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78243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2022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案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Q一题记一、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可能是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但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德育工作的难,难在我们所面对的每个学生以及每件事都是不同的,更难在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是道德问题、心理问题或规范问题等如果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清晰界定,就会造成药不对症的局面。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德育实例。(背景:我目前所带学生是高一年级,学校为学习强度相对较大的贵州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案例一: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后,

2、某天接到了小雪妈妈的电话。家长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和我讲,孩子想转学,但是又不说原因,家长们很着急,因为小雪在初三时因为和同学相处得一些不愉快得过抑郁症,曾经到了割手腕的地步。现在孩子突然提出转学,家长不敢说拒绝的话所以只能找我了解情况。我搜索回忆,这个孩子平时在班里很少说话,但是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人际关系问题,同时孩子还挺善良,平时和我相处也比较好,还喜欢汉服参加了汉服社。晚上我就找了女生沟通交流。经过交流,知道了她想转学的原因:“觉得自己一直学不好,但是每次考完试给学困生开会,让她心理压力很大。”找到问题所在,我给了她以下建议:1.以后每次学困生会议,她如果不想去可以和我申请。(因为我认为这是

3、规范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2 .将转学的想法先暂缓,等到本学期结束再做最后决定。(学生的想法有时候是冲动的,她们需要缓解的时间,此时适合冷处理,但是必须有方法引导她们去解决问题);3 .学会表达,树立自信,当班级宣传委员,课上老师提问勇敢回答。(该生初中受老师关注多,她需要鼓励和关注)4 .把头发扎起来,把刘海剪短。(因为这个孩子一直披着长发,刘海挺长,有一种把自己包裹的感觉)结果:接受以上建议后,这个女孩子把头发用彩色的发圈扎起来,作为班级宣传委员,积极更换维护班级文化墙,后面也成为了班级物理科代表,我也和科任老师沟通,课上提问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她一些表达的机会。后面两次月考,她虽然成

4、绩上的进步不是非常大,她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提转学,也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个案例涉及的是心理问题,所以在处理时,就不能用好坏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案例二:新学期开始,班级重新组合,班里有个男生小曾,开学一个月了,学习状态很差。晚自习发呆,拖延各科作业,课上看小说在违反了那么多纪律后,确实让我很抓狂。但是我还是想了解原因。通过两个小时的漫长沟通,问题主要是他感到迷茫,没有值得的目标和追求,父母在外打工,他知道父母辛苦但是因为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总是有心无力。了解情况后,我还是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境。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只能和他去设立一些短期目标,然后积累了一定的自信后,体会到认

5、真付出然后收获的成就感,也许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追求。第二次月考,他从班级倒数第8进步到班级倒数17,我帮他分析了进步原因以及下一步还需改进的地方。第三次月考,他又进步了12名。此时他开始不一样了,眼睛里有了光,在课堂和自习时也不再那么无所事事,期末考试后,又是继续进步,并且告诉我,自己的潜力还更多,下学期继续努力。这个案例中,学生确实违反了好几项规范问题,但是这些并不是原则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所以在处理时,我关注的是他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在意他违反规定的事实。在四年班主任工作中,我确实遇到过很多学生问题,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我发现都是不可重复的,处理方式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是,在处理

6、问题时,我们应该界定问题的边界。道德问题是一种主观判断,一般根据普适的价值观进行善恶判断,而心理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它没有好坏之分,她是一种事实,需要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才能判断。如果我们把心理问题道德化,就像医生误诊,只会让学生心理问题加重,并且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如果我们把道德问题心理化,会让学生是非不分,有可能产生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因此,德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先分析问题的类别,再“对症下药。”二、关注心理问题,从“心”开始从教四年,也担任了四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无

7、论是博士、研究生、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每年都会有一些令人惋惜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案例。而在升学压力最大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需要关注。如同老师所讲的,一个个体的健康,一定是生理、情感、职业、精神、社会、能力整体的平衡协调,所以学生真正的健康一定是身心健康。但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在处理时,就显得非常复杂,不仅要找到根源,更要有适度的处理方式。以下是我在本学期遇到的两个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案例:案例一:新学期开始,班级重新组合,班里有个男生小曾,开学一个月了,学习状态很差。晚自习发呆,拖延各科作业,课上看小说在违反了那么多纪律后,确实让我很抓狂。但是我还是想了解

8、原因。通过两个小时的漫长沟通,问题主要是他感到迷茫,没有值得的目标和追求,父母在外打工,他知道父母辛苦但是因为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总是有心无力。了解情况后,我还是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境。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只能和他去设立一些短期目标,然后积累了一定的自信后,体会到认真付出然后收获的成就感,也许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追求。第二次月考,他从班级倒数第8进步到班级倒数17,我帮他分析了进步原因以及下一步还需改进的地方。第三次月考,他又进步了12名。此时他开始不一样了,眼睛里有了光,在课堂和自习时也不再那么无所事事,期末考试后,又是继续进步,并且告诉我,自己的潜力还更多,下学期继续努力。这个案例中,

9、学生确实违反了好几项规范问题,但是这些并不是原则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所以在处理时,我关注的是他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在意他违反规定的事实。案例二: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后,某天接到了小雪妈妈的电话。家长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和我讲,孩子想转学,但是又不说原因,家长们很着急,因为小雪在初三时因为和同学相处得一些不愉快得过抑郁症,曾经到了割手腕的地步。现在孩子突然提出转学,家长不敢说拒绝的话所以只能找我了解情况。我搜索回忆,这个孩子平时在班里很少说话,但是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人际关系问题,同时孩子还挺善良,平时和我相处也比较好,还喜欢汉服参加了汉服社。晚上我就找了女生沟通交流。经过交流,知道了她想转学的原因:“

10、觉得自己一直学不好,但是每次考完试给学困生开会,让她心理压力很大。”找到问题所在,我给了她以下建议:1.以后每次学困生会议,她如果不想去可以和我申请。(因为我认为这是规范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2 .将转学的想法先暂缓,等到本学期结束再做最后决定。(学生的想法有时候是冲动的,她们需要缓解的时间,此时适合冷处理,但是必须有方法引导她们去解决问题);3 .学会表达,树立自信,当班级宣传委员,课上老师提问勇敢回答。(该生初中受老师关注多,她需要鼓励和关注)4 .把头发扎起来,把刘海剪短。(因为这个孩子一直披着长发,刘海挺长,有一种把自己包裹的感觉)结果:接受以上建议后,这个女孩子把头发用彩色的发圈扎

11、起来,作为班级宣传委员,积极更换维护班级文化墙,后面也成为了班级物理科代表,我也和科任老师沟通,课上提问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她一些表达的机会。后面两次月考,她虽然成绩上的进步不是非常大,她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提转学,也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个案例涉及的是心理问题,所以在处理时,就不能用好坏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上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课程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等级初评。如果能够开导改善的,就和学生聊天疏导,例如一些学习压力或者关于家庭中的事;如果是达到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以上,必须要让学生去找专业的医生进行

12、治疗。2 .注意方式方法。心理问题是学生无法自我疏导时遇到了障碍,作为教师,需要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小心翼翼”,不能让学生受到伤害。遇到心理问题是学生自己也难以独自承受的,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指导、陪伴。3 .提升心理专业知识。作为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需要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所以教师需要积累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三、推进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的辩证统一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样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与心理问题具有高度一致性,很多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是直接或间接由三观引起的,例如,看完日本的一些超越他们认知和理解能力的书籍,导致一根筋,走极端等问题。心理问题出现后,导致学生出现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最终影响学校智育效果。因此,推进德育、智育与心理问题的辩证统一,首先是要做好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为智育工作扫清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