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泄泻,一、概述,1、定 义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2、发病年龄与季节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多发或造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3、预后转归轻者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造成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4.现代医学泄泻包括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二、诊断要点,1、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 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 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 口渴等症。2、病史:有感受时邪、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史。3、重者见脱水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 ,皮肤干瘪
2、,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 呼吸深长及腹胀等。 4、便常规: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5、病原体检查: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 轮状病毒等,三、辩证施治,(一)伤 食 泻,主证特点:1、痛则欲泻,泻后痛减。2、粪便酸臭,或如败卵,或夹食物残渣。3、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实。,分析:系因乳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所致。治则: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 山楂,神曲,法半夏,云苓 陈皮,连翘,莱菔子,(二)风寒泄主证特点: 1、大便色淡,带有泡沫,臭气不著。 2、肠鸣腹痛。 3、兼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分析:风寒外袭,寒湿内阻,气机不
3、利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 茯苓,白术,陈皮,半夏, 厚朴,桔梗,甘草,(三)湿 热 泻主证特点:1、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色褐而臭。2、兼证:湿热内蕴之征,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肢体倦怠,食欲不振或有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分析:湿热之邪,结于肠胃,下注大肠, 传化失职所致。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四)脾 虚 泻主证特点:、便稀溏,色淡不臭。时泻时止,或久泻不停,多于食后作泻,且易反复发。2、兼脾虚之征面色萎黄或恍白,精神倦怠,睡卧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分析:多发生在禀赋素弱,或病后失
4、调, 或寒凉攻伐太过,致脾胃虚弱,运 化失常,清浊不分,湿滞内阻,合 污而下所致。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扁豆,薏苡仁,桔梗,砂仁, 甘草,(五)脾肾阳虚泻主证特点: 、粪质清稀,完谷不化。 、久泻不止,五更泻。 3、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分析:久病泻后,脾肾阳虚,命火 衰微,釜底无薪,阳失温煦 ,不能腐熟温运水谷。治则:健脾温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其它疗法,1、外治法:吴茱萸、丁香、胡椒研末敷脐。2、拔罐:大肠腧。3、灸法: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4、推拿等。,古代医家治
5、泻之大法,1、淡渗分利: 运用此法,使湿从小便去,如治涝,导其下流。内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义。 常用药物:猪苓 、云苓、木通、泽泻 车前、滑石、苡仁之类。,2、疏利 疏者疏散,利者消导。适用于一般有表证或有痰涎食积,而引起的泄泻。 常用药物:疏散如荆芥、防风、苏叶、薄荷、葛根、藿香。通利消导如葶苈、莱菔子、神曲、麦芽。,3、清 凉 即内经云:“热者清之”之法。 适用于实热泄泻。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大黄等。,4、甘缓 甘缓补脾、适用于脾虚泄泻。 常用药物:党参、肉桂、白术、云苓、 扁豆、山药、炙草之类。,5、燥脾: 因泄皆成于大湿,湿本于脾虚。运用此法,使仓廪得职,水谷善分,则
6、不至泄,对脾阳不振者,最为适宜。 常用药物: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6、酸收: 因泻下日久,则气散不收,无能统摄,取酸能收敛。 常用药物:白芍、木瓜、五味、枯矾、 五倍子、米醋、乌梅、山芋肉。,7、升提: 即“在下者举之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升麻、柴胡、 桔梗之类。,8、温肾 水中无火,釜底抽薪。取其寒者温之之义。 常用药物:补骨脂、干姜、附子、肉蔻、肉桂之类。,9、固涩: 适用于滑泻不止。 常用药物:龙骨、牡蛎、柯子、肉蔻 米壳、赤石脂、禹余粮等。,遗 尿,概述,一、定义: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二、发病情况: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7、小儿1岁后白天渐能控制小便,随着小儿经脉渐盛,气血脏腑充实,排尿控制与表达能力逐步完善3岁后夜间不能自控排尿而尿床,就是遗尿症。研究表明X线影像诊断,部分遗尿与隐性脊柱裂有关,病因病机,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最多见。,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寐中小便自出,醒后方觉。(2)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12次以上者。(3)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4)部分病儿腰骶部X线摄片显示隐性脊柱裂。,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其虚实寒热,虚寒者多,实热者少。虚寒者病程长,体质弱,尿频清长,舌质淡,苔薄滑,或舌有齿
8、印舌体胖嫩,兼见面白神疲、纳少乏力、肢冷自汗、大便溏薄、反复感冒等症。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尚壮实,尿量少、黄臊,舌红苔黄,兼见面红唇赤、性情急躁、头额汗多,齘齿夜惊,睡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 以温补下元、固涩膀胱为主要治疗法则,偶需清心安神,或泻肝清热。,3证治分类(1)肾气不固(2)脾肺气虚(3)心肾不交,(1)肾气不足: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辨证分析 :本证的特点是遗尿日久,次数较多,兼见虚寒诸症。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约束水道而致小便清长,频频尿床。,治
9、法 温补肾阳,固涩止遗。方药 桑螵蛸散加减。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肾以暖膀胱;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螵蛸滋肾敛阴以缩小便。加减:寐深沉睡不易唤醒者,加炙麻黄以醒神;郁热者适加栀子、黄柏兼清里热。,(2)肺脾气虚: 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 本证由于肺气不足而膀胱不摄,即上虚不能制下,以致夜间遗尿,日间尿频。 脾气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故见虚弱诸症。,治法:补肺益脾,固涩膀胱。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 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
10、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 肺脾之气得补,膀胱之气得固,则遗尿可愈。,脾肺气虚加减: 寐深者可加炙麻黄、石菖蒲宣肺醒神; 兼有里热者加焦山栀清其心火; 纳呆者加生山楂、焦神曲开胃消食,(3)心肾失交: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红苔薄少津,脉细而数。辨证分析 :心火偏旺而寐不安宁烦躁叫扰,肾阴偏虚而五心烦热,见证舌红少津,水火失济,心肾失交,膀胱失约而遗尿。,治法 清心滋肾。方药 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常用生地、竹叶、通草、甘草清心火; 黄连、肉桂交泰心肾。使水火既济,阴阳平秘,而遗尿可愈。加减:阴阳失调而梦中遗尿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
11、阴阳,潜阳摄阴。肝经湿热,疏泄太过而致尿床,可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缓急止遗。,1中药成药(1)五子衍宗丸:每服6g,1日2次。用于肾气不足证。(2)缩泉丸:每服6g,1日2次。用于脾肾不足证。,其他疗法,2针灸疗法(1)体针:主穴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配穴取三焦俞、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每次各选12穴。睡眠较深者,加神门、心俞;面白少华,自汗者,加肺俞、尺泽。(2)耳针: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肾、肺、脾。,预防与调护,1预防勿使患儿白天玩耍过度,睡前饮水太多。幼儿每晚按时唤醒排尿,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2调护夜间尿湿及时更换裤褥,保持干燥及外阴部清洁。白天可饮水,晚餐不进稀饭、汤水,睡前
12、尽量不喝水,中药汤剂也不宜晚间服。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打骂体罚,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麻 疹,概 述,一、定义麻疹是由外感时邪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 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及早期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二、流行病学,1、季节:流行于冬春两季。2、年龄:六个月五岁多见。3、传染性:传染性很强,传染源为麻疹患儿。4、预防接种:麻疹疫苗8个月第一针,一岁半第二针。,三、临床特征,分为三个阶段:初热期、见形期、恢复期。分为顺证,逆证(危证)。,初热期(疹前期):,(1)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2)眼睑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
13、3)麻疹粘膜斑: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细小灰白色疹点,周围红晕,磊磊如麻,由少增多)(4)开始发热-疹点出现为期约3-4天,眼睑红赤,泪水汪汪。,麻疹粘膜斑,见形期(出疹期):,(1)持续高热不退(39-40度)(用退热药也无济于事)。(2)出疹顺序:耳后发际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手心、足心都见疹点即为出齐。一般为期三天。(3)疹点初起时,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点先红后玖红色,渐加深暗红色。触之碍手,稍觉凸起。,耳后发际麻疹疹点(首先出现),头面部位麻疹疹点,麻疹躯干部位皮疹图像,手心部位麻疹疹点图像(最后出现),疹回期(收没期),(1)疹点出齐后,热自退。(
14、2)精神好转,胃纳增加。(3)疹炎依次渐回(按出疹先后顺序)皮肤呈糠 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顺证:按麻疹的三阶段,即初热、见形、恢复三个阶段,经过顺利,无其他合并症。疹炎透发完毕,而后依次隐没回退,随之渐趋康复。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透发不出,疹出即没,疹色紫暗,有合并症:如肺炎,喉炎,热惊风,脱症等。,并发症,1、支气管肺炎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麻疹病人的12一15,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多数发生在出疹期,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2岁以下小儿多见。在麻疹出疹期,可由于麻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表现轻微气促,肺部出现粗湿罗音,皮疹出齐或进入恢复期,由于抗体产生,以上症状消失。当
15、继发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时,中毒症状加重,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2、心肌炎 较少见 ,可心衰。3、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4、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治疗原则:顺证:以透为顺,以清为要。 麻不厌透,麻喜清凉。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透)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清)恢复期养阴生津,清解余邪 (养)注意三禁 禁滋补、禁升提、禁固涩。,逆证:透疹、解毒、扶正为原
16、则。麻毒闭肺佐以宣肺化痰热毒攻喉佐以利咽消肿邪陷心肝佐以熄风开窍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分证论治(一)顺证: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初热期)风热表证+泪水汪汪、畏光羞明 +麻疹黏膜斑 邪入肺脾清热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加减(见形期)壮热+皮疹(特点及顺序)+微汗+肺脾热盛阴津耗伤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收没期)热退+疹没+神静+脱屑、色素沉着+阴液耗伤,(二)逆证: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合并肺炎)皮疹特点+肺炎喘嗽证候麻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合并喉炎)皮疹特点+喉炎证候毒陷心肝清营解毒,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合并脑炎)皮疹特点
17、+惊风证候,其他疗法,为使出疹期疹子透发顺利,可配合外治法,常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加水煮沸后,加入适量黄酒,用毛巾蘸药液热敷头面或胸背。,预 防,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如有合并症及时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保护易感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水 痘,一、概述:,1、定义、 水痘是由感染时行邪毒引起的一种急性 发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其特征。2、别名:因其形态如
18、痘,色泽明净如水泡,故名水痘。亦称“水花”,“水喜”、“水疱”、“水疮”。,3、发病年龄与季节 儿童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1-6岁为多见。6个月以内,(从母亲获得抗体没消耗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见。,4、传染源:水痘患者及带状疱疹病人。因为水痘病毒在形态学和血清学与带状疱疹病毒不能区别,小儿能从成人的带状疱疹感染而患水痘 。从出疹出疹后7-10天,全部结痂期均有传染性,出疹期传染性最强。,5、传染途径: 除以呼吸道飞沫传染外,主要是接触传染,传染性极强。又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因此可造成流行。6、免疫力 患病终生免疫,很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二、病因病机,1、病因:水痘为感受时行邪
19、毒。此种邪毒,乃风热温毒,属阳邪。2、病理:1)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肃失常,见发热,咳嗽,流涕等肺卫症状。脾主肌肉,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故有水痘布露。2)本病多数属风热轻症,时行邪毒清透即解。少数患儿因毒热炽盛,内犯气营,痘点稠密,色红赤紫暗,壮热口渴,神志混糊,甚至抽搐等重症。,三、诊断,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2、临床表现初起:类似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流涕,不思饮食,发热大多不高,12天左右。,丘疹:继之以躯干为中心出现红色斑丘疹。即躯干部多,可及头面、四肢。即呈向心性分布。疱疹:疹点出现后很快变为疱疹(数小时一天)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红晕,疱空薄易破,
20、伴瘙痒。结痂:水疱持续几天,继则结痂,呈黑褐色,痂盖脱落,不留疤痕。,特点: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丘疹、疱疹、干痂并见。(老、中、少三辈同济一堂)。,四、分型证治,(一)风热袭表症状:肺卫表证。1-2日后出疹。疹色红润,泡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分布稀疏,躯干为多。分析:外感风热时邪,伤及肺卫,故见肺卫表证。时邪透于肌表,故水痘显露。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二)热毒炽盛症状:里实热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糙而干,舌红或红绛,脉象洪数。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较著,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分
21、析:此型为毒热炽盛,所以见气营分热证的临床表现,疱疹见多,色紫暗,疱浆晦浊。,治法: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验方) 升麻、黄连、黄芩清热解毒。 石膏清气分热 。 丹皮、生地凉营滋阴。加减:紫草、山枝、木通清热凉营渗湿,治疹色暗紫,疱浆混浊。麦冬、石斛养阴生津,治口唇干燥,津液受损。生大黄、瓜蒌通腑泻火。治口舌生疮,大便干结。,预防与护理,1、防止抓破,尤面部,抓破后易感染。2、隔离至全部痘疹结痂 。3、患病期间宜给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饮食,忌辛辣物,多饮开水。4、一般不用外用药,抓破感染可涂龙胆紫,或青黛散外散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概述,一、定义:痄腮是由风温邪毒(腮腺
22、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二、发病情况:1、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2、年龄: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三、发病特点: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素体虚弱或邪毒炽盛,可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感染本病后可获终生免疫。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1222天; 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本病传染期为腮肿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1诊断要点(1)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病史。(2)初病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
23、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3)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临床诊断,(4)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高。(5)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性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6)病原学检查: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1辨证要点 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发热、耳下腮肿,但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者为常证,病在少阳经为主; 高热不退、神昏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病在少阳、厥阴二经。,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 (1)流行性腮腺炎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2)邪犯少阳证治以
24、疏风清热,散结消肿;(3)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4)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5)本病宜采用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肿消退。,3证治分类 (1)常证 温毒袭表 热毒壅盛,温毒袭表证候: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尖红,苔薄白,脉象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牛蒡子、荆芥、桔梗疏风利咽;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苦寒,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浙贝母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热毒壅盛证候:高热不退,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烦躁,口渴欲饮,咀嚼困难,咽红颌肿,便秘尿少;舌红苔黄
25、,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药: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加减。柴胡、黄芩清利少阳; 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牛蒡、马勃、桔梗、玄参、薄荷清热利咽,消肿散结; 陈皮理气,疏通壅滞; 僵蚕解毒通络。,辨证分析:本证以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同时见高热、烦躁、口渴、头痛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加减: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腮部肿胀甚者加夏枯草、蒲公英软坚散结;呕吐加竹茹清胃止呕;便秘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2)变证 毒陷心肝 邪窜睾腹,毒陷心肝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镇惊熄风。方药:清瘟败
26、毒饮(疫疹一得)加减。栀子、黄连、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生石膏、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芦根清热生津; 钩藤、僵蚕平肝熄风。,辨证分析:本证以高热,耳下腮部肿胀,同时见神昏嗜睡、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反复抽搐为特征。加减: 头痛呕吐者加用龙胆草、天竺黄、车前子清肝泻火; 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清热镇惊开窍; 抽搐频作者加服紫雪丹解毒平肝熄风。,邪窜睾腹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疼痛,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清泻肝胆实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荔枝核、延胡索理气
27、散结止痛; 桃仁活血消肿。,其他疗法,1、药物外治(1)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已破溃者禁止外用。(2)玉枢丹:每次0.51.5g,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已破溃者禁止外用。(3)新鲜仙人掌:每次取一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4)新鲜败酱草:每次50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及毒窜睾腹变证。,2、灯火灸法 取角孙、阳溪。剪去头发,取一根火柴棒点燃,对准穴位迅速灼灸。 每日1次,连用34日。用于腮部肿痛。,预防与调护,1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幼儿园
28、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经常体格检查,有接触史患儿,要进行隔离观察,用板蓝根1530g,煎汤口服,每日1次,连服35天。未患过本病的儿童,可给予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效果良好。生后14个月可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2调护发病期间隔离治疗,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患儿的衣被、用具等应煮沸清毒。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进行空气消毒。患儿应卧床休息直至热退,并发睾丸炎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给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为宜,忌吃酸、硬、辣食物。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高热、头痛、嗜睡、呕吐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置。睾丸肿大者,用纱布做成吊
29、带,将肿胀阴囊托起。,疳 证,概述,一、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二、发病情况:季节: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年龄: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疳”之含义: “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述其病机及主证。,乳食不节 疳气(脾胃不和)喂养不当 脾胃受损 疳证 疳积(脾虚挟积)病后失调 干疳(气血两虚)禀赋不足 失治 失调 兼 口 疳(心) 证 眼 疳(肝) 疳肿胀(脾),临床诊
30、断,1诊断要点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 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 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干疳。 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善食易饥
31、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实夹杂证; 病程久延失治,形体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谓之干疳,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重症。,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各种 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至关重要。,疳气证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淡苔薄,脉细有力。治法:健脾和胃。方药:资生健脾丸(缪仲淳方)加减。 常用参术、山药健脾;茯苓、苡仁、泽泻健脾渗湿; 藿香、砂仁、扁豆醒脾;麦芽、神曲、山楂消食助运。,疳积证证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32、,脘腹胀大,青筋暴露;发稀神烦,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善饥; 舌淡苔腻,脉沉而滑。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肥儿丸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腹皮、槟榔理气消积; 黄连、胡黄连清心除烦; 甘草调和诸药。,111,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112,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