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285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都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 发展研究 姓 名: 随阳阳 学 号: 2013103280 培养单位: 成都体育学院 专业领域: 体育教学 研究方向: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导师姓名: 杨啸原 龚茂富 二一六年 五月 二十五日 成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对本人递交的学位论文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在校内和与学校有协议的部门公布论文并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成都体育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2、,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成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业领域:体育教学研究生:随阳阳 指导教师:杨啸原 龚茂富摘要: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

3、表,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挖掘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文化内涵。洪洞通背拳作为传统武术中一个优秀的拳种门类,其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本研究通过结合客观事实归纳出山西洪洞通背拳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洪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显示,影响洪洞通背拳传承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洪洞通背拳的核心价值在当代难以体现。其次,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当代和洪洞县文化旅游产业极速发展的影响下,洪洞县重旅游经济发展,轻传统武术传承的现状让洪洞通背拳遭遇了厚此薄彼冲击。再次,在社会文明进步和西方体育文化的

4、影响下,人们更青睐具有观赏性的武术拳种和体育项目,以技击为核心的传统洪洞通背拳没有引起当地人们的重视。此外,受洪洞通背拳的传统的传承方式等影响,门派之争在当代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中依然存在,并且影响着洪洞通背拳的发展。最后,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对洪洞通背拳的投资力度不够,在组织比赛、文化交流、规划特定习练场所等方面都有待加强。洪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是既保留传统的文化核心,又跟随时代进步满足时代需求,促进拳种恒久持续的一种发展状态。其一,其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以改善自身现状困境为基础。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对洪洞通背拳的历史资料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完善洪洞通背拳自身的理论体系。其二,以价值实现为途径

5、。洪洞通背拳的研究学者在大力保护和传承洪洞通背拳最核心的技击价值的同时,还可以深入挖掘洪洞通背拳的健身价值,并在技击教学方式和健身锻炼方式上进行更好的区分,满足当代人的便捷的健身需求。其三,以适当借力地方文化为特色形式。借助洪洞县“根祖文化”快速发展的东风,将洪洞通背拳文化渗透其中,形成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寻根问祖”带动“寻根问武”。其四,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是洪洞通背拳可持续发展的强力后盾。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可以改善洪洞通背拳目前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虚弱”状态。亦可使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无后顾之忧,能全心全意的投到入培养继承洪洞通背拳文化与技艺的后续人才。关键词:洪洞通背拳;传承困境;可持续

6、发展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can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power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Hongdong Tong Bei Quan is one of Chinas man

7、y excellen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ut it is worried about its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by combining objective facts summed up the plight of the Shanxi Hongdong Tong Bei Quans heritage it is currently facing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relevant proposals aimed at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

8、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ngdong Tong Bei.In this study,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s,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all be u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pact plight of Hongdong Tong Bei Quan heritag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9、ly, Hongdong Tong Bei Quan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modern times. Second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Hongdong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ving very fast. Hongdong tourism economy,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Wushus hertiage lets light p

10、ass back fist Hongtong suffered a shock favoritism. Ag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people prefer to study martial arts that are more attractive and other popular sports, so Hongdong Tong Bei Quan did not attract local attention because o

11、f its fighting core. In addition, the tradition way affected Hongdong Tong Bei, etc. In the contemporary martial dispute Hongdong Tong Bei heritage still exist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ongdong Tong Bei. Fin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Hongdong Tong Bei investment

12、is not enough. Organization of competitions, cultural exchange, planning and practicing specific places are to be strengthened.Hongdong Tong Be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o retain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o follow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c

13、hange, to promote boxing continued a state of development. First, it punches holes through the ba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improve the plight of its own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Abandon sectarianism, jointly Hongdong Tong Bei historical data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ining, improve Hongdo

14、ng Tong Bei Quan own theoretical system. Second, as th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Researchers Hongtong passes the back fist while vigorously protect and pass Hongdong Tong Bei Quan martial core values, you can also dig Hongdong Tong Bei fitness value, and the martial arts teaching mode of exercise a

15、nd fitness better distinction that meets the convenient fitness needs. Third, in an appropriate form of leveraging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With Hongdong County ancestral roots cult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will pass back fist Hongtong cultural infiltration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16、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visit a drive get to ask the military. Fourth,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strong backing Hongdong Tong Bei Qu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can be improved Hongdong Tong Bei Quan currently in school sports w

17、eak state. Also make the process of heritage inheritors no worries, to wholeheartedly follow-invested into the culture inherited talent Hongtong passes the back fist and cultural skills.Key Words: Hongdong Tong Bei Quan;Inheritance dilemma;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录1 前言11.1 选题依据11.2 文献综述21.2.1 相关概念界定

18、21.2.2 相关文献综述32 研究对象与方法72.1 研究对象72.2 研究方法72.2.1 文献资料法72.2.2 逻辑分析法72.2.3 专家访谈法72.2.4 田野调查法83 研究结果与分析93.1 洪洞通臂拳释义93.2 洪洞通背拳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文化103.2.1 洪洞县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103.2.2 洪洞通背拳的起源123.2.3 洪洞通背拳历代师承传递表123.2.4 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的密切关系143.2.5 洪洞通背拳技术体系及文化特色153.3 洪洞通背拳发展现状及所面临困境173.3.1 时代背景下洪洞通背拳的发展现状173.3.2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来看洪洞通

19、背拳的价值实现困境183.3.3 地区文化背景下洪洞通背拳所面临传承困境193.3.4 政府对洪洞通背拳的重视程度欠缺203.3.5 洪洞通背拳自身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术研究急需深入213.3.6 洪洞通背拳的门派之争223.3.7 洪洞通背拳在学校体育方面发展“虚弱”233.4 洪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243.4.1 结合时代需求,开发洪洞通背拳的健身价值243.4.2 通过根祖文化带动洪洞通背拳的发展253.4.3 借助政府推动,增强非遗的保护意识,促进洪洞通背拳的发展263.4.4 加强对传承人保护和支持263.4.5 组织针对洪洞通背拳开设的拆招交流273.4.6 不断完善教学内涵,加速

20、洪洞通背拳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发展273.4.7 强化洪洞通背拳的理论研究,完善拳种理论体系284 结论与建议284.1 结论284.2 建议295 参考文献306 其他注释31致谢32附件331 前言1.1 选题依据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都是武术界的一个主流话题,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随着武术研究者的不断努力,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拳种陆续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全人类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延续传承的思想砥柱,更是需要我们特别珍视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传统武术都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杰出符号,传统

21、武术各大门派都具有其异常独特的风格,在悠久的发展史中,各派从不同程度上结合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历经漫长的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渗透,蕴含了美学、哲学、军事、医学、健身养生及体育等要素1。它是当代武术文化内涵的源泉,也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要让中华武术享誉世界,就要从发展传统武术着手。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逐渐边缘化,一些老拳师相继离世,传统武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因根祖文化而闻名于全球,提起洪洞县,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大槐树祭祖,继而是明代监狱,特别是京剧著名的剧目“女起解”中流传的苏三在洪洞县

22、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让洪洞县在全国广为人知,可见洪洞县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地区。然而在背负着光鲜亮丽的根祖文化名牌的地域背后,却鲜有人知洪洞通背拳这一珍稀的古老拳种。洪洞通背拳是传统武术诸多拳种门类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了传统哲学文化,具有完整的技击体系,系统的习练理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但目前它的发展不容乐观,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周边地区,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习练通背拳的人已经很少。在当地民间,除了部分老拳师和少数爱好者之外已极少有人习练,甚至当地很多老百姓和年轻一代对通背拳的了解都知之甚少。洪洞通背拳的传承陷入了被人不闻不问的尴尬境地,不得不说是传统古文化的一种悲哀。经过山

23、西洪洞通背拳协会的挖掘、整理、申报等不断努力,在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成功入选山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10日山西省洪洞县通背缠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政府的帮助下山西洪洞通背拳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然而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依然需要相关部门和武术学者的努力。洪洞通背拳不仅是我国传统武术的宝贵拳种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贵传统文化代表。对洪洞通背拳的保护与研究,一方面是发展传统武术的需要。洪洞通背拳的精髓是它的技击价值,由于在传统的传承过程中传承制度的限制,习练者很难接触和学习到它的核心内涵,所以很多学员弃繁求简的学习

24、诸如更为简洁、时髦的“跆拳道”等项目。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不得不为它的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洪洞通背拳发展至今,其蕴含了缜密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更青睐于外来文化而忽略了本土的文化。洪洞通背拳是一种需要师傅亲身传授的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是“以人为本”的。随着年代的更替,许多传承人和老拳师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唤醒当代人保护洪洞通背拳的意识,对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困境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客观的分析传承困境能够促进拳种更好的发展,秉承着可持续原则,能使洪洞通背拳更好的代代相传。1.2 文献综述1

25、.2.1 相关概念界定1.2.1.1 “传承困境”的概念 “传承”从字面理解为传授与继承,对某一学问、技艺、文化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本文中的“传承困境”主要指在这一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与客体所面临的困境,这个困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又包括传承的学问、技艺、文化等本身的内在因素所造成的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障碍与冲击。1.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007年,在我党的十七大上,当时的胡

26、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洪洞通臂拳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再发展,文化的积累背景和时代的主题背景一方面支撑着文化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文化展开的方向、维度与限度。因此笔者认为,洪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是既保留传统的文化核心,又跟随时代进步满足时代需求,促进拳种恒久持续的一种发展状态。1.2.2 相关文献综述洪洞通背拳既属我国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属于我国的国粹传统中优秀的一个拳种门类,

27、对其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武术保护和传承方面文献的查阅。笔者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书籍与著作,浏览了全国主要的体育学术的期刊与杂志。对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资料分析。1.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

28、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提供的相关文献检索系统,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15年,共检索到83965条相关文献。可见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诸多学者的着重点。2006年,我国第十二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贺辞中写道:“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家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人类传统文明需要传承,文化需要不断延续,需要生生不息。非物质

29、文化遗产的申请,不仅是为传统的人类文明、文化、思想等正名,更是要通过申遗将这种传统文化更好的在当代发扬光大。北大教授夏学銮曾经说过:“文化遗产不是古董,把它封存起来,束之高阁,或者放在展览柜里任人观赏,抑或是仅仅当作一个荣誉,争取来了就大功告成了,不是这样的。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它的作用,是给予我们创新的素材、灵感等。文化遗产只能证明过去,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只有对过去的缅怀,没有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设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从遗产中得到创新的资源和动力,有遗产能够促进我们创新,而不是阻碍。如果因为遗产而阻碍了创新

30、,那就得不偿失了。”刘魁立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与其呼应的物质载体而表现,我们更加关注的应该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而并非遗产的物质层面。该研究通过全球化背景进一步论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和关键传承主体和物质层面之后在精神内涵,对非遗武术的研究有着重要启迪。陈永辉; 白晋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民间武术的开发3一文中从非遗视角为出发点,提出了对民间武术开发的相关对策。诸如民间武术传人的培养,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活动及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大力开发,在

31、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展民间武术项目,综合利用媒体传播等途径进行宣传等策略。滕希望在申遗形势下传统武术的保护研究4中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持有四个原则:遵循人本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协调性。研究者认为我们要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同时作者在文章提出相关对策,运用传统武术自身的努力,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武术产业化等措施进行保护的策略。 张斌在其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武术立法保护研究5一文中,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进行立法保护,他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的体育形式和文化形态,需要根据其本身的独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加以调整,从而

32、真正有效的保护这一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1.2.2.2 传统武术的传承困境研究现状传统武术是指在从原始社会的武力争斗到农业社会的体力劳动的历史时空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在当代仍在传承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等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6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是历来武术学者们研究的一大重点,近年来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武术应该如何发展,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如何解决等方面都各抒己见。依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提供的相关文献检索系统,以“传统武术”为“主题”进

33、行检索,截止到2015年,检索文献共计12518条;以“传承”为“主题”在“社会科学辑”中“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分类中进行检索,截止到2015年,检索文献共计4366条。由此可见前人学者在传统武术的传承方面的研究是硕果累累的。分析文献不难发现,在传统武术的传承方面很多相同的问题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例如传承人的重要性、传统武术门派之争、传承方式的单一、传统武术内在的传承活力等普遍性的问题。唐存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一文中对传统武术的在发展中状况进行了因素分析,作者研究得出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收到以下五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第一、传统武术难以引起当代社会的高度重视,至使老拳师或传

34、承人不得不为生存而另寻出路。第二、传统武术的传承制度和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在学校教育中,武术课程中教学内容缺少传统武术最珍贵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技击含义,使学生对武术课出现了“喜欢武术而厌倦上当下形式的武术课”的尴尬情形。第四、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发展中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促进传统武术的保护。第五、对国外宣传和传播工作的力度不够,在对海外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还需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7梁石云在传统武术传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认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中存在着传统武术文化边缘化、传承方式单一化、传承人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阻碍。8王林;虞定海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

35、策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为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但传统武术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机制需要完善、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失、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对传统武术保护传承的效果缺少评估和反馈机制。9牛爱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其自身的客观现状、历史特点和运动特点等选择贴合身的独特发展方式,并以呼吁民众对文化的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关键。10龚茂富在传统的延续:当代中国民间武术的祖师爷信仰中认为,充分发掘民间武术祖师信仰的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并超越原有的逻辑,可以为

36、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传统之创造转化提供动力。这一研究从本质上说明门派的统一与正宗在被认可的情况下可以推动武术的发展。11张纳新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一文中提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第一、“拳种”的保护,强化传统武术的实体。第二、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传承人”的保护,强化活态载体。第四、重视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在武术的发展中,和谐处理好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第六、在法律法规方面为传统武术提供制度保障。第七、传统武术以保护为主,同时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开发。12王林;王恒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

37、的原生态回归一文中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应以保存其传统文化核心为关键,即原生态。这也就有了传统武术保存原始的核心价值一说,然而在传统武术在向原生态回归中,对于“原生态”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将是传统武术能否在这一“文化运动”中获胜的法宝。131.2.2.3 洪洞通背拳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相关文献检索系统以“洪洞通背拳”为“主题”,截至2015年,共检索到56条相关文献。作为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拳种,历来学者对洪洞通背拳的研究虽少却各有其独特的观点。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作者闫晋光的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唯一一个从非遗视

38、角出发对洪洞通背拳进行研究和保护发展。作者在文章中由独特的视角对洪洞通背拳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策略和理论支持。金馨瑜在期发表的文章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技术与思想的双重构建中认为洪洞通背拳作为洪洞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代表,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形象,是富含东方哲理内涵的体育项目,充分地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有特质。作者从文化视角对洪洞通背拳进行了文化价值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洪洞通背拳根祖文化思想构建。14孙会文在洪洞通背拳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制约洪洞通背拳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拳种本质与社会现状冲突,传统武术的发展模式制约,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模式制约以及其

39、自身理论体系的匮乏等因素。该研究提出了洪洞通背拳在当代发展中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策略的。15张润宇在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一文中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独特之处研究,即洪洞通背拳的活态性、实战性、技击性及健身性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16。刘剑在其论文洪洞通背拳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对策,认为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以适应当代发展,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方式需要跟随时代的演变进行改变,不断加强对洪洞通背拳的深入研究,丰富拳种理论基础,完善拳种理论体系,这样使得洪洞通背拳在当代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最终使其精华在社会中代代相传,让洪洞

40、通背拳文化在世界武坛中展现其应有的辉煌。另外,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也应是洪洞通背拳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成为段位制教程,可以推动更多的武术习练者进一步了解并习练洪洞通背拳,向洪洞大槐树一样在全国家喻户晓,使洪洞通背拳成为洪洞县继“大槐树”之后的又一个文化名片或文化品牌,这些都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17综上所述,当今学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非常之多,并且各执其独特的观点。特别是在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有着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对同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洞通背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拳种缺少挖掘,另一方面由于洪洞县根祖文化发展的背后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产

41、业,有着巨额的经济效益,从而让当地人重视根祖文化而忽略了通背拳,对洪洞通背拳的对其传承及发展的研究也是较少的。在根祖文化与通背拳结合方面,学者金馨瑜是首个从根祖文化视角下提出洪洞通背拳技术与思想的双重构建。在从非遗相关综述中可以看到非常之多的学者在保护和传承中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地位提到非常高的地位,然而目前对洪洞通背拳传承人的保护研究仅仅是顺带提出,相关研究中提及的也并不多。本研究拟在以地方拳种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出发,通过走访形式对目前的传承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与总结,从一手资料中归纳出切实存在的困境,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以在当代实现洪洞通背拳的核心价值为基础,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可持

42、续,结合地方根祖文化为发展的特色形式,根据客观实际提出自己的相关预想,旨在对洪洞通背拳的发展提供借鉴。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洪洞通臂拳。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自民国时期以来关于“洪洞通臂拳”研究的专著、文献和相关论文利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网络文献检索系统、洪洞县武术协会藏书、洪洞通背拳相关学者赠书等广泛搜集和洪洞通背拳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仔细鉴别、阅读、整理、研究,从而系统地掌握本专题的概况和最前沿的研究状况。2.2.2 逻辑分析法主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等方法,对所所查阅的资料结合有关的理论对所涉及的

43、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分析,去粗取精,理清和掌握洪洞通臂拳的发展现状和规律,并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2.2.3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洪洞通背拳的研究者、传承人和相关部门领导者进行访谈,了解洪洞通背拳的真实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和交流。2015年12月在在山西省洪洞县采访了洪洞通背拳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第八代传人樊汉武老师,在山西临汾采访了洪洞通背拳的第九代传人张燕军先生,在尧都区采访了洪洞通背拳研究学者、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刘剑老师,在洪洞武术协会采访了胡安辉会长等人员。2016年1月走访洪洞县实验小学了解洪洞通背拳的开展情况。通过对此类权威学者和专家的进行的相关

44、访问和理论咨询,深入又客观地了解洪洞通背拳的拳史和当代发展现状,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让本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4 田野调查法通过在洪洞县洪洞通背拳主要传承场所的观察,调查和体验洪洞通背拳传承的过程及方式,深入了解洪洞通背拳的传承现状。走访洪洞县武术协会,了解政府对洪洞通背拳的支持与保护程度。图1 第八代传人秦根基率李国锁等徒弟在洪洞赵城广场表演洪洞通背拳器械对练。(作者拍摄)图2 洪洞背拳第九代传人张燕军先生在教授洪洞通背拳。(作者拍摄)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洪洞通臂拳释义洪洞通臂拳又称“通背缠拳”,它是中国传统武术门类中为数不多的以地方名字命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拳种之

45、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系长期流传于洪洞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色的中国传统拳种。洪洞通背拳包含母拳一百零八势,数十个子拳套路,更有对练套路及各种长短器械套路等,是一种以拳速节奏多变、拳招无处不圆、拳法出奇多变、拳弧以短制长、拳势以快制力等为特点的拳种18。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郭永福、贺怀璧、贺毓英、施继文、施根林、樊一魁、许方庆等。当代代表性传承人有樊汉武、秦根记、陈国锁、徐奎生、张燕军、刘剑等。图3 樊汉武老师(前排由左至右第6位)与部分徒弟在大槐树下合影(作者于樊汉武老师家中珍藏相册复拍)3.2 洪洞通背拳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文化3.2.1 洪洞县的历史、文化

46、和地理环境“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位于我国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北可达幽并,南可通巴蜀,是三晋锁钥,晋南要冲,地处北京西安旅游一线的中间地带。洪洞县不仅身负“全国武术之乡”的美誉,更是我国历史名县之一,有大槐树、广胜寺、万圣寺、乾元山、苏三监狱、温家大院、青龙观玄帝宫等风景名胜与古代建筑。洪洞县最著名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京剧玉堂春 、 女起解 ;二是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的举国瞩目的大移民事件,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个具有标志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移民事件,史称“大槐树移民”。洪洞县志设有大槐树移民专卷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明初移民是朱元璋的一项政策,据洪洞县志统计,洪洞县在明代共计移民一十八次,移民轨迹延伸多至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移民地点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南、安徽、河北、山东、北京、山西、湖北、天津、甘肃、黑龙江江苏、湖南、辽宁、吉林等地19。移民后裔遍布于五湖四海,散居祖国大江南北。同时,洪洞县又是武术之乡丰富的历史移民文化,也让洪洞通臂拳的拳影在祖国各地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