目标、改造重点和产业布局调整。同时,政府还致力于创造和加强建设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促进网络主体间学习交流与合作。在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保持紧密的协作关系,加快技术创新和科研技术商品化速度。 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既注重以人为本又注重技术创新的发

39、展模式。一方面,德国公司特别注重培养熟练的技工人才,在学徒制教育体系下,生产实践中坚持师徒间的技艺传承。同时,在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技术工人可以享用最好的福利资源,成为社会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和工程师队伍。中小企业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不致力于扩大规模而在于在很小的领域里创新和改进。3.1.2丰田模式的分析日本制造业不仅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同本国传统的经验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管理体系,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丰田公司取得了世界公认的一流效能,这归功于丰田公司创造的

40、丰田模式。25丰田模式是一套卓越的管理企业的模式,它涉及企业选择何种使命和价值观,如何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识别、理解、管理和持续改进价值创造过程以实现企业目标。丰田生产方式(卓越的创造价值流程)是建立在以顾客为导向(顾客拉动)、以人为中心(尊重员工,释放员工潜能)、坚持挑战(不满现状、追求卓越)、持续改善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之上。丰田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即持续改善和尊重员工。 持续改善是丰田公司经营事业的基本原则,它挑战所有事,其精髓是创造持续学习的精神,通过不断反省和持续改善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个持续学习型组织下,公司整合所有员工参与持续改善,并评估这些目标的进展。

41、尊重员工。丰田公司以终身雇佣制向员工提供了就业保障,通过这种制度把员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利益直接栓到了一起,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26员工对企业忠诚、信任,企业则把他们视为大家庭的稳定成员,全面地培养他们。由于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培训,使企业培养出全面掌握多种技能而且适应能力强的员工,加速了企业发展。3.2 国内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3.2.1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形成经历了国内领先、体制改革和振兴发展的几个阶段。国内领先阶段“一五”期间,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以引进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为主,地域分布上以沈阳、大连为主,严格按照外国专家指导

42、批量生产,产品缺乏创新。经过“二五”及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大项目建设,辽宁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一时期里,辽宁省制造业采取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体制改革阶段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对辽宁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1991年的7.1%下降到2000年的3.9%,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落后。27这一时期里,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振兴发展阶段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辽宁省制造业发展迅速,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发展模式。 吉林省制造业发展模式吉林省制造业借鉴国外和省外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改革目前落后的企业发展

43、体制和机制,以吉林省制造业的独特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为突破口,加速竞争优势的确立,吸引更多的市场资源为吉林省制造业服务,最终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总体模式的指导下,可划分为支柱制造业(汽车、石化)发展模式、优势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医药、电子)发展模式和弱势制造业(钢铁、纺织、轻工)发展模式。28支柱制造业应继续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优势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以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为契机,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域外资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弱势制造业发展模式是:必须打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尽快与东北经济区内强势产业整合,融入其中,并在产业链条中获取比较利益

44、。 黑龙江省根据制造企业的生命周期,采用创新的复合模式管理。21当制造业规模较小时,最初一般会对技术进行完全引进,采用对技术完全接受的模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原有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制造业多采用模仿创新的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同时规模扩建,这时则倾向于采用自主创新模式。为降低研发成本,开展合作创新模式,加速制造业的发展。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间联系加强,集群创新的模式形成,最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3.2.2与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珠三角制造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政府方面来看,珠三角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促进制度创新,积

45、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制定各种开放性政策。如整合组建10个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和高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制造业研究中心等,以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各种创新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利用。1从企业自身来看,确保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成为自主投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区域环境来看,珠三角洲享有资本、人才、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多种资源,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科技要素流动和创新网络组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如在区域范围内就有香港的联交所和深圳的证交所,还有大量金融中介,同时,包括香港的科技园、广东的高

46、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纷纷通过制造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建立“9+2”泛珠三角洲科技发展联系制度模式。从而为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中介服务平台。19 长三角制造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企业制度来看,长三角制造业多采用股份制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众多的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出资者成为股东,相应的科技成果形成公司的法人资产,这使企业技术创新变得具有活力。从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来看,长三角制造业采取了从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长三角制造业按照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依靠自身的技术独立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新工艺的深度开发,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

47、争力。从区域创新管理模式来看,长三角主要以产业集群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来提升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 珠三角与长三角制造业经济指标对比表1 2008年珠三角制造业经济指标以及长三角制造业的对比指标珠三角长三角绝对值占全国比重%绝对值占全国比重%GDP/亿元35696.4610.9165497.6820.02工业总产值/亿元65424.6112.89133751.726.36制造总产值/亿元60149.0213.73123134.928.11制造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91.9492.7制造业增加值/亿元15494.6713.8527276.9524.38制造业企业个数/个5134814.0712190933.41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2522.512.685407.1927.18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