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8849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456 大小:15.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6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6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6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6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思想史(全套PPT课件).ppt(4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 并且懂得了用火。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

2、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eisi),教民农作。,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代替。这一变化,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结构有了新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提高,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 大,教育的目的更 加明确,内容更加 丰富,形式更加多 样了。,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的教育:制作石器、骨针、取火、渔猎、耕种。2、生活习俗的教育:公有观念、尊老爱幼、氏外对偶制度、生活习惯、成人礼。3、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4、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饰

3、、雕刻。5、体格和军事训练。,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1.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物质条件大致具备;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就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仓 颉(ji )创造汉字的人,教育的内容,1、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2、“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3、强调礼乐之教;,成均之学,“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4、。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虞庠(y xin)之学,庠:“虞庠之学”。 孟子:“庠者,养也”。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老人和教育儿

5、童的地方了。敬老和孝的教育,也就成为虞庠的重要内容。从虞庠的教育内容及施教人员的设置来看,庠学已有专门化的趋向,同成均一样,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西周的社会概况(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 青铜器 农业与手工业分工(手工业发达,有“百工” 之称)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历书) 医学 文学,(

6、二)宗法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这一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贵族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统治网。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二、夏、商、西周的学校,(一)夏、商的学校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总的发展来看,夏朝应该已经正式建立学校。夏代有“庠” xing “序” “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序者,射也”, “夏后氏以射造士”,说明夏是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有关学校的记载,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庠”“序” “学” “瞽gu宗”等。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

7、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 ” 。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学校发展简图,序,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校,校:说文:“校,从木,交声”。孟子中说:“校者,教也” 。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据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

8、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学校课程内容,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西周后期:由于政权的稳定,学校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礼、乐。学校已不再重视军事训练,而变成了专门学习礼、乐的场所。西周的小学除学习礼、乐外,还要学习读、写、算的知识。,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即“官学”,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

9、 主要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官学体系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官学体制,学校分为两大系统, 即学校有国学、乡学之分。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天子所设的大学为辟雍,环绕辟雍在东西南北四方都设有学校;诸侯的为泮宫pn n 。国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近郊。,设在

10、乡遂的学校为乡学。按行政区划设学,设立于闾l的称“塾”,设立于党的称“庠”,设立于州的称“序”,设立于乡的称“校” 。 如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教育的内容,“六艺”教育-“礼”、“乐” 、“射” 、“御” 、“书” 、“数”。以“礼”、“乐”为中心。“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乐”是综合艺术课。,“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箭的要求有五条: “白矢” 、“参连” 、“剡注” 、 “襄尺” 、“井仪” 。驾车的要求也有五条: “ 鸣和鸾” 、“逐水曲”

11、、 “过君表” 、 “舞交衢” 、 “逐禽左”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六书”-“象形” 、“指事” 、 “会意” 、“形声” 、 “转注” 、“假借” 。“九数” -“方田” 、“粟米” 、“衰分” 、 “商功” 、“均输” 、 “盈不足” 、“方程” 、“方程” 。,乡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说:“以乡三物教万民”, “乡三物”就是“六德” “六行” “六艺” 。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造成了学术官守的原因

12、主要有: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主持;乡学的教师由大司徒主持。,中国教育史,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大转变,五霸七雄多战乱。诸子百家齐争鸣,社会走向新封建。,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落 (一)天下大乱,无暇顾及教育 诗郑风子矜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落(二)教育失去了价值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养尊处优,贪图享受,轻视教育。最为典型的周大

13、夫原伯鲁认为: “可以无学,无学不害”,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落 (三)贵族王权统治力量衰落 孔子称春秋时“天下无道”的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学,久已不闻弦乐之声。,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二、私学的兴起(一)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二)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 士与工、商、农并称“四民”,三、养士与百家争鸣的出现养士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争相养士。 “得士则昌,失士则亡” 起初统治者只是发现贤士才予以任用,到后来则预先养士以供需要时派上用场。到了战国,先是公室养士,随后私门也

14、养士。所养之士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著名的有“战国四公子”和秦国的吕不韦。,百家争鸣的出现“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各家各派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淮南子要略中说,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弊。,四、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一) 稷下学宫始末稷下之名: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稷下之始:早在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就已创立 (前370前360左右)稷下之兴:齐威王初盛,齐宣王、湣王时稷下学宫 达

15、到鼎盛。稷下之衰:齐湣王后期,前284年,临淄失陷。稷下之终:公元前221年,齐国亡,而稷下终。,(二)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 形式的学校。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办学目的“招致贤人”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有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二)稷下学宫的性质2.稷(ji )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讲学:“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学无常师”著述:荀子田子宋子邹子 晏yn子春秋司马兵法周礼咨议:提供了固定的议政论坛,(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稷下先生姓名可考者有:属于儒家的孟轲、荀况,道教的彭蒙、宋钘xng

16、 、尹文、季真,由道而法者慎道、田骈,博学而无所归属者淳于髡、鲁仲连等。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嬗变。典型的为道家黄老学派。,(三)稷下学宫的特点2.待遇优厚人格受尊重:颜斶 ch的故事物质待遇优厚:尊为卿的学者,享受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3.学无常师4.学生管理严格:弟子职,(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影响私学(书院)的发展,今日高等教育亦可借鉴。4.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17、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论语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大学中庸弟子职 学记,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落私学现,儒墨道法齐争艳。稷下学宫贤士多,不敌西秦一耕战!,嬴政,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

18、生平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三、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四、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一、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u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尼山全景,孔子3岁丧父,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俎豆礼容,孔子15 岁“志于学”, 30岁左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当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杏坛讲学,40岁左右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后因与执政者政见不一,弃职出走。,夹谷会齐,孔子辞官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

19、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弟子3000。,周游列国,孔子68岁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晚年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编诗、书,定礼、易、乐,修春秋。,杏坛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其弟子皆守墓三年,唯有子贡守墓六年,然后离去。,治任别归,孔子墓,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社会功能、个体作用) 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适:到去。仆: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矣哉

20、: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哉表达的感叹语气上)!”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的了,又该给他们做些什么事呢(何加焉:加何于是?对他们增添些什么?焉: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是)?”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富:形容词作使动)。”冉有说:“富裕之后,再给他们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施行教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

21、斯为下矣。”,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2、提倡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

22、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育目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学生,不要成为缺乏道德修养的学生。” “学而优则仕”“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以“六经”为教学内容教育内容.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教学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其二、偏重文事;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局限性),、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1)、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23、则殆。” “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2)、启发诱导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由博返约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

24、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

25、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树立教师的典范,“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孔子对教育的主要影响和贡献,、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德育思想,创立儒家学派。、教学思想与原则、培养了大批人材。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整理编写了诗、书、礼、乐、易

26、、春秋。,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孔圣人办教育和现代西方的课堂、学校教育制度相当,孔子当为教育家 ,但是孔子当时的教育内容 有些狭窄,笼统地讲有点像文学院,官学院的味道,好象没有技术学院的味道。后来科举制度所传授的内容,不出五经四书的范围,完全是迎合政治需要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式在当时就受到当代人的批判,因为孔子的教育是教官,不是教民。整个科举教育就是教考官、做官的学校,是统治人的艺术,不是官民平等合作的艺术。,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在这样的思想局限下,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稳定不变。,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

27、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孟轲 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

28、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二)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

29、王朝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二)私学兴起的原因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三)私家学派1.儒家私学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30、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育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又各有特点。 孟子,据史记记载,是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的师承关系不详,但从荀子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诸子学说都有批判,独盛赞孔子和子弓。,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儒家后学综合孟、荀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教育论文大学和学记。这两篇论文是封建地主阶级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2.墨家私学 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d 。 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从他们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

31、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篇章。,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 、尹文、接子、环渊等为代表;一派未到过稷下,以庄子为代表。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老子的思想。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庄子与孟子同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反世,对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4.法家私学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人物

32、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严重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志向于学,大约在三十岁左右,

33、开始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五十多岁的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 (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第二节孔丘

34、的教育思想,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教育则是实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过教育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说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

35、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所谓“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三、教育对象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无论富贵与贫贱、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

36、育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种说法虽不尽贴切,但也不无道理。,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五、教学原则 (一)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他说:“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诱导启发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三)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孔子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贯彻他的因材施救原则: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和能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另一方面,

37、是针对学生弱点,对症下药补弊救偏。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则不同,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学以致用 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孔子认为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乃是为作事而读书。他认为学诗就要会办理外交。“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六、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的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

38、心内容()爱人 ()“忠恕”是进行仁的教育的方法 ()孝悌为仁之本,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礼的教育孔子同时把“礼”也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把“礼”的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求君子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礼”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及生活中的礼节、礼仪等,其核心就是“正名”。,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乐道 孔子认为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教育学生“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就是要有为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心甘情愿地为之献

39、身,死而无憾。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克己内省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改过迁善 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身体力行 他要求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七、关于教师的思想 (一)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有新的

40、体会。按照孔子温故而知新的要求,教师的讲授不应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上,或人云亦云,而应对教材深入钻研,有独到见解,对教材不但吃透、熟练,还要精益求精。,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第三节墨子的教育 思想,墨子,鲁国人,有的史书上说是宋国人

41、。生卒年代史书上无确切的记载。大致生活在春秋之际,孔子之后。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开始批判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主要政治思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

42、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国亦有染; 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贤士”或“兼士”。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厚乎德行 是指兼士要德行高厚,要能够实行墨家的兼爱主张,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要能够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去帮助和爱天下的一切人,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能毫不犹豫的损己利人。辩乎言谈 是指兼士要有敏锐的思想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的“上说下

43、教” 。博乎道术 是指兼士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投身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三、教育内容 (一)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 墨子一书中,记载有几何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一中同长也。” 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定义是很相近的了。又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他对兵工学和防御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内容。 (三)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逻辑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

44、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四、教育方法 (一)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扣则鸣,虽不扣必鸣。他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 (二)主张创造,“述而且作” 墨子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在言行中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他明确的指出

45、:“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四)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墨子认为,对一个国家的君主进行教育,必须从国家现存的实际问题着手。 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这一教学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时学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念义: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益尊。”,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轲,字舆,鲁国邹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时好玩,他的成长得利于他的母亲,后来孟子精通五经,擅长诗、书、礼、乐、春秋,成年后开始

46、教学活动,中年后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前后共经20余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亚圣”。,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一、以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发扬。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

47、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但他又认为要做个完善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这个意义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是“求放心”。,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道德修养论 (一)持志养气 孟子和孔子一样非常重视立志的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志。 士要志于仁义,就是要“居仁 由义”。 养气则是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伟大、刚强、正义的精神。并且他认为一个人的浩然之气必须经过培养,才能发展、形成浩然之气。,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

48、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三)改过迁善 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人有过,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赞扬子路的“闻过则喜”和大禹“闻善言则拜”,更欣赏舜的“善与人同”。,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清心寡欲孟子认为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寡欲,即摈除外物的引诱,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才能使内心的善端得到保存和发扬。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49、” 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性是善之本,欲是恶之原,欲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存。,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五)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教学方法 (一)启发诱导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教师不急于代学生作出结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奕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第四节孟轲 的教

50、育思想,(二) 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不应急躁和躐等。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他 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三)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