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你的一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决定你的一切.doc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维,决定一切象咨询公司一样管理企业本书涉及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第1章管理咨询是什么?就是要导入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提供一种决定问题的办法和工具。许多企业不理解,为什么企业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咨询公司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解决?为什么企业家反复强调的问题,员工理解不了甚至还提出反对意见,而咨询公司在短期内就可以让他们理解并接受? 其实咨询公司并不是“神”,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只不过是掌握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系统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给决策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关键,有效地安排好时间、人才和资金,是企业管理
2、中的难点。不同的人在作决策时的时间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关注细节,他们经常会在某些细节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很容易钻进牛角尖。如同样是战略问题,有些人关注战略的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愿意多花点时间作战略调研;相反地,有些企业却很重视战略决策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他们知道,如果收集不到正确的市场信息,那么指标体系再完美也没有用。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的对接人员很重视咨询的细节,他们期望每一个环节都能尽善尽美,他们将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每次会议的精心准备上,消耗在每个项目文件的咬文嚼字上,消耗在对老板意图的详细贯彻上,并且在讨论会上无休止地
3、讨论着微观的问题。另一种是抓大放小。这类企业认为,应尽快学习咨询公司的学习能力、思考模式,使其转化为中高层领导的执行力。他们注重的是与咨询公司就主要问题进行的头脑碰撞,注重学习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并自发地学习项目的主要理论模型与知识。两种企业最终的结果都是理解并执行了咨询项目,但效果却不一样。相对而言,关注细节的公司对项目的理解程度要高一些,他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也不差,但缺点是他们只就问题解决问题,并没有跳出问题来看问题,也就是说,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他们有可能还要找咨询公司帮助解决;而关注方式方法的企业可能在项目的细节方面理解较弱,但他们却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他们就
4、可以自己解决了。因此,咨询公司如果只是提供一些漂亮的咨询方案给企业,那它只是提供了“鱼”,只有给企业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他才可以说他给企业提供了“渔”。咨询的思维绝对不是策划的思想我们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将思维方式理解为“点子”或者是“策划”,因为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赞成将“咨询”与“策划”等同起来。“咨询”是理性的,它关注的是科学与逻辑;“策划”是感性的,它偏重的是创意和传播。我们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要将管理的问题通过所谓的创意来解决。中国目前咨询市场有两种主要的经营模式,一种是以前的“策划”业,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策划”大师之类的,另一种是“咨询”业,也
5、就是在西方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顾问公司。“策划”是中国专有的名称,尽管很多策划人士努力想在西方寻找产业的来源,结果却收获甚少,最多与广告行业有点联系,策划在英文中的翻译只能是planning,但广告行业却是属于communication,因此我们说策划是中国特有的职业。其实中国的策划业是介于咨询业和广告业两者之间的一种职业,说它是行业可能还有点勉强,将它说成职业会准确一些。大部分的策划人士都和新闻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这和职业发源有关系。以前许多策划都是通过广告或媒体帮助企业进行品牌设计或企业形象传播的,因此许多策划人士都是以品牌和CI设计起家的,他们有着很好的媒体网络,文笔自然是高
6、人一等,他们的创意也经常出人意料。在中国这种过渡经济时期,许多的企业行为都是短期行为,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什么“战略”,而只关注“策略”,而“策划”恰恰是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一种手段。策划在广告行业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因此策划到现在为止还是很有市场,或者说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还需要策划这一职业的存在。但咨询却是一种严肃的职业,它来不得半点虚夸,它在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强调科学地预测和分析,需要理性的思维、结构化的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因此,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在中国这块特殊土壤上,它们又阴差阳错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品牌,策划公司设计的方案是通过某种方式吸引客户的眼球,像公司
7、老总喝涂料、企业百里长街求车等,而咨询公司拿出的方案却是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设置品牌模式,建立品牌诉求点,确立品牌传播途径等,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因此,如果你想在短期内引起轰动效应,那么策划或广告公司会很适合你;如果你想从长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那么只有咨询公司才能真正帮你实现这个愿望。通过表象看本质相信许多人都知道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寓言讲的是许多人住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身上套着枷锁,无法任意动弹,只能面对洞壁。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他们与火堆中间,许多物体来来去去。火光将这些物体的身影投射在沿壁上,落在他们眼前。这些人错把影子当做物的真相,岁月就这么静静流逝。柏拉图认为,世间大多数人的
8、生活方式都像洞中囚犯,长久为假象与现实的阴影所蒙骗,而逃脱洞穴的人把外界的真相带回洞穴中,却不一定能使人信服。这与我们在企业中所碰到的问题是何等暗合!如果你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那么你所解决的肯定不是问题。哲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企业领导会认为,这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他们想的不一样。一方面在于企业领导是当局者迷,另一方面在于他们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工具,也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时间去系统地分析和整理。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一样,作为一名职业医生,他的职责更多地是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病人的原因,而不是仅
9、仅听了病人的病情汇报后就对症下药。也就是说,可能病人说他呕吐的原因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的胃有问题!咨询也一样,往往企业所理解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另一种问题的表象。如有时企业和我们说,他们要做企业文化咨询,但经过我们的详细了解后发现,企业真正要咨询的其实是战略。因为缺乏战略的指引,员工没有奋斗的目标,于是我们为他们做的咨询方案是先战略后文化。有的企业说员工没有责任心,产品质量经常出现问题,因此他们的结论是要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加强质量意识。但经过我们的初步诊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其规章制度不完善,员工经常不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生产,所以质量问题始终
10、解决不了。咨询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准问题,然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咨询必须透过企业纷繁复杂的表象问题,抓住其症结所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咨询走入迷途。经盛公司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顾问,应该具备通过表象看本质、能紧紧抓住核心问题的能力。这种找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专业培训与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在项目的调研阶段,缺乏经验的管理咨询顾问经常会陷入表象问题之中。在访谈阶段,企业内部人员基于不同的利益驱动,向咨询顾问反映企业内部方方面面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并非是企业症结所在,而是企业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在每日的访谈总结会中,经常也会有咨询顾问提出或这或那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进行分析的基点。比如,有的咨询顾问
11、反映,很多基层员工认为现在的企业没有凝聚力了,因为他们回忆起企业初创时企业领导人与他们共同在生产线上奋战的岁月,认为那时的老板很贴近员工,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可现在员工连领导的面都见不到。如果仅仅从这些情况就贸然得出该企业缺乏凝聚力,其结果往往是错的。我们知道,领导者经历了企业初创期以后,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未来的构想与发展上,把握的大的战略方向,而不是勤于具体的业务。因此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中层干部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企业文化传播的职责。合格的管理顾问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些员工想离开企业,他们在访谈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多都是对企业的不满,如果就此将这些信
12、息不经过分析就急于得出结果的话,那结论肯定是错误的。记住,没有问题的企业才真有问题,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问题都需要咨询公司解决。关键问题咨询公司可以协助解决,次要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70%共性与30%个性作为管理咨询公司,每年接触的行业起码在十个以上,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特性,所以不同行业的企业都会和我们强调说,我们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那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只有特殊性而没有共性呢?答案是否!在我们看来,所有行业70%的特征都是一样的,只有30%的特征才可能是个性的!因此,锻炼通过表象看本质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必须紧紧把握企业管理的根本性规律,结合西方企业发展历史与中国企业的发展轨迹,以70%的共性来
13、看待30%的个性,才不至于陷入行业特性的沼泽。不要为了个性而个性,没有共性,哪来的个性?在70%共性的指导下处理30%的个性问题不同的行业都会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其实,只要是企业,面临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企业的共性问题。所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70%是一样的,只有30%的问题才可能是差异化的。我们重点解决的是30%的差异化问题,而70%的共性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站在70%的角度看30%,问题将不再是问题;站在30%的角度看70%,那么问题就是问题。例如钻石行业是资源导向型行业,因为每一颗钻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的,从事钻石行业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我们有个具有十多年历史的钻石客户就是这样的
14、行家。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客户经常会在与咨询公司前期的商务谈判中一再强调本行业的与众不同。而事实上,只要抓住钻石行业是资源导向型行业的基本规律,抓住战略的基本出发点,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当我们面对每一个新客户的时候,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是否配备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是否有该行业的咨询成功案例?很多MBA也在谈论做咨询项目时行业背景的重要性。他们简单地认为,做电力行业企业就应配备电力行业工作背景的咨询顾问,做快速消费品就应该配备有快速消费品从业经验的咨询顾问。我们换个角度考虑:中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具有行业咨询成功经验是否是该项目成功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我们认为,其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关键
15、在于能否以正确而又灵活的咨询思路、本着从客户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去主导客户、主导项目运作。再回过头看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咨询顾问行业熟悉程度的要求。我们认为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专业的咨询顾问应该把握得住自己专业的咨询思维和分析方法,而对于行业的熟悉程度当以了解为限。对咨询顾问来说,他们只要做到能分析国内外同业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捕捉行业的基本特性、把握所处行业应具备的战略思维方向就可以了。处于共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企业具有共同的管理缺陷;处于全球化经济环境中的全球企业,都面临着许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遵循共同的经济规律。我们理解客户公司管理人员追求企业个性的心情,然而,企业的个性是
16、建筑在70%的共性基础上的。整合行业信息整合行业信息,是咨询顾问能够快速进入某行业的理由。如果咨询顾问只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行业知识,无论他多么聪明,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将一个行业了解透彻,因此,如何整合行业的信息资源是咨询顾问迅速掌握行业情况的先决条件。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客户公司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老师。通过访谈、调研、讨论、头脑风暴会等各种形式,加上对行业各种专家的访谈与沟通,咨询顾问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行业最关键的信息。80%的信息集中在20%的问题上。咨询顾问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行业信息,只要了解20%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信息就可以了。因此咨询顾问一定要在培养跳出问题看问题的宏观掌
17、控能力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咨询客户涉及多个行业,这需要咨询顾问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新的行业关键知识;只从事某一行业的咨询顾问,其视野是狭窄的,而且也极易形成思维惯性与惰性,也无法从其他行业的发展中汲取可用的经验为自己所用,形成不了咨询顾问与行业企业管理者之间真正的价值区别。有的咨询顾问一进入客户公司,便忙着搜集相关的行业资料,并且坚持说只有成为一个行家里手,才能做好这个咨询项目;结果,他陷入了怪圈,变成和客户公司的经理人一样关心细节问题,关心微观问题,而应做项目报告的本职工作却是一团乱麻,甚至连客户的部门经理都比他明白。咨询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咨询公司团队与客户公司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
18、能是单方的行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公司的团队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涉及行业经验方面则可以向客户专家学习。对于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管理专家为他们做管理咨询,不需要行业专家帮他们做行业咨询。站在行业专家的肩膀上,运用正确的咨询思维作导向,整合行业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该行业的方案才是咨询公司正确的选择。在某一个战略规划研讨会上,当客户公司的高管人员对于咨询公司方案沟通稿中提及的行业专业术语纠缠不清、并没有为报告总体框架中提出的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激荡头脑时,企业人员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双方的优势:咨询团队胜在咨询实操的结构化思维模式,而客户团队则胜在行业经验。行业术语怎么讲
19、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他们应该如何借助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分析自身的企业。工具,用一分力办十分事很多公司不能理解,企业多年存在的问题,咨询公司三个月就能解决,这可能吗?其实这就是咨询公司存在的理由之一,如果企业不是希望借助外脑的力量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就没有必要请咨询公司介入了。咨询公司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运用了正确的管理思维、找到了共性的企业规律、捕捉到了问题的实质,并且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结构化思维分析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咨询工具既是咨询思维的固化,也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新的个性化的工具,这一工具可以移植于企业管理人员,让他们运用这套工具进行日
20、常管理。打个比方,你要将一个钉子打入墙里,如果你用手去打,那难度很大,可能要让你手破血流。但是,如果借助锤子,那只要轻打几下就能完成。这就是工具的作用! 根据杠杆理论:工具的使用不在于力气的大小,而在于用力的方法和用力的位置!将行业和企业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总结,通过模板化和工具,发挥杠杆的作用,借力发力,这是咨询公司存在的另一个理由。咨询公司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实也将工具的方法传授给企业,让他们掌握用一分力做十分事的技能。分析工具就是不断地建立假设、进行论证、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工具应用的层面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个管理咨询项目的诊断阶段,面临纷繁复杂的企业现象,没有一套系
21、统的分析工具是无法得出能针对问题实质的结论的。我们有一家客户,某一牵涉到企业战略核心的问题研究了六七年也没能解决。他们找到我们。我们为此进行的诊断分析围绕着战略规划应考虑的几个要点事业、长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展开。咨询公司先提出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引导客户公司全体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思考,并要求他们当场作出判断。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之后,再继续第二个问题。刚开始,高层们很不习惯,也有点不耐烦,认为假设都是无效的,与事实不符。但很快,他们就进入状态了,因为他们明白了咨询公司在用分析工具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最后,大家兴奋地说,早就应该这样做了,问题讨论了几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2、谁也说服不了谁,原因就在于没有这样的分析工具引导大家按照共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仅三个小时脑力激荡工具的运用,就使企业高层在这个拖了几年未决问题的解决上达成了共识。管理工具的移植是提升管理者执行力的有效手段还是从我们咨询的案例说起。这是一家系统导入经盛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三环模式的企业,我们的方案为他们带来了业绩的提升,但在实施中,我们发现,企业还面临着人力资源素质、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素质难以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困境。尤其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三个项目的企业对接人员对于实施方案的执行力远远不足,企业领导人很着急。在企业高层请我们为中层管理干部提升计划提建议的时候,我们认为现有中层管
23、理干部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收与放,放就是在可控风险的基础上充分授权,允许其独立;第二是收,在放的同时要加强跟进、指导,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管理工具。在企业战略运行体系的实施中,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是战略实施的最大保障,但同时也是提升管理者自身能力、管理下属的有效管理工具。在我们的指导下,企业人员和我们一起开发了一系列的配套工具,充分体现了咨询公司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的价值观念,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思维方式是引领管理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咨询工具的本质就是咨询思维的总结与提炼。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系统问题,是愿景、哲学、价值观的领导问题。战略的实施所依赖的指标体系,
24、文化实施所依赖的理念体系及人力资源实施所依赖的价值流程,都来源于愿景领导、哲学以及价值观领导这三条主线。只有将问题的不断论证深入到哲学的基点这是企业之道,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在一个战略咨询项目的研讨中,咨询公司与客户公司就战略何去何从问题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长期从事实践、已形成经验定势的管理者们都是从务实的角度看问题,有的说应大力发展甲事业部,有的说应将资源倾斜到乙事业部等。我们首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赢利模式,赢利模式与事业有何区别,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企业的赢利模式问题还是大家共同的事业追求并由此引申出企业存在价值的哲学问题,这才使得整个讨论不至于陷入迷途,无功而返。在另外一个企
25、业文化管理咨询项目的实施辅导初期,客户公司的企业文化部没能把握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的要领,一开始就陷入了迷茫,面对设计完善的方案无从入手。我们在分析之后,发觉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文化部理解的问题,他们缺乏运用思维方式的能力,相反地却进入了形式活动的误区。要知道,不能单纯为了文化而文化,必须将文化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否则,文化将没办法做到“由虚入实”。我们在辅导中要求企业文化部必须抓住企业哲学这一理念支点,运用矛盾辩证法的工具去指导实施。咨询顾问的终极价值在于以高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无法达到这一高度,那么就难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而高于企业管理者看问题的能力,并非仅仅来源于分析工具
26、或者管理工具的运用,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掌握。只有牢牢占据这一制高点,才能在咨询过程中真正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且实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尤其是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如果只是借用西方管理咨询模式为本土企业做简单导入,就难以为企业提供长远的价值,中国的咨询顾问应当善用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结合的思辨工具,为国内咨询业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在业界广为流传的牧羊人与咨询顾问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故事中的咨询顾问运用最先进的咨询工具得到了羊群数量的最终结论,却遭到了牧羊人的嘲笑,因为咨询顾问说出的只是牧羊人本来就确知的事情。很多咨询顾问故弄玄虚,在咨询中使用了很多数理分析模型,搞得企业管理者一头雾水,这样的
27、做法是毫无意义的,是对企业的高度不负责任,因为它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咨询顾问才能长期立足于咨询界,并与企业实现共赢。只有充分地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才能体现出一分力办十分事的原则,这样,问题就能得到迅速而圆满的解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协调统一的,这也正是咨询公司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于企业管理者的优势所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繁忙的企业日常运营中,公司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具体事务,缺乏全局观点,考虑问题都是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出发,容易就问题论问题,无法跳出问题看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说,需
28、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复杂,但却人为地将其复杂化,到最后越搞越乱,谁也解决不了。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被毁灭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
29、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事物的本源其实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思路决定出路。无论是在管理咨询中,还是在企业运营中,要想对事物从系统和全局上进行把握,就必须具备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也就是一针见血地捕捉问题实质的能力。世间之道本就简单。人类社会数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仍然没变,比如驾驶汽车,虽然驾驶汽车时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外部环境都在变。但只要把好方向盘、确定正确的方向就可以了。管理之道同样如此。尽管铺天盖地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型扑面而来
30、,但管理应当把握的几个要点还是一样。管理最重要的也是方向,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对方向的判断,那么决策的失误将导致企业停滞不前、倒退甚至破产关闭。所以我们说,在企业管理的复杂现象中,只要方向把握准了,就能做出正确的事情。管理需要战略,战略讨论的问题无非就是找对正确的方向、走正确的路,也就是愿景领导的概念。一个领导人要带领一个团队谋求事业的成功,首先要解决目标的问题,既有长远追求,又有短期目标,同时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得太复杂。战略无非是明确告诉人们,我们存在的目标是什么,在哪个领域赚钱,怎么赚钱,只要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战略也就形成了。 很多企业的决策者是完美主义者,本着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和我
31、们就战略规划的项目进行探讨。我们发现有的企业把握方向的能力很差,能从一个问题鼓捣出多个问题,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某企业在一个行业里做久了,很想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发展,于是就围绕着自己的强项来设计战略。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当他们看到别人从某种发展模式中脱颖而出,就觉得自己的企业是不是也该这么走,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结果搞得自己最核心的优势都丧失了,该往哪里走也没有方向了。等到找到了方向,又迟迟做不出明确的决定,总想着先规划好每个细节后再行动,可是等到规划做好了,时机早就丧失了,而自己企业内部也因为决策者的犹豫不决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自己消耗了自己。因此我们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2、是一种宏观的战略能力,这是战略首要的原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不是否定问题的复杂性,而是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愿景领导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根本导向很少有企业能一边在享受安逸、一边进行充分的准备经营企业。谁都想放缓行动的脚步,有足够的现金流、稳固的基础、适合的人才、足够的竞争力之后再放手一搏。可惜这是不现实的。只要你选择进入某一行业市场,那么决定你的脚步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市场、客户与竞争对手,而且,你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人才也总是有限的,时间总是不够的,企业的发展永无宁日可言,任何希望通过战略规划体系的严密构建达至成功的观点都是不现实的。中国大部分成长中的企业最需要的是愿
33、景的引领。把企业存在的价值、存在的目标以及如何存在三大哲学命题进行详细的、富于野心的思考,把到底要带领企业团队走向哪里的基本问题定个调子,只要勾勒出基本的原则,搭建一定的框架,余下的问题都应该在过程中解决。因此,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过程开始前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陷入应抓住问题核心迅速作决策时却犹豫不决,将问题变得复杂化,应该严格管理时却错误地认为问题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处理的怪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微观执行能力决定方向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迅速,要简单化,要大胆,也要有野心。但是美好的愿景必须靠严谨理性的执行体系来支撑,这就需要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后,把简单
34、问题复杂化,体现微观的执行能力。微观不是不重要,复杂化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些都是应该在迅速决策之后才继续跟进的问题。对这个原则,企业管理者很多都把握不好。战略的实施是微观的。你可以说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某个领域如何竞争,但在操作时要明确如何具体进行任务分解,时间怎么安排等,不然肯定实施不了。年度经营计划一定要复杂化,要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如核心竞争力指标有哪些,财务指标有哪些,客户满意度指标有哪些等。战略目标在部门之间应如何落实责任,部门怎么将指标体系落实到个人,怎么建立一套完善的战略实施跟踪体系,如会议制度、信息制度等,这就是细化。抓大而不放小,细节决定执行力复杂与简单的辩证思考在这
35、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证,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同样在很多企业内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咨询公司尤其应向企业强调这一点,决不能为了方案而方案,方案的可操作性才是在决定正确方向之后应当重视的问题。走对了路,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这样的事情经常都在发生。可以想象一个以打造某某行业全球一流企业为愿景的公司,却隔三差五地发生交货延期或者客户退货的现象,这怎么能保障自身的长远发展呢?细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细化的制度做保障。以营销为例,依据战略规划分解的指标,必须层层分解到部门,分解到岗位,分解到个人,甚至要求将销售额指标分解到每天。又比如在目标管理中,要求提交周计划,按照周计划对员工进行每天的目标工作卡管理。只有制
36、度不断细化,才能保证规划的执行。“没有精彩的局部,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全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初入行的咨询顾问,极容易因为某些思想火花而误入歧途,以为提出了创意或想法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只能导致设计出的方案粗陋不堪,难以实施。方案必须细化、细化、再细化,不断进行目标分解,构筑严谨、可操作的项目实施体系,否则咨询顾问自身无法提高,也无法真正对客户负责。当然,咨询方案的细化必须要把握一定分寸。很多客户基于可操作性的理由,要求咨询方案不断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人员对于咨询公司的依赖性,同时也与咨询公司客观第三方的角色定位相悖。为什么这么说?咨询公司对于客户公司怎么也熟悉不过那些与企业朝夕相处的员工
37、,只有他们最了解企业的情况,也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把方案做得更精更细。因此,在咨询顾问提出总体实施方案之后,必须抓大局、定基调,同时给予这些员工细化的思路以及工具方法,但深度细化、开拓创新的任务必须由企业人员来做。如果说什么事情都由咨询顾问来完成,那么这套方案仍然是咨询公司的方案,而不是企业的方案,双方合作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了。第2章价值观比咨询重要企业如果仅仅为了咨询而咨询,那么一切都毫无意义。企业不是为了咨询而咨询,而是为咨询能为整个企业组织带来可激活的价值。所以,一个咨询公司如果只是抱着为了方案而方案的态度为企业提供服务,他们永远都抓不住客户的心,体现不了咨询的价值。没有高于咨询的咨询
38、信仰的支持,就好像航行中没有灯塔,随时都可能触礁。思考比作为重要没有思考,作为将失去方向咨询过程中,急于投入工作是错误的,每一个进度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才能避免无用功。做过几个咨询项目的咨询顾问,基本上都能形成一定的套路,并且容易在新项目中直接套用招数。这将导致其必然又跳入一个自设的陷阱,一不留神就会走偏方向。我们强调思考比作为重要,最核心的理念其实就是找对方向。一个咨询顾问在项目进展中必须在开始下一步工作之前多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什么,它的方向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把握哪几个关键点才能形成不偏离方向的框架性思路?不这么做,就体现不出咨询的价值。试想,一个不先进行系统思考而偏离
39、方向的咨询顾问,带着一群已经偏离方向的企业管理者,后果将会如何?不创新毋宁死,不思考无创新咨询顾问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模型进行结构化的假设与分析,模型组合往往无法涵盖实际客户公司项目的所有因素,仅仅是借以进行思考的工具。在思考模型的指导下,咨询顾问可以迅速判断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有利于培养咨询顾问把握大局的宏观思维能力。但聪明而又务实的咨询顾问一定很快就会发现,当他进入项目角色之后,影响企业某一局部运行的若干因素侧重各有不同,增删也不一,在结构化思维指引下,他仍然需要自身进行创新,甚至根据自己的分析,整理出新的模型或图表来说明问题。在我们的咨询过程中,我们要求咨询顾问应该具备每周至少创新一种思维
40、图表的能力。相信这样的过程是任何一个咨询顾问都曾经为之雀跃、兴奋的,在纷繁复杂的企业运行环境中,捕捉最为关键的问题、分解成最为关键的因素,结合该企业现实可行的思路进行提炼整合,最终形成思维的轨迹,形成企业创新的方案,这是咨询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是运用企业共性规律于企业实际个性的严密推理,是咨询价值的核心。咨询顾问带给企业的,最终将归结于企业运行规律个性化分析的整体思维能力。咨询顾问并不神秘,只是一群专业的企业管理的思辨与践行者,比埋头于企业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更为客观地掌握企业运行规律的人员,因此,咨询顾问应该在项目运作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与价值,体现专业的分析方法与技巧,并应该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传
41、授。初出茅庐的咨询顾问师经常使用很多客户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甚至借此体现专业,实际上无此必要,有时反而会引起过多的反感与抵触,建议这些咨询新人们能与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客户公司人员多作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互动的双向的交流。过程比结果重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得到精美的方案重要咨询项目,有了方向与方法,就等于赢得了50%的结果;如果没有精耕细作的过程控制,不仅将失去余下的50%,可能连成功开端所带来的效果都将失去。咨询成果的绩效评估量化问题是咨询公司与客户谈判的另一焦点问题。有的客户甚至提出了若干指标以检验咨询绩效。可量化指标是一种办法,但其并不高明,也是咨询公司无法接受的。咨询公司极少介入
42、项目实施的行业惯例意味着项目实施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能力。因此,在项目方案阶段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对接失败,即使方案再完善,设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脑力激荡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掌握咨询思维的要领,是企业参与项目人员必须牢记的。聪明的企业领导人会千方百计地要求咨询公司高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或讨论会,不断地向企业管理人员灌输新思维模式。方案实施的“行先于知”原则在咨询前期的报告提交阶段,我们强调的是过程比结果重要,要重视过程培训给客户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冲击。但在方案进入实施辅导期后,就要强调不要为了方案而方案,有时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这听起来又是一个矛盾,其实就是要培养
43、辩证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方法来指导项目进程。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咨询公司的方案得到认可开始实施之后,发觉人力资源的实操能力距离方案实施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所谓说的容易做的难。我们最近有一个项目,实施方案出来之后,主要负责实施的部门却还在雾里看花,无法按照要求制定本年度的实施计划。尽管他们的高层都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但不可能让高层去具体操作,而中层又在为如何制定计划而烦恼不已。当我们进行辅导的时候,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该企业过度重视过程,陷入了为了方案而方案的怪圈,中层都停留在想的阶段,迟迟不采取具体的措施。这时我们就给他们狠狠地敲了一个警钟,告诫他们,如果再犹豫不决的话,大半年就过去了。
44、不要等到完全将方案消化、理解了再去做,那时什么都晚了。况且没有在实践中运用这个方案,就无法理解方案思想的精髓。因此,必须尽快着手细化方案的实施步骤,先做了再说,然后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检验效果。团队比个人重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咨询公司与策划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咨询团队。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获得系统思考的能力,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深层次的智力服务。最明显的体现在于集体集中思考、集中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方式。每一个项目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按照项目运作的时间安排完成任务的。因此,合理分工、集体思考是基本的工作方式。一个咨询顾问两三天才能形成基本思路的问题,集中所有咨询顾问
45、进行专题研讨,可能两三个小时就能拿出一个框架来。比如在咨询创新工具或者模型开发方面,咨询公司经常的做法是某个顾问开发了一个分析工具以支持方案的逻辑性,于是大家都放下手头工作,到会议室集中讨论。你提一个思路,我画一个图,很快就将这个顾问的思路延伸得更广,他只需要沿着集体智慧的成果继续往下做就可以了。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个咨询团队成员都各有绝招,各有特点。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知识共享、弱势互补,才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取得成功。一个优秀的咨询团队,既需要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决定项目正确方向的决策者,也需要具备极强学习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实操者,还需要经验丰富的能协助解决问题的参谋者,有可能还需要甘当铺
46、路石的项目助理。在咨询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使项目快速运转,仅靠个人的苦苦思索,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集体智慧的高度的。在一个营销战略的前期市场调研项目中,我们的团队就是依靠团队每个人的优势完成了一份较高水准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客户的赞赏。当时的团队中有一个博士做项目总监,另外一个博士做项目经理,有一个MBA,有资深顾问,同时也有研究生。这样的豪华阵容在前期市场调研中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按照原来的计划,由一个管理工程专业的博士作为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但这位博士研究能力很强,把控项目的能力却不足,导致前期工作开展时没有抓住重点,该做的事情做得不够,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一大堆;
47、团队成员的配合也存在问题,原因是他不懂得利用各成员的优势为其所用。于是集体进行了研究,决定调整团队分工,在项目总监的指导下,管理工程博士集中精力进行数据分析,MBA主要负责实操流程的协作,资深顾问利用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市场判断,而研究生则负责整个报告的撰写。这样,每个人的优点都在服务项目的原则下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特别在项目后期,不擅长于组织的管理工程博士利用其最强的适用于非线性数据预测的灰色神经网络系统分析方法,成功地在有限数据的基础上预测了全国市场以及区域市场的各个主要市场指标,从而为整个团队后续的跟进以及定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企鹅与孔雀不同的项目,都需要搭配不同的能胜任咨询项目的团队成员。基
48、于咨询公司人才储备计划的需要,在咨询过程中也经常会有新的团队成员加入。这个过程,是新的信息汇集的过程。新的团队组合、新的咨询顾问的加入都带来了咨询团队新思维的激发。这就像一群循规蹈矩的企鹅,每天重复地依照自身的规则工作着,突然来了一只漂亮的孔雀,如何对待这只带来若干冲击的孔雀,的确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有个例子让我们体会很深刻。当老客户要求我们继续合作新的项目时,我们带领新的团队开始了前期的调研工作。这时无论是旧团队成员还是客户人员都会觉得比较烦,毕竟我们对其情况已经相当了解。但其实不然,新团队成员的咨询顾问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很多老团队成员习以为常、有可能忽视的问题,他们带来了新思维,打破