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216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8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努力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城市。第二章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

2、新驱动,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加快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第一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科技资源向扬州集聚,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眼于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不断

3、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更好地结合起来,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在建好用好现有平台基础上,建成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两站三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力和推动力的重点

4、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与西安交大合建智能电网产业园,推进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南大扬州光电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扬州数控研究院等建设。推进省、市与扬州大学共建重点学科、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做到人才共用、平台共建,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驻扬大企业研究所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力度,推进资源共享。第二节建设创新载体创新载体是承载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以创新型园区、特色园区、大学科技城为主阵地,优化建设“创新扬州”的载体平台。加快建设

5、创新型经济先导区。充分发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积极放大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创新型园区的品牌效应,加大产业集聚力度,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研发园区建设,率先建设以创新为驱动,经济、科技、文化、产业和社会、民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区。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以省级开发园区为主体,加快推进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推动特色园区规划和特色产业规划互融,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和园区特色功能提升

6、互动,特色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延伸互补,市场化开发模式和多元化投资主体并进,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推 进邗江建设大学科技城、广陵建设信息产业基地、维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仪征建设汽车科技城、江都建设软件园、高邮建设光电科技园、宝应建设输变电装备科技园。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教园区。按照“孵化投资融资担保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以项目引领、创新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基地为支撑的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院)地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与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根据科技产品研发期、哺育期和成长期的生命特征,逐步探索由政府、园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导师计划

7、”,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我市新兴的、具有活力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第三节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创新金融资本体系。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市建设,基本实现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企业经营特色化和金融服务精细化,加快现代金融转型步伐。通过多渠道引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机构,鼓励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三农”、城镇化、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地方产(股)权交易市场,壮大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通过企业上市、企业(公司)债券、创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扩大直接

8、融资规模,加快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创投公司来扬发展,放大政府风投基金功能。逐步完善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快新建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并购重组、股权私募等综合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创新信贷产品,对融资需求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型园区建设项目,合作组织银团贷款。鼓励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层次创新需求。积极开展出口信贷以及贸易融资,提高创新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抵(质)押方式,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等业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探索国内保理、股权类理财产品。鼓励银行及中介机构设立研发中

9、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授信、担保、保险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创新非信贷业务,引导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围绕软件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探索集体打包贷款方式融资。加强银信合作,探索产业投资信托基金、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等业务。第四节营造创新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让信贷向创新型经济发展倾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机构加大对创新型园区基

10、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园区创新载体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为研发、设计等创新性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各类商标、专利、会计、审计、保险、担保、律师、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科技会展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力度,完善一批数据咨询、公共检测、标准化服务等科技公共设施,形成完善并具有实效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网络化的包括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降低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使用信息资源的成本。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积极探索政务代理、网上审批等,提高投资者创业方便程度。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11、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稳步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结构,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实施以自主专利技术为核心的专利产业化项目,使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特色产业具备一批核心专利技术,培育一批具有专利开发、实施、管理和保护优势的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定,掌握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促进扬州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新台阶,

12、继续夯实和加强标准化、计量作为质量的保障基础。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5个,江苏省名牌产品80个,争创国家质量奖1个、省长质量奖1个,全面加强市长质量奖评定工作。提升标准化保障水平,筹建扬州市WTO/TBT咨询站,建成标准化专业委员会TC/SC/WG3个,推进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500项,积极推进骨干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确认。加快质量服务平台建设,全力建成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推进省级、国家级液压机械质检中心、省级光电仪器计量中心、船用基础材料、道路照明灯具等质检中心建设。第六节培养造就创新人才

13、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素质良好、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推进“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二期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各类紧缺专门人才,5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0名,优秀博士人才500名。大力实施“千名企业家培养计划”、“万名经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百千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名师名医培养工程”、“百万职工大练兵大比武素质提升工程

14、”等各专项计划工程,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有效使用和留住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制定集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政策。不断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业创新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为人才在创业创新扶持、投融资服务、公寓房租售、出入境手续办理、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

15、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利用。 1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和合作,打通产业技术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和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快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

16、标准的制(修)定,掌握产业竞争制高点。 12.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拓展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领域。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产学研联合体等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快创新型园区、大学科技城、产业研究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成化工、汽车船舶、数控装备、LED、光伏、智能电网、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较为完善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发展人才培训、融资担保、技术成果交易、技术服务外包等社会化创新服务。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

17、作用,推进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创新型经济倾斜。 13.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为重点,全面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推进“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二期发展规划,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需求,认真落实有关产业、融资、产权激励与保护等政策,进一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14.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素质教育,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

18、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支持扬州大学等高校加强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与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合作,丰富扬州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突出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坚持科教和人才优先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转变,争创新一轮发展优势。第

19、二篇 创新引领新发展第四章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加大创新引导,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能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一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动力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机构和创新能力建设,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千企创新”工程,力争每年组织300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

20、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对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扶持。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2015年,全市70%以上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2%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企业数8%以上。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支持和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镇江设立分校或科研分支机构、创办科技企业,促进其最新科研成果在镇江转化并产业化,带动相应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

21、政联盟,探索将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性资金转变为投资性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后政府资金所形成的股权退出,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推动本地企业与在镇高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在镇高校对地方创新发展的人才技术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形成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个,引进和建设各类研发、检测机构50家。加大关键领域创新突破。集中全市优质创新资源,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智能电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

22、和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专利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力争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5000个以上。2015年,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 专栏1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1、新能源产业领域: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离网与并网发电系统、并网接入和控制系统、光伏生产装备,2MW及以上直驱永磁、混合励磁风电机组、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电机、叶片、控制系统,第三代核电压力容器、稳压器、蒸发器、安全壳、管道、泵

23、、阀等,生物质发电、固化、气化、液化技术等。2、新材料产业领域:飞机用喷射成形高性能铝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大型熔模精密铸造,航空发动机大型薄壁件、涡轮叶片,航空航天用钛合金薄板、中厚铝板,T300、T700、T800和M40碳纤维及应用产品,LCD、LED、OLED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材料等。3、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设备,航空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智能电网、数字化电力电器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4、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

24、息化软件、云计算应用等。5、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领域:双环铂等抗肿瘤药物,复方尼群洛尔片等抗心血管疾病药物,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药物,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技术,现代化中药、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发酵技术及装备等。6、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化工、冶炼、建材等领域清洁生产技术,新型节电装备、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工业气体、有机废水净化设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半导体照明技术。7、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精密成型、激光成型等先进成型技术,高端模具、精密模具及技术等。8、农业领域: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检测、

25、农业信息化技术等。9、社会发展领域:人口健康、节能减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公共交通、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强化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完善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积极运用财税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入,鼓励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创业板融资,做大风险投资规模,设立创投基金,鼓励发展科技银行,增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3%;市、辖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分别达到4%和3%。省备案创业投资企业5

26、0家以上,注册资金力争突破100亿。第二节提升城市服务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重点加强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公共服务、创新创业融资、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镇江科技新城,打造全市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加强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建设,2015年,全市“三创”载体累计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企业4000家以上,省级

27、以上科技平台100个以上,国家级科技平台超过10个。 专栏2自主创新“四大平台”建设1、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2、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主要包括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3、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市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拓展科技金融服务范围。4、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归国人员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设立市专利

28、专项资金,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促进创新知识产权化,提升产权市场价值,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达到2万件和1.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0.3万件。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研究和实施先进技术标准,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构建标准化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品牌推进计划,实施“市长质量奖”管理,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打造一批知名的自主创新企业和产品品牌。建立3-5个全国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50家企业建

29、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培育城市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加强科普事业发展,建设镇江科技馆,强化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素养,组织开展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导向功能,降低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开发风险。第三节提升人才支撑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发展投入。各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2015年,全市人力资

30、本投资占GDP 比重达到15%。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加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海洋海工、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服务经济方面的急需技术人才培养,加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者人才。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超过50万人,其中高技能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2.5万人以上,社会工作人才1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0%。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以优厚的待遇、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服务吸引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优秀企

31、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落户镇江。2015年,引进培育30名国家层面领军人才、3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000名海外领军人才。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5%以上。构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和环境。优化人才创新创业与生活配套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标准,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力大幅提升,2015年,人才贡献率达到43%。三、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

32、展、优先投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为镇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1)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税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自主品牌产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建立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支持各类产业构筑高端价值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

33、与创新投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12)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镇江科技新城,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基地。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吸纳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速向镇江涌流,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用、风险共担、

34、利益共享。 (13)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着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师德和能力建设,扩大优秀教师群体。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外地名校来镇合作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高质量完成全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推动在镇高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

35、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科学规划设置职教规模和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14)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实施新一轮“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加快引进培养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力争有更多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计划。优化人才环境,强化创业扶持,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刘捍东市长在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

36、0年7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上半年,分解和落实市委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创新的举措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抢抓城乡一体化推进机遇,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跨越态势初步显现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2亿元,增长3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1亿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37、入12667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6563元,增长13.7%。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一些指标的增幅继续保持在苏南的领先位次。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实现销售1648亿元,增长34.5 %,占全部工业总量的84.5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5.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明确了新兴产业“5+X”的发展定位,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11.3亿元,增长98.2%;实现销售490亿元,增长52.8%。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236.7亿元,增长37.5%。软件业收入增长59%,旅游收

38、入增长31%,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376%,物流业营业收入增长31.5%;文化产业完成投资20.9亿元,增长99.6%,一批宣传镇江的影视作品产生广泛影响。金融信贷稳步增长,6月末新增贷款193.6亿元,成立1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券”授信总投放达4.67亿元,43家企业受益。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2万亩、设施农业4.8万亩、高效渔业2.6万亩;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08家、入社农户3.2万户。 要素集聚实现新突破。镇江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镇江科技创新园列入十大省级科技创新型园区,镇江软件园等四个园区入选首批省科技产业园,镇江特种船舶及配套设备产业化基地通

39、过国家级评审。全市新建孵化面积62万平方米,是去年的2.5倍。引进7家研发机构、检测中心和高校院所分支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突破2%。“331”计划第二批55个人才(团队)通过综合评审,其中海归或有海外科研经历的博士42人。攀钢集团等一批央企投资镇江。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增长31.1%。进出口总额38.6亿美元,增长43.6%。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完成城建投资96亿元、交通投资66亿元,完成拆迁超过3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65.5万平方米。南徐新城和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加速推进。沪宁高铁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开通运营,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获得省里表彰。“三山”改造和金山湖景观工

40、程基本完成。全社会生态建设投入35亿元,21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11个新市镇建设的规划方案基本确定,界牌镇的全镇一体化发展、新区的“万顷良田”试点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全市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54个、建成面积176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上半年新发展私营企业9290户、个体工商户39705户,新增私个注册资本558亿元,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私个注册资本累计超过1200亿元,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全年1000亿元的目标。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8%。市区在建安置房348.5万平方米,已安置48.8万平方米、3870户。顺利完成新一轮市

41、、县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残疾人保障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审计、法制、外事、侨务、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稳定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工作扎实推进。 二、创新时代正在到来 下半年宏观形势日趋明晰,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一个创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并呈现出鲜明特征。我市如何积极应对,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现在,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助推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共识和主要任务。而我市企业总体上创新能力不强,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42、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20%,特别是部分辖市区新兴产业起步迟缓,没能做到“同步起跑”,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先进地区的领先态势和后发地区的崛起势头非常强劲,“马太效应”、“梯度效应”都呈现加剧趋势。这种趋势给综合竞争力偏弱的镇江形成了挤压和冲击。镇江发展的时空背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和南京两大都市圈加速推进,沪宁高铁的开通是一把“双刃剑”,给沿线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目前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各种优质要素将加速向中心城市转移,我们必须以新举措应对新变化,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 镇江的发展,一直为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和

43、人才支撑不够等难题所困扰,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大力推动创新。下半年,伴随着金融政策变化、房地产宏观调控继续、煤炭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生产要素供应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经济工作的难度、传统产业盈利的难度和保持投资高位增长的难度都将明显加大。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锐意创新、大胆突破。 三、全面集聚创新力量 面对扑面而来的创新时代,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的部署,我们认为: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充满活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强化创新意识、全力集聚创新要素、全速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城市跨越。 下半年,要在确保完成人代会各项

44、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奋斗目标:GDP增长1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在确保135亿元的基础上冲刺14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0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4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0%以上;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高水平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要确保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开展创建的各项工作,2015年,与苏南其他城市一道,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 完成这些任务,既是城市间竞争的需要,更是全市跨越发展的需要,是富民强市的必要保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级干部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开拓进取,更加尽心尽职;完成这些任务,要在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45、工作方法创新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从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来看,应特别注意: 1产业创新 继续推进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狠抓四个方面:一是抓特色。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确定发展规划,找准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领域。围绕这些领域,加大工作的组织程度,配强专业力量,对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研究,找准商业模式,着力引进顶端的品牌公司。二是抓基地。省里明确,对满足人才集聚、资金集聚、龙头企业、创新源泉“四个要点”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将给予重点支持和一定奖励。扬中和润州两个已被确认的省级基地,要加快建设;其他各辖市区、镇江新区都要加大申报工作力度,力争各地都至少

46、有一个省级特色基地、总数占全省1/10以上。三是抓项目。对投资总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和今后产出可超百亿级的重点项目,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要素,高强度推进。国家即将出台新的产业投资目录,各地要抢抓我市可审批1亿美元以下项目的机遇,加快有关项目审批。四是抓升级。继续深入推进“千百亿工程”,全年新增4家销售超百亿元企业。重点扶持全市前20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催生一批在2012年销售可达200亿元的产业“巨头”,使之成为在全省、在行业内有影响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0亿元,确

47、保软件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数双超200家,软件业实现销售超1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文化产业。立足彰显特色,争取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 2企业创新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只有企业不断创新,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帮助企业抢抓新机遇。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政策扶持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国家和省、市的扶持和激励呈现出“马太效应”,政策叠加的现象非常明显。从今年起到2012年,省级财政每年拨款20亿元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对销售超100亿元的企业,将允许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市里决定对有可能在未来3年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给予最特殊的政策,促使其成为行业龙头。二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动员企业家们站在生死抉择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产学研联合等多种渠道,开展技术创新。新建和引进10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检测机构。按照系统集成、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发挥已建各类研发机构的作用,防止有名无实、有站无人。三是强化服务引导。下半年,市本级财政将对政府性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基金)进行必要整合,并积极争取省以上各类专项补助,按照集中使用、不改变支出渠道的原则,筹集2亿元,充实和增加市级各风投、担保、投资公司股本,重点支持新兴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