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8833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229 大小:2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9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9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9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9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ppt(2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一 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及其规律,什么,物质世界,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逐步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物质

2、(三)物质的存在形式(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哲学,学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观界世,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个对子),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可知否,研究改造世界总办法,具体人物、手段、结果,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哲学,2.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

3、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反映,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

4、性。,休谟,康德,不可知论:,理性不可能了解和把握“自在之物”。,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 物质,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原始物质”:如水、气、土、火等,(二)物质,“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的泰勒士:,1.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1.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1.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

5、义:,1.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原始物质”:水、气、土、火等,古希腊“原子”说,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因”说,局限性:把物质归结“原初物质”,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缺乏科学依据,只能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宇宙之能”,是最小的物质单元。,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霍布斯,人是机器,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A、优点: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B、缺点:,一是机械性;,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A、优点

6、: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B、缺点:,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盲人摸象,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A、优点: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B、缺点:,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2.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的物质观,“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评价:指出物质是个抽象概念,超越旧唯物主 义; 但没有说明抽象的是什么。,列宁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7、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3.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深刻理论意义,(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3.物质范畴的意义,(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范畴的意义,(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物

8、质范畴的意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然观,半截子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然观,(三)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物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都在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庞

9、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系全图,银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回 乡 偶 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了几百米。,泰山日出,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物

10、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都在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E=MC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M =,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断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证实了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定义:静止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不变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哲学范畴,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承认静止的重要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

11、、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批判错误观点:,A、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相对主义诡辩论,看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庄子,相对主义诡辩论,万物归一,A、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B、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芝诺:“飞矢不动”,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1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空间的涵义:,时间:A、定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B、特点:一维性(一个方向:过去、现在、将来),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不可逆性,空间:A、定义: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B、特点:三维性(长、宽、高),(2)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

13、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另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是不存在的。,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地球公转,月球表面图,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银河系正面图,地球,(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A、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时空是无限的。,“整个宇宙之外再没有别物存在,所

14、以它没有什么外边,因此它也没有终点。一个人无论站在任何地方,在他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向各方面伸展,” 卢克莱修,哲学家卢克莱修在其著名诗篇物性论中,曾经用绚丽的语言描述过宇宙的无限性。,相对性:A、时空观是可变的; B、具体时空,宇宙具体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可变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上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牛顿,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根本无关的了。物体

15、的几何性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由物质产生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也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即著名的 尺缩钟慢 效应。,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离不开它们的相对性,黑 洞,基本粒子,中子星、黑洞等天体的空间是弯曲的,基本粒子内部的空间也是弯曲的,大尺度范围的空间特点则是平坦的,但它们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也离

16、不开它们的绝对性,现代物理学证明,真空不空,没有物质存在的虚空是不存在的。真空只是一种没有实物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等)、总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场,即基态的量子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2,1/4,1/8,第二、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是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大爆炸宇宙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即我们的实物形态的物质宇宙是在一百多亿年前由于一次大爆炸而产生的,是由完全处于能量状态的场(真空)转

17、化而来的。,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论:宇宙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善于把时间、地点和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以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区别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活动,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动物本能活动,区别于纯自然活动。,(四)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64,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社会(人化

18、自然),实践,(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把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形成人类社会。,2.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把人类与自然界统一起来,使人类与自然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钥匙)。,A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决定,回 归,影响,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

19、意识,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20、社会发展规律,实 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 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

21、展的产物,1. 意识的起源,“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处是一步一步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因而这是在具备了条件的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发生的” 。 恩格斯,(一)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意识的起源,机械反应,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22、意识的起源,水滴石穿,物理反应,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岩石风化,4Fe+3O2=2Fe2O3,化学反应,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的起源,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葵花向日,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人类意识,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2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d.人类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狼孩卡玛拉,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都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否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一切物质都有意识,连石头都有意识。(物活论)庸俗唯物主义

24、观点: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1000亿个神经细胞,约1500克,人脑从事意识活动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本能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反射,(后天经验),第一信号,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一要有主观的形式,二要有客观的对象。,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25、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这句话是(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a.特有的主观形式:如感性、理性。b.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反映。c.有不同于现实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a.各种主观形式都有客观的对象。b.同一对象的不同反映有客观的原因。c.任何创造都有“客观原型”,即使是一些虚幻的、荒诞离奇的观念和想象也不例外。,齐白石是画虾的高手,但他从来不画龙。,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二) 意识对物质的

26、反作用,1. 定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亦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具体表现为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想象,F=GM1M2/R2,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具有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唯心主义观

27、点: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观点: 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判断分析: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4.唯心主义错误的实质在于它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的几种观点比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必须尊重客观 规律,这是前提和基础,人造卫星,飞机坠落,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

28、.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你对主体选择的前提和内在根据是如何理解的?,C.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案例:,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一) 一元论与二元论,(二) 物质

29、统一性原理的内容,(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一) 一元论与二元论,世界本原,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二)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世界有统一性(区分二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区分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区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1.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几个 方面来思考)2.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

30、,是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迷信邪 教的理论武器。,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体系,两个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一系列成对的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等,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

31、系,(1)联系的内涵,(2)联系的基本特征,(3)联系观的意义,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事物的普遍存在方式。,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1)联系的内涵,自然界生物链中的“狼效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山杨的数量急剧减少,人们不知道为什么。经过相关专家仔细考察,发现是公园里马

32、鹿的数量增加的很快,他们狼吞虎咽地吧所有从地里冒出头来的欧洲山杨和柳树吃个精光。而马鹿的数量增加又是由于在20年代,狼由于被视作威胁而被斩尽杀绝。于是,黄石公园经批准在1995年先后引进了31只加拿大狼。重新引狼入园后,研究者发现:马鹿的数量下降,而且马鹿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河谷底部山杨树生长的地方逗留的时间少了,大多数时间呆在能够看到狼的地方。其次,树木的数量随着狼的数量的增加而增长。第三,随着公园里拉玛尔河沿岸的植被的恢复,河狸的数量在增加。第四,植被的恢复有改善了鳟鱼的生存环境,使它们的数量增加,个头增大。第五,由于引进的加拿大狼个头大,公园里原有的土狼的数量下降了50%,而且雄性

33、土狼的体形比以前小了。第六,土狼的减少,使得它们的猎物田鼠等动物的数量增加,而这又带来红狐和猛禽的增长,但红狐的增长又意味着更多鸟类的损失。,(2)联系的基本特征,A、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太阳系结构示意图,(2)联系的基本特征,A、客观性,承认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虚构联系,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联系观上的唯物论),现实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无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

34、的表现,其结果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2)联系的基本特征,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B、普遍性:,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

35、把握事物。,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2)联系的基本特征,B、普遍性:,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反对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观念。,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

36、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又坚持互助合作,争取共赢共荣,这样才能促进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联系的基本特征,C、多样性(复杂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了!,天哪,鱼要死了!,直接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一棵瓜上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偶然的。,(2)联系的基本特征,D、条件性,普遍联系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某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唯物辩证法认为,

37、在条件问题上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134,第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我们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就是承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二,条件又是复杂多样的、可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承认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和可变性。条件的复杂多样性是指,在对特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中,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之分。 第三,需要指出的是,唯物辩证法承认条件的可变性,但并不认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

38、。须知,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遵循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也要依赖一定的条件。,(3)学习联系观的意义,学会联系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摒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分析事物具体联系,树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定义,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上升的运动。,(2)发展的实质(必然性)

39、,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以时间先后,形式新陈,力量的暂时强弱为标准。,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二,新事物要优越于旧事物: a、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 b、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c、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前途。,(3)发展的过程性: 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过程是指任

40、何事物都有成有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P37),140,(4)学习发展观的意义:,发展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哎呀!我怎么看不到它的变化呀?,五 对 范 畴,(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前后相继,前因后果,必然联系,引起与被引起,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一定会发生的、确定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41、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尊重必然,把握偶然。,3、现实性和可能性 可能性: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依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实现了的可能性) 现实性与可能性对立统一,现实性中包含可能性;可能性可以发展成现实性。 立足现实,分析各种可能,促进好的可能,消除不好的可能。,4、内容和形式 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构成事物的各要素总和。 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形式,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5、本质和现象 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 区分真象、假象

42、,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 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转化,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1)什么是矛盾?,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定义:,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形而上学在

43、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恩格斯,(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A、矛盾的同一性,定义: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不等于某种具体的同一。,表现:、相互依存(互为存在) B、相互渗透 C、相互贯通 (相互吸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B、矛盾的斗争性,定义:指矛盾双方之间的本质差别,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市场竞争,战场厮杀,学术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表现:A、相互区别 B、相互否定(排斥、反对) C

44、、相互分离,黑白子的争斗,斗争性不等于某种具体的斗争。,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内容不同,性质相反,作用有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说一说,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善于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反对绝对同一、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D、方法论意义,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马克思,形式上学思维方式:,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矛盾同

45、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吸收对方发展自己;,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B、矛盾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矛盾同一性和斗 争性只有相互结 合,才能推动事 物的发展。,推动天体运动和演化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

46、统一的矛盾斗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人类社会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才不断发展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行星运动三大规律,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牛 顿,爱因斯坦,地心说,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谐与矛盾什么关系,思 考:,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

47、(即共性),A.基本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B.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性、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化合和化分、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B.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B.矛盾普遍性的表现:,C.方法论意义:用矛盾分析

48、法分析一切,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也有其特点。,a、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b、非根本矛盾: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事物的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 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事物的诸矛盾中

49、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辩证关系:,对立:地位、作用不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意义:,着重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其他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辩证关系:,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功劳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对立:地位、作用不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

50、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通常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时常说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等,这些讲的都是抓重点的道理。,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日本投降,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C.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